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倡导核心素养,制订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本文就如何构建充分性课堂来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三个层面的研究。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充分性;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每个人培养成充分的自由发展的人。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要素的课堂体现。在基于教学公平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性课堂的构建可充分体现核心素养内涵。充分性课堂的基本元素包含:平等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
一、平等性教学,课堂参与充分性,体现公平教育
一个充分性的课堂,首先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一视同仁”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公平,通过教育过程公平来体现,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平等性教学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学情分析、难易梯度设计、教学方式普适。平等性教学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每个学生都全情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长。充分性语文课堂必然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练落实,打好人文底蕴,培养基本的科学精神,这是充分性课堂的基础保证。
在《孔乙己》中的一句经典文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代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可再引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能自然而然地地联想并认识到:根源就是害人的科举制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在公平状态中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始终可以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中处于活跃状态。
教学《故乡》时,当概括主人公——闰土的人物形象时,如果只是线性地提问: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一问题可能就將一大部分学生的言语欲给压抑了。充分性课堂的特征:极大解放学生的表达欲、言语欲。不妨如此细化设计:1、课文中为什么要描写闰土的“紫色的圆脸”?2、描写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有什么作用?3、“颈套银项圈”又想达到什么效果呢?通过此案例,将一个较大的问题细化成三个具象的问题来引导思考,就可顺应学生的主体性,将其言语欲、表达欲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构建出一个充分性语文教学课堂。
二、差异性教学,以学定教充分性,体现个性教育
一个充分性的课堂,进行差异性教学,是客观教学现实的需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来自“千差万别”家庭的学生个体,也是客观存在着知识起点、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等现实差异。教师的教学在满足了知识基础的教学前提下,必然要对学生采取“差异对待”。关注每个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人,一个个完整的人,一个个发展的人。关注差异是以学定教的前提,教学梯度的设计就是体现因材施教,就是遵循“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的教学规律,这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实践创新的播种工作。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片断:
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随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全班一下子沸腾了,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
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
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不要命了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
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
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师:秦王好惹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
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
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
师:秦王的反应怎样?
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
生7:很有胆识!生8:智勇双全!生9:不畏强暴,有勇有谋!
学生个性化表达是教师基于差异性教学的结果呈现,差异性教学是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也能达到“一个思想交接一个思想,就变成两个思想”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发展性教学,自主发展充分性,体现全面教育
一个充分性的课堂,也是着力于学生“就近发展区”教育设计的教学课堂。针对学生发展性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公平理念的本质要求。作为教师,读懂学生、把握学情,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过程是否反映并促进了学生发展性的需求。发展性教育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充分地引导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展,学会学习,学会规划、学会责任担当,更好地完善自我。
如《背影》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学生读书时不注意句中的“已”、“了”、“最”等不同的词语中包含的深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已”和“了”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字起什么作用?让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特别是“已”、“了”中包含的极其复杂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明白,字字句句皆传情,读书时应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代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每篇课文教学中都要让学生明白寫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方法),为什么写这个(思想),为什么这样写(写法的好处)使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规律与方法。这都是发展性教学的要求,也是充分性课堂的表现载体。充分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是实施素养教育的正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阵地。
参考文献:
胡志金.对学力研究的扫描,反思与重构【J】.教育导刊,2010(04)。
傅禄建.教育研究与评论 中学教育教学《上海教育》(沪),2015第7期。
夏家红.训练写作技能 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代教育》2013(10)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充分性;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每个人培养成充分的自由发展的人。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要素的课堂体现。在基于教学公平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性课堂的构建可充分体现核心素养内涵。充分性课堂的基本元素包含:平等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
一、平等性教学,课堂参与充分性,体现公平教育
一个充分性的课堂,首先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一视同仁”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公平,通过教育过程公平来体现,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平等性教学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学情分析、难易梯度设计、教学方式普适。平等性教学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每个学生都全情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长。充分性语文课堂必然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练落实,打好人文底蕴,培养基本的科学精神,这是充分性课堂的基础保证。
在《孔乙己》中的一句经典文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代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可再引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能自然而然地地联想并认识到:根源就是害人的科举制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在公平状态中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始终可以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中处于活跃状态。
教学《故乡》时,当概括主人公——闰土的人物形象时,如果只是线性地提问: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一问题可能就將一大部分学生的言语欲给压抑了。充分性课堂的特征:极大解放学生的表达欲、言语欲。不妨如此细化设计:1、课文中为什么要描写闰土的“紫色的圆脸”?2、描写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有什么作用?3、“颈套银项圈”又想达到什么效果呢?通过此案例,将一个较大的问题细化成三个具象的问题来引导思考,就可顺应学生的主体性,将其言语欲、表达欲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构建出一个充分性语文教学课堂。
二、差异性教学,以学定教充分性,体现个性教育
一个充分性的课堂,进行差异性教学,是客观教学现实的需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来自“千差万别”家庭的学生个体,也是客观存在着知识起点、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等现实差异。教师的教学在满足了知识基础的教学前提下,必然要对学生采取“差异对待”。关注每个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立的人,一个个完整的人,一个个发展的人。关注差异是以学定教的前提,教学梯度的设计就是体现因材施教,就是遵循“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的教学规律,这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实践创新的播种工作。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片断:
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随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全班一下子沸腾了,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
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
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不要命了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
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
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师:秦王好惹吗?他是怎样一个人?
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
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
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
师:秦王的反应怎样?
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只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
生7:很有胆识!生8:智勇双全!生9:不畏强暴,有勇有谋!
学生个性化表达是教师基于差异性教学的结果呈现,差异性教学是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也能达到“一个思想交接一个思想,就变成两个思想”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发展性教学,自主发展充分性,体现全面教育
一个充分性的课堂,也是着力于学生“就近发展区”教育设计的教学课堂。针对学生发展性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公平理念的本质要求。作为教师,读懂学生、把握学情,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过程是否反映并促进了学生发展性的需求。发展性教育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充分地引导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展,学会学习,学会规划、学会责任担当,更好地完善自我。
如《背影》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学生读书时不注意句中的“已”、“了”、“最”等不同的词语中包含的深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已”和“了”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字起什么作用?让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特别是“已”、“了”中包含的极其复杂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明白,字字句句皆传情,读书时应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图。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代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每篇课文教学中都要让学生明白寫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方法),为什么写这个(思想),为什么这样写(写法的好处)使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规律与方法。这都是发展性教学的要求,也是充分性课堂的表现载体。充分性语文课堂的构建,是实施素养教育的正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阵地。
参考文献:
胡志金.对学力研究的扫描,反思与重构【J】.教育导刊,2010(04)。
傅禄建.教育研究与评论 中学教育教学《上海教育》(沪),2015第7期。
夏家红.训练写作技能 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代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