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小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与父亲祭完祖以后去了趟山上。
  山上斑驳陆离,低矮的野草夹杂在石缝中,翻开断层的石壁,偶现出一两只蜥蜴。在山的最南端,一块隆起的地带,一棵老枣树高大挺拔屹立在瑟瑟的春风中。父亲傍树而坐,掏出一柄细长的烟袋锅子,手颤颤地装了一袋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眼睛眺望着远方。一阵凉风习来,父亲的双眼泛出了泪花。我清楚父亲为何落泪,他身后的这棵枣树下正埋着大黄和小黄。小黄是一条狗,与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
  那年,父亲下岗了,因为没有什么学问和手艺,便起了跟人出去挖煤窑的想法。那时我还小,年迈的奶奶和贤惠的母亲都不希望父亲出去。那时算不上家徒四壁,日子确实过得也很清苦。父亲不愿看到我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一个下雪的夜晚背起行囊出了家门,我与母亲倚在门框上目送父亲离去。眼前,一片片雪花似棉絮般漫天而下,远去的黑影也变成白了。雪地上,父亲的足迹那么深、那么大。
  我與母亲望了许久才进屋,刚躺下,外面便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额头是血的父亲抱着一条带种的黄狗进了院子。
  父亲离开家没多远,便遇到了两个偷狗贼。一番搏斗,父亲从偷狗贼身上救下了这条奄奄一息的母狗。头上被棍棒敲破了头,身上也有几处瘀伤,所幸无大碍。经此波折,通往煤矿的车,父亲没能如愿赶上。母狗最终没能逃过这一路的踉跄,生下一条小黄狗,带着腹中的两条小白狗归西了。
  许多天后,听邻村的人说,父亲未搭上的那辆开往煤矿的车掉进了山谷,许多工友永远地被埋在了那里。
  望着日渐长大的小黄,父亲与我们有种说不出来的感伤。是父亲救了小黄,还是小黄因此救了父亲,我们不言而喻。岁月静好,一切都随人的因果循环而变得更好。
  小黄成了父亲的影子,父亲到哪,小黄就跟到哪。春天,冰河融化,小黄便随父亲去小溪抓鱼,每次都像是从饕餮盛宴上归来,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夏天,父亲躺在树荫下小憩,它就追逐翩翩飞舞的蝴蝶。秋天,层林尽染,父亲去田间收获果实,他便去帮父亲打扫战场,口衔父亲落单的果实。冬天,寒风凛冽,父亲便不出门了,靠在火炉旁读着旧报,小黄便蜷缩在父亲的脚上,享受着炉温与体温。
  我在市区读书,一个星期回来一回,每次回家街坊四邻都围住我夸奖小黄多么多么勇敢,多么多么通人性。
  江大婶的丈夫走得早,自己担负着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为了贴补家用,她养了一群种鹅,既能下蛋将来还能卖鹅肉。一天晚上,偷鹅贼趁着月黑风高夜偷偷地摸进了江大婶的家中。小黄耳朵一竖,便听到隔壁有动静,“汪汪”地狂吠起来,那声音似一声炸雷,轰隆般的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江大婶被惊醒后,听到院子里有嘈杂的脚步声,抄起木棍冲了出去。所幸发现得早,一只鹅一个鹅蛋也没有丢。
  王爷爷的外孙刚满周岁,在院中槐树荫下一张凉席上爬来爬去。张小五突然闯进王爷爷家中,拽着王奶奶的手向外跑,一边跑一边喊王爷爷被车撞倒了。王奶奶顾不得把孩子放进婴儿车,更来不及掩门,四敞大开地跑了出去。一阵婴儿的啼哭从王爷爷家传来,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啼哭声愈来愈响。小黄此时就在门外,已经长得高大无比了,在人中算是一个正值当年的壮小伙了。听到哭声,像离弦的箭一样,疾驰地飞入院中。院中西南角是一个露天的粪水坑,不深但很大,牢牢地占据着西南边陲。婴儿莫名其妙地爬进了坑里,半个身子陷在里面。小黄见状,用牙咬住攀带,只一下,婴儿便脱离了坑岸。王奶奶此时搀着王爷爷回来了,见此状,吓得差点昏过去。
  后来,孩子立即用温水冲洗,换上干爽的衣服,只是有点轻微的风寒,没几天便好了。王爷爷那次是被一辆自行车撞倒的,张小五不善表达,遇事慌张没说清楚就信口开河了。
  冬去春来,这样又过了几年光景,小黄也渐渐力不从心。小黄的善良在几年前为父亲赚来一份工作,经人介绍到幼儿园做社工去了。工作很崇高,保护孩子们上学放学。戴一顶小黄帽,手持一面小红旗,与一路之隔的小黄面面相觑,共同阻挡来往的车辆。有时父亲站在左边指挥,小黄就到右边;站在右边指挥,小黄就到左边。待孩子们散去,小黄才弓一个弯腰,微微蜷在原地,伸着舌头注视着父亲。小黄老了!
  有天父亲没找到小黄便独自一人去指挥去了。临近放学前,小黄出现了。它看上去与往日大不相同,身上的茸毛都竖立起来,叫声也很低沉。近一些看嘴里还流着哈喇子,眼里布满了血丝,深情地望着父亲。父亲想上前抱住它,它却艰难地退了几步。父亲越近它越退,父亲退它就近,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
  放学的钟声响起,小朋友们争相跑出校园。也许就是这一声钟响,敲响了小黄离开的脚步。声音刺激它痛苦难耐,上下蹿跳,它终于抑扬不住体内病毒的侵袭,四蹄撒开奔向放学的孩子。
  父亲眼疾手快,夺步将小黄按倒,死死地用手臂缠住它的脖颈。小黄终于解脱了!临死前仿佛是笑对父亲的,不在有痛苦。
  天上现出一朵白云,白云飘飘,似大黄在招手。云随风动,云被风吹成了两片,又相互交织着,小黄依偎在大黄身边。许久,云才散去。
  后来听人说:小黄奔跑的路线不是冲孩子们去的,是冲校门口一个半掩在土中的石礅去的,父亲是背对着石礅的。
  小黄一生善良,怎么会伤及无辜的孩子们的,是体内那缕病毒,恰巧钟声的响起,激起了它寻死的念头。
  没人将这件事告诉父亲,他死死缠住小黄脖子的时候,那一刻,热泪早已在他脸上纵横。
其他文献
昨夜是个幸运的晚上,我终于梦见了您。爷爷,您眉目斯文,盈盈而立,嘴里轻唤着我的小名,熟悉的亲切漫遍我的全身。爷爷,您是否是跋山涉水才来和我见面的呢?而您,却不肯多停留片刻。在半醒半寐之间,我拉着您的手想继续享受久违的幸福,您却笑着,笑着,走了。  今生我最爱的白色却隔开了我与这个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一种颜色,两个世界。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天。我想不到的是,这一天会这么快地
期刊
一  1998年的昌马之行可真是我最为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次,我和同事分头在玉门老城区和新市区采访。昌马离玉门较远,而那时正在修昌马大坝,一项很宏大的工程,而前往昌马的车一周只发两趟。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初的一天,我们在玉门镇坐上了前往昌马的班车,是那种老式的驼铃车,硬板座位,叮叮哐啷到处响。大段的山路正在修建,石头路上尘土飞扬,车里人货共载,我的座位边放着一麻袋的猪崽哼哼唧唧地蠕动,不时散发出一股
期刊
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害怕狗的,比如我姐。无论在何处,只要突然有一条狗不经意窜出来,往往是狗被我姐发出一声害怕的尖叫,吓得乱窜的。  我承认我有点怕狗,所以一向不太喜欢狗,更不会热衷再去养狗。“不喜欢狗”是狗寿命甚短、养狗也不卫生且又与狗生肖命理的原因。“不再去养狗了”说明我曾有养狗的经历。是的,我在念初中时住安吉三中家里养过一条黑白相间的狗,起名叫“旺旺”。后来“旺旺”病死,让我未成年的心灵早早地体验
期刊
大舅舅去世了,我在接到这个噩耗之后,足足在沙发上静坐了二十分钟。没有眼泪,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没有思维,头脑一片空白地盯着窗外发愣。  大舅的老家是通衢镇于南村,小地名叫朱家坝。毕竟有25年没来这里了,朱家坝这个小山村一样让我费力地搜寻记忆。这几年我旧地重游了全国不少的地方,大都市、小城镇、草原、林区、牧场以及客家山村,所到之处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变化”。变得旧貌新颜,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异常陌生。
期刊
看见这个题目,便知道我是个高考落榜者,人生另一座景致美好的大山也就与我擦身而过了。  我是七四届高中毕业生,初中高中还有高小是接受“文革”时期的教育。高中毕业回乡,我被大队安排到小学当民办教师。第二年,被任命为学校的负责人(那时叫负责人,大队、公社教委通知开会,通知上就是这么写的,过了年把改称校长)。当民办教师、当校长,应该说比在田间劳动要清闲许多,假如是个爱好学习的人,一定能把初中和高中知识牢牢
期刊
伴随着《趟不过的清水河》走了一段路程,我感觉到自己好累好累。也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一次比较漫长而艰辛的“旅途”……  这部作品从构思到动笔写初稿,然后再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把门开开撂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我没想到这一折腾就是十年。  这十年间,我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自己把自己关在一间黑洞洞的平房里就像狗一样,萎靡不振,脚冻手冷,彻夜不眠地写作。那十年,身体非常的糟糕,为了撰写《趟不过的清水河》差点把
期刊
我从懂事时起就和泥土打交道。  爷爷常说泥土是老天爷给的,老天爷为了不让人饿死,让泥土长出五谷;奶奶说泥土是宝物,盘古开天辟地时,女娲怕寂寞就用泥土捏成人,世上才有了我们。  玩上了泥土  北国的荒原,地广人稀。奶奶略带沙哑的声音总是重复着那单调的瞎话:“夜黑了,起风了,星星都跑了,老虎妈子要下山了……”  “奶奶,我们不想听老虎妈子的故事啦,这个故事我们都快背下来了。”我们跑到屋外,在房头有一堆
期刊
一个星期前。我下班回家,走到小区7号楼,刚巧徐婆婆在开楼道门。她个头矮,加上智能门锁又装得有些高,见她踮着脚,擎着右手在按锁上的密码,那哆嗦的手不是多按或少按一个号码,就是忘了按井字键。我上前一步说:“婆婆,我来吧!”随即从裤兜掏出钥匙,一下打开门。  “嘿!还是你用钥匙来得方便。”她自言自语地说着。  徐婆婆无意中说的这句话,倒提醒了我。是呀,老人易忘密码,还是用钥匙好使。我对她说:“这样吧,我
期刊
爷爷昏迷了两天,呼吸的鼾声震动得人在硷畔外都听得清楚,我们静静地守护在他身边,一刻也不愿意离开。那天下午,他呼吸的鼾声逐渐减弱,三叔说,人不行了,我们给他换上了寿衣。没过多久,他就不行了。三叔抱着爷爷,让最后一口气好出一些,这时候,我在前面扶着,看见爷爷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眼睛使劲地睁了一下,但很快就紧闭了,再没有了呼吸。这时候,亲人们刺耳的哭叫一下子让我心里猛然一颤,我意识到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了。我
期刊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出自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