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智改变程式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i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突发事件中恰到好处地灵机一动与即兴发挥,它在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广泛存在也应大力推广,我认为语文课尤应如此。
  这种机智借助于老师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共同实现,它甚至可以采用诙谐自嘲的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师更是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化“春风”为“细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和浸染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情感,提高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它不是任意性的,更不是随意就能够操作的。“它是老师在精神上成熟的结果,是教师为掌握专门知识和交往技能而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H·A贾雄)它有赖于语文教师丰富的课堂实践、扎实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学情感。“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积极的事件。”(马克思·范梅南)
  笔者有幸参加过某市的语文评优课,参赛的教师为了体现教育新理念,上出一堂完美的课,大多采用了如下步骤:(1)听音乐、看画面;(2)让学生介绍作者、出处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而学生课前都要查阅资料或者进行网上搜索;(3)听课文范读带,学生跟读;(4)分组讨论,问题多是“你最喜欢文中哪一段?并谈谈你的感受”;(5)学生分组热烈讨论;(6)教师大而化之地总结。整堂课倒也真算得上是“行云流水”,挑不出任何破绽。但这种虚伪的华丽使所谓的语文课变得苍白与贫乏,在这里仿佛没有语文教师,而学生只是又多上了一节流程化的电教课,师生均无创新。整节课师问生答,配合相当默契,只是师问得呆板,生答得更机械,谈不上机智的审美愉悦。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语文课上的教学机智往往体现在师生无准备的一面。
  教师虽然可在课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设,但它往往带有很大的课题随机性,可以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比如一次,笔者正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课,课正上到精彩处,校医推门进入课堂,提出要使用上课时间给同学们验血,我只好停下来。采血结束了,可教室里却人声鼎沸,半天静不下来,这样就很难再回到刚才正讨论的话题上来。于是我灵机一动,与其费九牛二虎之力硬拉着学生继续刚才的讨论轨道,不如索性来个即兴演讲。于是就让学生围绕“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或者“当我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这两个话题,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达。学生们的思维立刻被激活了,如珠妙语恍如天机不期而至。有的说:“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时,我想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一朝分娩的剧痛,母亲当年流出的血液比这小小的一针管要多得多吧。如今,她已露白发、已生皱纹。母亲啊,我多么想以我之生命曾你以余生,让你的后半生因我而充满芳香。”有的说:“当我的血液流进滴管时,我想起那些殷切盼着输血的人群了,往日总是因为害怕而逃避,今日再看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嘛。”有的说:“当我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我在想我的下半生应该长成一棵树,一半在云里飞翔,一半在土里安详。”我们的课堂多么需要这样充满灵气与智慧的机智。正是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人性的本真。这些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所在。
  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底蕴,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与超越。李镇西老师认为自己曾上过的一堂即兴公開课就是最成功的,他说:“真正的所谓备课,绝不仅仅是课前的翻翻教参、写写教案,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渐积累,经验的不断提升,视野的无限拓展,观念的及时更新,自我的勇敢超越。”这种机智其实是为老师提供了一个飞翔的平台,一个升华自己,托起学生的契机。
  比如我们在上比较阅读《谈厄运》与《论苦难》这两篇课文时一个学生提出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平民化的苦难观与英雄主义的苦难观,到底哪一种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我刚听到这个问题时,说实话我愣住了,以往在讲这两篇课文时,我们都只是分析和比较两篇课文的不同,而没有对它们的实际效能作出任何设想,实际上,无论是英雄主义苦难观或是平民式的苦难观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难以操作的一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深知它的棘手性,但我转念一想,这个问题很抽象,把它转化为贴近实际的问题就具体得多,也很好回答。于是我在短时间内快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2006年印尼海啸来临时,其中倾覆的就有你的家园,你该怎么办?或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周围的人因为误解你而全都对你漠视甚至鄙视,你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算大,但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整堂课学生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在面对这样的苦难时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做法。有个学生甚至干脆以一首小诗的形式铭示心声:在充满仇恨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期盼;在充满愤怒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抚慰;在充满绝望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梦想;在充满怀疑的世界,我们仍要敢于相信。我们读完他们的心声,我觉得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它离开了课堂却没有脱离课本,它体现了学生的机智也体现了教师的机智。对于一个抽象的问题,我们却用实际的方式回答了它,这样的机智还是应该多有一些的。人类社会总有很多共通的心灵契合,忧天悯人是人类的本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挑动这根敏感的神经,便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起发自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愫,火山的喷发需要地质板块的运动,学生的动能亦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调动。
  教学的机智在于教师用心的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感染学生。在现今的大语文环境之中,语文的范畴无所不括,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人一言,一笑一颦无不折射着人与自然的沟通与交流,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这些感悟在语文课堂的引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见仁见智的条分缕析指向不同的思维模式,虽然会有分歧,分析的角度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教师的生活与哲理的思考总能把学生引领到情理的深刻思考上来。面对一些奇怪的发问,我们不要总在抱怨学生不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径来思考问题,而应该以我们丰富的阅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生活中明白浅显的事例灵活变通地引导。奇怪的想法便可能变成激发灵感的源泉了。
  机智的意识,带来的是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冲破的是束缚语文课堂的机械。
其他文献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全麻药通过增强抑制性氨基酸受体—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R)的功能达到其麻醉和镇痛的效果.但是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还存在另一种重要
摘要: 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纵览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观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人的国民性,更好地开展国民教育。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仁义礼智 求实入世 重义轻利 居间中庸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铸就了矛盾而复杂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思想。客观公正而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观念,对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现代人主流认识的重新确立,明确语文教学的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流行文化”积极元素,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内容和形式,开发为教学素材和工具,将之与“听说训练”有益整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探索一种富有时代性、灵活、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新样式。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听说训练 流行文化 整合方法  一、认知流行文化  (一)流行文化的定义  所谓“流行”,根据198
笔者近日翻阅历史教学期刊,阅读了张子辉老师的文章《历史教学需注重通感意识培养》(2011年第6期《历史教学问题》),深为震撼,该文极具创新性,高屋建瓴,对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非常有指导性,质量很高。但对该文最后一段(P132)中“中国史学的开山祖司马迁”一说不敢苟同,意图商榷。笔者认为,司马迁不能称为中国史学的开山祖,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应是《左传》的著述者左丘明。  《左传》成书时间更早,资料翔实、
摘要: 作者指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之把握一些文言文的规律,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古代诗文因此而
金属纳米颗粒与结构由于其表面等离激元所具有的出色的近场增强,强烈的散射和突破衍射极限的能力,在生物化学传感、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生物医学和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