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考察热毒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在6种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在6种常用输液中12 h内的含量变化,观察溶液颜色,测定pH变化。结果:热毒宁注射液加入6种输液后放置12 h,颜色无明显变化,未见沉淀生成,pH改变不大,绿原酸含量变化不显著。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在6种常用输液中12 h内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热毒宁注射液 绿原酸 稳定性 HPLC
中图分类号:R9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8-0373-03
热毒宁注射液是中成药注射剂复方剂型,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组成,不含动物药和矿物药,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作用,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黄等证。目前,热毒宁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等常用输液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但笔者未见有关该液与各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的报道。笔者以配伍后混合溶液外观、pH值及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绿原酸为指标,考察了热毒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和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这6种常用输液中放置12 h后的配伍稳定性。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美国Agilent HP1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G1310A单元泵,Aglient G1316A柱温箱,Aglient G1314A可变波长检测器,威马龙工作站);隔膜真空泵(天津市腾达过滤器件厂);10万分之一电子天平(Ohaus);PHS-25数显pH计(上海精科雷磁仪器厂);SD:3200超声波清洗器(上海必能信超声有限公司)。
1.2 药品与试剂
绿原酸对照品(广西医科大学精制,批号:20071210),纯度98.7%;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 mL/支,批号:080601);5%葡萄糖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807—104),10%葡萄糖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806—101),0.9%氯化钠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803103),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528102);木糖醇注射液(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A080107—9);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8010004—1);乙腈(色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T20070718);甲醇、冰醋酸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SinoChrom ODS—AP(4.6 mm×250mm,5岬),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13:87:0.2);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327mm;柱温30℃;进样量20uL。
2.2 溶液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25.0 mg,置于50 mL容量瓶中,用50%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0.5mg/mL的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热毒宁注射液说明书的配制要求,将热毒宁注射液10 mL分别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A)、10%葡萄糖注射液(B)、0.9%氯化钠注射液(c)、复方氯化钠注射液(D)、木糖醇注射液(E)和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F)250 mL中配成样品溶液,摇匀。精密吸取各样品溶液1mL,置10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定容,即得。
2.2.3 阴性对照液的配制
按处方比例和配方,制得不含金银花的阴性对照样品。按2.2.2项下方法制成阴性对照液。
2.2.4 专属性实验
分别取绿原酸对照品溶液、各样品制成的供试品溶液和阴性对照液进样20uL测定色谱图。结果表明:阴性对照液中其它成分对样品的测定无干扰。
2.3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加流动相稀释至绿原酸10.0,20.0,40.0,60.0,80.0,100.ug/mL系列浓度,分别进样20汕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A),并以浓度(c,ug/mL)对吸收峰面积(A)作标准曲线,得线性方程为:A=6 521C-9.660 2(r=0.999 5)。结果表明,绿原酸在浓度范围10~100ug/mL内线性良好。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绿原酸对照品溶液20uL,重复进样6次,测定绿原酸峰面积,计算绿原酸峰面积平均值为4 108 924,RSD为0.3%(n=6)。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 重复性实验
将热毒宁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样品按照2.2.2项下供试品的配制方法,分别配制6份,测定绿原酸含量基本相同,RSD为0.2%,结果表明,本法重复性好。
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取相同热毒宁注射液1 mL共6份,分别精密加入绿原酸对照品适量,按照2.2.2项下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得低、中、高这3种不同浓度的供试液,并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平均回收率为101.2%。RSD为1.3%(n=6)。
2.7 配伍稳定性考察
2.7.1 绿原酸的测定
按热毒宁注射液说明书的配制要求,将热毒宁注射液10 mL分别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A)、10%葡萄糖注射液(B)、0.9%氯化钠注射液(c)、复方氯化钠注射液(D)、木糖醇注射液(E)和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F)各250mL中配成样品溶液,摇匀。于0、1、2、4、8、12 h精密吸取各样品液1 mL,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10 mL,进样20uL,测定峰面积,计算绿原酸含量,结果见表2。
2.7.2 配伍溶液的制备与稳定性考察
按热毒宁注射液说明书的配制要求,将热毒宁注射液适量,分置于6个量瓶中,分别以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和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制成4%(mL/mL)的溶液,混匀,室温放置,于0、1、2、4、8、12 h作外观、pH值检查。
热毒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配伍后,经室温放置,各配伍液未见明显变化,未出现沉淀、气泡等,pH值测定结果见表3。
3 讨论
热毒宁注射液与各输液配伍、室温放置,各配伍液绿原酸含量变化不显著,说明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热毒宁注射液与6种常用输液配伍12 h内稳定性较好。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本品中含有绿原酸和桅子苷两个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了单个组分的测定条件。紫外扫描结果表明,绿原酸在327mm波长处有较强的紫外吸收,故选定327 mm作为绿原酸的检测波长。
3.2 流动相的选择
金银花是热毒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它的含量主要是以绿原酸的含量来计算的。笔者通过对绿原酸的含量测定,考察其配伍后含量有无降低来衡量热毒宁注射液加入到6种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
由于热毒宁注射液中绿原酸与栀子苷的性质有些相似,当流动相极性较大时,色谱峰叠加无法将两种物质分离开,造成测得的绿原酸含量比实际含量偏高,所以降低流动相的极性。但极性太低时,保留时间明显移后。实验中比较筛选了多种不同比例流动相体系,最后选定乙腈一水一冰醋酸(13:87:0.2)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时。绿原酸的分离效果最好,保留时间适中。
参考文献
1 董晓莉,热毒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0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9(7):1528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2—153
关键词 热毒宁注射液 绿原酸 稳定性 HPLC
中图分类号:R9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8-0373-03
热毒宁注射液是中成药注射剂复方剂型,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组成,不含动物药和矿物药,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作用,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黄等证。目前,热毒宁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等常用输液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但笔者未见有关该液与各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的报道。笔者以配伍后混合溶液外观、pH值及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绿原酸为指标,考察了热毒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和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这6种常用输液中放置12 h后的配伍稳定性。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美国Agilent HP1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G1310A单元泵,Aglient G1316A柱温箱,Aglient G1314A可变波长检测器,威马龙工作站);隔膜真空泵(天津市腾达过滤器件厂);10万分之一电子天平(Ohaus);PHS-25数显pH计(上海精科雷磁仪器厂);SD:3200超声波清洗器(上海必能信超声有限公司)。
1.2 药品与试剂
绿原酸对照品(广西医科大学精制,批号:20071210),纯度98.7%;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 mL/支,批号:080601);5%葡萄糖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807—104),10%葡萄糖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806—101),0.9%氯化钠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803103),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528102);木糖醇注射液(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A080107—9);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8010004—1);乙腈(色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T20070718);甲醇、冰醋酸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SinoChrom ODS—AP(4.6 mm×250mm,5岬),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13:87:0.2);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327mm;柱温30℃;进样量20uL。
2.2 溶液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25.0 mg,置于50 mL容量瓶中,用50%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0.5mg/mL的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按热毒宁注射液说明书的配制要求,将热毒宁注射液10 mL分别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A)、10%葡萄糖注射液(B)、0.9%氯化钠注射液(c)、复方氯化钠注射液(D)、木糖醇注射液(E)和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F)250 mL中配成样品溶液,摇匀。精密吸取各样品溶液1mL,置10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定容,即得。
2.2.3 阴性对照液的配制
按处方比例和配方,制得不含金银花的阴性对照样品。按2.2.2项下方法制成阴性对照液。
2.2.4 专属性实验
分别取绿原酸对照品溶液、各样品制成的供试品溶液和阴性对照液进样20uL测定色谱图。结果表明:阴性对照液中其它成分对样品的测定无干扰。
2.3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加流动相稀释至绿原酸10.0,20.0,40.0,60.0,80.0,100.ug/mL系列浓度,分别进样20汕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A),并以浓度(c,ug/mL)对吸收峰面积(A)作标准曲线,得线性方程为:A=6 521C-9.660 2(r=0.999 5)。结果表明,绿原酸在浓度范围10~100ug/mL内线性良好。
2.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绿原酸对照品溶液20uL,重复进样6次,测定绿原酸峰面积,计算绿原酸峰面积平均值为4 108 924,RSD为0.3%(n=6)。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 重复性实验
将热毒宁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样品按照2.2.2项下供试品的配制方法,分别配制6份,测定绿原酸含量基本相同,RSD为0.2%,结果表明,本法重复性好。
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取相同热毒宁注射液1 mL共6份,分别精密加入绿原酸对照品适量,按照2.2.2项下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得低、中、高这3种不同浓度的供试液,并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并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平均回收率为101.2%。RSD为1.3%(n=6)。
2.7 配伍稳定性考察
2.7.1 绿原酸的测定
按热毒宁注射液说明书的配制要求,将热毒宁注射液10 mL分别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A)、10%葡萄糖注射液(B)、0.9%氯化钠注射液(c)、复方氯化钠注射液(D)、木糖醇注射液(E)和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F)各250mL中配成样品溶液,摇匀。于0、1、2、4、8、12 h精密吸取各样品液1 mL,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10 mL,进样20uL,测定峰面积,计算绿原酸含量,结果见表2。
2.7.2 配伍溶液的制备与稳定性考察
按热毒宁注射液说明书的配制要求,将热毒宁注射液适量,分置于6个量瓶中,分别以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木糖醇注射液和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制成4%(mL/mL)的溶液,混匀,室温放置,于0、1、2、4、8、12 h作外观、pH值检查。
热毒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配伍后,经室温放置,各配伍液未见明显变化,未出现沉淀、气泡等,pH值测定结果见表3。
3 讨论
热毒宁注射液与各输液配伍、室温放置,各配伍液绿原酸含量变化不显著,说明在上述实验条件下热毒宁注射液与6种常用输液配伍12 h内稳定性较好。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本品中含有绿原酸和桅子苷两个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了单个组分的测定条件。紫外扫描结果表明,绿原酸在327mm波长处有较强的紫外吸收,故选定327 mm作为绿原酸的检测波长。
3.2 流动相的选择
金银花是热毒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它的含量主要是以绿原酸的含量来计算的。笔者通过对绿原酸的含量测定,考察其配伍后含量有无降低来衡量热毒宁注射液加入到6种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
由于热毒宁注射液中绿原酸与栀子苷的性质有些相似,当流动相极性较大时,色谱峰叠加无法将两种物质分离开,造成测得的绿原酸含量比实际含量偏高,所以降低流动相的极性。但极性太低时,保留时间明显移后。实验中比较筛选了多种不同比例流动相体系,最后选定乙腈一水一冰醋酸(13:87:0.2)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时。绿原酸的分离效果最好,保留时间适中。
参考文献
1 董晓莉,热毒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0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9(7):1528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