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嘉绒藏族舞蹈文化底蕴和现代传承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ife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谈及嘉绒藏族舞蹈,其在我国民间舞中定然占有关键的一席,其锅庄舞更是有“天下第一锅庄”之美誉。本文以嘉绒藏族舞蹈为例,将地域和风格特征作为切入点,进而从文化底蕴以及现代传承两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舞蹈 嘉绒藏族 文化底蕴 现代传承
  一、嘉绒藏族的背景
  藏族有七大支流,嘉绒藏族便是其中的一支。嘉绒人民大多生活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横断山脉以东,多为藏、羌、汉等多民族杂居地。“嘉绒”这一称谓也因它周围的神山——“嘉摩墨尔多”而得来。当地人主要依靠农耕生产生活,人们也通过“嘉绒话”进行交流,凡是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藏族人民都被称为“绒巴”。关于这一大分支的来源人们众说纷纭,其中,广为流传的要属相传在唐代吐蕃东进,驻军在沿河一带的军队与当地的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了这一分支的说法。
  (一)嘉绒藏族的文化背景
  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代表着这个民族形成现状的深层原因。文化由许多小而复杂的部分共同构成,当我们关注某一特定的文化时,总会从中发觉许多复杂却有趣的现象。通过文化现象之间的作用与结合,由此也形成了气象万千、色彩缤纷的博大文化景象。
  嘉绒的祖先基本是由吐蕃人与当地土著部落的结合并成为直系属名,但由于嘉绒属于我国川西北地区,距离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其他藏族聚居地较远,因此,虽同为藏族但在风俗、宗教、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嘉绒人本无文字,随着佛教的传入才有少数的人懂藏文,但也仅限于寺庙里的僧人,因此,当地人只能用自己的母语(嘉绒话)来进行交流。
  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藏民族,一般通过乐舞结合的方式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鲜明地表现出来,其中舞蹈部分既蕴含着宗教信仰还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藏族人民将这种信仰变为祈祷,祈祷着神灵能为他们降灾消难,人丁兴旺。也正是这神秘的藏传佛教使得嘉绒藏族迈进我们的视野,吸引着我们对它的探寻。
  (二)独树一帜的服装礼仪文化
  嘉绒藏族服饰是藏族文明的生动侧写。“服饰是文明的窗口,是人类适应自然与社会的成果。”地理位置和文化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嘉绒的传统服饰,最基本的款式大多以肥腰、长袖、长裙、长靴为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大都厚重保温,宽大暖和。随着朝代的更新,嘉绒服饰从唐初到清代再到新中国成立直至现在才变得较为完善和统一。目前, 嘉绒藏族妇女服饰的统一程度(男子服饰在唐初已经较为一致),主要表现在当地人称“三片式”的方形头帕和围裙上 。其他部分如服装的材质、服装上图案所代表的意义等也会表现出地方性的细微差异,每个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也有着相应微小的变动。
  二、稳健优雅的马奈锅庄
  锅庄最开始有商贾运货周转之意,到后来才逐渐转变为具有歌舞乐的形式。在嘉绒,马奈锅庄舞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达尔尕”是其歌舞形式的母项,它可分成名为“达尔尕底”的大锅庄,这种类型的锅庄形式上一般古朴厚重,曲调也较深沉且多是中老年人跳;还有名为“达尔尕忍”的小锅莊,一般较为轻快与多变,主要是年轻人跳,以及称为“达尔尕则”的中锅庄和名为“曲拉日朵”的宫廷舞,四个子项在嘉绒社会中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取向都有所不同。
  (一)独树一帜的“圆圈意象”
  如其他信奉宗教的藏区一样,马奈乡也不例外,只是在这一带主要受苯波教的影响很大。在信仰与乐舞的结合中,“圆圈”是藏族人民在舞蹈中必不可少的队形,这在原始时期其实与“巫”较为类似,是当地民众为祈福、求雨等希望得到祝愿时的一种形式。在许多藏族地区都有“圆圈”这种队形的展现,圆圈不仅有哲学方面的含义还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格局,有着生生不息、循环包容的含义,跳舞时也常常伴随着对自然、生活、幸福安康的祈祷。在马奈也是如此,在人们围成圆圈跳舞之前,一般先分为男女两队,它不仅有个体的形态圆,它的队形大多也是围圈而舞。人们手拉着手,圆圈时而缩小、时而扩大,每个人都将自己独立的个性融入其中,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马奈锅庄舞的程式与形态
  《金川锁记》云:“……风起寒云黄,沙飞黑帐房。番儿朝牧马,蛮女夜里羊……麦歌声不断,知是跳锅庄……”素有“天下第一锅庄”之称的马奈锅庄,其程式与形态可见一斑。在表演前,会有一套程式性的流程,表演者一般先要围成圆圈诵经祈福,接着开坛颂词,唱颂万物,最后敬祖、敬神佛、敬天地。不仅如此,在开始前带头的男女两位领头者要相互交换手帕,预示着舞蹈的开始,之后舞队齐声唱起悠扬动听的音乐,两位领舞人带领众人相伴来到场中央,女领舞人手捧帕子和男领舞人并行走,在行过三拜之礼后才将帕子递交给男领舞者,这也预示着舞蹈的正式开始。
  马奈锅庄的核心形态是“悠”和“颤”,它是锅庄的神、情、韵的内在外化。舞蹈既有“娱神”又有“娱人”的作用,锅庄的组成部分分为快板和慢板,快板是被称为“飞奔跺磋”的动态,往往是将其核心动律加快,只有将核心动律协调好才能将锅庄的身韵展现出来,除了形态之外还需要表演者将心理状态调整好,只有同时具备两个因素的完整性又能使两个因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形神结合的载体时,才能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
  三、非遗视阈下嘉绒藏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舞蹈也正式被纳入其中,非遗视阈下嘉绒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同样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缔造的一个缩影,我们不光要探究嘉绒舞蹈自身的形象特点,更要找到它传承的意义和发展的方向。
  (一)传承原因
  早在2008年,马奈锅庄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在当今趋势下,由于中国大背景的社会环境在变化,各民族生存环境以及文化色彩也各不相同,传统艺术是以一种由外向内、由低至高的形式进行传承,这在如今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上或是形而下的一些具体事物中都有所保留。因此,传承的环节就显得格外重要,怎样更好地保留与传承变成我们所要探讨的话题。   1.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由具有易变性的外壳加上带有连续性的内在组成,是一个变化着却有一定稳固性的概念。“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文化为核心,并立足于精神和物体层面上的挖掘。“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如艺术家一般,文化遗产的背后支撑着的必然与它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在当今经济文化交流加剧的大环境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不仅要相互借鉴还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让人类的艺术百花园中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状态,作为传承者的我们有义务让各民族传统舞蹈中的精华能薪火相传。大型民族展演舞台剧《沉香》系列,就将我国独具代表性的民族从审美、形态、结构、舞台布局等各方面进行融合,打造出一台效果精湛且富有特色的大型民间舞剧,作品完美地将程式性的学院派作风舞蹈与原生态舞蹈相结合,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来自远古时期舞蹈文化的熏陶,展现了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要做到文化自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濡化现象”,濡化的目的是以文化形、塑文化人,从而达成一种文化认同的局面。在传承与发展各民族传统舞蹈的过程中,观众进行欣赏后会结合自己的审美认知进行评论,这种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行为也将有益于民族成员的民族文化自觉,由此增强对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强化民族的凝聚力。
  2.社会意义
  除了文化意义,民族文化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发展意义也同样值得探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将濡化作为目的,还可以将它作为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去把握,这样既能在文化效益方面有进展还能在经济方面有所突破。像我们熟悉的藏族舞蹈《转山》,通过现代媒介我们从中认识了藏族人民虔诚的信仰,了解了冈仁波齐这座神圣的山脉,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藏族佛教爱好者相继来到此地探寻,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来了经济效益。舞蹈属于没有语言障碍的一种艺术,在人们沟通的过程中就更为直接和便捷,由此,我们同样也能够走出国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舞蹈文化推出去,这样不仅增加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还能将其作为中外友好建交的桥梁。
  (二)發展策略
  传承与发展,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关于“如何传承”需要关注的是一种在非遗语境下怎样凝萃而出的方法。
  1.嘉绒锅庄的发展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我们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由此也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怎样才能改变现在传统文化极速流失的现状?答案是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扎根当地民众的生活,将想象与现实相融合。将舞蹈作为载体,在较为具体的艺术方式中进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生长,这样不仅能保留民族舞蹈原生态的多样民族风格,还能将群众的智慧很好地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政府与各高校间也应该紧密配合,各高校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将锅庄舞融入日常教育中,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2.在舞蹈新语汇下“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在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进化过程中,费孝通先生的“美美与共”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理性的前提,这有益于在对其他民族的研究和借鉴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样,无论在哪个形态中“各美其美”如一个准则,应刻进我们的脑海。要有双百精神,每个民族都有它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培育出独具魅力的舞蹈形态,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的舞蹈文化取精华,去糟粕,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状态。
  四、结语
  嘉绒藏族作为藏族中派生出来的一支,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嘉绒的舞蹈更像是一种符号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唯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扎根人民,勇于创新,让藏族歌舞文化走出高原、走向世界才是我们所愿。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歌舞文化还需要我们勿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李妮亭,女,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应可欣,女,本科在读,四川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墨西哥艺术家迭戈·里维拉在其壁画作品中如何体现现实性和民族认同进行分析。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赏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即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进而表达出真正源自社会、源自现实的内容所迸发出的情感才是使作品富有内涵、生生不息的源泉。  关键词:迭戈·里维拉 壁画 现实主义 民族精神  笔者曾经看过一部关于女画家弗里达·卡洛创作人生的电影,才了解到弗里达的丈夫迭戈·里维拉也是一位
期刊
摘要:数字文化馆是在传统文化馆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结合新时代文化馆服务观念,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以此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文化馆相比,数字文化馆技术先进,内容获取便利,交流方式新颖,在服务形式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文首先介绍新时代数字文化馆的含义,其次分析数字文化馆的现状并梳理其存在
期刊
甲:敲锣打鼓台上站,  乙:四人说段三句半,  丙:精准扶贫冲锋号,  丁:慢慢表!  甲:党的政策人人夸,  乙:共同富裕你我他,  丙:小康路上都不少,  丁:不能少!  甲:帮扶干部村吃住,  乙:风雨无阻入农户,  丙:无数节假咱不闲,  丁:没怨言!  甲:帮扶群众来致富,  乙:确定人口第一步,  丙:反复核查多跑路,  丁:勤跑路!  甲:老弱病残能力低,  乙:家庭贫困俺着急,  
期刊
摘要:古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瑰宝。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它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音乐创作方法和传统音乐元素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本文重点从苏轼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调式和调性、歌唱气息的控制以及吐字、咬字等方面对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苏轼 艺术歌曲 审美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一)藝术歌曲概述  艺术歌曲是
期刊
摘要:钢琴独奏是由一人独自完成演奏,不受其他人影响和约束,独立性较强;而钢琴合作演奏则是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合作去完成同一部作品,对于演奏者之间统一默契的配合有着很高的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钢琴演奏者以双钢琴或是四手联弹的形式演奏,以至更多声部的演出形式活跃在舞台上,且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与关注。如何在钢琴合作演奏中达到音樂的统一,成为大家关心的重点,本文将以双钢琴及四手联弹两种演奏形式为例,介绍
期刊
摘要:在中国,对于“法则”的定夺和认同均是国之重事。《管子·地员》篇中所记载的“声音法则”——“律”,就是一个具有绝对辨识度的“法则”。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稳定的标准,经国人几千年的实践研究,涉及乐律、天文、历法、哲学等多学科领域。而在“度量衡”统一之后,“律”这一法则依然存活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中,在当今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这套法则是否还在使用,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实践中还能否找到其身影,正
期刊
摘要:家规家训是传统社会开展家庭家族子女教育的一手素材,是涵养良好家风、接受厚重人文熏陶、规范立行处事的文化积淀。运城英贤名人迭出、家族传承久远,从张嘉贞、司马光、姚天福到薛瑄,再从景耀月、关芷洲到董其武,形成了家风浓郁、家规丰富、教化深远的家规家训,河东家道文化在新时代仍如春风化雨般地滋养人心。  关键词:家风家训 精神风骨 传统美德 价值内核  家规是条文化的叮嘱,家训是底线化的戒律,家教是形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西方的艺术家已经开始探索与尝试新媒介与新材料在绘画之中的应用,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和毕加索为首的艺术家率先运用新材料进行绘画。面对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艺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西方一些先进成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中国的艺术家也在尝试着多种材料的运用,使其融入中国文化,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在中国,以尚扬、胡伟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在综合材
期刊
摘要:《三六》是江南丝竹传统乐曲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也是传统丝竹“八大曲”之一。其中八大曲包括《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及《行街》。江南丝竹主要乐器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三六》的名称是因其结构上引子及第一段共十八小节、三十六板而得名。1972年,刘庄女士根据江南丝竹乐改编成这首钢琴作品,这首钢琴改编曲是中国传统民乐合奏曲移植到钢琴作品的一个典范。本文
期刊
青春在飛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