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游戏理论之异同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ife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儿童游戏都有自己的观点。其中两者的相同之处有:认为游戏的本质是满足自我需要;游戏不是儿童的本能;重视学前期的象征性游戏。两者的不同之处游戏的个体起源不同;游戏与发展的关系不同。
  【关键词】皮亚杰 维果茨基 游戏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分别作为认知主义和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对儿童游戏都有自己看法和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两位教育家在儿童游戏理论存在的异同。
  一、两者的相似之处
  (一)游戏本质是满足自我需要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虽然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实质都在强调满足幼儿需要和愿望。首先,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是一种同化的过程,这与他的另一个概念——顺应相比。个体需要不断的同化、顺应来保持一种平衡,进而获得发展,但由于幼儿的认知结构本身不够成熟,会出现同化作用大于顺应,即主体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而只是为了自我的需要与愿望,进而产生了游戏。虽然皮亚杰用“同化”来说明游戏的本质,但其实是强调个体由于认知结构的不成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满足某种需求,就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愿望的实现。 其次,维果茨基也认为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是由于外在的因素或自身知识、能力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就通过游戏的方式,这种虚构的方式来得到满足。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主张游戏的“享乐说”。即游戏并不是为了某种外在功利的目的,而是以自身的快乐、满足为目的。这种观点打破了认为游戏是幼儿对成人生活的练习,模仿,通过游戏获得生活的必需技能等观点,而更多看到游戏的积极面,即幼儿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主动自发的行为。
  (二)游戏不是儿童的本能
  虽然他们认为游戏的本质是满足自我的需要,但这种需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之前,很多教育家都把游戏作为一种本能,如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席勒将游戏看作是对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幼儿游戏的动力归结为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这些观点都属于“本能论”的观点。而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反对把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本能。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着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而发展的,在婴儿出生时只存在遗传图式,主客体一片混乱,根本不存在游戏,而游戏的出现是以一定的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前提。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儿童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而发展的。虽然游戏存在的机制不一样,但他们都没有把游戏看作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本能,而是一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学习为前提的现象。
  (三)重视学前期的象征性游戏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重视学前时期的象征性游戏,也叫角色游戏、假装性游戏、表演游戏。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它反映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开始用言语和表象进行思维,但都具有自我中心性,这一游戏的特征是第一,象征性活动是从儿童习得、运用和练习这种活动的实际情境中分离出来的。第二,象征性活动虽然与原来的情境分离,但幼儿依然认为它们属于原来的情境。 维果茨基较之与皮亚杰更为强调象征性游戏,他强调“ 假装游戏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活动”。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是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典型特征。他认为“ 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在对游戏进行概念式的解释中,以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游戏为重点分析对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
  二、两者的差异之处
  (一)游戏的个体起源不同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在婴儿重复某种偶然的行为中发生的。在幼儿出生的5个月左右,在发射的基础上,当新生儿偶然的动作产生一些新动作,然后重复这一新动作,游戏就发生了。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发生的时间大概在3岁左右,3岁前幼儿的行为方式是“立即满足”,3岁过后,先前那种立即满足愿望的倾向仍然存在,但是出现了许多限于幼儿自身能力而不能立即满足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愿望,而这些愿望就导致了游戏的发生。较之于皮亚杰,维果茨基更加强调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但他指的主要是角色游戏,而忽视了动作性练习性游戏。在游戏的个体起源上笔者比较赞成皮亚杰的观点,游戏在婴儿期就产生了。即使是几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和母亲或者亲近的人嬉戏,这时候游戏就发生了。
  (二)游戏与发展关系不同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游戏理论最大的差异就是对游戏与幼儿发展关系。皮亚杰认为游戏受限、从属于儿童的发展。认为游戏本身并不是一种特殊、独立的活动形式,只是儿童智力活动、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游戏之于智力,就像想象之于思维的关系一样。总之,皮亚杰认为游戏受限于儿童的发展,同时游戏只是对儿童的心理机能进行联系、巩固,进而使之从不成熟到成熟。而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动力,他创造者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游戏不是发展的消极被动的附属物,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包含了下一阶段发展的可能性,并为幼儿下一阶段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儿童在游戏中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水平,总是表现出超过他的实际年龄。
  皮亚杰认为发展制约着游戏,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创造着发展。笔者的观点是,两者的观点都有失偏颇,过于极端。皮亚杰低估了游戏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儿童的游戏水平,如当幼儿没有拥有足够的表象时,是很难进行象征性游戏的。而维果茨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高估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现在我们倡导教学的游戏化,但游戏却永远不能完全替代教育活动。不管哪种类型的游戏,都有儿童自主决定、伴随着欢愉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J].学前教育研究.1994(01)
  [3]方明生 李筱雨.百年回望:布鲁纳对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评价*———《赞颂分歧: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4(10)
其他文献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力量,影响着学科研究的效果、效率。因此,高校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对此,本文将结合A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机制的现
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教育进行已经好几年了.在国家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内初中班,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开设,促进了自治区范围的双语教学巩固,扩大了范围.况且接
全球化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它带来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价值观念之间的互动,尤其是促进了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碰撞和冲突。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
本文从高职院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针对客观存在你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内涵明确等关键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准制约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结合业界的先进经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视权利冲突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权利冲突问题的把握,宜将其限定在法定权利冲突中探讨。权利的相互性、多元性,权利界限的模糊性及其法的不确定性等是权
在肉鸡生产中添加标准的肉鸡全价颗粒饲料或粉料中添加完整的谷物颗粒。添加比例和谷物种类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的做法是加入10%完整的小麦颗粒。这种做法可以更有利于
欧·亨利的小说叙事呈现情感与理性、真实与假定、喜剧与悲剧的三重错位,这种错位使小说与现实拉开距离形成艺术张力,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错位,而在审美维度上小说达到了
在食用菌母种、原种接种前,必须对接种室与接种箱进行空间消毒,创造无菌空间,确保每立方米空间杂菌数不超过5个.
【正】《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把情感与态度定位为教学目标,说明情感态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如何把握情感这根弦,以情优教,让课堂出现"不曾预
二化螟是南昌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呈加重发生态势。介绍了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