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我国社会人口的教育结构来看,职业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社会地位非常显著,尤其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职业教育的质量也成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职业教育也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尽快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的新型职业教育道路,本文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有关问题,分析了职业教育的现状、发挥的作用,总结四方面问题,找到产教融合的四个现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从“大氛围”“大环境”“大格局”三个方面入手,客观有力地分析出相关措施,为更好地实现社会职业与教育教学无缝对接,最终达到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培养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摘录如下,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各地各部门要加大保障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这都给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就我国社会人口的教育结构来看,职业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社会地位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是精准对位社会职业的有效途径;二是职业教育是影响技术技能水平的决定因素;三是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主要方法;四是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建设的关键保障。因此职业教育是社会职业整体水平的体现,是全民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实力的基础保障,因此职业教育也才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经统计有这样一组数据,到2018年,我国有中、高等职业院校11700所,其中高职院校1400多所,每年招生368.83万,在校学生达到1133.7万人,每年招生占到了普通本科的46.63%,基本上占社会上职业分布的17.56%,相当于每10个人就要有1.6个人是高职毕业的学生,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加,这还只是高职,加上中职的话择业比率达到61.83%,从这样的数字不难看出,到社会上的从业者中大多数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以职业教育在当今的社会地位十分显著,经过总结发现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教育是精准对位社会职業的有效途径;
(2)职业教育是影响技术技能水平的决定因素;
(3)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主要方法;
(4)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建设的关键保障。
其实,就从社会用工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体现在学生对口就业、社会技术水平、整体人群素质、教育服务对象等方方面面,这也要求要让职业教育更精准、更有效、更扎实,让教育过程效率高,教育质量效果好,教育结果实用强。
通过以上现象分析,我国要加强职业教育质量就一定要从制度和政策人手,尽量通过解决现存问题来找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最快突破口。由此,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暨职教20条,这也客观地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明确了职业教育即将通过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其中提到产教融合、校区合作的条款有很多,都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让教育服务于产业,让企业融入教育。
通过职教20条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发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一定不足,尤其良性的产教融合才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那这方面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短板呢?经过对企业和学校的多层次调研发现,部分职业学校或企业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第一校企合作的“大氛围”没有形成;第二产教融合“大环境”没有完善;第三人人参与的“大格局”没有建立。通过总结,分析当前的职业教育形式,虽然现有的经验或经历已经很成熟,但是的确在部分职业院校和相应的企业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或不完备的问题,那么快速采取措施有效应对现存不足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央企)注重职工的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对于决定职工素质的前沿职业教育却很冷淡,是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用人靠上级拨派,在初期选择人才的自主权不大,企业职责只是放在顶层的设计框架下,一般来说,用人部门没有那么大的选择范围。二是企业靠主营业务收益,依非主营项目赢利的欲望不强,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主要服用于安全优质的生产,没有经营职业教育的切入点,相比中小型民企会好一些,但是一是难以形成规模。三是企业经营的能力有限,对非生产性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于企业来说,日常的安全生产、成本盈亏、产品升级等任务较多,顾及其他事情的精力。四是企业参与的兴趣不高,不认为职业教育关系产业发展。校企合作一头热,主要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认识和兴趣不高,造成企业难以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氛围中。
二、提高职业教育效果的应对措施
职业教育的本身就是提高社会的社会劳动力水平,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更是从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明确回答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意识形态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宏观上说,职业教育是培养“三观端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党和国家来培养有用人才。具体来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专业能力的职业人,通过校企多元化的方式为行业、企业、产业培养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够从容参与企业生产,成为企业工作所需的合格员工。办好职业教育重要的是要三个方面来共同努力,那就是政府、企业和学校,其中政府是决策部门,能够提供积极正确的政策保障;企业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使用部门,应改变企业现有认识,提供参与职业教育的热度;学校还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应该认清形势、分析不足、积极整改,尽快找到适应和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新型职业培养道路。 (一)营造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大氛围”
我国职业教育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提高,是多年来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现在完善职业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是客观地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当前工作的具体要求,布置了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任务,更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比如2017年,由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东北地区三所铁路专业高职院校参与,形成东北两省“一企三校”协同发展战略,营造一种校企共建的氛围,就是从企业的职教主管部门人手,联合路局职教、生产和用人主管部门,包括站段的职教科部门、车间,共同形成的集“选人用人、教育教学、科研开发”于一体的教育集团,主要是从大家关心的问题人手,如“技能竞赛、联合培养、2+1模式、学生就业、职业鉴定”等方面。以实现“双赢”为最终目标,结合企业需要人才、学校培养人才特点,共同推进教材开发、师资培养、职工培养、实训资源、教科研课题等重点任务。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增加了校问竞争,提高了教学水平,增大了学生的专业对口率,实现了校企智力和劳力的结合,达到了教科研的实用和前沿标准。重要的是通过此项活动,做工作过程中收获成果上百项,参与学生上万人,企业获得高质量人才,营造了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人人都参与其中的“大氛围”,并一度成了“校企共鸣、路内共晓、师生共往”的网络热词。为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都做出了贡献。
(二)建立学校内部产教融合“大环境”
切实有效的产教融合理念,不是单指校企合作任务,主要是提倡产业和教学融入的方法,更多的是教育教学向产业需求靠近,是围绕职业教育知识实用性来说的,是学校人才培养向靠近企业需求转型的必由之路,是让学生在校学到可依赖的一技之长。这就要有一个产教融合共同教育的大环境做保障。
分析职教20条,无论是提高企业的参与度,还是在学校教学中增加企业元素,都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让教育服务于产业,让企业融入教育。其中提到产教融合、校区合作的条款就有近一半,这是职业教育现状决定的,如果职业教育不向“企业化、职业化、社会化”转变,那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达不到“专业、应时、精准”,所以要用政策来校企合作“一头热”的问题,用好的环境来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一是正视问题和需求。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二是明确原则和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实施多元化改革。三是明确体系和方向。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四是设定方式和格局。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借鉴“双元制”,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规划教材等。试点I+X证书,最终实现学分银行。五是对学校的具体要求。包括“师资通融、实训共担、资源同享”,用一系列的手段促進师资的双向流动。六是吸引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超前参与共同培养,给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形成校企双赢人人参与“大格局”
在企业要从人的认识上进行引导和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观念,第一,要改变企业领导的管理理念,从上层就要注重把职业教育“往前抓一块”。第二,企业人才选择的过程不专业,也是影响企业员工关注职业院校的不利因素。第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技能水平的不平衡,也让一些学校缺失了努力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核心理念。对于这些不利因素,学校和企业都应主动去建立双赢的“大格局”。
经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员工不关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且越是入职时间长的企业职工越是关注度低,所以建立这种格局,一个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要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起找到教育情怀,找到共建产业学院、组织竞赛、攻关课题等方面的合作点,让企业和学校先找到共同合作点切入点,从政策层面更是应该积极推进双方合作,保障双赢的同时不断增加合作项点,找到能够长期合作发展的共同点,加强宣传,营造出文化氛围,没有在一些行业领域内没有校企合作的共识,也就没有形成有利于这件事的文化氛围,要达到全民情怀关心职业这才能保证该项事业的长久立足,加大宣传也是重要的手段,吸引人的眼球,让企业人认同职业教育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的观点,让企业形成愿意深入职业教育的格局,让社会形成一种比拼职业教育成果的格局,从而形成大的格局。打造“现场即是校园、工厂即是课堂、师傅即是老师”的品牌,来进一步增强职工素质、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质量,与企业共同管理、协同教学、彰显特色,真正做到产业教学“双项融合”。
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发现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一是学校的课程体系没有与企业要求完全对接。二是在校教学内容和技能方法上与现场教学有一定偏差。三是学校与企业问教学内容、技术创新、资源运用等方面受空间距离影响现象明显。四是企业没有超前形成与学校一致的应用型教学理念。其实,这些问题虽然是学校的内部管理不足,但是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掉这些,提高学校专业教学质量,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从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吸引企业乐于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让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有荣誉感、成就感、亲切感,这样也是在学校建立的一项基础性的格局。
三、结语
以上重点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又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角度具体提出了问题,总结了要有质量的开展职业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实施有效措施方面,用实际例子分析了营造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大氛围”后取得的效果,通过深入分析指教20条中的具体条款,说明了建立学校内部产教融合“大环境”的重要性,又针对性地深入对比分析,阐述了学校、企业面对现存困难应该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形成校企双赢人人参与“大格局”的理念,意在用人的因素来解决教育问题。目的就是探讨找到适应社会、满足需求、独具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
应该说,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要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对于全社会职业能力素质提高十分重要,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型培养模式,是最有效、最直接、最适合的手段,尤其是从政策层面,已经给职业教育提供了保证,要求职业教育要主动寻求改变,做到让政策落地,更实用、更适应、更适宜。作为类型教育,要用改革提高企业兴趣热度,来规范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化教育的转型。教育责任重在落实,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无论是行业还是产业,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主动给职业教育填一份思考、注一份动力、担一份压力,这样才能打开社会产业参与职业办学的局面,才能让职业教育完成“高标准、大规模、半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莫建国(1977— ),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自动化(自动控制)、铁道信号、信号设备故障处理。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培养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摘录如下,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各地各部门要加大保障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这都给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就我国社会人口的教育结构来看,职业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社会地位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是精准对位社会职业的有效途径;二是职业教育是影响技术技能水平的决定因素;三是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主要方法;四是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建设的关键保障。因此职业教育是社会职业整体水平的体现,是全民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实力的基础保障,因此职业教育也才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经统计有这样一组数据,到2018年,我国有中、高等职业院校11700所,其中高职院校1400多所,每年招生368.83万,在校学生达到1133.7万人,每年招生占到了普通本科的46.63%,基本上占社会上职业分布的17.56%,相当于每10个人就要有1.6个人是高职毕业的学生,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加,这还只是高职,加上中职的话择业比率达到61.83%,从这样的数字不难看出,到社会上的从业者中大多数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以职业教育在当今的社会地位十分显著,经过总结发现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教育是精准对位社会职業的有效途径;
(2)职业教育是影响技术技能水平的决定因素;
(3)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主要方法;
(4)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建设的关键保障。
其实,就从社会用工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体现在学生对口就业、社会技术水平、整体人群素质、教育服务对象等方方面面,这也要求要让职业教育更精准、更有效、更扎实,让教育过程效率高,教育质量效果好,教育结果实用强。
通过以上现象分析,我国要加强职业教育质量就一定要从制度和政策人手,尽量通过解决现存问题来找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最快突破口。由此,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暨职教20条,这也客观地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明确了职业教育即将通过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其中提到产教融合、校区合作的条款有很多,都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让教育服务于产业,让企业融入教育。
通过职教20条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发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一定不足,尤其良性的产教融合才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那这方面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短板呢?经过对企业和学校的多层次调研发现,部分职业学校或企业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第一校企合作的“大氛围”没有形成;第二产教融合“大环境”没有完善;第三人人参与的“大格局”没有建立。通过总结,分析当前的职业教育形式,虽然现有的经验或经历已经很成熟,但是的确在部分职业院校和相应的企业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或不完备的问题,那么快速采取措施有效应对现存不足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央企)注重职工的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对于决定职工素质的前沿职业教育却很冷淡,是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用人靠上级拨派,在初期选择人才的自主权不大,企业职责只是放在顶层的设计框架下,一般来说,用人部门没有那么大的选择范围。二是企业靠主营业务收益,依非主营项目赢利的欲望不强,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主要服用于安全优质的生产,没有经营职业教育的切入点,相比中小型民企会好一些,但是一是难以形成规模。三是企业经营的能力有限,对非生产性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于企业来说,日常的安全生产、成本盈亏、产品升级等任务较多,顾及其他事情的精力。四是企业参与的兴趣不高,不认为职业教育关系产业发展。校企合作一头热,主要是人的问题,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认识和兴趣不高,造成企业难以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氛围中。
二、提高职业教育效果的应对措施
职业教育的本身就是提高社会的社会劳动力水平,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更是从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明确回答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意识形态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宏观上说,职业教育是培养“三观端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党和国家来培养有用人才。具体来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专业能力的职业人,通过校企多元化的方式为行业、企业、产业培养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够从容参与企业生产,成为企业工作所需的合格员工。办好职业教育重要的是要三个方面来共同努力,那就是政府、企业和学校,其中政府是决策部门,能够提供积极正确的政策保障;企业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使用部门,应改变企业现有认识,提供参与职业教育的热度;学校还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应该认清形势、分析不足、积极整改,尽快找到适应和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新型职业培养道路。 (一)营造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大氛围”
我国职业教育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提高,是多年来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现在完善职业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是客观地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当前工作的具体要求,布置了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任务,更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比如2017年,由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东北地区三所铁路专业高职院校参与,形成东北两省“一企三校”协同发展战略,营造一种校企共建的氛围,就是从企业的职教主管部门人手,联合路局职教、生产和用人主管部门,包括站段的职教科部门、车间,共同形成的集“选人用人、教育教学、科研开发”于一体的教育集团,主要是从大家关心的问题人手,如“技能竞赛、联合培养、2+1模式、学生就业、职业鉴定”等方面。以实现“双赢”为最终目标,结合企业需要人才、学校培养人才特点,共同推进教材开发、师资培养、职工培养、实训资源、教科研课题等重点任务。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增加了校问竞争,提高了教学水平,增大了学生的专业对口率,实现了校企智力和劳力的结合,达到了教科研的实用和前沿标准。重要的是通过此项活动,做工作过程中收获成果上百项,参与学生上万人,企业获得高质量人才,营造了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人人都参与其中的“大氛围”,并一度成了“校企共鸣、路内共晓、师生共往”的网络热词。为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都做出了贡献。
(二)建立学校内部产教融合“大环境”
切实有效的产教融合理念,不是单指校企合作任务,主要是提倡产业和教学融入的方法,更多的是教育教学向产业需求靠近,是围绕职业教育知识实用性来说的,是学校人才培养向靠近企业需求转型的必由之路,是让学生在校学到可依赖的一技之长。这就要有一个产教融合共同教育的大环境做保障。
分析职教20条,无论是提高企业的参与度,还是在学校教学中增加企业元素,都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让教育服务于产业,让企业融入教育。其中提到产教融合、校区合作的条款就有近一半,这是职业教育现状决定的,如果职业教育不向“企业化、职业化、社会化”转变,那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达不到“专业、应时、精准”,所以要用政策来校企合作“一头热”的问题,用好的环境来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一是正视问题和需求。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二是明确原则和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实施多元化改革。三是明确体系和方向。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四是设定方式和格局。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借鉴“双元制”,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规划教材等。试点I+X证书,最终实现学分银行。五是对学校的具体要求。包括“师资通融、实训共担、资源同享”,用一系列的手段促進师资的双向流动。六是吸引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超前参与共同培养,给予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从而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形成校企双赢人人参与“大格局”
在企业要从人的认识上进行引导和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观念,第一,要改变企业领导的管理理念,从上层就要注重把职业教育“往前抓一块”。第二,企业人才选择的过程不专业,也是影响企业员工关注职业院校的不利因素。第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技能水平的不平衡,也让一些学校缺失了努力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核心理念。对于这些不利因素,学校和企业都应主动去建立双赢的“大格局”。
经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员工不关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且越是入职时间长的企业职工越是关注度低,所以建立这种格局,一个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要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起找到教育情怀,找到共建产业学院、组织竞赛、攻关课题等方面的合作点,让企业和学校先找到共同合作点切入点,从政策层面更是应该积极推进双方合作,保障双赢的同时不断增加合作项点,找到能够长期合作发展的共同点,加强宣传,营造出文化氛围,没有在一些行业领域内没有校企合作的共识,也就没有形成有利于这件事的文化氛围,要达到全民情怀关心职业这才能保证该项事业的长久立足,加大宣传也是重要的手段,吸引人的眼球,让企业人认同职业教育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的观点,让企业形成愿意深入职业教育的格局,让社会形成一种比拼职业教育成果的格局,从而形成大的格局。打造“现场即是校园、工厂即是课堂、师傅即是老师”的品牌,来进一步增强职工素质、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质量,与企业共同管理、协同教学、彰显特色,真正做到产业教学“双项融合”。
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发现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一是学校的课程体系没有与企业要求完全对接。二是在校教学内容和技能方法上与现场教学有一定偏差。三是学校与企业问教学内容、技术创新、资源运用等方面受空间距离影响现象明显。四是企业没有超前形成与学校一致的应用型教学理念。其实,这些问题虽然是学校的内部管理不足,但是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掉这些,提高学校专业教学质量,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从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吸引企业乐于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让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有荣誉感、成就感、亲切感,这样也是在学校建立的一项基础性的格局。
三、结语
以上重点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又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角度具体提出了问题,总结了要有质量的开展职业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实施有效措施方面,用实际例子分析了营造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大氛围”后取得的效果,通过深入分析指教20条中的具体条款,说明了建立学校内部产教融合“大环境”的重要性,又针对性地深入对比分析,阐述了学校、企业面对现存困难应该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形成校企双赢人人参与“大格局”的理念,意在用人的因素来解决教育问题。目的就是探讨找到适应社会、满足需求、独具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
应该说,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要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对于全社会职业能力素质提高十分重要,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产教融合型培养模式,是最有效、最直接、最适合的手段,尤其是从政策层面,已经给职业教育提供了保证,要求职业教育要主动寻求改变,做到让政策落地,更实用、更适应、更适宜。作为类型教育,要用改革提高企业兴趣热度,来规范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化教育的转型。教育责任重在落实,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无论是行业还是产业,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主动给职业教育填一份思考、注一份动力、担一份压力,这样才能打开社会产业参与职业办学的局面,才能让职业教育完成“高标准、大规模、半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莫建国(1977— ),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自动化(自动控制)、铁道信号、信号设备故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