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困境,本文旨在通过对无痕教学法的探索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寻找一条出路。本文探寻了思想品德无痕教学法的含义、实施思想品德无痕教学法的必要性及策略,希望通过“无痕”教学法在学生内心深处留下最深和最持久的“痕迹”。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无痕 教学法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2-02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法师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的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读完这个故事我沉思良久,老法师采用的教育方法没有任何说教,点到为止,不露痕迹,太值得我们学习。成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不顾及学生感受的滔滔不绝,而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让一切流淌于无痕之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教学法的提出
无痕,从字面意思来看指不露痕迹,无痕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有痕教学提出来的概念,是一种教学的策略。对无痕教学法,理论界暂时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普遍倾向于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自然而然的、不露痕迹的引导,使得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国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这些都是对无痕教学法的精准诠释。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与师生发生交互作用,并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教材必然是有痕的,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思想品德课所追求的无痕教学法,指的是教学内容传递方式的无痕,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心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凸显对学生发自内心最深沉的人文关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无痕教学法的必要性
1.无痕教学法符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兼具德育性质的课程。而德育的内化常常是悄无声息的,无法进行强制灌输,只能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无痕教学与德育的内化过程是一致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2.无痕教学法顺应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指出:“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成人感明显增强,要摆脱对父母、老师和教科书的依赖,急需从过去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不时会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做到不露痕迹,于是无痕教学法就应运而生了。无痕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内化于情境中,为学生提供践行的机会,同时淡化了教学痕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3.无痕教学法弥补了有痕教学法的不足
传统的有痕教学法由于教学目的外显,教学手段直接并带有强制性、命令性等特征,面临困境。而无痕教学法由于其教学目的隐蔽,传递方式间接,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理念人本化和师生关系伙伴化的特征,讲究启发与诱导,寓教于乐,因此日渐深入人心。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无痕教学法的策略
1.预设无痕
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是用一生在用心备课。而要实施无痕教学法,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认真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隐蔽起来,采取巧妙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连接起来,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
例如:在讲授《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记录班主任老师一天的生活;在讲授《认识差异 展示风采》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男女生的差异;在讲授《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整理美国、日本、韩国、牙买加、澳大利亚、冰岛等国文化习俗的资料;在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时,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翟志刚的成长经历。
在课堂预设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走进生活,把教学目标隐藏起来,做到预设无痕。
2.导入无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精彩,能在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思想品德课无痕教学法要成功实施,必须要重视导入无痕,在不知不觉中吸引学生的注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课堂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五分钟,但是其作用不可小视。
把音乐引入思想品德课堂,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讲授《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时有《爱的奉献》;讲授《众人划桨开大船》时有《众人划桨开大船》;讲授《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有《雾里看花》;讲授《尊敬我们的老师》时有《好大一棵树》;讲授《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时有《走进新时代》等,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导入方式,例如,在讲授《诚实守信》时教师以曾子杀猪的故事导入;在讲授《与快乐相伴》时以《多愁的老奶奶笑了》的故事导入等,讲故事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能关注时政,因此给学生讲一些时事新闻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也是一种无痕导入的方法。例如:用汶川地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导入《弘扬民族精神》;用北京成功申奥、“神七”成功发射等导入《感受社会变化》;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导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些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学习中。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因此表演导入也顺应了学生的特点。例如,在讲授《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时编排了“父亲让孩子辍学务工,政府下发〈入学督促书〉”的案例;在讲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编排了《IPHONE的风波》等,这些表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无痕。
3.生成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怎么精心准备,总有意料不到的“意外”,对于始料未及的意外,应该做无痕处理。
例如:在讲授“孝敬父母长辈”时,我在说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时,声音哽咽,一个女孩子举手讲了一个她好朋友罹患癌症坚强面对的故事,安慰我要坚强,我很感动,并趁此机会告诉孩子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善待身边人,学生都深受感动。这个意外在无形中唤醒了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还有一次在讲授《敞开心扉 学会沟通》一课时,当学生集体朗读完小诗《朋友》时,一个孩子主动举手要求我给他一分钟时间,我同意了,于是这个孩子主动走到班里一个孩子身边,恭恭敬敬的低头对这个孩子说了一句道歉的话语,然后回到座位。这一幕全班同学看在眼里,班级安静了半分钟,然后全班同学自发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个孩子行为的认同。
对于课堂的意外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让意外变成一次华丽的转身,在无痕中促成课堂的生成。
4.拓展无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要真正形成道德认知,产生稳定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课堂真实的感悟,更需要课后拓展的延伸和巩固。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常常会布置一些课后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能力,增强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
例如,在学完《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时,我布置学生搜集身边的交通标志,并注明其正确含义;在学完《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后我布置学生就“未成年人进网吧上网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小论文的形式递交成果;在学完《在责任中长大》后我送给每个任教班级学生一盆吊兰,让全班学生呵护吊兰的成长;在学完《孝敬父母长辈》后,我布置学生课后用一个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
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后拓展中实施无痕教学法,需要精心设计课后拓展作业,在积极实践中于不经意间丰富道德认知、情感,稳定道德行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事物的整个发展中,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内容。形式只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者消极的阻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都是为了实现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思想品德课的无痕教学法从本质上讲不是真正的“无痕”,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教学目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只有“无痕”的教学才能在孩子的心田里留下最深刻最持久的“痕迹”,就像本文开头的那位老法师一样,送孩子一轮明月,他们一定会还我们一片阳光。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无痕 教学法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2-02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法师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的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读完这个故事我沉思良久,老法师采用的教育方法没有任何说教,点到为止,不露痕迹,太值得我们学习。成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不顾及学生感受的滔滔不绝,而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让一切流淌于无痕之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教学法的提出
无痕,从字面意思来看指不露痕迹,无痕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有痕教学提出来的概念,是一种教学的策略。对无痕教学法,理论界暂时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普遍倾向于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自然而然的、不露痕迹的引导,使得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国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这些都是对无痕教学法的精准诠释。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与师生发生交互作用,并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教材必然是有痕的,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思想品德课所追求的无痕教学法,指的是教学内容传递方式的无痕,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心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凸显对学生发自内心最深沉的人文关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无痕教学法的必要性
1.无痕教学法符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兼具德育性质的课程。而德育的内化常常是悄无声息的,无法进行强制灌输,只能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无痕教学与德育的内化过程是一致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2.无痕教学法顺应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指出:“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成人感明显增强,要摆脱对父母、老师和教科书的依赖,急需从过去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不时会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做到不露痕迹,于是无痕教学法就应运而生了。无痕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内化于情境中,为学生提供践行的机会,同时淡化了教学痕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3.无痕教学法弥补了有痕教学法的不足
传统的有痕教学法由于教学目的外显,教学手段直接并带有强制性、命令性等特征,面临困境。而无痕教学法由于其教学目的隐蔽,传递方式间接,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理念人本化和师生关系伙伴化的特征,讲究启发与诱导,寓教于乐,因此日渐深入人心。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无痕教学法的策略
1.预设无痕
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是用一生在用心备课。而要实施无痕教学法,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认真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隐蔽起来,采取巧妙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连接起来,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
例如:在讲授《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记录班主任老师一天的生活;在讲授《认识差异 展示风采》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男女生的差异;在讲授《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整理美国、日本、韩国、牙买加、澳大利亚、冰岛等国文化习俗的资料;在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时,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翟志刚的成长经历。
在课堂预设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走进生活,把教学目标隐藏起来,做到预设无痕。
2.导入无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精彩,能在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思想品德课无痕教学法要成功实施,必须要重视导入无痕,在不知不觉中吸引学生的注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课堂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五分钟,但是其作用不可小视。
把音乐引入思想品德课堂,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讲授《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时有《爱的奉献》;讲授《众人划桨开大船》时有《众人划桨开大船》;讲授《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有《雾里看花》;讲授《尊敬我们的老师》时有《好大一棵树》;讲授《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时有《走进新时代》等,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导入方式,例如,在讲授《诚实守信》时教师以曾子杀猪的故事导入;在讲授《与快乐相伴》时以《多愁的老奶奶笑了》的故事导入等,讲故事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能关注时政,因此给学生讲一些时事新闻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也是一种无痕导入的方法。例如:用汶川地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导入《弘扬民族精神》;用北京成功申奥、“神七”成功发射等导入《感受社会变化》;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导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些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学习中。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因此表演导入也顺应了学生的特点。例如,在讲授《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时编排了“父亲让孩子辍学务工,政府下发〈入学督促书〉”的案例;在讲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编排了《IPHONE的风波》等,这些表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无痕。
3.生成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怎么精心准备,总有意料不到的“意外”,对于始料未及的意外,应该做无痕处理。
例如:在讲授“孝敬父母长辈”时,我在说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时,声音哽咽,一个女孩子举手讲了一个她好朋友罹患癌症坚强面对的故事,安慰我要坚强,我很感动,并趁此机会告诉孩子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善待身边人,学生都深受感动。这个意外在无形中唤醒了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还有一次在讲授《敞开心扉 学会沟通》一课时,当学生集体朗读完小诗《朋友》时,一个孩子主动举手要求我给他一分钟时间,我同意了,于是这个孩子主动走到班里一个孩子身边,恭恭敬敬的低头对这个孩子说了一句道歉的话语,然后回到座位。这一幕全班同学看在眼里,班级安静了半分钟,然后全班同学自发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个孩子行为的认同。
对于课堂的意外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让意外变成一次华丽的转身,在无痕中促成课堂的生成。
4.拓展无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要真正形成道德认知,产生稳定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课堂真实的感悟,更需要课后拓展的延伸和巩固。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常常会布置一些课后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能力,增强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
例如,在学完《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时,我布置学生搜集身边的交通标志,并注明其正确含义;在学完《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后我布置学生就“未成年人进网吧上网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小论文的形式递交成果;在学完《在责任中长大》后我送给每个任教班级学生一盆吊兰,让全班学生呵护吊兰的成长;在学完《孝敬父母长辈》后,我布置学生课后用一个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
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后拓展中实施无痕教学法,需要精心设计课后拓展作业,在积极实践中于不经意间丰富道德认知、情感,稳定道德行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事物的整个发展中,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内容。形式只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者消极的阻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都是为了实现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思想品德课的无痕教学法从本质上讲不是真正的“无痕”,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教学目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只有“无痕”的教学才能在孩子的心田里留下最深刻最持久的“痕迹”,就像本文开头的那位老法师一样,送孩子一轮明月,他们一定会还我们一片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