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作为银行一项新兴中间业务,正在成为银行发展的重点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创新上取得了的巨大成就,近些年推出的一系列的理财产品,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但商业银行现行的理财产品创新方面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首先从理财产品创新的概念、动因以及产品创新的影响作用分别阐述。然后将就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理财产品的发行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创新的总体表现以及理财产品创新制约因素分析。最后针对理财产品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问题;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自2004年开始形成,到2013年经历了10年发展。2004至2007四年里理财产品市场以起步发展为主,2008年至今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并逐渐走向垄断竞争阶段。1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一部分,既可以有效规避监管,还有利于增加银行收入,提高银行业绩。同样,其作为金融衍生产品,因为灵活性高,能够快速筹集资金,充分挖掘投资标的的流动性,成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金融工具。
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目前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进取型和激进型等类型。根据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具有收益较高、期限灵活、安全稳健、适合广泛的特点。
201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理财产品创新的表现,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产品期限的创新
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与产品的流动性密切相关,投资期限越短,产品的流动性就越强。刚开始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一年、三年或者更久,随着投资者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几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到处可见,期限为一周或一天的产品也已经出现,而且产品的固定的收益率达到活期存款的1.5和2.25倍,深受投资者的喜爱。投资期限的创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方便。
2) 产品挂钩概念的创新
从市场上,理财产品挂钩概念的变化使得产品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投资者的面前总是呈现出新的产品。从最开始挂钩股票、股指到信用、基金以及股指期货等产品,还有一些挂钩港股和黄金等风险较大、或是挂钩新兴资源的产品,产品挂钩概念的多元化,充分体现了市场的热点,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这些挂钩不同资产的产品,风险和收益相匹配,受到了投资者的喜爱。
3) 投资结构的创新
商业银行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同时,注意到了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变化和特点,陆续在产品的投资结构上添加新的元素。伴随着金融监管以及风险因子的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结构更趋灵活,相继推出银信结合,银证结合,银保结合的理财产品。
4) 收益设计的创新
收益设计的创新表现在收益模式和收益的计算方式的变化上。一方面,产品的收益模式不再仅限于简单的固定收益,而是出现浮动收益以及固定、浮动收益相结合的理财产品,收益模式的改变,改变了只靠固定收益来吸引投资者的局面。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在增加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收益,主要是考虑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而设计的产品,投资者自行决定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收益的计算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产品的收益的观察值不同,收益的组合也就不同,增加了产品收益的灵活性。收益的计算方式也有直线式、分段式扩展到组合式的计算方法。
5) 产品个性化的创新
商业银行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个性化创新也是近年来显现的一个重要特点,越来越个性化的产品设计,使得产品的种类大大增加,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投资者。这其实相当于银行把对产品的选择权转交给了客户,客户由以前对产品的被动选择,发展到目前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和经济走势的判断选择产品,自主化程度更强。
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理财产品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在理财产品的发行中,我国商业银行己经意识到创新产品的重要性,加紧创新的步伐,创新型产品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在理财产品创新设计中,没有进行分析市场调研,对客户需求没有做到心中有数,研发的新产品功能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致使设计出的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二是理财产品研发过程中,银行内部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严重,研发时间有一半用于沟通协调,沟通成本高,拖延了新产品研发时间。
2) 理财产品风险管控水平不高
2011年度银行理财风险控制能力排行榜前10位的银行依次是,恒生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以及渣打银行。排在首位的是恒生银行,主要得益于该行2011年度发行的556款理财产品中有480款为保证收益型或者保本浮动收益型,促使该行风险控制措施得分为5.98,在所有银行中最高,同时可以看到该行本年度公布到期收益率的 363 款产品中有358款实现预期收益率,且它们均为结构性产品。
3) 理财产品专业队伍建设较为薄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但是在建立健全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继续培训制度方面还较为薄弱,应从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章、专业知识、产品性质、风险特性等多个方面对理财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4) 理财产品缺乏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保障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没有形成以授权研发、归口销售、统一管理、审慎尽责为原则的理财业务组织运营机制。各级行、各部门、各理财业务岗位应在授权范围内分别从事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推广和投资运作。面向个人客户或通过网点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其销售准入和销售活动应统一由个人金融部门负责管理和组织。面向公司、机构类客户的理财产品,其销售活动也应由相应客户部门负责管理和组织。有关理财业务的业务授权、发展规划、风险策略、总体销售计划、重要产品发行等重大事项要实现统一由全行产品创新与管理委员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 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策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之后,针对理财产品创新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动因,本节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提高理财产品创新的研发和设计能力
3.1.1 丰富理财产品创新的品种
l) 丰富理财产品的挂钩资产种类
理财产品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最近几年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理财产品的种类太单一,只是简单的挂钩股票、商品、信贷或者利率、汇率的产品,而产品挂钩概念的多元化,只是概念上的多元化,产品本身单一化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丰富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应该从丰富挂钩资产的种类出发,在现有的几种挂钩资产上,创新出几种资产一起挂钩的产品,简单的说就是将股票、商品、信贷、利率、汇率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产进行挂钩,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产品,这样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和多种挂钩资产相联系,而不是与单一的资产相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独特性,可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需求。
2) 理财产品的多元化创新
在理财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多元化创新指的是从产品的期限、产品的币种、产品的投资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而不是仅仅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创新。多元化的创新不仅可以丰富产品的种类,还可以增加产品的数量。但多元化创新是个复杂的工作,不仅要结合当前的具体的经济形势,设计出的产品还应具有时效性,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者。
3.1.2 扩大理财产品创新的主体
理财产品的创新是当前形势的所需,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主体过于单一,只有总行具有研发和设计产品的权限,产品的创新也是由总行来完成的。总行设计的产品是基于对整体形势的把握,产品的通用性较强,对于每个分支机构而言,由于地区的差异,产品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是那么强,再具体到每个产品,差异性更加明显。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分支行的创新权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工作,加强对分支行本地机构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的考察,不是仅仅用“拿来主义”做文章,从而创新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
如果将产品的创新和研发权限扩展到各分支行,就应该加强分支行产品研发和设计人员的培训,总行对其人员加强理财产品设计和研发的业务指导,并且及时地了解分支行的设计和开发情况,由总行派出专门的人员对设计出的理财产品进行提前分析,总行还可以采用奖励制度来激励分支行的研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分支行的积极性,还逐步发掘创新型人才和分支行的创新潜力。
3.2 强化理财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
3.2.1 提高对理财产品创新风险识别能力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个新的投资渠道,在变化莫测的经济形势面前,风险的暴露无疑是创新和设计研发人员需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能有效的防止不必要的风险带来的隐患,也可以为防止这些不必要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手段来规避。理财产品和其他的投资渠道一样,除了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产品个性化和专业化能力较强,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之初,如果不能及时的披露产品的真实信息,容易造成设计者的迷惑,不能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也无法设计出产品的风险管理策略。
3.2.2 加强理财产品创新风险控制能力
理财产品的创新是银行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应该本着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从多个角度加强产品风险的控制,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产品的发行,每个环节的风险都应该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在产品创新中资金的运用以及产品的销售环节中,应综合考虑风险的来源,研究风险的关键,运用正确的手段对冲风险。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综合研究理财产品各类风险的关键之处,科学地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评估标准和控制的措施,并严格的加以执行,进而规范理财产品的操作流程。合理的风险损失抵补机制的建立以及加大风险的提示力度都有助于加强风险的管理。
3.3 提高理财产品人员的专业化素质
3.3.1 提高理财产品经理的素质
通常理财经理负责理财产品的销售,因此理财经理业务的熟练度和专业化水平会直接关系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速度。如何为不同的投资者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是一个理财经理必备的业务素质。理财经理在销售产品之前,需要认识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要收集客户的详细资料,包括客户的背景、客户的投资经验、投资年限、投资目标、对风险的偏好以及资金的状况等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客户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最后为客户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供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理财经理应该以客户的利益为先,为客户讲解理财产品的信息,这样做可以建立稳定的客户群。理财属于服务业务,理财经理应该秉承服务的理念,为客户选择最适合的理财产品,从而给银行带来稳定的客户来源和持续的收益。
3.3.2 提高理财产品研发人员的素质
理财经理的作用主要是负责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在提高理财经理的素质的同时,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是理财产品创新中更不可缺少的主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研发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加强理财产品的竞争优势,理财产品的研发人员应该具有全面掌握经济形势的能力,具备扎实的金融基础,切实了解客户的需求。这样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立,可以从行内人员的选拔,抑或是聘请行外的专员,来进一步充实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发的团队。为了激发研发和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办法,在提高产品业务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标准。
3.4 完善理财产品的管理体系
总行行长、分管理财产品研发运作的副行长、分管理财产品销售推广的副行长、理财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分支机构负责人分别依据董事会及上级授权在授权范围内开展理财业务并承担相应责任。
3.5 提高我国居民的理财意识和理财知识水平
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资者开始注重投资的方式,重视理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到了2007年3月,国家证券协会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通知》,这一通知要求做好投资者的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新的投资者,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投资者了解股票、基金、债券、权证、理财产品等投资渠道的风险和收益特征,让投资者从根本上认识投资市场的风云变化,了解市场的波动,呼吁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而不是盲目跟风,造成市场的动荡,最后抹煞了产品本身的特点。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我们还要普及金融衍生品的知识,让投资者了解国际上成熟的衍生品理论,比如外汇、远期、期货、期权等概念,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日俱进,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投资渠道,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国内理财市场的发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Niehans , J. Financial innovation , multinational banking , and monetary poliey[J]. Joum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
[2] 刘光岭,张雷.基于生命周期的个人理财需求模式分析[J],经济问题,2008.
[3] 吴雪.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全国商情,2009.
[4] 宋琳.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
[5] 纪崴.银行理财产品:规范中创新发展[J],中国金融,2011.
[6] 曹宇.国内银行理财市场演绎新格局[J],国际融资,2012.
[7] 孙从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行为分析[J],经济导刊,2011.
[8] 徐翔,苏林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J],时代金融,2011.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问题;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自2004年开始形成,到2013年经历了10年发展。2004至2007四年里理财产品市场以起步发展为主,2008年至今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并逐渐走向垄断竞争阶段。1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一部分,既可以有效规避监管,还有利于增加银行收入,提高银行业绩。同样,其作为金融衍生产品,因为灵活性高,能够快速筹集资金,充分挖掘投资标的的流动性,成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金融工具。
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目前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进取型和激进型等类型。根据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具有收益较高、期限灵活、安全稳健、适合广泛的特点。
201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理财产品创新的表现,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产品期限的创新
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与产品的流动性密切相关,投资期限越短,产品的流动性就越强。刚开始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一年、三年或者更久,随着投资者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几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到处可见,期限为一周或一天的产品也已经出现,而且产品的固定的收益率达到活期存款的1.5和2.25倍,深受投资者的喜爱。投资期限的创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方便。
2) 产品挂钩概念的创新
从市场上,理财产品挂钩概念的变化使得产品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投资者的面前总是呈现出新的产品。从最开始挂钩股票、股指到信用、基金以及股指期货等产品,还有一些挂钩港股和黄金等风险较大、或是挂钩新兴资源的产品,产品挂钩概念的多元化,充分体现了市场的热点,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这些挂钩不同资产的产品,风险和收益相匹配,受到了投资者的喜爱。
3) 投资结构的创新
商业银行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同时,注意到了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变化和特点,陆续在产品的投资结构上添加新的元素。伴随着金融监管以及风险因子的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结构更趋灵活,相继推出银信结合,银证结合,银保结合的理财产品。
4) 收益设计的创新
收益设计的创新表现在收益模式和收益的计算方式的变化上。一方面,产品的收益模式不再仅限于简单的固定收益,而是出现浮动收益以及固定、浮动收益相结合的理财产品,收益模式的改变,改变了只靠固定收益来吸引投资者的局面。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在增加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收益,主要是考虑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而设计的产品,投资者自行决定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收益的计算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产品的收益的观察值不同,收益的组合也就不同,增加了产品收益的灵活性。收益的计算方式也有直线式、分段式扩展到组合式的计算方法。
5) 产品个性化的创新
商业银行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个性化创新也是近年来显现的一个重要特点,越来越个性化的产品设计,使得产品的种类大大增加,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投资者。这其实相当于银行把对产品的选择权转交给了客户,客户由以前对产品的被动选择,发展到目前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和经济走势的判断选择产品,自主化程度更强。
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理财产品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在理财产品的发行中,我国商业银行己经意识到创新产品的重要性,加紧创新的步伐,创新型产品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在理财产品创新设计中,没有进行分析市场调研,对客户需求没有做到心中有数,研发的新产品功能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致使设计出的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二是理财产品研发过程中,银行内部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严重,研发时间有一半用于沟通协调,沟通成本高,拖延了新产品研发时间。
2) 理财产品风险管控水平不高
2011年度银行理财风险控制能力排行榜前10位的银行依次是,恒生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以及渣打银行。排在首位的是恒生银行,主要得益于该行2011年度发行的556款理财产品中有480款为保证收益型或者保本浮动收益型,促使该行风险控制措施得分为5.98,在所有银行中最高,同时可以看到该行本年度公布到期收益率的 363 款产品中有358款实现预期收益率,且它们均为结构性产品。
3) 理财产品专业队伍建设较为薄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但是在建立健全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继续培训制度方面还较为薄弱,应从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章、专业知识、产品性质、风险特性等多个方面对理财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4) 理财产品缺乏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保障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没有形成以授权研发、归口销售、统一管理、审慎尽责为原则的理财业务组织运营机制。各级行、各部门、各理财业务岗位应在授权范围内分别从事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销售推广和投资运作。面向个人客户或通过网点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其销售准入和销售活动应统一由个人金融部门负责管理和组织。面向公司、机构类客户的理财产品,其销售活动也应由相应客户部门负责管理和组织。有关理财业务的业务授权、发展规划、风险策略、总体销售计划、重要产品发行等重大事项要实现统一由全行产品创新与管理委员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 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对策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之后,针对理财产品创新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动因,本节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提高理财产品创新的研发和设计能力
3.1.1 丰富理财产品创新的品种
l) 丰富理财产品的挂钩资产种类
理财产品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最近几年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理财产品的种类太单一,只是简单的挂钩股票、商品、信贷或者利率、汇率的产品,而产品挂钩概念的多元化,只是概念上的多元化,产品本身单一化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丰富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应该从丰富挂钩资产的种类出发,在现有的几种挂钩资产上,创新出几种资产一起挂钩的产品,简单的说就是将股票、商品、信贷、利率、汇率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产进行挂钩,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产品,这样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和多种挂钩资产相联系,而不是与单一的资产相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独特性,可以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需求。
2) 理财产品的多元化创新
在理财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多元化创新指的是从产品的期限、产品的币种、产品的投资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而不是仅仅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创新。多元化的创新不仅可以丰富产品的种类,还可以增加产品的数量。但多元化创新是个复杂的工作,不仅要结合当前的具体的经济形势,设计出的产品还应具有时效性,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者。
3.1.2 扩大理财产品创新的主体
理财产品的创新是当前形势的所需,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主体过于单一,只有总行具有研发和设计产品的权限,产品的创新也是由总行来完成的。总行设计的产品是基于对整体形势的把握,产品的通用性较强,对于每个分支机构而言,由于地区的差异,产品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是那么强,再具体到每个产品,差异性更加明显。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分支行的创新权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工作,加强对分支行本地机构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的考察,不是仅仅用“拿来主义”做文章,从而创新和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
如果将产品的创新和研发权限扩展到各分支行,就应该加强分支行产品研发和设计人员的培训,总行对其人员加强理财产品设计和研发的业务指导,并且及时地了解分支行的设计和开发情况,由总行派出专门的人员对设计出的理财产品进行提前分析,总行还可以采用奖励制度来激励分支行的研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分支行的积极性,还逐步发掘创新型人才和分支行的创新潜力。
3.2 强化理财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
3.2.1 提高对理财产品创新风险识别能力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个新的投资渠道,在变化莫测的经济形势面前,风险的暴露无疑是创新和设计研发人员需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能有效的防止不必要的风险带来的隐患,也可以为防止这些不必要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手段来规避。理财产品和其他的投资渠道一样,除了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产品个性化和专业化能力较强,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之初,如果不能及时的披露产品的真实信息,容易造成设计者的迷惑,不能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也无法设计出产品的风险管理策略。
3.2.2 加强理财产品创新风险控制能力
理财产品的创新是银行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应该本着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从多个角度加强产品风险的控制,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产品的发行,每个环节的风险都应该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在产品创新中资金的运用以及产品的销售环节中,应综合考虑风险的来源,研究风险的关键,运用正确的手段对冲风险。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综合研究理财产品各类风险的关键之处,科学地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评估标准和控制的措施,并严格的加以执行,进而规范理财产品的操作流程。合理的风险损失抵补机制的建立以及加大风险的提示力度都有助于加强风险的管理。
3.3 提高理财产品人员的专业化素质
3.3.1 提高理财产品经理的素质
通常理财经理负责理财产品的销售,因此理财经理业务的熟练度和专业化水平会直接关系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速度。如何为不同的投资者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是一个理财经理必备的业务素质。理财经理在销售产品之前,需要认识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要收集客户的详细资料,包括客户的背景、客户的投资经验、投资年限、投资目标、对风险的偏好以及资金的状况等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客户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最后为客户提供适合的理财产品供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理财经理应该以客户的利益为先,为客户讲解理财产品的信息,这样做可以建立稳定的客户群。理财属于服务业务,理财经理应该秉承服务的理念,为客户选择最适合的理财产品,从而给银行带来稳定的客户来源和持续的收益。
3.3.2 提高理财产品研发人员的素质
理财经理的作用主要是负责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在提高理财经理的素质的同时,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是理财产品创新中更不可缺少的主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研发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加强理财产品的竞争优势,理财产品的研发人员应该具有全面掌握经济形势的能力,具备扎实的金融基础,切实了解客户的需求。这样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立,可以从行内人员的选拔,抑或是聘请行外的专员,来进一步充实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发的团队。为了激发研发和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办法,在提高产品业务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标准。
3.4 完善理财产品的管理体系
总行行长、分管理财产品研发运作的副行长、分管理财产品销售推广的副行长、理财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分支机构负责人分别依据董事会及上级授权在授权范围内开展理财业务并承担相应责任。
3.5 提高我国居民的理财意识和理财知识水平
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资者开始注重投资的方式,重视理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到了2007年3月,国家证券协会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通知》,这一通知要求做好投资者的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新的投资者,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投资者了解股票、基金、债券、权证、理财产品等投资渠道的风险和收益特征,让投资者从根本上认识投资市场的风云变化,了解市场的波动,呼吁投资者进行理性的投资,而不是盲目跟风,造成市场的动荡,最后抹煞了产品本身的特点。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我们还要普及金融衍生品的知识,让投资者了解国际上成熟的衍生品理论,比如外汇、远期、期货、期权等概念,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日俱进,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投资渠道,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国内理财市场的发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 Niehans , J. Financial innovation , multinational banking , and monetary poliey[J]. Joum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
[2] 刘光岭,张雷.基于生命周期的个人理财需求模式分析[J],经济问题,2008.
[3] 吴雪.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全国商情,2009.
[4] 宋琳.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
[5] 纪崴.银行理财产品:规范中创新发展[J],中国金融,2011.
[6] 曹宇.国内银行理财市场演绎新格局[J],国际融资,2012.
[7] 孙从海.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行为分析[J],经济导刊,2011.
[8] 徐翔,苏林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J],时代金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