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为什么被称为“小龙”?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n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间,常把蛇称为“小龙”,生肖属蛇的人,也常把自己说成是属小龙。那么,蛇为什么有“小龙”之称呢?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遍生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山地和水泽之中。蛇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最早的蛇出现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形色怪异,行动诡秘,毒蛇可致人死命。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春天萌动,夏天活跃,秋天收敛,冬天安眠,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同步,而且雨多蛇多,水多蛇多。这一切,使蛇具有神秘性,让古人既畏惧又好奇,成为神化和崇拜的动物之一。
  中国的蛇崇拜早且普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小雅》篇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译成白话就是:“什么是吉祥的梦呀?梦见狗熊棕熊,梦见小蛇大蛇……梦见狗熊棕熊,是生男孩的祥兆;梦见小蛇大蛇,是生女孩的祥兆。”《山海经》有“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称,书中的许多神灵都是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践蛇,如《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福建省简称“闽”,《说文》:“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蛇种”可理解为以蛇为图腾。福建人崇蛇,省内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蛇王庙,且有以祈求蛇神保佑的种种民俗活动。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部分为古代巴国所在之地。“巴”本义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说文》:“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在重庆市巴南区部分农村,广泛流传着“蛇祖”的故事。台湾高山族一支鲁凯人崇拜百步蛇,认为其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百步蛇是鲁凯人的保护神。
  蛇是龙的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取材对象。
  首先,从形象上看,蛇将悠长弯转,可以盘绕和伸展的躯体,以及覆盖鳞片的体表贡献给了龙。
  《说文》将蛇作“它”,曰:“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这则解释有两个关键字:“长”“曲”,而这两个关键字也正好是龙的躯体特征。《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引:“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这里的“文”作“纹理”“花纹”解释,那么全句的意思就是:蛇变化为龙,连其身上原来用鳞片组成的花纹都未改变。
  其次,从功能上看,蛇将能隐能显、能静能动、能大能小、有善有恶和不断更新的性能贡献给了龙。
  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之处,又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可谓“能隐能显”。蛇有冬眠的习性,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又能在水中游、陆上行,快速地追赶、捕食猎物,此谓“能静能动”。蛇类中有体长达十多米的巨蟒,也有体长仅数厘米的盲蛇,可谓“能大能小”。蛇类中的多数是对人有益的可食、可入药的无毒蛇,但也有一部分属于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有毒蛇(蛇毒亦可入药),可谓“有善有恶”。蛇一般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蜕一次皮,以适应成长的需要,可谓“不断更新”。“不断更新”使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蛇的这些功能,能被龙所吸取,成为“龙性”的组成部分。
  第三,龙与蛇的“亲缘”关系也反映在古人的认识中。
  一类说法是认为蛇可以变化为龙。如《抱朴子》:“有自然之龙,有蛇蠋化成之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虺是体型小且有毒的蛇。另一类说法是将蛇龙类同、混代。《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同一个人物或神灵,有时说是“蛇身”,有时说是“龙身”。如轩辕黄帝,《山海经》说其是“人面蛇身”,《说郛》说其是“龙身而人头”。再就是将龙蛇视为同类予以并称,如《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汉书·扬雄传》:“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选自《西安日报》2013年1月30日)
其他文献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品读  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一首序云:“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云(词如上)。戏效荆公作。”所谓集句词,即全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王安石一生写了不少集句诗,当时人们竞相仿效,成为一种风气。他不仅集句为诗,也集句为词,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同时
期刊
辜鸿铭拖着油光可鉴的辫子泰然自若地上台领取北大英文教授的聘书,他倔强地与时代保持距离,非共时地生活在民国里。这有些像一个著名的悖论:我转过身,障碍就在我身后。而我,我拖着我心中的辫子,根本做不到像辜鸿铭那样泰然自若,一往无前。我在这个时代里常感到巨大的不适,时代的断裂感永远在心中晃荡。满大街金黄色的染发大波浪,满大街的高筒靴子与紧身裤,露出两条细瘦美丽的腿,骄傲地高昂着头。上网时,我只会打字,收发
期刊
中国的读书人怕是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大学问家和大书法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说起他的文章,史称“浑涵光芒,雄视百代”。苏东坡之所以有此成就,当然不是天生的,尽管他从小聪慧,家庭环境使然,但和其一生好读书和善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苏东坡一生勤读书,更会读书。他积累的一套读书方法,即他应其侄女婿王庠讨教读书方法而写的《又答王庠书》中所介绍的,对历代读书人都
期刊
演讲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著名演讲家邵守义先生曾经讲过:要选择那些能给听众指明行动方向的,能够教给听众行动的手段和方法的材料。因此,我们在选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实用性,能对听众有指导意义的材料才是最受欢迎的。  纠正错误方式  教育家孙云晓的演讲《教育不是教训》:  有很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怎么不好好看书学习呢?总是在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游戏,其实这应该问问他们自己。他们平时守
期刊
公元23年,各路起义军打着汉军的旗号,一齐攻入长安城。未央宫内外黑压压一大片人,喊杀声不绝于耳。人们口口声声要杀的“反贼”,正是新朝皇帝王莽。  此时的王莽,正忙着躲避蔓延进宫里的大火。说来也怪,这火焰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专追着69岁的王莽跑。老人家最后被逼急了,干脆找个吉利的方位坐下来,喃喃自语道:“上天赋予我厚德,汉军能把我怎么样?”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了——死期在即,王莽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啊!
期刊
中国传统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历来备受重视。早在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之前,历史上已有许多相关探讨。《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也说:“言知之易,行之难。”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做足了知与行的功夫。他常向属下虚心问政,故而能“知”;他在臣僚的建议下不断改正过失、纠正错误,是为有“行”。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行事作风,使刘邦以渺渺之身,驱策力而有天下,最终建立了强盛的西汉帝国
期刊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把她们跟在男朋友身边的样子唤作“小鸟依人”。不过,这个俗语最早却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  “小鸟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评论褚遂良时,唐太宗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
期刊
汉武帝刘彻堪称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五十四年,三次大规模抗击匈奴,得以收复失地,御敌于国门之外;他施行“推恩令”,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此外他还凿空西域、创立太学、改太初历、铸五铢钱,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大有作为。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王朝国力空前强大。但同时,他在贪奢享乐、劳民伤财方面也被人诟病。晚年时汉武帝杀戮太重,“巫蛊之祸”使得父子相残、太子自杀,险些断送了大汉江山。经过了长达半
期刊
离线社交是指离开虚拟社交网络,去真诚地认识一些人,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一些人。社交网络是现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虚拟社交可让人们放松精神、自由交谈、释放压力。但每一种技术都有自身的危险和流弊,很多人对虚拟社交过度依赖,就如染上毒瘾般,一离开网络就坐立不安。他们不愿参加现实的社交活动,自我疏远、自我隔离、自我封闭。离线社交提倡真实的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该仅限于社交网络,人们的内心其实是更渴望面对
期刊
每当年关将近,辛苦一年的职场人将目光聚焦在“年终奖”这个大红包上。年终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世界各国的年终奖有什么区别吗?  年终奖从何时兴:汉代“腊赐”相当厚  年终奖在我国很早就有。在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