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苏东坡读书法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读书人怕是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大学问家和大书法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说起他的文章,史称“浑涵光芒,雄视百代”。苏东坡之所以有此成就,当然不是天生的,尽管他从小聪慧,家庭环境使然,但和其一生好读书和善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苏东坡一生勤读书,更会读书。他积累的一套读书方法,即他应其侄女婿王庠讨教读书方法而写的《又答王庠书》中所介绍的,对历代读书人都很管用、很实用。特别是他所总结的“八面受敌”读书方法,从古到今,更是为人推崇,影响深远。苏东坡信中是这样说的:“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如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东坡在这里所介绍的读书方法,我将其归纳起来:一是每一本好书都要好好地反复读,“不厌百回读”和“熟读熟思”;二是要定向专一,不能泛泛读,将书的内容列出专题,一次一题读、逐题专读,勤勤恳恳、心无旁骛;三是长期坚持,他日学成,所学到的知识能应对如流,能“八面受敌”;四是这种读书方法看似“愚钝”,但实际上是读书最聪明所为。
  苏东坡是个大学问家,为什么采用这种别人看似“愚钝”的读书方法?这是因为,读书不是才子潇洒的事,而是“寒窗”的苦功夫,需要勤勤恳恳,心无旁骛,专心攻读,这样才能“深知书中味,了然于胸中”。曾有史书记载:“尝有人问苏文忠公:‘公之博洽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在这里,苏东坡对求学者通过介绍自己是如何读《汉书》的,告诉人家自己是如何读书的。他不仅分出专题读,还亲手抄《汉书》。苏东坡贬职黄州时,一次诗友朱载前来拜访,苏公却久久没有出来,朱载等得有点不耐烦想走,这时,苏公才从室内出来连连作揖道歉,告知正在抄写《汉书》。朱载听了很是奇怪:“以先生之才,开卷一览,自可终生不忘,何用手抄呢?”苏东坡回答:“不是这样,我读《汉书》迄今抄过三遍,最初是每段事抄三个字为题,第二遍是每段抄两字为题,现在只用一字。”朱载翻开苏东坡所抄的《汉书》,挑一字,苏东坡应声背几百字,无一字差失,几次改挑,莫不如此。朱惊讶不已:“先生真谪仙才也。”
  苏东坡的这套读书方法,和他一向倡导的读书要做到“自达”“自得”“自胜”是一致的。所谓“自达”,就是启发读书的自我要求,“我要读”而不是“要我读”;所谓“自得”,就是读书善存疑,多思考,依靠自己去体会感悟;所谓“自胜”,就是要在“自达”和“自得”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战胜自我,破除自我,最后展示一个读书后的崭新自我。要达到苏东坡提出的这种读书的“三境界”,读书人需摒弃那种贪多求快,只咽不嚼,书读再多也受益甚浅的泛泛而读的方法。他认为,通常人在读书中,都会有“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的感觉,于是乎,见书皆读,本本穷尽,兼收尽取,虽是手不释卷,但饱读难消。如此读书不“破”,万卷又有何益?
  (选自《学习时报》2012年11月26日)
其他文献
如今,我们常把“黎民百姓”连在一起说,它是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但这两个词最初是一回事吗?  先说说“黎民”的来历。“黎”字的本义就是“众多”。《尔雅》解释说:“黎,众也。”所谓“黎民”,其实就是众民的意思,如“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中的“黎民”,古人都解释为“众也”。  我们再来看看“百姓”的身世。“百姓”在战国以前的词义与“黎民”并不相同。“百
期刊
“白脸·黑脸”策略是最有名的谈判策略之一。我们经常会在老套的警匪片中看到这种策略。警察把一名嫌疑人带到警察局,第一个出场的警察通常是一个看起来很凶的家伙,他使用各种办法威胁嫌疑人,告诉他“如果你不合作,我们就对你不客气了”。过了一会儿,这名警察突然被一个神秘电话叫走,然后第二个警察出现了,他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温和最善良的人,只见他坐了下来,开始与嫌疑人交朋友。他一边递烟给嫌疑人,一边说道:“听着,
期刊
王荆公在相位①,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诣,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③,次供猪脔数四④,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 王荆公:即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荆国公,故称王
期刊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②:“子为鲁上卿③,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④,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⑤,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⑥,马饩不过稂莠⑦。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
期刊
国朝贤臣,必以于清端为清廉第一①。自江防迁闽臬②,舟将发,趣人买萝卜至数石。人笑曰:“贱物耳,何多为?”公曰:“我沿途供馔,赖此矣。”其自北直赴江宁也,与幼子赁驴车一辆,各袖钱数十文,投旅舍,未尝烦驿递公馆也。在制府署,日惟啖青菜,江南人或呼为“于青菜”。仆从无从得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诸子冬衣褐,或木棉袍,未尝制一裘。官楚时,长公子将归,署中偶有腌鸭,刳半与之。民间有“于公豆腐量太狭
期刊
阳虎得罪于卫①,北见简子曰②:“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树蒺藜者③,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勿以树而择之。
期刊
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来,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由见到了。该支流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云耳。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实则尚隔八十余里。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塔群。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
期刊
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  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  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  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  品读  倪瓒(1301—1374),元代诗人、画家。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  “诗人”“画家”的头衔,那是后世给的,至于自号“懒瓒”的倪瓒本人,只知道自己有一个身份:“野夫”。他懒懒散散地住在北里村,心安理得地照自己
期刊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品读  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一首序云:“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云(词如上)。戏效荆公作。”所谓集句词,即全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王安石一生写了不少集句诗,当时人们竞相仿效,成为一种风气。他不仅集句为诗,也集句为词,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同时
期刊
辜鸿铭拖着油光可鉴的辫子泰然自若地上台领取北大英文教授的聘书,他倔强地与时代保持距离,非共时地生活在民国里。这有些像一个著名的悖论:我转过身,障碍就在我身后。而我,我拖着我心中的辫子,根本做不到像辜鸿铭那样泰然自若,一往无前。我在这个时代里常感到巨大的不适,时代的断裂感永远在心中晃荡。满大街金黄色的染发大波浪,满大街的高筒靴子与紧身裤,露出两条细瘦美丽的腿,骄傲地高昂着头。上网时,我只会打字,收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