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新少年》“小舞台”专栏作家,几十年来用本名李威和笔名李微、春潮、丹青等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如今我已古稀之年,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辞书《巧学汉字》和一套丛书《校园舞台》。这些书的内容多源于我在《新少年》上的作品,受到全国各地同学、老师、家长的欢迎,喜获丰收,饮水思源,我首先想到的是《新少年》——我的良师益友。
六十多年前,我上小学起,《新少年》就装在我的小书包里。那时它叫《好孩子》,后来改名《红孩子》、《红小兵》、《新少年》。它给我知识,给我快乐,伴我学习,伴我成长。《好孩子》曾刊载鲁迅先生写日记的文章,我也学着写日记,并持之以恒。写日记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并帮助我学习写作,成为一名作家。后来我又把鲁迅写日记的故事讲给我的女儿和学生们。他们也坚持写日记,并记录真情实感,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红孩子》发表很多诗歌,我也学着写诗。我的习作《台湾小朋友——我的兄弟姐妹》很快发表。我还写了很多小诗,陆续在《小朋友》《红领巾》《中国少年报》发表。我在小学时曾见过雷锋,在辽宁省实验学校亲耳聆听雷锋作报告。《新少年》刊载学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我特别喜欢。有一天,我在马路上捡到一条鲜红的毛线围巾,跑到派出所把它交给了警察叔叔。我长大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曾学习雷锋不记姓名给困难的同志家里寄钱。
1983年5月我在《新少年》发表儿童相声《他像一团火》,内容是歌颂雷锋做好事的故事。这个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同学们竞相演出。后来我被《新少年》聘为专栏作家,“小舞台”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作品。有一年广东《少先队员》的领导和编辑来辽宁向《新少年》取经学习。他们称赞《新少年》“小舞台”栏目质量好,影响大,羡慕《新少年》拥有高水平的作家。雷锋故乡人风格高尚,东北人更是豪爽实在,《新少年》把我介绍给《少先队员》。客人如获至宝,马上聘我为“校园剧场”和“校园故事”专栏作家。我在《新少年》和《少先队员》两个国家金奖期刊发表了大量文艺作品。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众多儿童刊物也纷纷向我约稿,我的作品园地遍布九州华夏。几十年来,我还出版了人物传记《刘兰芳评传》、老红军故事《不灭的灯火》、科幻小说《藏在乌云里的蓝光》、长篇童话《水晶钥匙》、长篇评书《复夺悬空岛》、长篇小说《游龙侠影》、我国第一部《东北二人转史》及《二人转概论》等三十多部专著,累计发表一千多万字,曾获全国各类文艺大奖五十多项。我被辽宁省艺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辽宁大学聘为教授,辽宁省文化厅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中国艺术节聘为“群星奖”专家评委。我在沈阳市少儿图书馆开办小作家大讲堂,长达十年,学员爆满,如今已是桃李遍天下。
我取得的这些成就,首先应该感谢《新少年》,它是我的创作摇篮、我的园丁、我的智慧与力量的源泉。编辑部朋友们的敬业精神,呕心沥血,点石成金,都是我学习的表率。在我的书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所有的《新少年》期刊,一本也不少。满头银发的我,经常拿出当年的《新少年》翻看,就像与我的良师益友促膝攀谈,穿越时空,一次次回到那金色的童年,倍感良师的恩泽,益友的欢乐,母亲的温馨,春风的吹拂,阳光的灿烂。《巧学汉字》辞书和《校园舞台》丛书,是一个老作者回报给《新少年》和小读者们的感恩礼物。
六十多年前,我上小学起,《新少年》就装在我的小书包里。那时它叫《好孩子》,后来改名《红孩子》、《红小兵》、《新少年》。它给我知识,给我快乐,伴我学习,伴我成长。《好孩子》曾刊载鲁迅先生写日记的文章,我也学着写日记,并持之以恒。写日记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并帮助我学习写作,成为一名作家。后来我又把鲁迅写日记的故事讲给我的女儿和学生们。他们也坚持写日记,并记录真情实感,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红孩子》发表很多诗歌,我也学着写诗。我的习作《台湾小朋友——我的兄弟姐妹》很快发表。我还写了很多小诗,陆续在《小朋友》《红领巾》《中国少年报》发表。我在小学时曾见过雷锋,在辽宁省实验学校亲耳聆听雷锋作报告。《新少年》刊载学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我特别喜欢。有一天,我在马路上捡到一条鲜红的毛线围巾,跑到派出所把它交给了警察叔叔。我长大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曾学习雷锋不记姓名给困难的同志家里寄钱。
1983年5月我在《新少年》发表儿童相声《他像一团火》,内容是歌颂雷锋做好事的故事。这个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同学们竞相演出。后来我被《新少年》聘为专栏作家,“小舞台”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作品。有一年广东《少先队员》的领导和编辑来辽宁向《新少年》取经学习。他们称赞《新少年》“小舞台”栏目质量好,影响大,羡慕《新少年》拥有高水平的作家。雷锋故乡人风格高尚,东北人更是豪爽实在,《新少年》把我介绍给《少先队员》。客人如获至宝,马上聘我为“校园剧场”和“校园故事”专栏作家。我在《新少年》和《少先队员》两个国家金奖期刊发表了大量文艺作品。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众多儿童刊物也纷纷向我约稿,我的作品园地遍布九州华夏。几十年来,我还出版了人物传记《刘兰芳评传》、老红军故事《不灭的灯火》、科幻小说《藏在乌云里的蓝光》、长篇童话《水晶钥匙》、长篇评书《复夺悬空岛》、长篇小说《游龙侠影》、我国第一部《东北二人转史》及《二人转概论》等三十多部专著,累计发表一千多万字,曾获全国各类文艺大奖五十多项。我被辽宁省艺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辽宁大学聘为教授,辽宁省文化厅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中国艺术节聘为“群星奖”专家评委。我在沈阳市少儿图书馆开办小作家大讲堂,长达十年,学员爆满,如今已是桃李遍天下。
我取得的这些成就,首先应该感谢《新少年》,它是我的创作摇篮、我的园丁、我的智慧与力量的源泉。编辑部朋友们的敬业精神,呕心沥血,点石成金,都是我学习的表率。在我的书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所有的《新少年》期刊,一本也不少。满头银发的我,经常拿出当年的《新少年》翻看,就像与我的良师益友促膝攀谈,穿越时空,一次次回到那金色的童年,倍感良师的恩泽,益友的欢乐,母亲的温馨,春风的吹拂,阳光的灿烂。《巧学汉字》辞书和《校园舞台》丛书,是一个老作者回报给《新少年》和小读者们的感恩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