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糖尿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一种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及血管并发症,对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 饮食 护理 运动
1 糖尿病的临床资料
1.1 病人的临床资料
本科室2013年10月1日之2014年10月1日共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年龄30-68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空腹血糖在6.8-22.2mml/l,餐后血糖13.6-24.3mmol/l。患者均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体重下降;善饮、多食;消瘦、疲乏;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
1.2 发病时用药情况
对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控制不力的使用胰岛素泵将病人所需的胰岛素按照人的正常生理分泌模式输入体内。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及时给以对症治疗;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1.3 血糖监测
使用血糖仪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每天监测7次血糖,对于出现并发症、低血糖或血糖持续升高不下的患者每2小时监测一次。
2 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护理对策
2.1 指导患者控制日常饮食,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治疗措施。不论糖尿病的类型、病情轻重,也不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所有糖尿病病人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饮食治疗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重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教会患者对食物的认知,使之学会饮食搭配,坚持少食多餐,自觉控制饮食。注意不暴饮暴食,保持生活的规律性,多吃蔬菜,不仅要控制主食,还要控制鱼、肉、蛋、油等副食的摄入,患者如有饥饿感时,可吃少量南瓜子,总的原则是低脂、低糖、低盐、粗细粮搭配和高纤维素饮食。
2.2 运动疗法具有降糖、降压、减肥、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降低甘油三脂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还可以避免肥胖和过度紧张。要注意指导患者适当、适时运动,运动的强度以中、轻度有氧运动为宜。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强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相对定时、定量、适可而止。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甜点心及病情卡,以备急需。1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要注意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2.3 对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应当指导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当观察患者有没有低血糖反应。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该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2.4 应急处理
2.4.1 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护士应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尤其注意血压、体温几呼吸的形态、气味,尿量的变化,记录出入量,监测血、尿糖,血、尿酮体,电解质,肾功能及血气分析。遵医嘱补液,给予胰岛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于昏迷患者应加强口腔、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及肌肉萎缩,防止病人坠床受伤。
2.4.2 低血糖护理
在使用胰岛素时要密切观察和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Ⅰ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恶心、心悸甚至意识障碍时,或于睡眠中突然觉醒伴皮肤潮湿多汗时,均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生低血糖时,采取的措施包括:立即平卧休息,有条件应先做血糖测定,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遵医嘱静脉推注50%葡萄糖。
2.4.3 过敏反应的护理
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护士应作好抢救准备。
2.5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多进行知识宣讲,鼓励患者心理放松,积极治疗,乐观面对,让他们了解慢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让他们看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以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对临床症状较重或出现不同器官并发症患者,让他们明白延迟和制止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展和恶化可减少糖尿病的致残和死亡。帮助患者调整好情绪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手段,对患者因人而异地进行解释,让患者走出迷惘,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维持在10mmol/L以下,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并定期复查眼底,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体重恢复到正常体重的±5%范围内,劳动力及工作能力恢复正常。向病人介紹口服血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的有关注意事项,对于患病时间比较长的患者,指导其注意足部护理,特别注意每天对足部进行检查,查看足底皮肤有无红肿、皲裂、水疱、挤压伤、脚癣、抓伤及足趾变形。其次要注意保暖,袜子要吸水性好,透气性好,柔软宽松,最好是纯棉制品;洗脚时注意水温不要过高,避免烫伤。讲解如何预防识别低血糖反映,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的常识,嘱其定期门诊随访有异常立即就诊。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全身疾病,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医护人员通过正确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做好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坚持正确的治疗和自我护理,延缓并发症发生,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关键词】 糖尿病 饮食 护理 运动
1 糖尿病的临床资料
1.1 病人的临床资料
本科室2013年10月1日之2014年10月1日共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年龄30-68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空腹血糖在6.8-22.2mml/l,餐后血糖13.6-24.3mmol/l。患者均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体重下降;善饮、多食;消瘦、疲乏;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
1.2 发病时用药情况
对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控制不力的使用胰岛素泵将病人所需的胰岛素按照人的正常生理分泌模式输入体内。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及时给以对症治疗;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1.3 血糖监测
使用血糖仪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每天监测7次血糖,对于出现并发症、低血糖或血糖持续升高不下的患者每2小时监测一次。
2 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护理对策
2.1 指导患者控制日常饮食,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治疗措施。不论糖尿病的类型、病情轻重,也不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所有糖尿病病人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饮食治疗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护士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尿糖、体重的自我监测方法来控制饮食,教会患者对食物的认知,使之学会饮食搭配,坚持少食多餐,自觉控制饮食。注意不暴饮暴食,保持生活的规律性,多吃蔬菜,不仅要控制主食,还要控制鱼、肉、蛋、油等副食的摄入,患者如有饥饿感时,可吃少量南瓜子,总的原则是低脂、低糖、低盐、粗细粮搭配和高纤维素饮食。
2.2 运动疗法具有降糖、降压、减肥、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降低甘油三脂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还可以避免肥胖和过度紧张。要注意指导患者适当、适时运动,运动的强度以中、轻度有氧运动为宜。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强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相对定时、定量、适可而止。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甜点心及病情卡,以备急需。1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要注意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2.3 对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应当指导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当观察患者有没有低血糖反应。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该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2.4 应急处理
2.4.1 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护士应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尤其注意血压、体温几呼吸的形态、气味,尿量的变化,记录出入量,监测血、尿糖,血、尿酮体,电解质,肾功能及血气分析。遵医嘱补液,给予胰岛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于昏迷患者应加强口腔、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及肌肉萎缩,防止病人坠床受伤。
2.4.2 低血糖护理
在使用胰岛素时要密切观察和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Ⅰ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恶心、心悸甚至意识障碍时,或于睡眠中突然觉醒伴皮肤潮湿多汗时,均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生低血糖时,采取的措施包括:立即平卧休息,有条件应先做血糖测定,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遵医嘱静脉推注50%葡萄糖。
2.4.3 过敏反应的护理
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护士应作好抢救准备。
2.5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多进行知识宣讲,鼓励患者心理放松,积极治疗,乐观面对,让他们了解慢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让他们看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以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对临床症状较重或出现不同器官并发症患者,让他们明白延迟和制止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展和恶化可减少糖尿病的致残和死亡。帮助患者调整好情绪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手段,对患者因人而异地进行解释,让患者走出迷惘,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维持在10mmol/L以下,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并定期复查眼底,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体重恢复到正常体重的±5%范围内,劳动力及工作能力恢复正常。向病人介紹口服血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的有关注意事项,对于患病时间比较长的患者,指导其注意足部护理,特别注意每天对足部进行检查,查看足底皮肤有无红肿、皲裂、水疱、挤压伤、脚癣、抓伤及足趾变形。其次要注意保暖,袜子要吸水性好,透气性好,柔软宽松,最好是纯棉制品;洗脚时注意水温不要过高,避免烫伤。讲解如何预防识别低血糖反映,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的常识,嘱其定期门诊随访有异常立即就诊。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全身疾病,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医护人员通过正确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做好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坚持正确的治疗和自我护理,延缓并发症发生,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