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恶性犯罪越来越引起众人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原因,从中找出了一些关键点,进而探讨应如何完善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预防机制,以及应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心理预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恶性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马加爵杀害宿舍舍友案,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发生付成励弑师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杀害被撞者,2013年复旦大学发生投毒案,一起又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惨案深深地刺激着社会大众。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众多大学生恶性犯罪案件,分析和总结大学生恶性犯罪的特点、心理因素以及心理预防措施,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预防机制,维护大学校园和社会的和乐平安。
1、大学生恶性犯罪的特点
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的调查数据:1965年大学生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中占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率增加至2.5%,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所占比例上升至17%。由此可见,大学生犯罪呈大幅增长的趋势。通过分析总结大学生犯罪典型案例,发现大学生犯罪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1犯罪动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冲动性。大学生犯罪在动机上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冲动性。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气盛的年龄阶段,容易感情用事,容易为外界环境所影响,受到刺激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节情绪,一旦刺激过于强烈往往会立马产生犯罪意图,从而发生恶性犯罪行为,并且犯罪行为大多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相较于有组织的犯罪而言,没有事先的周密准备、事中的小心行动和事后的巧妙处理。较为常见的大学生盗窃或诈骗等案件中,大学生犯罪动机的随机性尤其明显。大学生犯罪有时候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是动机,有时候是为排解心理压力或是发泄负面情绪而爆发。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身所受到的压力,也不了解正确合理抒发情绪和发泄压力的科学途径,其通过疯狂的犯罪行为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其犯罪手法非常能凸显其犯罪动机的冲动性。
1.2犯罪手段极为残忍。大学生恶性犯罪即性质恶劣的犯罪,此类犯罪将暴力作为犯罪手段,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治安和稳定,此类犯罪的手段通常极其残忍。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正是性格冲动、精力充沛、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匮乏并且缺乏社会经验的阶段,同时,这正是其对暴力、血腥和恐怖视频或图书等感兴趣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受到此类作品的影响并无意识地对此类作品进行模仿。这些因素日积月累,一旦其遇到挫折或是受到刺激,就极有可能激烈地爆发,通过残忍的手段来抒发心中的负面情绪,犯下了故意伤人、杀人等严重的罪行。
1.3犯罪后果非常严重。大学生恶性犯罪手段的残忍性决定了其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犯罪手段越残忍,其受害者的范围就越宽,受害者受伤害的程度就越深,完全复原的可能性就越小。另一方面,犯罪带来的伤害从来都是双重性的,既给受害者带去了难以抹平的伤害,也给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带去了深重的灾难,犯罪手段越是残忍,犯罪者及其家人所承担的后果也越严重。
2、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原因
2.1认知层面。认知是指个体获得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最基础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和语言等①。大学生智力已发育完善,并且拥有较强的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大学生一直处于校园之中,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其对问题的认知具有主观性、直观性、简单性和片面性的特点,不能全面客观地对事物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2.2情绪层面。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尚不全面,对于事物的态度也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其情绪具有不稳定、敏感、脆弱和极端等特点,一旦遇到挫折受到刺激,情绪益发不稳,易通过极端的方法抒发情绪,从而造成犯罪。
2.3意志层面。意志是指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直到其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②。从前面的叙述可知,大学生犯罪的动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冲动性,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自制力较弱,不会或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行动,无法妥善处理自身情绪和行为间的关系,情绪失控就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当今社会里充斥着大量表现暴力、恐怖和血腥的作品,大学生因为好奇而去接触此类作品,在接触后又不能正确地认识此类作品并坚定意志不为其所影响,因此发生犯罪行为。
3、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1完善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预防机制。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犯罪的情况不容乐观,亟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预防机制,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大学生犯罪的心理预防机制。首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安排专人负责,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绝不能流于形式,应有专人为此负责,确保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转,同时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心理咨询师,为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确保大学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帮助。其次,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心理咨询室应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接待时间,并且应能充分保障咨询人的隐私,由此才能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否则失信于人也就不会有走入困境的学生前来求助。再次,以高校心理咨询室为主,发起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力争心理引导工作能尽可能地覆盖到每一个人,引导大学生学会积极、正面地看待挫折和困难,学会适时地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泄负面情绪和压力,学会调节和掌控自身的情绪,从而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2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第一,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表现暴力、恐怖和血腥的作品,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大学生接触此类作品,这种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使大学生对此类作品更加好奇和关注,因此可以通过班会讨论等形式,让其有表达自己观感的平台和机会,教师应在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杜绝盲目模仿作品的现象。第二,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渠道,让大学生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注意引导大学生多多关注社会的光明面和积极面,同时也应教导大学生直面社会的阴暗面并予以正确的判断。此外,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各自的艰辛不易,培养大学生养成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意识,这样大学生自身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就能意识到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从而不至于通过极端手段来发泄压力。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意志。人需要有长远的目标和明确的理想,如此才能勇敢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遇到问题时理性地对待并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信仰缺失的问题,大学生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许许多多不了解的现象,脑海中充满了困惑和犹豫。高校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外,还应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并鼓励大学生养成坚持理想信念的勇气,如此慢慢磨砺心志,大学生必能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彭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徐伟.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暴力犯罪成因及预防[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30-32.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心理预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恶性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马加爵杀害宿舍舍友案,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发生付成励弑师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杀害被撞者,2013年复旦大学发生投毒案,一起又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惨案深深地刺激着社会大众。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众多大学生恶性犯罪案件,分析和总结大学生恶性犯罪的特点、心理因素以及心理预防措施,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预防机制,维护大学校园和社会的和乐平安。
1、大学生恶性犯罪的特点
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的调查数据:1965年大学生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中占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率增加至2.5%,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所占比例上升至17%。由此可见,大学生犯罪呈大幅增长的趋势。通过分析总结大学生犯罪典型案例,发现大学生犯罪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1犯罪动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冲动性。大学生犯罪在动机上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冲动性。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气盛的年龄阶段,容易感情用事,容易为外界环境所影响,受到刺激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节情绪,一旦刺激过于强烈往往会立马产生犯罪意图,从而发生恶性犯罪行为,并且犯罪行为大多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相较于有组织的犯罪而言,没有事先的周密准备、事中的小心行动和事后的巧妙处理。较为常见的大学生盗窃或诈骗等案件中,大学生犯罪动机的随机性尤其明显。大学生犯罪有时候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是动机,有时候是为排解心理压力或是发泄负面情绪而爆发。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身所受到的压力,也不了解正确合理抒发情绪和发泄压力的科学途径,其通过疯狂的犯罪行为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其犯罪手法非常能凸显其犯罪动机的冲动性。
1.2犯罪手段极为残忍。大学生恶性犯罪即性质恶劣的犯罪,此类犯罪将暴力作为犯罪手段,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治安和稳定,此类犯罪的手段通常极其残忍。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正是性格冲动、精力充沛、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匮乏并且缺乏社会经验的阶段,同时,这正是其对暴力、血腥和恐怖视频或图书等感兴趣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受到此类作品的影响并无意识地对此类作品进行模仿。这些因素日积月累,一旦其遇到挫折或是受到刺激,就极有可能激烈地爆发,通过残忍的手段来抒发心中的负面情绪,犯下了故意伤人、杀人等严重的罪行。
1.3犯罪后果非常严重。大学生恶性犯罪手段的残忍性决定了其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犯罪手段越残忍,其受害者的范围就越宽,受害者受伤害的程度就越深,完全复原的可能性就越小。另一方面,犯罪带来的伤害从来都是双重性的,既给受害者带去了难以抹平的伤害,也给犯罪者本人及其家庭带去了深重的灾难,犯罪手段越是残忍,犯罪者及其家人所承担的后果也越严重。
2、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原因
2.1认知层面。认知是指个体获得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最基础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和语言等①。大学生智力已发育完善,并且拥有较强的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大学生一直处于校园之中,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其对问题的认知具有主观性、直观性、简单性和片面性的特点,不能全面客观地对事物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2.2情绪层面。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尚不全面,对于事物的态度也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其情绪具有不稳定、敏感、脆弱和极端等特点,一旦遇到挫折受到刺激,情绪益发不稳,易通过极端的方法抒发情绪,从而造成犯罪。
2.3意志层面。意志是指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直到其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②。从前面的叙述可知,大学生犯罪的动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冲动性,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自制力较弱,不会或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行动,无法妥善处理自身情绪和行为间的关系,情绪失控就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当今社会里充斥着大量表现暴力、恐怖和血腥的作品,大学生因为好奇而去接触此类作品,在接触后又不能正确地认识此类作品并坚定意志不为其所影响,因此发生犯罪行为。
3、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1完善大学生恶性犯罪的心理预防机制。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犯罪的情况不容乐观,亟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预防机制,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大学生犯罪的心理预防机制。首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安排专人负责,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绝不能流于形式,应有专人为此负责,确保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转,同时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心理咨询师,为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确保大学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帮助。其次,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心理咨询室应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接待时间,并且应能充分保障咨询人的隐私,由此才能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否则失信于人也就不会有走入困境的学生前来求助。再次,以高校心理咨询室为主,发起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力争心理引导工作能尽可能地覆盖到每一个人,引导大学生学会积极、正面地看待挫折和困难,学会适时地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泄负面情绪和压力,学会调节和掌控自身的情绪,从而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3.2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第一,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表现暴力、恐怖和血腥的作品,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大学生接触此类作品,这种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使大学生对此类作品更加好奇和关注,因此可以通过班会讨论等形式,让其有表达自己观感的平台和机会,教师应在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杜绝盲目模仿作品的现象。第二,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渠道,让大学生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注意引导大学生多多关注社会的光明面和积极面,同时也应教导大学生直面社会的阴暗面并予以正确的判断。此外,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各自的艰辛不易,培养大学生养成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意识,这样大学生自身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就能意识到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从而不至于通过极端手段来发泄压力。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意志。人需要有长远的目标和明确的理想,如此才能勇敢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遇到问题时理性地对待并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信仰缺失的问题,大学生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许许多多不了解的现象,脑海中充满了困惑和犹豫。高校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外,还应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并鼓励大学生养成坚持理想信念的勇气,如此慢慢磨砺心志,大学生必能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彭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2]徐伟.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暴力犯罪成因及预防[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