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意义、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有效做法、解决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的难题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以此更好地推动“孝感市楚剧展演”这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建设,创新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推进楚剧展演活动向基层延伸,扩大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示范项目的均等性、便利性、普惠性。
關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分会场 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张灏,应城市文体局。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217-02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2014年11月6日,“孝感市楚剧展演活动”被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孝感市楚剧展演活动自2006年开展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成为具有孝感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获得国家级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之后,对照国家创建标准,通过不断提升楚剧剧目质量层次、推进楚剧展演活动向基层延伸、加强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文化惠民的制度模式、扩大服务群众的信息网络等一系列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楚剧这一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楚剧在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013年,孝感市第八届楚剧展演在过去几届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并试行了展演分会场运行机制。展演分会场设在应城市,活动为期三天,分别由湖北省实验楚剧团、安陆市楚剧团、应城市楚剧团各演出一场大戏。三天演出场场爆满,孝感及应城各新闻媒体作了跟踪报道,广大应城市民赞不绝口,演出各具特色,剧情精彩好看,是难得的一次传统文化盛宴。群众不仅反响热烈,同时建议,这样的楚剧展演要常态化,多样化,以满足更广大市民的精神需求。楚剧展演分会场的初次运行充分说明,努力适应新形势,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的模式、路径和方法,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基层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意义
(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
2015年3月26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召开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线,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抓手,打牢基层基础、补齐工作短板,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实现文化小康。孝感市现辖1区3县3个县级市,共有乡镇、场、街道办事处115个。公共文化要充分体现“公平性”,不仅要照顾到城市居民的利益,还要去滋养广大农村的文化土地。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就是要加强城市基层文化建设,将文化送下去,种下去,让公共文化这把“公平标尺”量出公平均等的城乡文化格局。
(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增强文艺院团活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县市楚剧团始终在积极探索,如何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拓展演艺市场,激发剧团活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县市剧团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发展中壮大艺术人才队伍,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孝感市文化部门一向重视县市剧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市体育艺术学校楚剧新苗班、综合艺术班,以及短期舞台艺术创作班、青年演员培训班、戏曲作品研讨班等。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落实“文化惠民政府买单”的系列优惠政策,能够调动各县市剧团传承楚剧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演职人员充分发挥艺术才智,服务群众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共享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成果。
(三)发挥自身特色,打造经得起市场和群众检验的精品力作
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发挥自身特色,讴歌时代精神,传播先进文化,这是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各县市文化部门先后围绕杨业功、汤俭民、田子君、严大平等本地先进人物事迹进行艺术创作,把他们的形象立上楚剧舞台,编排了《将军家的年夜饭》、《生命如歌》、《呼唤》等剧目。云梦县楚剧团、湖北省实验楚剧团精心打造了楚剧大戏《云梦黄香》、《焦裕禄》。2014年7月,应城市楚剧团根据已故农家书屋管理员真实事迹创作的楚剧小戏《书屋的春天》,在第二届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节上荣获剧目奖及表演奖。这些楚剧精品力作先后多次在孝感楚剧展演活动中演出,广受群众好评,教育意义深远。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深入,将进一步提升各专业艺术院团的整体水平,推动舞台艺术创作,锻炼艺术队伍,培养艺术新人,为把孝感建设成楚剧之乡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有效做法
(一)将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公开。设立楚剧展演分会场,将楚剧展演活动深入推向基层,对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建设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抓,把它纳入年度责任工作目标,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县市(区)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深入文化部门调研考察,出台实施意见,解决实际问题。对楚剧展演涉及的设施、队伍、活动及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将其量化后列入年度考核,并督促相关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积极配合,签订责任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三项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建设的社会环境
一是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文化部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专班,一把手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相关业务科室及二级单位参加,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专班工作会议、展演活动筹备会和现场会、各县市(区)经验交流会以及先进典型表彰会。制定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县市(区)主要领导参加,召开宣传、文化、发改局、财政、人事及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包括设施建设、专项经费、队伍建设、人事编制等。
二是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扶持专业剧团排练与演出场馆建设,灯光、音响、服装等演出设备的更新与购置,专业演员的艺术培训及待遇提高,青年演员的传帮带。设立优秀人才和精品项目奖励基金,对那些为楚剧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文艺工作者、舞台表演取得较大成就的优秀文艺人才以及重点创作剧目,给予奖励与扶持。
三是建立科学的队伍建设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不仅仅要发展壮大地方专业院团,还要大力扶持业余文艺社团的建设。各县市(区)除了本地专业剧团,还有很多戏曲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业余团体,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为载体,促进业余艺术团体的规范化发展,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从而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
(三)采取“三条途径”,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立足本地特色打造楚剧艺术品牌。安陆是李白故里,云梦有孝子黄香,应城拥有几百年膏盐文化历史,围绕楚剧展演,各县市(区)要着力打造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楚剧艺术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推出最具代表性的本地优秀演员和精品力作。演员和剧目都要“接地气”,让广大观众来投票,群众最喜欢的,最受群众欢迎的,就是最好的演员和作品。
二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楚剧展演分会场不仅要设在各县市(区)中心城区,还要下移到每一个乡镇(街道),向农村扩展。每一个乡镇(街道)都要做好楚剧展演的宣传、组织和协调工作。从学校的学生,到敬老院的老人,以及工地上的外来打工者,都应该充分获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楚剧展演不能拘泥于固定时间、固定场次,要实现常态化、多样化。以政府出资买活动的形式,开展“千场大戏送农村(社区),公益舞台乐万家”活动,演出的场次越多,扶持资金越多。整合专业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骨干,成立楚剧艺术辅导团,到学校、社区、企业、文化场馆举办传统艺术辅导班、票友联谊会等活动,旨在传承楚剧艺术,发现艺术新苗,为楚剧的传承发展培育后继人才。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创建的良好氛围
各县市(区)要强化宣传意识,把新闻宣传与创建工作同步策划、同步实施、同步总结。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值得借鉴推广的做法和经验认真梳理,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宣传出去,从而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本地新闻媒体的宣传,扩大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认识创建工作,争取全社會关注、支持、参与创建工作。
三、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要真正实现楚剧展演的均等性、便利性、普惠性,就必须健全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网络必须覆盖每一个乡镇、街道、社区,真正实现楚剧艺术惠及全民。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研究
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研究专家组,积极探索如何实现这一机制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三)进一步强化政策、人才和投入保障措施
改变那种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的错误认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
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公共文化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紧咬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目标不放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楚剧展演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新局面,形成地方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从而为建设和谐幸福孝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關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分会场 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张灏,应城市文体局。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217-02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2014年11月6日,“孝感市楚剧展演活动”被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孝感市楚剧展演活动自2006年开展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成为具有孝感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获得国家级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之后,对照国家创建标准,通过不断提升楚剧剧目质量层次、推进楚剧展演活动向基层延伸、加强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文化惠民的制度模式、扩大服务群众的信息网络等一系列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楚剧这一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楚剧在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013年,孝感市第八届楚剧展演在过去几届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并试行了展演分会场运行机制。展演分会场设在应城市,活动为期三天,分别由湖北省实验楚剧团、安陆市楚剧团、应城市楚剧团各演出一场大戏。三天演出场场爆满,孝感及应城各新闻媒体作了跟踪报道,广大应城市民赞不绝口,演出各具特色,剧情精彩好看,是难得的一次传统文化盛宴。群众不仅反响热烈,同时建议,这样的楚剧展演要常态化,多样化,以满足更广大市民的精神需求。楚剧展演分会场的初次运行充分说明,努力适应新形势,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的模式、路径和方法,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基层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意义
(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
2015年3月26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召开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线,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抓手,打牢基层基础、补齐工作短板,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实现文化小康。孝感市现辖1区3县3个县级市,共有乡镇、场、街道办事处115个。公共文化要充分体现“公平性”,不仅要照顾到城市居民的利益,还要去滋养广大农村的文化土地。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就是要加强城市基层文化建设,将文化送下去,种下去,让公共文化这把“公平标尺”量出公平均等的城乡文化格局。
(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增强文艺院团活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2009年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县市楚剧团始终在积极探索,如何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拓展演艺市场,激发剧团活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县市剧团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发展中壮大艺术人才队伍,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孝感市文化部门一向重视县市剧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市体育艺术学校楚剧新苗班、综合艺术班,以及短期舞台艺术创作班、青年演员培训班、戏曲作品研讨班等。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落实“文化惠民政府买单”的系列优惠政策,能够调动各县市剧团传承楚剧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演职人员充分发挥艺术才智,服务群众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共享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成果。
(三)发挥自身特色,打造经得起市场和群众检验的精品力作
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发挥自身特色,讴歌时代精神,传播先进文化,这是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各县市文化部门先后围绕杨业功、汤俭民、田子君、严大平等本地先进人物事迹进行艺术创作,把他们的形象立上楚剧舞台,编排了《将军家的年夜饭》、《生命如歌》、《呼唤》等剧目。云梦县楚剧团、湖北省实验楚剧团精心打造了楚剧大戏《云梦黄香》、《焦裕禄》。2014年7月,应城市楚剧团根据已故农家书屋管理员真实事迹创作的楚剧小戏《书屋的春天》,在第二届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节上荣获剧目奖及表演奖。这些楚剧精品力作先后多次在孝感楚剧展演活动中演出,广受群众好评,教育意义深远。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深入,将进一步提升各专业艺术院团的整体水平,推动舞台艺术创作,锻炼艺术队伍,培养艺术新人,为把孝感建设成楚剧之乡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有效做法
(一)将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公开。设立楚剧展演分会场,将楚剧展演活动深入推向基层,对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建设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抓,把它纳入年度责任工作目标,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县市(区)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深入文化部门调研考察,出台实施意见,解决实际问题。对楚剧展演涉及的设施、队伍、活动及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将其量化后列入年度考核,并督促相关部门以及各乡镇(街道)积极配合,签订责任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三项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建设的社会环境
一是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文化部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专班,一把手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相关业务科室及二级单位参加,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专班工作会议、展演活动筹备会和现场会、各县市(区)经验交流会以及先进典型表彰会。制定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县市(区)主要领导参加,召开宣传、文化、发改局、财政、人事及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包括设施建设、专项经费、队伍建设、人事编制等。
二是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扶持专业剧团排练与演出场馆建设,灯光、音响、服装等演出设备的更新与购置,专业演员的艺术培训及待遇提高,青年演员的传帮带。设立优秀人才和精品项目奖励基金,对那些为楚剧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文艺工作者、舞台表演取得较大成就的优秀文艺人才以及重点创作剧目,给予奖励与扶持。
三是建立科学的队伍建设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不仅仅要发展壮大地方专业院团,还要大力扶持业余文艺社团的建设。各县市(区)除了本地专业剧团,还有很多戏曲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业余团体,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为载体,促进业余艺术团体的规范化发展,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从而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
(三)采取“三条途径”,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立足本地特色打造楚剧艺术品牌。安陆是李白故里,云梦有孝子黄香,应城拥有几百年膏盐文化历史,围绕楚剧展演,各县市(区)要着力打造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楚剧艺术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推出最具代表性的本地优秀演员和精品力作。演员和剧目都要“接地气”,让广大观众来投票,群众最喜欢的,最受群众欢迎的,就是最好的演员和作品。
二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楚剧展演分会场不仅要设在各县市(区)中心城区,还要下移到每一个乡镇(街道),向农村扩展。每一个乡镇(街道)都要做好楚剧展演的宣传、组织和协调工作。从学校的学生,到敬老院的老人,以及工地上的外来打工者,都应该充分获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楚剧展演不能拘泥于固定时间、固定场次,要实现常态化、多样化。以政府出资买活动的形式,开展“千场大戏送农村(社区),公益舞台乐万家”活动,演出的场次越多,扶持资金越多。整合专业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骨干,成立楚剧艺术辅导团,到学校、社区、企业、文化场馆举办传统艺术辅导班、票友联谊会等活动,旨在传承楚剧艺术,发现艺术新苗,为楚剧的传承发展培育后继人才。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创建的良好氛围
各县市(区)要强化宣传意识,把新闻宣传与创建工作同步策划、同步实施、同步总结。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值得借鉴推广的做法和经验认真梳理,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宣传出去,从而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本地新闻媒体的宣传,扩大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认识创建工作,争取全社會关注、支持、参与创建工作。
三、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要真正实现楚剧展演的均等性、便利性、普惠性,就必须健全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网络必须覆盖每一个乡镇、街道、社区,真正实现楚剧艺术惠及全民。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研究
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分会场运行机制研究专家组,积极探索如何实现这一机制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三)进一步强化政策、人才和投入保障措施
改变那种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的错误认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
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公共文化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县市(区)有关部门要紧咬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目标不放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楚剧展演分会场运行机制的新局面,形成地方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从而为建设和谐幸福孝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