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新生,面临着角色、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方法等的改变,新生适应性教育至关重要。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的第一个集体单位,适应性教育的开展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建设班级文化,有利于新生重建社交网络,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建立班级基础,营造浓厚的克服困难、走进大学的氛围,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生 适应性教育 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新生,面临着角色、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方法等的改变,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新生适应性教育至关重要。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高校组织协助大学新生成功地融入大学氛围、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制定学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的第一个集体单位,适应性教育的开展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建设班级文化,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挑战
大学新生刚结束高中生活,角色由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社会与父母的期望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一)学习适应。
第一,教学模式的改变。高中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在严格的制度下进行规范学习。大学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进度快,基础课授课多为人数众多的合班课,教师难以掌握每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式上往往更加讲究教与学的互动,要求学生有较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第二,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随之做出调整,且大学的课余时间相对丰富,对学生的自觉性、自学能力要求较高,这是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难题之一。第三,学习目标缺失。社会和家庭赋予高中生的任务单一,就是考大学,高中教师口中的大学往往与天堂无异,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较高,学习阶段性目标很明确。进入大学之后,角色的转变、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人生目标迷失,使大学新生面临挑战。
(二)生活适应。
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重要改变之一。进入大学后,生活的主要场合由家庭转移到了宿舍,许多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疼爱,家人呵护,初入大学需要学习独立应对从前都是父母包办的生活事务,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十分吃力。
(三)人际交往适应。
生活适应问题进一步引发人际关系适应问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部分新生做事从自我立场出发,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强,不考虑他人感受,到了学校后集体意识淡薄,参与集体活动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宿舍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个人生活习惯难免冲突,许多新手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对于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感到茫然,易产生孤独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大学新生入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生活学习环境的转变、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尚未形成,一方面容易产生适应性障碍,一方面易感孤独、困惑。新生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克服障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二是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目前,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校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着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尽快熟悉学校,了解专业,进入大学生活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的第一个集体单位,适应性教育的开展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新生重建社交网络。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第一个集体单位,班集体的特点是团体性强、辨识度高,易形成内在向心力,凝聚班级成员。班级是新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其人际交往的第一平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能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班级、宿舍成员,使新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其對家庭以及旧环境的依赖,有利于新生逐步摆脱孤独感,重新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融入大学生活。
(二)班级文化建设是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大学新生入学,是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学生会产生许多新的、尚不十分清楚的体验。他们迫切希望从对同辈集体和伙伴的了解中来揭开心头的疑团和困惑 。于是,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辈同伴和集体的身上来,逐步依赖同辈集体力量与同辈集体的厉害关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同辈文化向着有利于适应的方向发展,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备下群体心理基础。第二,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班级团结,宿舍关系和谐,并能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使班级成员互帮互助,充满活力,学生努力奋进。班级文化是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育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由被动受教转为主动适应,提高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 。
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针对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建立班级基础,营造浓厚的克服困难、走进大学的氛围,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打造班级骨干队伍,组建班集体,夯实适应性教育的群体心理基础。
新生入学之初,首先形成形式上的班级,实际上还是孤立个体。此时,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如辅导员、班主任及助理班主任等的积极引导、组织指挥,调动成员积极性,逐步打造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形成班级向心力。通过学生骨干将每个班级成员紧密联系,形成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消除个体孤独感,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体心理基础。 (二)建设制度文化,发挥学生主动性,将适应性教育转化为自觉需要。
班纪班规是形成优良班风的制度基础。学习压力巨大的高中突然转变为相对自由的大学,新生往往会处于自我完全放松的状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时制定班纪班规,“悬崖勒马”,有助于形成班级约束力,规范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宿舍文明制度的建立,在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中建立起公共的生活规范,能促进新生达成共识,有效避免宿舍矛盾,营造文明温馨的宿舍生活氛围。此外,班纪班规制定能够使新生积极的适应新环境,提高新生参与适应性教育的主动性;集体舆论的形成,有助于将适应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
(三)组织班集体活动,加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提高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性。
一方面,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如集体出游等,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使新生相互熟悉,团结班集体。另一方面,针对班级成员出现的適应性障碍,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将障碍逐个击破,使适应性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落实。如举办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新生向师兄师姐取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如开展健康心理主题班会,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此外,积极组织班级成员参加学校、学院的系列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参加运动会,有利于培养新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新生在集体的关怀中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四)关注特殊群体,构建和谐班集体,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班级成员的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并时常存在一群需特殊关注的新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适应不良学生等。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要关注班级内的特殊群体,群策群力,引导班级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使其充分感受集体温暖。同时畅通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共同维护新生心理健康,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此外,建设班级文化,还需完善班级视觉系统,设计班旗、班徽、班服等视觉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能够营造浓厚的集体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注释:
季宜敬,何学军,杨琦.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以南京工业大学实践为例,高校辅导员,2010(4):46-48
郭淑华,陈延娜,姚芳,等.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2006(3):32-33
黄海涛. 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与职业,2005(2):76-78
谢海兰. 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4)
席小娟.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中国校外教育,2009(S5):399
任军利. 谈谈大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96-97
关键词 新生 适应性教育 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新生,面临着角色、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方法等的改变,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新生适应性教育至关重要。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高校组织协助大学新生成功地融入大学氛围、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制定学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的第一个集体单位,适应性教育的开展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建设班级文化,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挑战
大学新生刚结束高中生活,角色由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社会与父母的期望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问题。
(一)学习适应。
第一,教学模式的改变。高中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在严格的制度下进行规范学习。大学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进度快,基础课授课多为人数众多的合班课,教师难以掌握每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式上往往更加讲究教与学的互动,要求学生有较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第二,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随之做出调整,且大学的课余时间相对丰富,对学生的自觉性、自学能力要求较高,这是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难题之一。第三,学习目标缺失。社会和家庭赋予高中生的任务单一,就是考大学,高中教师口中的大学往往与天堂无异,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较高,学习阶段性目标很明确。进入大学之后,角色的转变、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人生目标迷失,使大学新生面临挑战。
(二)生活适应。
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重要改变之一。进入大学后,生活的主要场合由家庭转移到了宿舍,许多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疼爱,家人呵护,初入大学需要学习独立应对从前都是父母包办的生活事务,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十分吃力。
(三)人际交往适应。
生活适应问题进一步引发人际关系适应问题。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部分新生做事从自我立场出发,自尊心强,自我意识强,不考虑他人感受,到了学校后集体意识淡薄,参与集体活动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宿舍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个人生活习惯难免冲突,许多新手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对于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感到茫然,易产生孤独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大学新生入学,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生活学习环境的转变、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尚未形成,一方面容易产生适应性障碍,一方面易感孤独、困惑。新生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克服障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二是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目前,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校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着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尽快熟悉学校,了解专业,进入大学生活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的第一个集体单位,适应性教育的开展以班级为基本单元,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新生重建社交网络。
班级是新生来到大学中第一个集体单位,班集体的特点是团体性强、辨识度高,易形成内在向心力,凝聚班级成员。班级是新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其人际交往的第一平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能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班级、宿舍成员,使新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其對家庭以及旧环境的依赖,有利于新生逐步摆脱孤独感,重新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融入大学生活。
(二)班级文化建设是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大学新生入学,是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学生会产生许多新的、尚不十分清楚的体验。他们迫切希望从对同辈集体和伙伴的了解中来揭开心头的疑团和困惑 。于是,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辈同伴和集体的身上来,逐步依赖同辈集体力量与同辈集体的厉害关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同辈文化向着有利于适应的方向发展,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备下群体心理基础。第二,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班级团结,宿舍关系和谐,并能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使班级成员互帮互助,充满活力,学生努力奋进。班级文化是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育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由被动受教转为主动适应,提高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 。
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针对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建立班级基础,营造浓厚的克服困难、走进大学的氛围,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打造班级骨干队伍,组建班集体,夯实适应性教育的群体心理基础。
新生入学之初,首先形成形式上的班级,实际上还是孤立个体。此时,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如辅导员、班主任及助理班主任等的积极引导、组织指挥,调动成员积极性,逐步打造一支学生骨干队伍,形成班级向心力。通过学生骨干将每个班级成员紧密联系,形成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消除个体孤独感,为适应性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体心理基础。 (二)建设制度文化,发挥学生主动性,将适应性教育转化为自觉需要。
班纪班规是形成优良班风的制度基础。学习压力巨大的高中突然转变为相对自由的大学,新生往往会处于自我完全放松的状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时制定班纪班规,“悬崖勒马”,有助于形成班级约束力,规范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宿舍文明制度的建立,在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中建立起公共的生活规范,能促进新生达成共识,有效避免宿舍矛盾,营造文明温馨的宿舍生活氛围。此外,班纪班规制定能够使新生积极的适应新环境,提高新生参与适应性教育的主动性;集体舆论的形成,有助于将适应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
(三)组织班集体活动,加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提高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性。
一方面,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如集体出游等,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使新生相互熟悉,团结班集体。另一方面,针对班级成员出现的適应性障碍,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将障碍逐个击破,使适应性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落实。如举办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新生向师兄师姐取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如开展健康心理主题班会,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此外,积极组织班级成员参加学校、学院的系列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参加运动会,有利于培养新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新生在集体的关怀中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四)关注特殊群体,构建和谐班集体,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班级成员的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并时常存在一群需特殊关注的新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适应不良学生等。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要关注班级内的特殊群体,群策群力,引导班级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使其充分感受集体温暖。同时畅通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共同维护新生心理健康,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此外,建设班级文化,还需完善班级视觉系统,设计班旗、班徽、班服等视觉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能够营造浓厚的集体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注释:
季宜敬,何学军,杨琦.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以南京工业大学实践为例,高校辅导员,2010(4):46-48
郭淑华,陈延娜,姚芳,等.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2006(3):32-33
黄海涛. 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与职业,2005(2):76-78
谢海兰. 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4)
席小娟.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中国校外教育,2009(S5):399
任军利. 谈谈大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