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要求的指引下,我们更加明显地看到思想品德课堂正向着自主性、探究性的方向转变,但也带来了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转变中,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而学生却显得有些“无动于衷”。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调查表》带来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步步深入人心,“提倡人文精神,强调人文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目标逐渐根植于每一个政治人的头脑中,但这一理念的实现过程却是艰难而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教学能“活”起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但怎样的教学活动才算“活”呢?笔者认为,“活”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只有课堂“活”了,才能为其他内容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工作,单有我们教师一方面的热情是不够的,那么,制约着学生“热情”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21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好胜心。他们期盼着自主性学习的课堂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当我们为之营造了开口说话的氛围时,他们又承认自己很少参与其中。学生是公正的,在调查中,他们未把责任完全推卸到老师的身上,即使课堂教学无法使其愉快,甚至使其痛苦,他们依然认为他们的老师是随和的、民主的、渊博的、幽默的——这些字眼肯定了我们为建立自主性课堂所付出的努力,但学生也讲出了他们的无奈——面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博大精深,以及对问题的理性思维的陌生。他们想说,但是怕说错,他们对自己的答案并不自信,因此,他们采取私下与同学交流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儿童心理学证实了我们学生的年龄是人生中求知欲和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我们在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实践中,都想到了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却忽视了学生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无法支持这自尊的薄弱的知识储备。正是这疏忽,造成了学生想说不敢说的痛苦心情。从对第三、四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完全印证这一观点——当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比较熟悉时,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因为对某一问题的熟悉,而流露出的极大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可能帮助那些知识储备贫乏的孩子一下子拥有一个丰富的大脑,那么,这些孩子就只能忍受着自信心对自尊心的挑战、永远做自主性课堂的旁观者吗?
二、解决问题的尝试
毕竟,我们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和年龄的局限,大多数人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并不丰富。面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尝试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前一步丰富起来的方法,即通过预习作业的合理布置来指导学生的课前自主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接受新课之前,已经拥有一个关于新课内容的比较充实的大脑。现将笔者在实践中的尝试记录如下。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做情绪的主人》时,笔者将自己所执教的四个班分为两组。分组方式:将相对活跃和相对沉闷的两个班级编为一组,这样有利于两组比较,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在讲新课的前一星期,笔者给甲组布置以下预习作业,进行课前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预习作业:
1.人的基本情绪有哪些?
2.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对人有什么作用?
3.调节情绪有什么方法?(此题为课堂讨论题)
与甲组同时,笔者给乙组布置口头预习作业:请同学们自己预习新课《做情绪的主人》,下周讲新课时,将要讨论发言。
一周后,讲授新课中的反映,有力的证明了对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进行适当指导在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中的作用。甲组的两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原本较沉闷的班级变化更为明显,基本与本组的另一班级没有什么差距。
其中诸如“人的基本情绪有哪些”等常规问题,学生基本不必看书即可回答的比较准确,这就为后来的讨论题目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使学生既掌握了课标要求中的基本知识,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辩才能。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在讨论中,学生观点明确,论据充足,没有谁强调讨论时要结合课本知识,但为了说服对方,学生不自觉的把预习中的课本知识运用到了课堂上,而由于掌握的课本知识不足,无法说服其他同学的学生则表现出焦躁不安的神情,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次的课前自主性学习,他们将完成得更好——自尊心的驱使比我们的强制要有效的多。
更为可贵的是,在讨论中,学生们为学做情绪的主人,更有效地排解不良情绪提出了不同于课本的办法,如:(1)深呼吸法。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性水平,使人的波动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的方法;(2)调控期望值。在现实环境中,要学会把期望值调整到适当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懂得知足。要对人对事不苛求十全十美,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之意,这样可以减少烦恼,保持良好的心境。
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只要你给他们思考的翅膀,他们便能展翅飞翔,说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创新思想。学生们的观点也许还太幼稚,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结合生活独立思考,开始提出解决思想品德问题的自己的看法,这不正是我们实行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看到的课堂吗?
适当合理的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探究现已成为笔者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其效果也已初步显露,尤其是笔者在假期结合下一学期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给出题目,列出书单的假期预习指导。由于假期时间充裕,学生预习的情况很好,有力地配合了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推进了教学进度。而且,我们看到学生对于这种方式也给予了肯定——在抽样调查表的回答中,学生对于“你最喜欢的作业方式”一问有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开放型的思考题”、“老师给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书单或资料,自己酌情阅读”、“关于学习内容的未知领域的探究”等答案。
三、总结与展望
诚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而本文所论述的“以预习作业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要想达到让思想品德课真的活起来,让学生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而喜欢思想品德,这依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索工作,也是把各种途径不断改进和磨合的过程。但笔者在文章的最后想与各位同行以学生对其思想品德教师的一句评价共勉:“我喜欢我们的思想品德老师,他(她)随和、渊博、民主,幽默。”如此老师,如此学生,真正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日不远矣。
参考文献
[1] 林国祥. 转变教学方式,激活思想品德课堂[J].考试周刊,2008(33).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调查表》带来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步步深入人心,“提倡人文精神,强调人文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目标逐渐根植于每一个政治人的头脑中,但这一理念的实现过程却是艰难而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教学能“活”起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但怎样的教学活动才算“活”呢?笔者认为,“活”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只有课堂“活”了,才能为其他内容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工作,单有我们教师一方面的热情是不够的,那么,制约着学生“热情”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21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好胜心。他们期盼着自主性学习的课堂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当我们为之营造了开口说话的氛围时,他们又承认自己很少参与其中。学生是公正的,在调查中,他们未把责任完全推卸到老师的身上,即使课堂教学无法使其愉快,甚至使其痛苦,他们依然认为他们的老师是随和的、民主的、渊博的、幽默的——这些字眼肯定了我们为建立自主性课堂所付出的努力,但学生也讲出了他们的无奈——面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博大精深,以及对问题的理性思维的陌生。他们想说,但是怕说错,他们对自己的答案并不自信,因此,他们采取私下与同学交流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儿童心理学证实了我们学生的年龄是人生中求知欲和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我们在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实践中,都想到了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却忽视了学生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无法支持这自尊的薄弱的知识储备。正是这疏忽,造成了学生想说不敢说的痛苦心情。从对第三、四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完全印证这一观点——当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比较熟悉时,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因为对某一问题的熟悉,而流露出的极大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可能帮助那些知识储备贫乏的孩子一下子拥有一个丰富的大脑,那么,这些孩子就只能忍受着自信心对自尊心的挑战、永远做自主性课堂的旁观者吗?
二、解决问题的尝试
毕竟,我们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和年龄的局限,大多数人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并不丰富。面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尝试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前一步丰富起来的方法,即通过预习作业的合理布置来指导学生的课前自主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接受新课之前,已经拥有一个关于新课内容的比较充实的大脑。现将笔者在实践中的尝试记录如下。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做情绪的主人》时,笔者将自己所执教的四个班分为两组。分组方式:将相对活跃和相对沉闷的两个班级编为一组,这样有利于两组比较,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在讲新课的前一星期,笔者给甲组布置以下预习作业,进行课前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预习作业:
1.人的基本情绪有哪些?
2.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对人有什么作用?
3.调节情绪有什么方法?(此题为课堂讨论题)
与甲组同时,笔者给乙组布置口头预习作业:请同学们自己预习新课《做情绪的主人》,下周讲新课时,将要讨论发言。
一周后,讲授新课中的反映,有力的证明了对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进行适当指导在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中的作用。甲组的两个班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原本较沉闷的班级变化更为明显,基本与本组的另一班级没有什么差距。
其中诸如“人的基本情绪有哪些”等常规问题,学生基本不必看书即可回答的比较准确,这就为后来的讨论题目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使学生既掌握了课标要求中的基本知识,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辩才能。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在讨论中,学生观点明确,论据充足,没有谁强调讨论时要结合课本知识,但为了说服对方,学生不自觉的把预习中的课本知识运用到了课堂上,而由于掌握的课本知识不足,无法说服其他同学的学生则表现出焦躁不安的神情,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次的课前自主性学习,他们将完成得更好——自尊心的驱使比我们的强制要有效的多。
更为可贵的是,在讨论中,学生们为学做情绪的主人,更有效地排解不良情绪提出了不同于课本的办法,如:(1)深呼吸法。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性水平,使人的波动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的方法;(2)调控期望值。在现实环境中,要学会把期望值调整到适当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懂得知足。要对人对事不苛求十全十美,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之意,这样可以减少烦恼,保持良好的心境。
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只要你给他们思考的翅膀,他们便能展翅飞翔,说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创新思想。学生们的观点也许还太幼稚,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结合生活独立思考,开始提出解决思想品德问题的自己的看法,这不正是我们实行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看到的课堂吗?
适当合理的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探究现已成为笔者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其效果也已初步显露,尤其是笔者在假期结合下一学期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给出题目,列出书单的假期预习指导。由于假期时间充裕,学生预习的情况很好,有力地配合了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推进了教学进度。而且,我们看到学生对于这种方式也给予了肯定——在抽样调查表的回答中,学生对于“你最喜欢的作业方式”一问有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开放型的思考题”、“老师给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书单或资料,自己酌情阅读”、“关于学习内容的未知领域的探究”等答案。
三、总结与展望
诚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而本文所论述的“以预习作业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要想达到让思想品德课真的活起来,让学生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而喜欢思想品德,这依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索工作,也是把各种途径不断改进和磨合的过程。但笔者在文章的最后想与各位同行以学生对其思想品德教师的一句评价共勉:“我喜欢我们的思想品德老师,他(她)随和、渊博、民主,幽默。”如此老师,如此学生,真正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日不远矣。
参考文献
[1] 林国祥. 转变教学方式,激活思想品德课堂[J].考试周刊,2008(33).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