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代描写秋景的诗词中,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尤为著名。诗人通过寻常典型的景物、朴实凝炼的语言、萧索鲜明的画面,渲染出一派凄清幽静的晚秋气氛,含蓄地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彷徨和愁思,不愧为“秋思之祖”。
但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天净沙·秋思》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无论是意境的蕴藉、语言的锤炼,还是画面的选择,都有它的文学渊源。
唐代顾况在《过山农家》中写道:“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首诗中,诗人对画面的选择既寻常又典型。他用“板桥”、“泉声”暗示“山家”;用“茅檐”点明“山农”;用“焙茶”、“晒谷”既再次点出“山农”又道出秋景;而“人渡”、“日午”则更说明了农家农作之忙。这一个个典型的画面到了马致远的笔下,“板桥”变成了“小桥”、“泉声”变成了“流水”、“日午”也成了“夕阳”,画面更显精致,气氛也由欢快转为萧瑟。语言上,《过山农家》的前两句连用了六个词组,把六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用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这也直接启发了《秋思》的创作。马致远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连用九个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九种不同的景物更加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而且音节更加谐婉,画面色彩也更加鲜明,这就是诗人创新的功力所在了。所以王国维称赞《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过山农家》虽与《秋思》在选材、取景、语言上有承传,但其情调、意境却迥然不同:前者愉悦、开朗、向上,后者伤感、凄清、低沉。若要看情感、意境上的过渡,则有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此诗着重抒发了天涯游子的行旅之苦,表现了一种伤时感事的郁郁情怀。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更是暗扣诗题“早行”。能把景与物、物与人关联得如此融洽、自然,实不多见。不难看出,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与后来马致远的《秋思》,无论在主旨、意境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不少相似之处。只不过马致远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罢了,把远离故乡的行人变成久羁天涯的断肠人,时间也从清晨移至傍晚,让西下的夕阳代替霜晨的晓月。另外,他又加了一个道具——瘦马,让它伴着西风,在荒漠古道上踽踽独行,这就把景色衬托得更萧索,心绪也更愁怨了。
从“日午鸡鸣”到“鸡声茅店”再到“夕阳西下”,它不仅反映了文学创作上的承传,更是中国古典诗词精品叠出的重要原因。
但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天净沙·秋思》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无论是意境的蕴藉、语言的锤炼,还是画面的选择,都有它的文学渊源。
唐代顾况在《过山农家》中写道:“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首诗中,诗人对画面的选择既寻常又典型。他用“板桥”、“泉声”暗示“山家”;用“茅檐”点明“山农”;用“焙茶”、“晒谷”既再次点出“山农”又道出秋景;而“人渡”、“日午”则更说明了农家农作之忙。这一个个典型的画面到了马致远的笔下,“板桥”变成了“小桥”、“泉声”变成了“流水”、“日午”也成了“夕阳”,画面更显精致,气氛也由欢快转为萧瑟。语言上,《过山农家》的前两句连用了六个词组,把六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用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这也直接启发了《秋思》的创作。马致远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连用九个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九种不同的景物更加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而且音节更加谐婉,画面色彩也更加鲜明,这就是诗人创新的功力所在了。所以王国维称赞《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过山农家》虽与《秋思》在选材、取景、语言上有承传,但其情调、意境却迥然不同:前者愉悦、开朗、向上,后者伤感、凄清、低沉。若要看情感、意境上的过渡,则有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此诗着重抒发了天涯游子的行旅之苦,表现了一种伤时感事的郁郁情怀。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更是暗扣诗题“早行”。能把景与物、物与人关联得如此融洽、自然,实不多见。不难看出,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与后来马致远的《秋思》,无论在主旨、意境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不少相似之处。只不过马致远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罢了,把远离故乡的行人变成久羁天涯的断肠人,时间也从清晨移至傍晚,让西下的夕阳代替霜晨的晓月。另外,他又加了一个道具——瘦马,让它伴着西风,在荒漠古道上踽踽独行,这就把景色衬托得更萧索,心绪也更愁怨了。
从“日午鸡鸣”到“鸡声茅店”再到“夕阳西下”,它不仅反映了文学创作上的承传,更是中国古典诗词精品叠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