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物质消费极其丰裕的当下,无不证实了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的预见性理论。当下社会已然从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播转换为了以影像媒介传播为中介的关系。商品的生产以景观的庞大积聚为先行条件,且人的身体也被作为了最佳的景观消费而被批量制作包装出来,以《创造101》的偶像塑造为例进一步进行“景观社会”下的批判性思考。
关键词:景观社会;创造101;媒介传播;偶像塑造
消费社会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之时,也带来了深层次的压抑与社会问题,电影电视、虚拟网游、明星网红等等娱乐至上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批判思考的能力。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早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性探索,如列斐伏尔对“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的反思,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工业的反感,以及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等等,而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批判显得更加彻底。不仅如此,“景观社会”中一系列预见性的言论在现下社会中居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一、景观社会下的媒介传播化统治
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重心转向了经济复苏,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商品与电子媒介逐渐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伊·德波认为此时商品的存在方式不再是实际物品的形式,而是被电子媒介和影像所中介,并将自身表现为了影像的展现模式,因而,我们关注的首先是电子媒介下的商品,然后才是实体真实的商品,这是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产生后商品存在模式的一种转变。商品的累积就逐渐变成了景观的庞大积聚,慢慢地,人们被媒介传播所统治,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日常生活[1]。“原来表现为‘物’的人与人的关系,现在被屏幕上的影像所中介,商品从其(物)的规定中抽离出来,商品的影像统治了一切。”[2]这就是景观社会。
因此,景观社会的操盘者利用视觉传播的手段维持这单向度的社会,使受众逐渐丧失反思性和批判力。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被景观所填满,不论是在工作学习中还是闲暇时间都被视觉传播过程所侵占[3]。人们的感知世界首先被视觉所牵引,影像视觉背后的意义逐渐被淡化,一切都成为了表象化的存在。马克思曾言道:“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4]而视觉在众多感觉中则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正如拉康在其镜像理论中所言说的婴儿看到镜中的自己以此开始建立起“自我”的概念和认识[5]。景观解放了视觉,并使其无限强化,甚至完成了对全部知觉方式的僭越,并试图让观众完全依靠视觉传播的景观去理解和认识真实的现实世界。资本家利用媒介传播来营造虚幻的景观,目之所及处处都在引导消费,景观的急速流动和不断生成,造成了观众的盲从现象[6]。可以想象在景观社会中,“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被动的接受,景观通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实现了”[7]。
因而,作為参与媒介传播最为频繁的明星经营者们恰如其分地利用了景观,通过图形中介与观众建立关系,引起观众的争相效仿和追捧。介于此种现象在现下中国社会的泛滥来看,笔者选择从当下中国娱乐圈《创造101》的成功为例进行进一步的景观批判。
二、《创造101》偶像塑造模式的批判性探究
偶像是“一种为人所崇拜的,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同时,又是指“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断曝光在传播媒介下的艺人偶像,更是景观社会产物的典型例证,而观众对明星类偶像的要求大多都处于视觉化的表象存在,如当下盛行的“小鲜肉”、各色网红、偶像剧、综艺选秀节目等等创造着大量的流量和资本收入,使人们逐渐陷入了景观的漩涡。
(一)《创造101》偶像塑造模式探索
《创造101》自2018年大火之后仍留有余热,作为腾讯视频推出的中国首部女团青春成长节目,腾讯也不惜花费了大量资本进行包装热炒。该节目通过真人秀似的选拔考核让101位选手在明星导师训练下成长,历时两个月最终由观众票选出11位选手,以“火箭少女101”为团名组成全新的偶像团体出道。尽管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却制造了大量的流量关注,俨然成为了近几年最为火爆的综艺选秀节目和话题焦点。
与中国以往的偶像塑造模式不同的是,过去的明星偶像大多都是多才华艺人,或是在唱作或表演、舞蹈、主持等领域有所特长才能够有机会成为明星偶像,但《创造101》或前不久的《偶像练习生》等系列养成类偶像节目则在继承了以往的偶像塑造模式后加入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创造性设计,尽管其同样是复制别国的偶像创意生产模式。“火箭少女101”里的成员更加偏向于普通的大众女生形象,她们完全可能是一个有短板不完美的常人,或外表平凡,或唱跳皆不专业。节目组秉着“打破以往选秀节目的传统,将更多选择机会留给观众”的操作方式,使她们所有的不完美都构成了追捧粉丝的自我镜像。粉丝群在这种不完美的形象背后看到的正是他们个人的不完美,这与此前的偶像崇拜机制产生了重大的反差。如果说此前偶像作为高高在上的榜样成为了现实粉丝的一个不懈追求的理想范型,那么养成类偶像则与现实粉丝并列为共同的逐梦少年,两者惺惺相惜[8]。
养成类偶像的产业化模式源自于日本成熟的动漫产业,这类偶像大部分都如同还未进入流水线生产的原材料,等待着偶像工厂的制作。制作过程的费用所仰仗的正是那些追捧着他们的粉丝。由此,粉丝与偶像的关系颠倒了过来。偶像,不再具有预先存在的范导性,它在养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每个人心中不同形象的载体。因此,养成类偶像实质上成为了带有私人订制色彩的偶像生产模式。
《创造101》的火爆也标志着粉丝消费的崛起,公开数据显示,11人粉丝的公开集资总数已超4000万元,且相关品牌的销量数据均取得了可观的增长数额。孟美岐、杨超越、王菊等人以及一些如“全村的希望”“Pick me”等流行语都成功地一夜爆红,其背后皆是粉丝力量的集中体现[9],亦是景观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 (二)作为景观的异化商品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曾指出:“在消费社会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10]他不无夸张地把身体称为是最美的消费品。正如《创造101》中赞助的各大品牌,其插播的广告,就是为了展示“101女孩”在使用其产品之后的神奇效果,从而引导观众为指定品牌消费买单。“一方面,身体需要用商品来修饰与塑造;另一方面,经商品打造过的身体自身也成为被消费的商品。”[11]
显然的,“火箭少女101”里的女生们从一开始就如同一个个半成品通过电子媒介的形式进行传播并以点赞投票的方式与观众取得更多的互动,经过层层筛选加工制作之后吸收了大量的粉丝的11位女生得以成团出道,再通过资本炒作制造出更多的流量引领消费和新的潮流。然而,这样的粉丝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的,一旦偶像明星无法满足粉丝的心理预期,那么粉丝就很有可能“移情别恋”。对于这些明星偶像而言,他们就如同商品一般并没有真正的自由而言,他们活在其经纪公司为其设定的人设范围里面,一旦人设崩塌便失去了星途且会承受更多的网络暴力和指责谩骂。但其却以取悦和迎合观众的形式成功地成为了景观的庞大生产者,一方面观众选择他们,一方面他们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左右着观众的审美意趣,干扰观众对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
因而,许多没有正确价值观标榜的明星偶像作为一个异化的景观商品而存在,正如弗尔茨和贝斯特笔下的 “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12]。“多数人”沉迷在“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之中,让“多数人”陷入“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人们的注意力从生活的真实状态转移出来,在影像的世界中感受非真实的存在,被动地被指引去消费他人构造的商品景观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人们为偶像所痴迷,为电视节目而迷失,并在对虚拟媒介影像的迷恋中消耗着时间与精力,沉浸其中变得麻木和顺从。面对这样的境况,情境主义国际者认为必须要打破艺术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对立,并将二者结合起来。[13]坚持任何个体都应当主动有意识地参与到对生活每一时刻的建构中来,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获得幸福,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的选择建构。
三、结语
时至今日,中国的娱乐产业仍挣扎在日韩模式的窠臼之下,久无创新和亮眼的原创作品,同时其缺乏实力的,一味对视觉表象的强调突出也会对社会产生许多不甚良好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景观“不干预主义”的隐形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在这种景观造成的幻觉和“娱乐”的迷惑中,人们自愿地顺从景观的统治,逐渐丧失其本该有的批判性和創造性。在此种情况下,情境主义者们主张通过影像来反对影像,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变革,从而反抗景观社会的控制,其言论和行为虽有失偏颇,却不失为当下景观社会的一剂醒世良药。
参考文献:
[1][7]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2]仰海峰.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08(10):9-16.
[3]王梅芳,刘华鱼.景观社会: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J].当代传播,2017(3):30-32,6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5]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95-97.
[6]刘力永.景观社会: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J].北方论丛,2006(6):48-51.
[8]夏莹.创造101:养成的偶像才是偶像[EB/OL].[2019-05-06].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YzMDY3MQ==&mid=22474878
02&idx=1&sn=f9642c28bd144690d33972ea98c8dfbf&chksm=97533e1aa02
4b70ccd8d5e546c65a8f0cd4891bb88428107dd8ec430345274498a89d44232ab&mpshare=1&scene=23&srcid=0626n25bnpsV9tVNoS3NiKQe#rd.
[9]吴燕雨.《创造101》收官 偶像产业粉丝消费的春天来了[EB/OL].[2019-05-06].http://news.jstv.com/a/20180629/15302322
1764.shtml.
[10]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4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0.
[11]尹小玲.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163.
[12]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1):5-17.
[13]居依·德波.景观社会评论[M].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关键词:景观社会;创造101;媒介传播;偶像塑造
消费社会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之时,也带来了深层次的压抑与社会问题,电影电视、虚拟网游、明星网红等等娱乐至上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批判思考的能力。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早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性探索,如列斐伏尔对“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的反思,阿多尔诺对大众文化工业的反感,以及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等等,而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批判显得更加彻底。不仅如此,“景观社会”中一系列预见性的言论在现下社会中居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一、景观社会下的媒介传播化统治
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重心转向了经济复苏,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商品与电子媒介逐渐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伊·德波认为此时商品的存在方式不再是实际物品的形式,而是被电子媒介和影像所中介,并将自身表现为了影像的展现模式,因而,我们关注的首先是电子媒介下的商品,然后才是实体真实的商品,这是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产生后商品存在模式的一种转变。商品的累积就逐渐变成了景观的庞大积聚,慢慢地,人们被媒介传播所统治,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日常生活[1]。“原来表现为‘物’的人与人的关系,现在被屏幕上的影像所中介,商品从其(物)的规定中抽离出来,商品的影像统治了一切。”[2]这就是景观社会。
因此,景观社会的操盘者利用视觉传播的手段维持这单向度的社会,使受众逐渐丧失反思性和批判力。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被景观所填满,不论是在工作学习中还是闲暇时间都被视觉传播过程所侵占[3]。人们的感知世界首先被视觉所牵引,影像视觉背后的意义逐渐被淡化,一切都成为了表象化的存在。马克思曾言道:“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4]而视觉在众多感觉中则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正如拉康在其镜像理论中所言说的婴儿看到镜中的自己以此开始建立起“自我”的概念和认识[5]。景观解放了视觉,并使其无限强化,甚至完成了对全部知觉方式的僭越,并试图让观众完全依靠视觉传播的景观去理解和认识真实的现实世界。资本家利用媒介传播来营造虚幻的景观,目之所及处处都在引导消费,景观的急速流动和不断生成,造成了观众的盲从现象[6]。可以想象在景观社会中,“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被动的接受,景观通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实现了”[7]。
因而,作為参与媒介传播最为频繁的明星经营者们恰如其分地利用了景观,通过图形中介与观众建立关系,引起观众的争相效仿和追捧。介于此种现象在现下中国社会的泛滥来看,笔者选择从当下中国娱乐圈《创造101》的成功为例进行进一步的景观批判。
二、《创造101》偶像塑造模式的批判性探究
偶像是“一种为人所崇拜的,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同时,又是指“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断曝光在传播媒介下的艺人偶像,更是景观社会产物的典型例证,而观众对明星类偶像的要求大多都处于视觉化的表象存在,如当下盛行的“小鲜肉”、各色网红、偶像剧、综艺选秀节目等等创造着大量的流量和资本收入,使人们逐渐陷入了景观的漩涡。
(一)《创造101》偶像塑造模式探索
《创造101》自2018年大火之后仍留有余热,作为腾讯视频推出的中国首部女团青春成长节目,腾讯也不惜花费了大量资本进行包装热炒。该节目通过真人秀似的选拔考核让101位选手在明星导师训练下成长,历时两个月最终由观众票选出11位选手,以“火箭少女101”为团名组成全新的偶像团体出道。尽管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却制造了大量的流量关注,俨然成为了近几年最为火爆的综艺选秀节目和话题焦点。
与中国以往的偶像塑造模式不同的是,过去的明星偶像大多都是多才华艺人,或是在唱作或表演、舞蹈、主持等领域有所特长才能够有机会成为明星偶像,但《创造101》或前不久的《偶像练习生》等系列养成类偶像节目则在继承了以往的偶像塑造模式后加入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创造性设计,尽管其同样是复制别国的偶像创意生产模式。“火箭少女101”里的成员更加偏向于普通的大众女生形象,她们完全可能是一个有短板不完美的常人,或外表平凡,或唱跳皆不专业。节目组秉着“打破以往选秀节目的传统,将更多选择机会留给观众”的操作方式,使她们所有的不完美都构成了追捧粉丝的自我镜像。粉丝群在这种不完美的形象背后看到的正是他们个人的不完美,这与此前的偶像崇拜机制产生了重大的反差。如果说此前偶像作为高高在上的榜样成为了现实粉丝的一个不懈追求的理想范型,那么养成类偶像则与现实粉丝并列为共同的逐梦少年,两者惺惺相惜[8]。
养成类偶像的产业化模式源自于日本成熟的动漫产业,这类偶像大部分都如同还未进入流水线生产的原材料,等待着偶像工厂的制作。制作过程的费用所仰仗的正是那些追捧着他们的粉丝。由此,粉丝与偶像的关系颠倒了过来。偶像,不再具有预先存在的范导性,它在养成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每个人心中不同形象的载体。因此,养成类偶像实质上成为了带有私人订制色彩的偶像生产模式。
《创造101》的火爆也标志着粉丝消费的崛起,公开数据显示,11人粉丝的公开集资总数已超4000万元,且相关品牌的销量数据均取得了可观的增长数额。孟美岐、杨超越、王菊等人以及一些如“全村的希望”“Pick me”等流行语都成功地一夜爆红,其背后皆是粉丝力量的集中体现[9],亦是景观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 (二)作为景观的异化商品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曾指出:“在消费社会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10]他不无夸张地把身体称为是最美的消费品。正如《创造101》中赞助的各大品牌,其插播的广告,就是为了展示“101女孩”在使用其产品之后的神奇效果,从而引导观众为指定品牌消费买单。“一方面,身体需要用商品来修饰与塑造;另一方面,经商品打造过的身体自身也成为被消费的商品。”[11]
显然的,“火箭少女101”里的女生们从一开始就如同一个个半成品通过电子媒介的形式进行传播并以点赞投票的方式与观众取得更多的互动,经过层层筛选加工制作之后吸收了大量的粉丝的11位女生得以成团出道,再通过资本炒作制造出更多的流量引领消费和新的潮流。然而,这样的粉丝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的,一旦偶像明星无法满足粉丝的心理预期,那么粉丝就很有可能“移情别恋”。对于这些明星偶像而言,他们就如同商品一般并没有真正的自由而言,他们活在其经纪公司为其设定的人设范围里面,一旦人设崩塌便失去了星途且会承受更多的网络暴力和指责谩骂。但其却以取悦和迎合观众的形式成功地成为了景观的庞大生产者,一方面观众选择他们,一方面他们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左右着观众的审美意趣,干扰观众对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
因而,许多没有正确价值观标榜的明星偶像作为一个异化的景观商品而存在,正如弗尔茨和贝斯特笔下的 “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12]。“多数人”沉迷在“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之中,让“多数人”陷入“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人们的注意力从生活的真实状态转移出来,在影像的世界中感受非真实的存在,被动地被指引去消费他人构造的商品景观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人们为偶像所痴迷,为电视节目而迷失,并在对虚拟媒介影像的迷恋中消耗着时间与精力,沉浸其中变得麻木和顺从。面对这样的境况,情境主义国际者认为必须要打破艺术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对立,并将二者结合起来。[13]坚持任何个体都应当主动有意识地参与到对生活每一时刻的建构中来,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获得幸福,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的选择建构。
三、结语
时至今日,中国的娱乐产业仍挣扎在日韩模式的窠臼之下,久无创新和亮眼的原创作品,同时其缺乏实力的,一味对视觉表象的强调突出也会对社会产生许多不甚良好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景观“不干预主义”的隐形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在这种景观造成的幻觉和“娱乐”的迷惑中,人们自愿地顺从景观的统治,逐渐丧失其本该有的批判性和創造性。在此种情况下,情境主义者们主张通过影像来反对影像,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变革,从而反抗景观社会的控制,其言论和行为虽有失偏颇,却不失为当下景观社会的一剂醒世良药。
参考文献:
[1][7]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2]仰海峰.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08(10):9-16.
[3]王梅芳,刘华鱼.景观社会: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J].当代传播,2017(3):30-32,6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5]邵文硕.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95-97.
[6]刘力永.景观社会: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J].北方论丛,2006(6):48-51.
[8]夏莹.创造101:养成的偶像才是偶像[EB/OL].[2019-05-06].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YzMDY3MQ==&mid=22474878
02&idx=1&sn=f9642c28bd144690d33972ea98c8dfbf&chksm=97533e1aa02
4b70ccd8d5e546c65a8f0cd4891bb88428107dd8ec430345274498a89d44232ab&mpshare=1&scene=23&srcid=0626n25bnpsV9tVNoS3NiKQe#rd.
[9]吴燕雨.《创造101》收官 偶像产业粉丝消费的春天来了[EB/OL].[2019-05-06].http://news.jstv.com/a/20180629/15302322
1764.shtml.
[10]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4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0.
[11]尹小玲.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163.
[12]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1):5-17.
[13]居依·德波.景观社会评论[M].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