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23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社会服务与专业建设双重视角阐述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学生、高校、接受亲职教育的对象以及亲职教育的活动形式等不同角度提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策略,从而纠偏多年来高校一直单向强调教师“第一职业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职业角色”要求的问题,促进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社会服务  专业建设  双重视角  小学教育专业  社区亲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45-04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变或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的亲职教育较为落后,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广泛开展亲职教育。
  一、对亲职教育现状的调查
  北海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2018年暑假期间针对本地中小学和幼儿园亲职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以幼儿园为主要调研对象,顺带对小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幼儿园中有少数公办幼儿园对外宣称或实际设置家长学校,但私立幼儿园中没有设立亲职教育机构的占95%。宣称设置有家长学校等亲职教育机构的幼儿园亲职教育活动的形式几乎都是通过每学期固定时段的家长会的方式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简短的关于应该如何关注并指导孩子的教育。就小学的调研结果看,小学亲职教育的工作落实得也让人担忧。调研的小学中有91%的学校实际或对外宣称设有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挂靠在学校德育、思政或政教部门,教育活动的形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单一,即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亲职教育。总体上从幼儿园与小学仅有的这些亲职教育形式上看,亲职教育实效也令人担忧。首先,家长会作为幼儿园与小学可能仅有的亲职教育机构,开展亲职教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每学期一次左右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交流的内容远比亲职教育的内容多,亲职教育往往是走形式。其次,家长会上的亲职教育内容非常单一,基本以安全教育为主,对家长如何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子女的内容涉及不多或者没有涉及。最后,家长会的参会人员并非都是学生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哥哥姐姐或其他亲属参加家长会的现象很常见,家长会在参会对象上不具备典型的亲职教育的特点。
  亲职教育的承担机构中逐步出现了国家公检法机构。公检法机构举办的亲职教育具有特别明显的特点,教育对象多是涉罪未成年的家长,主要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目的,有强烈的“专业”或“行业”特色。这种形式的亲职教育属于亲职教育中的特例,同时这类亲职教育开展活动的范围和频率也都很小。
  社区亲职教育开展的情况是课题组调研的重点。课题组对本地几十个社区进行逐一走访,通过与物业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的交流,发现仅有不到10%的社区举办过亲职教育或类似于亲职教育的活动,在社区内专门或者在社区其他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安排讲座或咨询的方式开展亲职教育活动。亲职教育的专家和教师团队是临时组成的,有些活动是政府公益机构,例如妇联,在儿童节或妇女节的时候,以政府公益活动进小区的方式开展的,活动的时间短、过场性等临时性特点非常明显。
  课题组调研得出一个结论:在社区开展常态亲职教育是亲职教育活动的最好形式。与学校亲职教育相比,社区亲职教育具有方便就近的优势,家长不必专门抽空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形式的亲职教育活动。与政府或民间机构举办的临时性亲职教育活动相比,在社区的支持下,社区亲职教育可以做到常態化。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具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利用自身的人才和专业优势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社会职能,是高校的使命所在。高校教育类专业虽不一定能像其他专业一样通过专业服务直接或显性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利用教育类专业的资源和优势,服务地方教育的发展,却是高校教育类专业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好的工作。
  国内亲职教育大体可以从政府工作的层面考察,政府出面组建的包括小学教育和相关专业与领域的专家在内的各类亲职教育机构中,非常态化的多,常态化的少;活动的形式以散为特点。少数的民间机构主导的亲职教育,与政府出面组织的各类亲职教育形式相似,以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为目的,“一过性”的活动多,一般也都难以常态化。我国亲职教育的现状呼唤社区亲职教育,尤其是常态化的社区亲职教育,因此,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在目前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确定的专业资源优势、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校服务社会等角度考察,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结合专业建设所需,以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完全可行的。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有确定的专业资源优势。小学教育专业有专业的研究团队,专门关注并潜心研究亲职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资源优势不仅体现在教授学生传统的小学课程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上,还体现在亲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上。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资源优势能确保社区亲职教育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不走弯路。同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有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自从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以来,在校非毕业班学生基本保持在1500左右。这么多非毕业班的学生,分散到本地各大社区,可以保障每个社区都有较为稳定的学生亲职教育团队。学校即将调整毕业生实习策略,允许学生既可以去小学实习,也可以去亲职教育机构实习,这样的话,社区亲职教育的学生力量会更大。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固定蹲点或巡回指导的方式,进驻社区,与学生一起开展社区亲职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确保开展社区亲职教育有充裕的人力资源。   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校服务社会。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五条都规定高校应开展社会服务。同一部法律以两个条文规定高校应开展社会服务,这在我国是非常少见的,可见服务社会是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就高等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法律与政策既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出要求,也给予支持和鼓励。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其他职能的试金石,同时也是高校的最终使命。法律与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铸就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社会的强大可行性。小学教育专业发挥自身专业的强项与优势,完全可以像其他专业一样,很好地服务社会。
  三、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更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亲职教育,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是针对幼儿家长进行的教育。亲职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比较受关注,幼儿园也能认识到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家长提供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规定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需要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这里的科学育儿指导就是一种亲职教育。但正确理解亲职教育,应该清楚一点,亲职教育的对象包括的不仅是幼儿家长,所有未成年人的父母都是亲职教育的对象。与幼儿园关注亲职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的亲职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都忽略了学生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的缺失。
  小学教师与小学学校的工作对象可以认为包括学生和家长两大类,我们可以将与这两种工作对象对应的教师职业角色称为“第一职业角色”和“第二职业角色”。“第一职业角色”是传统的教师职业角色,单纯指从事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类工作;“第二职业角色”则是指教师教育和指导学生家长如何履行家长职责、如何教育子女的角色。
  小学教师的“第二职业角色”往往被社会乃至教师所忽视甚至淡忘。为家长提供如何做好家长的教育与指导是小学教师和小学的分内工作。我国早在1998年頒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这里提到的家长学校就是小学教师与小学承担亲职教育的一种形式或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既包括教育学生,也包括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换言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承担亲职教育的任务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既要具备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从亲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关键途径角度考察,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就不仅仅是服务社会的工作了,这一工作已经明显带有专业建设的因素。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主要依据。
  (二)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构成应当突破传统的“第一职业角色”的限制,兼顾学生将来担任“第二职业角色”的需求,参与社区亲职教育能切实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并习得从事亲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这在高校看来是一种专业建设视角的突破,是一种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改革举措,高校有动力和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与社区的结合不仅给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知识、前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支持,也给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机会、教学素材的积累和学生实习实践机会,从而使高校在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提升团队教学科研水平、建构适宜的专业课程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建立和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都有动力和能力切实投入社区亲职教育活动。
  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角度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直接介入亲职教育的并不多见,一是因为亲职教育通常针对的是未成年学生的父母,而高校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亲职教育在高校范围内一般实施的必要性较小。二是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考察,即使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亲职教育方面的专业课程,但这类课程也是针对亲职教育的理论以及如何开展亲职教育的,不代表专业教师直接参加亲职教育活动。从丰富专业教师亲职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亲职教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角度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迫切需要有一线的直接从事亲职教育的经历和经验。这也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属于联系高校、社区和学生的关键纽带的角色。高校要确保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都有机会也有动力介入社区亲职教育。为保证该项工作的实效,高校可以将这项工作作为专业教师的专业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建章立制,要求、支持并鼓励教师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教师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成为亲职教育的实施主体,也要成为学生亲职教育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亲职教育活动的观察者,再结合学生在亲职教育活动后的反思和感悟,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育的创新模式和高校服务社区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角度
  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可以见习与实习亲职教育,他们既可以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亲职教育的辅助者,跟班了解亲职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可以是亲职教育的实施者,实践亲职教育的技能。   除专业咨询或教育讲座等少数对人员要求高的活动外,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中可以参加几乎所有形式的活动。例如,讲座的组织与安排、辅助专业咨询、组织亲子活动、亲职教育课程教学以及亲职教育辅助类课程的教學,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承担。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亲职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亲职教育,不仅可以实践锻炼亲职教育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亲职教育,提高亲职教育的理论水平。
  高校和社区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亲职教育活动的机会和便利。学生是社区亲职教育的生力军,社区亲职教育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社区亲职教育需要学生作为主力,需要教师作为指导者,需要高校和社区作为支持者,共同形成合力,切实做好社区亲职教育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在学生日常课程的安排上通盘考虑,进行合理调整,为学生安排合适且足够的时间进入社区,不同班级的学生依某种顺序轮流进入社区,以保障社区亲职教育整体上连贯有序,真正实现社区亲职教育常态化。
  (三)高校角度
  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可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都设在小学,学生在小学实训基地实习课堂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这类实训基地对应的是小学教师的“第一职业角色”。从高校角度看,可以将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建设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这一类型的实训基地对应的是小学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家长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第二职业角色”。亲职教育技能在各类家长学校里是很难真正得到训练和拓展的,但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学生却有实实在在的机会实习如何指导社区群众做好父母尽到教育和指导子女的职责。
  建设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社区亲职教育实训基地,高校首先要做好基地的规划。高校可先与部分成熟的社区合作建立社区亲职教育常设机构,以常设机构为基础,挂牌建立小学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与更多社区的合作。其次,高校要在基地的建设上予以必要的投入。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运营资金问题,无论从哪种情况考察,社区亲职教育均非营利性活动,但活动的开展一定都有资金或设施设备上的需求,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愿意在亲职教育方面投入资金或设施设备,高校在这方面需要主动投入。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本来就需要合作方均有投入,社区为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场地和人员支持,高校在资金与设施设备上予以必要的投入,也是符合合作的基本要求的。最后,社区亲职教育机构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训基地也有常规管理的问题,高校应主动与社区协商,确定双方认可,对双方均有利的管理方式,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实训基地高效运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综合优势。
  (四)接受亲职教育的对象角度
  父母主体的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区亲职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亲职教育是不能速成的,也是无法速成的。因此,探索如何促使父母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和动力,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社区亲职教育过程中需要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从家长主动接受亲职教育的途径考察,在系统、科学的亲职教育缺位的背景下,家长亲职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阅读图书或观看电视节目,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或者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但对孩子性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关注明显不够。因此,社区亲职教育要考虑这些家长的兴趣问题,注意引导,提高家长对孩子情绪和社会性培养的重视程度。
  还有其他一些较为普遍的情形值得关注。部分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有需求,但参与亲职教育的积极性却不高。也有的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常规活动形式不满意,存在一定的挑剔,要求较高。社区居民在亲职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兴趣与需求方面的多元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兴趣与需求,要求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适用不同对象的亲职教育活动形式,以提高居民的社区亲职教育参与度,提高社区亲职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五)亲职教育的活动形式角度
  首先,应根据社区的条件和其他实际情况选择开设系统的亲职教育课程,也就是开设系统性与科学性兼具的社区亲职教育课程。亲职教育课程的对应形式是亲职教育课堂。亲职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与一般的学校课堂不同,亲职教育课程教学应主要以互动性课程为主。就课程内容而言,不能全由授课人确定内容框架,适切的做法应该是开发“定制型”教学内容。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内容需求是多元的,灵活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不能单纯依靠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与能力拟定教学内容,由教学人员单方面确定的教学内容通常不会有持久的吸引力。正由于有这样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就需要在社区针对亲职教育课程的内容征集或征求意见,将社区居民迫切需要或普遍需要了解或掌握的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纳入课程。亲职教育课程内容以社区居民需要为基础,这就是“定制型”课程。“定制型”亲职教育内容的确定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通过教学人员发布若干不同版本和内容构成的教学纲要,供社区居民选择,最后根据选择的情况确定当期或后续各期的教学内容。当然,一些基本的、共通性的亲职教育问题还是必须作为课程内容的,但应当分解开来,科学地融入“定制型”的课程内容。
  其次,可以选择采取常态的亲职教育指导咨询形式或者定期讲座的形式。开展社区亲职教育的集体或个别指导咨询。集体或个别指导咨询与课堂形式的亲职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一是这种方式灵活、机动,不需要固定时段去课堂上课,方便社区居民。二是更容易满足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有些居民对集中授课的方式不感兴趣,但却有需要或意向了解某专项或专门的问题。集体或个别的指导为这类群体提供了获取专门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合适途径。这种方式比开设系统的亲职教育课程更具操作性。定期的讲座可以由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讲,也可以从其他单位聘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专家主讲。但集体或个别咨询的方式和定期讲座对负责解答咨询或主讲的人员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除其他单位专家外,只有小学教育专业有经验的专任教师才可以胜任。因此,咨询或讲座的形式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担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辅助教师提供咨询服务或者做讲座。   再次,选择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区亲子教育活动,凭借亲子活动平台,师生通过旁观或参與,评价或指导家长的言行,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和指导子女的技能。亲子活动不只是让孩子与父母一起简单地玩耍,组织方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或目标,还需要考虑一定的针对性。因此,亲子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每次亲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最好能够不一样,这样既容易吸引家长携子女参加,也便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从不同视角参与活动,从不同的视角评价或指导家长。例如,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就有很多种可能,有交通安全问题、家庭用电安全等,亲子活动可以以这类问题为主线,模拟相应的情景,组织活动。内容明确具体、针对性强,活动的效果就好。
  最后,开设辅助亲职教育课程。一类辅助亲职教育课程是子职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对象是子女。因此子职教育课程实际上是与亲职教育课程对应的,课程以帮助子女了解和认识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及家庭责任为目标。另一类辅助亲职教育课程则是婚姻家庭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对象包括父母,也包括子女,以增强父母或子女的家庭责任感为目标。子职教育和婚姻家庭教育课程作为亲职教育的辅助类课程,可以强化社区亲职教育的效果。
  上述几种活动方式适用场合和效果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社区的支持下,可以选择其中某一活动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选,甚至还可以在这些活动方式之外,创新性地开发更多的亲职教育活动形式。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是促进社区亲职教育常态化的一种有效模式。无论是从社会服务视角,还是从专业建设的视角,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是纠偏多年来高校一直单向强调教师“第一职业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职业角色”要求的正确举措,该举措必将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6
  [2]盖笑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张爽,范永强.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可行性和途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1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A027)
  【作者简介】饶满萍(1972— ),女,安徽望江人,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
  (责编 王 一)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述职业院校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出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校企商定重整课程体系,推行“1+X”证书制度,优化学生与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明确培养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技能的模块要求,推进电工技术、电工技能和供配电技术课程整合,并以照明电路和控制电路的教学案例实践介绍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院校 电子设备装接工 职业技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创意素描课程的作用,分析创意素描课程的创新性、求异性、灵活性、实验性等特点,论述创意素描课程中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树立打破常规的思想;关注世界,创造表达思想的新形象;研究材料过程中实验艺术表现的新手法。  【关键词】高师 美术课程 创意素描 创意实践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例,论述新媒体在职场口才课程实训教学的读诵口才、演讲口才、辩论口才、主持口才、导游口才等方面中应用,针对实训教学中教师较难跟上媒体更新的步伐、师生对新媒体平台的操作不熟练、线上与线下结合发展不均衡、约束力较弱等问题,提出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重视教师运用新媒体技能的培养、注重开发与学习者相适应的软件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职场口才课程 实训教
期刊
【摘 要】本文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企业岗位人才能力的要求,分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数控操作与编程能力培养中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升、职业素养较为欠缺等问题,提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等,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关键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数控操作与编程 专业核心能力 能力培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论述ITMC实训软件在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介绍ITMC市场营销综合实训软件,针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意愿较低、普遍缺乏创新创业必备的能力等问题,提出ITMC市场营销综合实训软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策略:通过模拟企业经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提高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学校“一系三品”特色商品交易、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训及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提出构建基于O2O的校园商城创新创业开发平台,消费者在平台的前端发送产品购置需求,利用后台的PHP进行处理,进而将处理结果返回到前端,从而实现商品购买、特色商品管理等基础功能,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实用的生活化校园平台。  【关键词】O2O模式 校园商城 创新创业 平台应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分析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中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等方面的情况,针对该制度建设中思想引领吸引力不强、课程项目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记录评价的客观性有待加强、责权利不够明确、功利化等问题,提出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对策:对第一课堂课程育人模式“取长补短”,优化改进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积极构建记录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以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智慧旅游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课程脱离智慧旅游的大背景、智慧旅游实践课程较弱等问题,提出明确培养目标、紧跟行业实际调整课程内容、协同创新开拓实践教学模式、注重人才创新理念的培养等策略,构建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智慧旅游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论述艺术教育专业课通识课、学科专业课、教师专业课融合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从体现能力核心、整合优化课程结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分析该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创新之处,总结其实施成效并提出保障措施。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构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新要求,分析TPACK框架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适切性,从TPACK框架视觉建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型,提出通过“感知”阶段实现意识强化、“学习”阶段实现技能提高、“实践”阶段实现技术融合、“研究”阶段实现应用创新,最终实现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意识强化到技能提高,再到融合与创新的提高。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