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批评是帮助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生纠正错误、改正缺点的重要方式。但批评要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就要符合适度、适时、适量的标准。本文从批评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方式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正确运用批评这种教育方式。
关键词: 批评 小学教育 运用方式
教师教书育人就是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批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为什么要采取“适当方式”,何为“适当方式”,如何采取“适当方式”,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批评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批评的对象要有针对性
1.对待“冲动型”的学生应当“冷处理”。“冲动型”的学生迫于教师的压力和自尊心,逆反心理较强,在情感和态度上都很难接受教师的批评,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这个时候教师最好不要穷追猛打,强迫学生承认错误,因为即使他口头上承认心里也不服气,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对这样的学生可以先进行“冷处理”,给他充分的时间思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冷处理”给了学生反思的机会,不急于做出对错的评定等待寻找到合适的时机再处理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冷处理”是一种淡化教育痕迹的方式。[1]
2.对待“恐惧型”的学生应当“热加工”。“恐惧型”的学生性格偏于内向,多愁善感,情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对他造成极大的伤害。对于此类学生不宜直接批评,可以进行模糊批评。[2]在恰当的时机,不直接说出学生的姓名,用“有的人怎样……”言之,似有点批评“大家”的意思,再通过旁敲侧击、晓之以理,使之幡然悔悟。这样没有伤害犯错误同学的自尊心,不至于撕破了他的“脸皮”,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引以为戒的作用。
二、批评的时机要有合理性
1.批评要在师生都比较冷静、头脑清楚的时候。学生犯错之后,内心是不平静的,充满担心、恐惧,而这时正是教师怒气正盛之时,急躁、气愤,甚者会对学生大发雷霆。双方的情绪波动都很大,不但不利于冷静地处理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复杂化。不如“避其锋芒”,等师生双方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再进行批评。比如两个学生因某些矛盾打架后,此时他们的心情是焦虑慌张、担心害怕的,如果教师并不是直接责骂,而是给他们时间先自我反思后批评,会更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努力改正错误。
2.批评要在与班级舆论一致的时候。班级舆论是指一个班集体对一些事件的基本看法、观点和态度,是一种整体的态度倾向。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学习生活在班集体中,我们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受到集体的关注和监督。当教师的批评受到班集体舆论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关心和批评转变成班集体的关心和批评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比如一位同学因为个人卫生问题造成班级扣分使班级荣誉受损,教师便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全班教育,让学生获得集体主义道德体验,产生“我犯了错,给其他同学造成了影响,我对不起整个班级”的情感,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3.三个时机段不“批”。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做实验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即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影响更大。由此,我认为有三个时间段不适合用来批评:周一不批评,早晨不批评,课始不批评。这些时段批评学生,会对学生后面的心情和学习状况都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一节课开始前就批评学生,会使学生心情低落,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气氛凝重,不但占用宝贵的上课时间,更使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如果必须批评也应“先抑后扬”,并且“扬”要比“抑”大。教师应该促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心,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从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中获得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力量。
三、批评的地点要有保护性
1.课堂上的问题不当众批评。对于课堂上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应直接停下去解决此事,这样不仅耽误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浪费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完全清楚,容易造成片面的判断妄下结论,冤枉了学生。为了避免这种公开批评,教师可私下再找学生面谈或以书面形式告诉学生,针对其所犯的具体错误耐心地进行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积极改正错误。
2.不当着学生家长的面批评。对着家长的面批评学生,教师和家长双方对学生的否定,很容易把学生逼向自己的对立面,与学生为敌,或迫使学生与老师为敌,导致问题复杂化。学生在自己最亲的人面前丢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害怕、恐惧的心理。同时,还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在向自己的父母“告状”,后果可想而知。面对学生犯错,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共同协商,怎样让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也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增强学校与家庭双方的教育力量,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四、批评的方法要有艺术性
1.宽容式批评。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宽容学生,这是批评学生的前提。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内心的关爱与信任,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宽容犹如春风般吹进学生的内心,滋润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学生犯错在所难免,教师带着自己的一颗童心来接近学生,包容和谅解学生的错误,提供给学生足够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所犯的错误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那么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一次摸头,或者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提醒自己,自然就会引起注意。这种批评是默默的、不留痕迹的,但其“药性”不减。
2.幽默式批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一次恰如其分的幽默往往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让批评的对象在笑声中接受说服,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位教师刚踏进教室,一个纸团朝他脸上飞去。正当学生都认为教师会大发雷霆时,他却微笑着说:“刚才那位同学眼力真好,以后当了枪手,可不要忘了我这活靶子啊!”全班同学都笑开了花,而犯错的学生也自然受到了教育。在批评时,使用形象的比喻、语意双关、故意曲解等方式,缓解紧张的情绪,启发思考,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气氛,更有利于批评的进行。教师的随机应变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滋润,在快乐中潜移默化。但幽默式批评并不是讽刺挖苦学生,如果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则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暗示式批评。暗示式批评就是用委婉隐晦的语言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让学生思考后得到教育的信息。含蓄隐蔽的暗示方法具有更多的弹性、情谊性和知识性,相较声色俱厉的批评而言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当然,这种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更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学生,善于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暗示的方式很多:旁敲侧击地侧面暗示;形象生动的故事暗示;幽默笑话的暗示;评语暗示,等等。比如某次上课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就讲了一个笑话,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在一次历史课上一名学生上课开小差,老师就叫他回答问题:‘郑成功的母亲是谁?’学生回答:‘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笑过之后,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但暗示式批评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否则容易造成指桑骂槐的效果。
4.询问启发式批评。询问式批评是通过对学生的问话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承认错误,而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师对学生要有百倍的耐心,用商量的语气与他说话,理解他,信任他,尊重他,以探求的询问启发式批评来寻求相对的民主。因此,在教师动“气”之前,不妨先“晓之以理”,通常用“你这么做后果会怎么样?”“你认为怎么样?”“你想怎么改正错误呢?”“那样做会不会更好呢?”“你再考虑考虑?”等询问商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有助于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双方信息的传递,学生从中接受批评的信息,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5.帮助式批评。小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无意中所犯下的,学生心中也是后悔和自责的,如果教师再加以严厉的责备,那么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给学生心理带来伤害。这时,教师如果给他以宽容和安慰,帮助他解决难题,学生对自己的过错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比如,一名学生在午餐时间不小心把菜汤打翻,汤水撒了一地,老师看见了不是即刻发火,而是问:“烫着没有?没关系,我们一起清理掉。”学生得到教师的安慰和帮助,内心充满温暖和感动,从心底感激教师,日后一定会提醒自己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教师应以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关注和爱护学生的心灵,提倡一种无伤害的“绿色批评”,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又客观地评价他们,形成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英姿.“冷处理”是一种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方式[J].广东教育,2007,(1):16.
[2]方怀丽.批评也可以是甜的[J].新课程学习,2009,(4):155.
关键词: 批评 小学教育 运用方式
教师教书育人就是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批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为什么要采取“适当方式”,何为“适当方式”,如何采取“适当方式”,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批评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批评的对象要有针对性
1.对待“冲动型”的学生应当“冷处理”。“冲动型”的学生迫于教师的压力和自尊心,逆反心理较强,在情感和态度上都很难接受教师的批评,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这个时候教师最好不要穷追猛打,强迫学生承认错误,因为即使他口头上承认心里也不服气,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对这样的学生可以先进行“冷处理”,给他充分的时间思考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冷处理”给了学生反思的机会,不急于做出对错的评定等待寻找到合适的时机再处理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冷处理”是一种淡化教育痕迹的方式。[1]
2.对待“恐惧型”的学生应当“热加工”。“恐惧型”的学生性格偏于内向,多愁善感,情感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对他造成极大的伤害。对于此类学生不宜直接批评,可以进行模糊批评。[2]在恰当的时机,不直接说出学生的姓名,用“有的人怎样……”言之,似有点批评“大家”的意思,再通过旁敲侧击、晓之以理,使之幡然悔悟。这样没有伤害犯错误同学的自尊心,不至于撕破了他的“脸皮”,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引以为戒的作用。
二、批评的时机要有合理性
1.批评要在师生都比较冷静、头脑清楚的时候。学生犯错之后,内心是不平静的,充满担心、恐惧,而这时正是教师怒气正盛之时,急躁、气愤,甚者会对学生大发雷霆。双方的情绪波动都很大,不但不利于冷静地处理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复杂化。不如“避其锋芒”,等师生双方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再进行批评。比如两个学生因某些矛盾打架后,此时他们的心情是焦虑慌张、担心害怕的,如果教师并不是直接责骂,而是给他们时间先自我反思后批评,会更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努力改正错误。
2.批评要在与班级舆论一致的时候。班级舆论是指一个班集体对一些事件的基本看法、观点和态度,是一种整体的态度倾向。这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学习生活在班集体中,我们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受到集体的关注和监督。当教师的批评受到班集体舆论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关心和批评转变成班集体的关心和批评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比如一位同学因为个人卫生问题造成班级扣分使班级荣誉受损,教师便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全班教育,让学生获得集体主义道德体验,产生“我犯了错,给其他同学造成了影响,我对不起整个班级”的情感,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3.三个时机段不“批”。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做实验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即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影响更大。由此,我认为有三个时间段不适合用来批评:周一不批评,早晨不批评,课始不批评。这些时段批评学生,会对学生后面的心情和学习状况都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一节课开始前就批评学生,会使学生心情低落,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气氛凝重,不但占用宝贵的上课时间,更使学习效率大大下降。如果必须批评也应“先抑后扬”,并且“扬”要比“抑”大。教师应该促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心,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从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中获得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力量。
三、批评的地点要有保护性
1.课堂上的问题不当众批评。对于课堂上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应直接停下去解决此事,这样不仅耽误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浪费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完全清楚,容易造成片面的判断妄下结论,冤枉了学生。为了避免这种公开批评,教师可私下再找学生面谈或以书面形式告诉学生,针对其所犯的具体错误耐心地进行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积极改正错误。
2.不当着学生家长的面批评。对着家长的面批评学生,教师和家长双方对学生的否定,很容易把学生逼向自己的对立面,与学生为敌,或迫使学生与老师为敌,导致问题复杂化。学生在自己最亲的人面前丢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害怕、恐惧的心理。同时,还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在向自己的父母“告状”,后果可想而知。面对学生犯错,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共同协商,怎样让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也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增强学校与家庭双方的教育力量,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四、批评的方法要有艺术性
1.宽容式批评。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宽容学生,这是批评学生的前提。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内心的关爱与信任,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宽容犹如春风般吹进学生的内心,滋润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学生犯错在所难免,教师带着自己的一颗童心来接近学生,包容和谅解学生的错误,提供给学生足够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所犯的错误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那么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一次摸头,或者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提醒自己,自然就会引起注意。这种批评是默默的、不留痕迹的,但其“药性”不减。
2.幽默式批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一次恰如其分的幽默往往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让批评的对象在笑声中接受说服,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位教师刚踏进教室,一个纸团朝他脸上飞去。正当学生都认为教师会大发雷霆时,他却微笑着说:“刚才那位同学眼力真好,以后当了枪手,可不要忘了我这活靶子啊!”全班同学都笑开了花,而犯错的学生也自然受到了教育。在批评时,使用形象的比喻、语意双关、故意曲解等方式,缓解紧张的情绪,启发思考,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气氛,更有利于批评的进行。教师的随机应变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滋润,在快乐中潜移默化。但幽默式批评并不是讽刺挖苦学生,如果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则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暗示式批评。暗示式批评就是用委婉隐晦的语言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让学生思考后得到教育的信息。含蓄隐蔽的暗示方法具有更多的弹性、情谊性和知识性,相较声色俱厉的批评而言能更好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当然,这种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更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学生,善于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暗示的方式很多:旁敲侧击地侧面暗示;形象生动的故事暗示;幽默笑话的暗示;评语暗示,等等。比如某次上课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就讲了一个笑话,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在一次历史课上一名学生上课开小差,老师就叫他回答问题:‘郑成功的母亲是谁?’学生回答:‘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笑过之后,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但暗示式批评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否则容易造成指桑骂槐的效果。
4.询问启发式批评。询问式批评是通过对学生的问话让学生主动发现并承认错误,而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师对学生要有百倍的耐心,用商量的语气与他说话,理解他,信任他,尊重他,以探求的询问启发式批评来寻求相对的民主。因此,在教师动“气”之前,不妨先“晓之以理”,通常用“你这么做后果会怎么样?”“你认为怎么样?”“你想怎么改正错误呢?”“那样做会不会更好呢?”“你再考虑考虑?”等询问商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有助于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双方信息的传递,学生从中接受批评的信息,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5.帮助式批评。小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无意中所犯下的,学生心中也是后悔和自责的,如果教师再加以严厉的责备,那么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给学生心理带来伤害。这时,教师如果给他以宽容和安慰,帮助他解决难题,学生对自己的过错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比如,一名学生在午餐时间不小心把菜汤打翻,汤水撒了一地,老师看见了不是即刻发火,而是问:“烫着没有?没关系,我们一起清理掉。”学生得到教师的安慰和帮助,内心充满温暖和感动,从心底感激教师,日后一定会提醒自己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教师应以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关注和爱护学生的心灵,提倡一种无伤害的“绿色批评”,既不伤害学生自尊,又客观地评价他们,形成有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英姿.“冷处理”是一种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方式[J].广东教育,2007,(1):16.
[2]方怀丽.批评也可以是甜的[J].新课程学习,2009,(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