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课程是国家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德育课程在职业院校实施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本人从事职业教育多年,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现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做重点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进而从教学思想上、内容上、方法上等如何實现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育目标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依赖于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案例教学法;有效性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现状
1、时代特点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职业教育的环境日趋多样和复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境遇和挑战:普高直线升温,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普遍下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校教育难度不断加大,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要求。经济形式的多元化革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新的思想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学校教育因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因素,再加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学生在德育方面受到很大的阻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影响和冲击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他们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心理失衡、行为失准、价值取向功利化等思想观念的瑕疵。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战线的教育工作者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2、德育特点
德育教学课程的核心功能作用就是陶冶学生积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其教学途经是多种多样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联想,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全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
3、学生特点
自卑、不自信。主要原因除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父母对子女扭曲了的期望之外,最重要的是目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社会看重的高学历,学校追求是升学率,父母追求的名牌大学,老师追求学生的高分,社会、学校、父母、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毫无疑问被边缘化,甚至被歧视、冷落、忽略,导致他们自卑、不自信。
家庭条件相对不是很好。职业院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又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家庭。这种情况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认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孩子上学、考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穷家荡产、全力以赴地支持孩子的教育;二是父母非常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上不上学无所谓,学习好坏无所谓,放任自流,有些父母都不知道他们的孩子上几年级,甚至不希望孩子去上学,早出去,早挣钱,减轻家庭负担。父母的这两种思想认识都有点偏见和极端,对孩子的教育都极为不利,一旦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就会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家庭状况、父母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
其他不良的行为习惯。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或无力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甚至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厌学旷课、网瘾;从众心理,有部分学生抽烟、喝酒;迷茫、空虚;没有目标、动力等等
二、方法和对策
1、教育思想改变。撇开应试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和多元化时代,评价学生不应该以考试分数高低或是否考上大学作为单一的、片面的评价标准,事实上,这种认识在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中长期存在,而且根深蒂固。目前,虽然大家都在提倡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只能是“失败者”,社会都认为这些未成年人是“失败者”,他们自己又会怎么想,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国家社会有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肯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社会能普遍接受的“人才”,这也造就了学生很难就业,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目前,素质教育在理论上人们都能接受,但是实践上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上重要,实践上不要,我们要从思想上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考出高分、考上大学是学生本领之一,而非全部,固然,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家的财富创造、社会的繁荣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不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能够完成,而是在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很多现实情况都能说明一切,德国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核心,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技能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并实现了社会家庭公民三方共赢。我们国家要整合社会资源,创造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尤其是作出落实素质教育制度上的倾斜性安排,让学校、家庭、企业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中,形成素质教育的肥沃土壤,让素质教育之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教材内容更新。
职业教育中德育教材更新慢,内容陈旧、滞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对职业院校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新的挑战。教材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热点、案例、前沿信息等融入在教材之中,这些内容要带到课堂中,与学生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对与错、善与恶、黑与白,让学生知道自己那些是应该做的,那些是不应该做的。我们知道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假如我们的教材内容缺乏广泛的现实联系,内容陈旧,与生活不很贴切,与学校了解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恰恰相反,那么我们的德育课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的宣讲,很难实现德育课程的教育目标。所以,教材的内容要客观实际、与时俱进。 3、教学方法多样性。
兴趣引导,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长期困扰德育教师的是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德育课程由理论堆砌而成,枯燥无味,再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更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饱含丰富内容的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在抽象的德育教学中, 尽可能多地搜集现实中的典型事件, 教师通过展示、分析、解剖这些现实事件, 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师生、生生讨论, 师生共同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达到学习德育课的最终目的,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与否和参与程度的高低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避免传统教学法造成的理论脱离实际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是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呼应、相穿插的过程,课堂教学中选取的情境要来源生活。如在讲授法律基础时模拟审判法庭;在讲授职业道德是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在讲授就业指导时多介绍成功的事迹和人物,模拟招聘会现场。
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关注度和注意都会随时间慢慢减弱,单一的教学模式,那怕是再好的教学模式时间长了也使学生失去兴趣。为了增加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尽量达到每一次上课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同一种方式重复使用。如运用电算化教学设备、视频资料,它具有形象性、交互性、艺术性以及生动性等特点,更能直接高效地將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多方联动。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课堂外的环境影响是巨大的。加强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性,需要多方联动。有针对性课外教育、心理教育、爱国教育等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是需要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多方联动,营造实施德育教育的“大课堂”,这样更能促进课堂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3]邹海霞.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学习兴趣[J].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12(06
【关键词】德育;案例教学法;有效性
一、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现状
1、时代特点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职业教育的环境日趋多样和复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境遇和挑战:普高直线升温,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普遍下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校教育难度不断加大,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要求。经济形式的多元化革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新的思想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学校教育因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因素,再加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学生在德育方面受到很大的阻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影响和冲击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他们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心理失衡、行为失准、价值取向功利化等思想观念的瑕疵。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战线的教育工作者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2、德育特点
德育教学课程的核心功能作用就是陶冶学生积极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其教学途经是多种多样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联想,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全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
3、学生特点
自卑、不自信。主要原因除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父母对子女扭曲了的期望之外,最重要的是目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社会看重的高学历,学校追求是升学率,父母追求的名牌大学,老师追求学生的高分,社会、学校、父母、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毫无疑问被边缘化,甚至被歧视、冷落、忽略,导致他们自卑、不自信。
家庭条件相对不是很好。职业院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又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家庭。这种情况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认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孩子上学、考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穷家荡产、全力以赴地支持孩子的教育;二是父母非常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上不上学无所谓,学习好坏无所谓,放任自流,有些父母都不知道他们的孩子上几年级,甚至不希望孩子去上学,早出去,早挣钱,减轻家庭负担。父母的这两种思想认识都有点偏见和极端,对孩子的教育都极为不利,一旦觉得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就会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家庭状况、父母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
其他不良的行为习惯。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或无力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甚至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厌学旷课、网瘾;从众心理,有部分学生抽烟、喝酒;迷茫、空虚;没有目标、动力等等
二、方法和对策
1、教育思想改变。撇开应试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和多元化时代,评价学生不应该以考试分数高低或是否考上大学作为单一的、片面的评价标准,事实上,这种认识在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中长期存在,而且根深蒂固。目前,虽然大家都在提倡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只能是“失败者”,社会都认为这些未成年人是“失败者”,他们自己又会怎么想,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国家社会有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肯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社会能普遍接受的“人才”,这也造就了学生很难就业,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
目前,素质教育在理论上人们都能接受,但是实践上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上重要,实践上不要,我们要从思想上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考出高分、考上大学是学生本领之一,而非全部,固然,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家的财富创造、社会的繁荣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不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能够完成,而是在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很多现实情况都能说明一切,德国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核心,培养出大量的创造性、技能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并实现了社会家庭公民三方共赢。我们国家要整合社会资源,创造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尤其是作出落实素质教育制度上的倾斜性安排,让学校、家庭、企业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中,形成素质教育的肥沃土壤,让素质教育之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教材内容更新。
职业教育中德育教材更新慢,内容陈旧、滞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对职业院校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新的挑战。教材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热点、案例、前沿信息等融入在教材之中,这些内容要带到课堂中,与学生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对与错、善与恶、黑与白,让学生知道自己那些是应该做的,那些是不应该做的。我们知道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假如我们的教材内容缺乏广泛的现实联系,内容陈旧,与生活不很贴切,与学校了解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恰恰相反,那么我们的德育课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的宣讲,很难实现德育课程的教育目标。所以,教材的内容要客观实际、与时俱进。 3、教学方法多样性。
兴趣引导,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长期困扰德育教师的是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德育课程由理论堆砌而成,枯燥无味,再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更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饱含丰富内容的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在抽象的德育教学中, 尽可能多地搜集现实中的典型事件, 教师通过展示、分析、解剖这些现实事件, 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师生、生生讨论, 师生共同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达到学习德育课的最终目的,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与否和参与程度的高低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避免传统教学法造成的理论脱离实际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场景或是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呼应、相穿插的过程,课堂教学中选取的情境要来源生活。如在讲授法律基础时模拟审判法庭;在讲授职业道德是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在讲授就业指导时多介绍成功的事迹和人物,模拟招聘会现场。
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关注度和注意都会随时间慢慢减弱,单一的教学模式,那怕是再好的教学模式时间长了也使学生失去兴趣。为了增加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尽量达到每一次上课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同一种方式重复使用。如运用电算化教学设备、视频资料,它具有形象性、交互性、艺术性以及生动性等特点,更能直接高效地將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多方联动。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课堂外的环境影响是巨大的。加强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性,需要多方联动。有针对性课外教育、心理教育、爱国教育等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是需要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多方联动,营造实施德育教育的“大课堂”,这样更能促进课堂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3]邹海霞.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学习兴趣[J].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