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境创设,即根据作文训练的内容与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或优化教育环境,并帮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情境气氛下,培植丰富表象和创意,产生心理共鸣,蓄形于胸,形诸文字,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直观审美认识——理解联想——自发创作这一过程中的自由主体,与此同时,其写作心态亦不知不觉陂引渡到创作的“自由王国”之彼岸。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立体形情境,综合刺激学生感官,诱发写作动机
多媒体以其特的直观形象性与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通过图文、动画、色彩及音响等各种信息,直接与学生进行交互沟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创造出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立体情境,因而能形成丰富的表象,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单一思维变为发散性思维,自觉进行观察联想、审美判断、推理分析、定势变迁、情感进发、个性倾向选择、综合比较、概括系统、创造想象等思维操作活动。通过开发课件资源、原形资源、诱导资源、操作资源,使学生从抑制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完成低层次需求到高定位需要的过渡,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主动参与习作活动。
我作了这样的尝试:在作文《故乡》写作之前,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春天里故乡的图景:绿油油的稻田,闪耀着鲜绿的光泽,形态各异的动植物相得益彰,落日余晖下,一群牧童倒骑牛背悠然而归……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散文诗,以形美赏其目,声美悦其耳,情美动其心。学生完全被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韵味深长的朗诵所征服,所陶醉,灵感纷至沓来。
当学生寻找到情境所呈现的启发点与契合点时,教师趁热打铁,朗读多篇同题名家名作,“大肆煽情”,借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指物作文,欲与名家比高下!此时,师生浑然与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融为一体,产生共振,在撩拨其心魄后,遂令作文。学生毫无唐突受命之感,个个跃跃欲试,争相表达。结果一批情景交融、文字优美的佳作应运而生。
二、跨越课堂时空,学生自设情境,在开展各种活动中直接成为情境的策划者、参与者与受益者
让学生自设情境,变讲台为舞台,教师退到幕后,有意地为他们开辟一个发挥个性特长,展示艺术才华的小天地。这不但能达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体、客体双重身份的目的,而且拓宽了作文教学的路子,增多了锻炼学生聪明才智的机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贯穿。
譬如,写作议论文《“苦难”小议》,笔者没有急于板书文题要求作文,而是先在班内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教师先引发议题:青少年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对待“苦难”是消极拒绝逃遁,还是积极迎接苦难的磨砺?然后由男、女生代表正、反双方展开辩论。议题一出,全班哗然。他们各执一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气氛热烈,情绪高昂。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使绝大多数人明了是非,也就觉得有理可说,有据可陈。最后虽没有争出胜负,但此时,一篇驳论文的基本框架,已然无形胜有形。当辩论结束,我突然宣布:请大家把辩论发言整理成一篇议论文。同学们一听,先是一愣,既而挥洒自如,走笔蛇龙。
再如,编写课本剧《卖炭翁》,事先,可在课内适当设置道具,布置场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演绎故事情节,再由一位朗诵能力强的同学充当故事的叙述者,配以话外音,渲染一个天寒地冻的场面,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切的气氛,使学生有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诗中官吏欺行霸市的凶恶嘴脸和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极大地激起他们对当朝统治者及其爪牙无比的痛恨之情和对卖炭翁的同情心。当学生融入了情境,与剧中人情感变化节奏合拍时,趁机提出编写要求。学生看剧在前,写剧在后,无疑胸有成竹,舞台提示说明、人物对话、动作、情节等设计,基本合乎原作的艺术风貌。这远比教师去谈些戏剧创作理论来得真实,生动形象。
三、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风光,发掘自然资源,陶冶学生性情
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情境资源,它不受时空局限,无须成本制作,且又多姿多彩,包罗万象,滋养人之性灵。充分发掘,采用自然情境,是一条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陶冶学生性情的捷径。比如写《日出》,选一个和风习习,旭日初升的清晨,师生共浴一轮朝阳,谈笑风生,可“激扬文字”,也可“指点江山”:眼前可见良田美宅,鸡犬相闻;远处有啜饮朝露的稻浪,连绵起伏如走兽般的群山……这一切,都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学生热爱家乡吟唱祖国的豪情,此时此刻正在放纵奔流。尔后,转移学生视线,由观景转向田野中来去匆匆忙于劳作的人们。这样,由物及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悟出韶华易逝,人生不再的哲理,从而唤醒他们要懂得珍惜时光,描绘出人生最亮丽的风景……由此,学生写一篇寓情于景、寓理于情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得来全不费功夫。
让学生实地采风,观察欣赏,吸天地之灵气,撷山河之精华,既使他们掌握了观察景物的顺序的方法,又使他们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道理,从而掌握写景状物的规律及其章法,美文美育,一箭又雕。
纵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的作文教学,大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各种手段创设出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氛围。此法超越时空,避开口头说教的单一性、狭隘性和僵化凝滞性,丰富了教学手段,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极大减轻了学生作文的心理压力。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立体形情境,综合刺激学生感官,诱发写作动机
多媒体以其特的直观形象性与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通过图文、动画、色彩及音响等各种信息,直接与学生进行交互沟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创造出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立体情境,因而能形成丰富的表象,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单一思维变为发散性思维,自觉进行观察联想、审美判断、推理分析、定势变迁、情感进发、个性倾向选择、综合比较、概括系统、创造想象等思维操作活动。通过开发课件资源、原形资源、诱导资源、操作资源,使学生从抑制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完成低层次需求到高定位需要的过渡,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主动参与习作活动。
我作了这样的尝试:在作文《故乡》写作之前,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春天里故乡的图景:绿油油的稻田,闪耀着鲜绿的光泽,形态各异的动植物相得益彰,落日余晖下,一群牧童倒骑牛背悠然而归……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散文诗,以形美赏其目,声美悦其耳,情美动其心。学生完全被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韵味深长的朗诵所征服,所陶醉,灵感纷至沓来。
当学生寻找到情境所呈现的启发点与契合点时,教师趁热打铁,朗读多篇同题名家名作,“大肆煽情”,借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指物作文,欲与名家比高下!此时,师生浑然与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融为一体,产生共振,在撩拨其心魄后,遂令作文。学生毫无唐突受命之感,个个跃跃欲试,争相表达。结果一批情景交融、文字优美的佳作应运而生。
二、跨越课堂时空,学生自设情境,在开展各种活动中直接成为情境的策划者、参与者与受益者
让学生自设情境,变讲台为舞台,教师退到幕后,有意地为他们开辟一个发挥个性特长,展示艺术才华的小天地。这不但能达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主体、客体双重身份的目的,而且拓宽了作文教学的路子,增多了锻炼学生聪明才智的机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贯穿。
譬如,写作议论文《“苦难”小议》,笔者没有急于板书文题要求作文,而是先在班内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教师先引发议题:青少年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对待“苦难”是消极拒绝逃遁,还是积极迎接苦难的磨砺?然后由男、女生代表正、反双方展开辩论。议题一出,全班哗然。他们各执一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气氛热烈,情绪高昂。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使绝大多数人明了是非,也就觉得有理可说,有据可陈。最后虽没有争出胜负,但此时,一篇驳论文的基本框架,已然无形胜有形。当辩论结束,我突然宣布:请大家把辩论发言整理成一篇议论文。同学们一听,先是一愣,既而挥洒自如,走笔蛇龙。
再如,编写课本剧《卖炭翁》,事先,可在课内适当设置道具,布置场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演绎故事情节,再由一位朗诵能力强的同学充当故事的叙述者,配以话外音,渲染一个天寒地冻的场面,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切的气氛,使学生有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诗中官吏欺行霸市的凶恶嘴脸和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极大地激起他们对当朝统治者及其爪牙无比的痛恨之情和对卖炭翁的同情心。当学生融入了情境,与剧中人情感变化节奏合拍时,趁机提出编写要求。学生看剧在前,写剧在后,无疑胸有成竹,舞台提示说明、人物对话、动作、情节等设计,基本合乎原作的艺术风貌。这远比教师去谈些戏剧创作理论来得真实,生动形象。
三、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风光,发掘自然资源,陶冶学生性情
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情境资源,它不受时空局限,无须成本制作,且又多姿多彩,包罗万象,滋养人之性灵。充分发掘,采用自然情境,是一条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陶冶学生性情的捷径。比如写《日出》,选一个和风习习,旭日初升的清晨,师生共浴一轮朝阳,谈笑风生,可“激扬文字”,也可“指点江山”:眼前可见良田美宅,鸡犬相闻;远处有啜饮朝露的稻浪,连绵起伏如走兽般的群山……这一切,都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学生热爱家乡吟唱祖国的豪情,此时此刻正在放纵奔流。尔后,转移学生视线,由观景转向田野中来去匆匆忙于劳作的人们。这样,由物及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悟出韶华易逝,人生不再的哲理,从而唤醒他们要懂得珍惜时光,描绘出人生最亮丽的风景……由此,学生写一篇寓情于景、寓理于情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得来全不费功夫。
让学生实地采风,观察欣赏,吸天地之灵气,撷山河之精华,既使他们掌握了观察景物的顺序的方法,又使他们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道理,从而掌握写景状物的规律及其章法,美文美育,一箭又雕。
纵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的作文教学,大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各种手段创设出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氛围。此法超越时空,避开口头说教的单一性、狭隘性和僵化凝滞性,丰富了教学手段,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极大减轻了学生作文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