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学内容层面的问题
问题一:重数学知识技能学习,轻数学文化教育。片面强调知识技能掌握,片面强调大量的习题训练,片面强调对考试分数的争取,这种“教育”把数学曲解为习题,把学生当作解题机器,学习是为了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格是变态的,在学生眼中,学数学是痛苦的、枯燥的,数学文化至多被当作“调味剂”。这样培养的学生必然是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缺乏文化的民族是不会站在世界之巅的。
问题二:重数学解题技能训练教学,轻概念形成教学。不重视章节起始课的教学、概念教学,以解题教学代替概念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概念教学常常是分析定义的几个要点、归纳几项注意,然后就是题型的归类训练、变式训练,在概念的背景引入上著墨不多,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揭示不够,而是让学生多做几道题,重视结论,或重视结论的思维过程,忽视概念的背景特征、生成过程。
2 教学形式层面的问题
问题:课堂上问的多代替思维量大,问的难代替思维深。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新模式的学习探索中,有时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问题不断,学生发言积极而热烈。课后练习与作业反馈并不好。有时问题一提,课堂肃然,学生木然,探究问题过难,探究学习受挫。
3 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
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高中知识则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存在着知识的脱节,学习高中知识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根据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来看,我发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存在着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3.1 部分应用知识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项式相乘方面仅指一次式相乘,会影响到今后二项式定理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反证法:课标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词的证明题,需要用反证法。
3.2 知识衔接方面。例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会影响到今后学习数列的有关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根式的运算明显淡化,如不加强根式运算,以后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会受到影响;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讲解析几何时会讲到,学生对有关求轨迹的问题很困惑,有无从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初中新课标不作要求,在高中教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应用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数图象交点问题时也常用到,这无疑是一个障碍。
4 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我从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5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5.1 了解、重视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还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数学文化教育不单是传播数学知识,还传播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和文化。
5.2 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提升自己的数学文化底蕴。只有有文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文化、高素质的学生。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要重视;教师要研究教材、新课标,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概念教学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数学概念的探究中,教师要“导”的精彩。
5.3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教材编排存在漏洞的问题。
问题一:重数学知识技能学习,轻数学文化教育。片面强调知识技能掌握,片面强调大量的习题训练,片面强调对考试分数的争取,这种“教育”把数学曲解为习题,把学生当作解题机器,学习是为了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格是变态的,在学生眼中,学数学是痛苦的、枯燥的,数学文化至多被当作“调味剂”。这样培养的学生必然是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缺乏文化的民族是不会站在世界之巅的。
问题二:重数学解题技能训练教学,轻概念形成教学。不重视章节起始课的教学、概念教学,以解题教学代替概念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概念教学常常是分析定义的几个要点、归纳几项注意,然后就是题型的归类训练、变式训练,在概念的背景引入上著墨不多,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揭示不够,而是让学生多做几道题,重视结论,或重视结论的思维过程,忽视概念的背景特征、生成过程。
2 教学形式层面的问题
问题:课堂上问的多代替思维量大,问的难代替思维深。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新模式的学习探索中,有时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问题不断,学生发言积极而热烈。课后练习与作业反馈并不好。有时问题一提,课堂肃然,学生木然,探究问题过难,探究学习受挫。
3 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
初中所学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高中知识则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存在着知识的脱节,学习高中知识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根据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来看,我发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存在着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3.1 部分应用知识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项式相乘方面仅指一次式相乘,会影响到今后二项式定理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反证法:课标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词的证明题,需要用反证法。
3.2 知识衔接方面。例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会影响到今后学习数列的有关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根式的运算明显淡化,如不加强根式运算,以后求圆锥曲线标准方程会受到影响;初中没有“轨迹”概念,高中讲解析几何时会讲到,学生对有关求轨迹的问题很困惑,有无从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初中新课标不作要求,在高中教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应用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数图象交点问题时也常用到,这无疑是一个障碍。
4 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我从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5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5.1 了解、重视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还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数学文化教育不单是传播数学知识,还传播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和文化。
5.2 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提升自己的数学文化底蕴。只有有文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文化、高素质的学生。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要重视;教师要研究教材、新课标,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概念教学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数学概念的探究中,教师要“导”的精彩。
5.3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教材编排存在漏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