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拼音小写字母印刷形态的规范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n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拼音方案》是汉字的拼写系统,它由26个拉丁字母组合而成,这26个拉丁字母是世界通行的拼音文字音素。汉语拼音字母在图书排版中究竟应以什么字体为标准体,在现今图书乃至辞书排版中,似乎仍没有统一的规范。本文试以a、g为例,探讨汉语拼音小写字母印刷形态的规范。
  汉语拼音字母有没有标准印刷形态?如果有,它的标准印刷形态是什么?通过调查已出版的相关图书,我们发现汉语拼音字母的排版主要是两种字体:一种是以a、g为代表,通常被称为罗马体,罗马体是指传统的拉丁字母印刷体,它的笔画不是统一粗细,而是宽窄错落,带有衬线;另一种是以ɑ、g为代表,通常被称为哥特体,哥特体一般是指增加了审美趣味的手写体,它的笔画粗细均等,没有衬线。
  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汉语拼音小写字母a、g的印刷形态应该是ɑ、g这种样子。可是如果追问“应该”这样的依据,多半没有人能回答得清楚。那么到底有没有相关的规定呢?当然有,是不是就是编辑们案头常备的《现代汉语词典》呢?当然不是,因为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只是工具书,它不是“规则”。不过由于《现代汉语词典》处于事实上的汉语权威地位,而它的拼音表使用的正是哥特体,所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图书把a、g排成ɑ、g,尤其是教材教辅,几乎已全都排成ɑ、g。
  一个国家的本国语言文字的印刷及书写形态,应该以本国发布的正词法中规定的基本规则为最高准则。代表国家层面的规范性文件或相关出版物一般都会采用标准字体书写以起示范作用。现代西方国家将罗马字体视为其标准字体,所以按照这种通行做法,“汉语”的英译名为“Hanyu”,但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所示,“汉语”拼写为“Hɑnyu”,不免让使用者心生疑虑。许多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拼音都是用外国读者熟悉的罗马体,但这些读者如果看到中国学生的教材拼音是哥特体,必然会困惑。随着中外交流日益广泛,越来越多外国人也在学习汉语拼音,对汉语拼音字母标准印刷字体的规范已经势在必行了。在很多语音体系中,a、g与ɑ、g是绝不能简单替换的字母形态,如潮汕话必须用a、g注音,而满语则必须用ɑ、g注音。
  因此,汉语拼音小写字母印刷形态的规范势在必行,但究竟应该以什么为规范呢?事实上,国家对此早已有明文规定。
  拼音字母标准印刷形态就是罗马体,对于a、g来说,其正确的印刷形态就是a、g。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于1958年2月11日批准并发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这其实就代表了国家已经以最高权威的形式确认了汉语拼音字母的法定形态。因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我们通过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该版《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清楚无误地看到A、G所对应的小写字母形态是a、g。
  而且即便是在使用拼音文字系统的西方国家,哥特体或者说等线体也并非标准字体,所以我们会发现微软首创的等线体Arial只有ɡ而没有ɑ,Windows系统默认安装286个西文字体,有完整的“ɑ、g”体只有37个,它们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其实更近似于“手写体”或者“变体”。所以在严肃的西文书籍排版中,一般全书的正文不会使用这种“手写体”或“变体”,而罗马体则是绝对的主角。回到我们国内的图书排版中,我们认为在普通读物中,使用ɑ、ɡ形态作为美学趣味的补充无可厚非,但在专业领域或教材教辅中使用哥特体则不太妥当,因为这相当于把“例外”等同于“规则”。
  1962年7月,第三版《新华字典》用附录的形式将拼音字母的印刷体和手写体做了非常清楚的明确区分,在这一版本,我们可以清楚看到a、g是汉语拼音印刷体,而ɑ、g则是汉语拼音手写体。可以说,第三版《新华字典》把《汉语拼音方案》的印刷体和手写体规定落到了实处。而且《新华字典》的这种区分方式与国际主流的做法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区分直到今天也是恰当的,可惜之后的几版《新华字典》没有再坚持这种区分,不知道是否是受到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汉语拼音并非仅仅是汉字的附属物,它是用拉丁字母做成的注音系统,这个系统已经可以脱离汉字被独立地阅读,意味着它已经取得了某种“拉丁文字”的地位,而拉丁文字的印刷形态约定俗成就是罗马体,这与全国人大的规定也是一致的。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汉语拼音字母只是纯粹的注音字母而不是“文字”。如果真的只是注音字母,那么我们更不能含混的是:ɑ、g作为注音字母,在专门的发音记录体系中有特殊的含义,尤其不能与a、g混为一谈。汉语拼音中,ai、an、ia三个韵母属a音位,ɑng、iɑng、uɑng、ɑo、iɑo、uɑ六个韵母属ɑ音位,如果改变它们的写法,将罗马体全部换成哥特体,意味着抛弃a音位而直接换用ɑ音位,这样做是否符合音韵学的规定?无独有偶,我们在国际音标体系中发现:八个正则元音(清元音)i、e、 、a、ɑ、 、o、u中,a和ɑ是两个并列的元音,我们希望这些学者先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在国际音标中是否能跳过a元音只选择ɑ元音,再决定汉语拼音是否能抛弃a音位而直接换用ɑ音位。
  1982年8月,为了与国际主流文化接轨,中国作为发起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交了《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提案,提案原样提交了1958的《汉语拼音方案》,27个邀约国除美国反对外一致通过,这就是著名的《ISO-7098标准-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它标志着汉语拼音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并且以此文件作為汉语拼音在国际上推广使用的最重要依据,因为它以标准化的方式对国际上使用汉语拼音进行了统一规范。该标准于2015年12月15日正式出版。在a、g问题上,《ISO-7098标准-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仅仅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重申了1958年拼音方案,不能也并未做出任何新的规定。很明显,在此框架下,如果执意(黄海)拼成“手写体”的样子Huɑnɡhɑi,只会给使用者增加困扰。
  综上所述,关于汉语拼音小写字母印刷形态的规范,国家早在1958年就已明文规定,且始终未变。那么究竟为何哥特体ɑ、g作为拼音字母会大行其道,以至于罗马体a、g作为拼音字母在教材教辅中日渐势微?原因很复杂,也很难说清。目前能追溯到的线索证明,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是最初使用哥特式“手写体”汉语拼音的发源地。因为粉笔板书就是“手写体”,很难写出衬线,最易于书写、节约时间的字体当然是不分粗细的等线体。由于小学教师的示范作用,小学生的模仿抄写,后来哥特体汉语拼音字母使用范围越来越大,逐渐发展到字典、词典、教材、教辅都使用这种字体。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2月1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了两篇文章,用以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25周年,它们是吕叔湘写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和王力、周有光合写的《进一步发挥〈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虽然当时哥特体拼音字母已经开始流行,但在这两篇文章中,所有的拼音字母都一致使用的是罗马体。吕叔湘在文章中还特别指出“字母是否容易辨别”是讨论一种拼音方案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显而易见,哥特体虽然容易书写,但在“容易辨别”这一项是比不上罗马体的。罗马体字母的衬线不仅有助于辨别词形,而且还能指引读者的视线顺着基准线运动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有充分的依据认为:把课堂上便于书写的教学字体当作图书的标准印刷字体是不恰当的,尤其在中外交流日益广泛深入的背景下,作为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汉语拼音必须要尽早正本清源,统一标准。否则只会增加学习者的困难,也会给作者、编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在一本以英语为母语以成年人为读者对象的汉语教材中,中文汉语拼音用“手写体”——哥特体;英译汉语拼音又是用印刷体——罗马体,如此这般不知道增加了多少作者、编辑来回转换、检查、校对的麻烦,可是对读者来说这一切不仅是“无用”之功,甚至还是让他们更加困惑的无谓“干扰”。
  (作者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
其他文献
融媒体以更高效益的方式服务使用者,它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资源匮乏的难题。在通信上,融媒体的重要性无需多讲,这就会造成一种局面的发生,那就是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该怎么定位自己的角色?融媒体让媒体的资源竞争变大,相应地主持人压力也会变大,其具备的能力也要不断提高。  广播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是媒体信息传播的第一媒介体,它对我国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新媒体时代将新闻信息传
期刊
面对新媒体时代不断深入的趋势,必须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闻采访环境来做好对新闻采访进展工作的优秀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工作,并具体分析了新媒体下记者新闻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新媒体下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及创新策略,希望对新闻采访工作开展有所启发。  当前时期,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媒体的传播行业产生了多样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传统时期,更多的是通过村里的喇叭和电视来获取到相关的新闻
期刊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展开了媒介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形势下,“移动优先”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因其方便、快捷、迅速、灵活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寓于人民的生活之中。因此,传统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与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呈多样化趋势,接收信息的速度比以往更加快了,在这种新闻快速刷新的环境下,采访编辑的工作量与工作内容同样也在提升。记者采编工作应该对新媒体行业进行深度认识,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将传统记者采编与新媒体采编工作相融合,创新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采编模式。  关于新媒体时代下记者采编的工作,其内容主要为进行新闻选题、实地采访与编辑,尽可能收集更多的材料,
期刊
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融媒体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融媒体比较,传统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形式对大众吸引能力日渐削弱。如何发挥传统广播电视台的优势,是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二语”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能力培养的问题。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融媒体与大众之间采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利用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元素”,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新闻记者的采访与
期刊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新媒体下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新媒体下新闻摄影的主要特点,同时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新媒体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等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不再只是单纯地关注新闻,更是通过参与其中来进一步体现自我价值,这也为新闻摄影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有力推动新闻摄影的持续发展,需要对新媒体新闻摄影展开分析并
期刊
智慧媒体在基层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基于智慧媒体的基层政治工作具有数字化管理、多元化感知、协同化服务的特征。因此,在未来,应进一步拓展智慧媒体服务新功能,搭建基层政治工作新体系,加强人才队伍与文化建设,从而实现基于智慧媒体的基层政治工作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发展。  理论创新引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工作中,基层思
期刊
“媒体融合”是媒体行业的一种全新思维和运营模式,指的是在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背景下的新型作业模式。具体而言,媒体融合指的是将电视传播、电台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与手机、互联网等新型媒介载体相互融合,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同步共享和集中处理,最终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来实现媒体的基本功能。随着媒体融合理念在国内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认识到媒体融合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新媒体诞生以来,其在传媒市场中的
期刊
近年来,偶像养成型真人秀节目日益兴起,文章以偶像养成型真人秀节目中的“翘楚”《Produce 101》为例,系统分析这种节目类型的发展历程、节目制作特色,最后提出一些对我国同类型节目的冷思考。  偶像养成型真人秀节目在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以偶像歌舞竞演为主要的表现方式,以展现偶像成长历程为主要内容,以粉丝“参与感”为主诉求,它通过各种方式让粉丝参与进偶像成长的过程中,节目在选拔优质偶像的同时
期刊
后疫情时代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健康传播的热门途径。以短视频为主的自媒体平台用户增长迅猛,短视频已逐渐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阵地,抖音也成为国内用户最多的短视频平台。本文通过分析抖音短视频健康传播价值,总结抖音短视频健康传播问题,提出提升路径。未来在短视频的健康科普传播中,应从传播内容、方式、效果等多种方面下功夫。  提供健康信息,促進健康传播  研究证据表明,恰当地应用社交媒体,增加互动,促进、分享和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