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莫言获奖说起(节选)
王蒙
大体上文学奖与文学家的关系可以分为5种。第一,其作品并不理想,但沾了获奖的光,立马青云直上,他(或她,下同)是预支或超支了该奖项的权威与影响。
第二,他的作品极佳。不给他评奖,文学奖项的损失远远多于文学家个人的损失。例如托尔斯泰,他没有获过国际知名的大奖,受损失的不像是他本人。
第三,他已经大放光芒,由于获奖,本人是锦上添花,奖项是咸与荣焉。
第四,获奖者尚未被受众充分认识,评奖人慧眼早识,证明了该奖项的伟大超前,近乎文学伯乐。某人获奖了,本地域人们不知其为何许人,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第五,大致作品也还不错,公众基本认同,类似的作者也并不乏人,但得了奖啦,好事,算是顺理成章,也算幸运之极。
从长远看,从真正的文学史上看,则文学奖对于文学的意义有限。古今中外,屈原、曹雪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谁得过什么大奖?即使得过也早被历史所遗忘或者忽略。
我们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重奖而轻文学,视境外大奖如神明,视本国的文学劳作如粪土。这里有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虚无主义,有急于走向世界的浮躁心理,有庸人的无知,也有依靠境外的认可来给自己壮胆的怯懦……
所以我多次套用一个电视广告词:某某某某大奖办得好,不如文学作品好。
无论如何,莫言获奖是好事。它鼓励了在“网络时代”文学将会式微的鼓噪声中对于认真的文学写作的坚守;它表达了对于莫言的熟悉本土人民生活、富有艺术感受与想象能力、井喷式的创作激情与坚持不懈的劳作精神的肯定;它表达了人们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
一些人,先是赌咒发誓地否认任何国内作家获此奖的可能,后来又一再提醒奖了也只是奖个人,与你中国或中国文学无关。其实任何一个作家的成果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开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在高度肯定莫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与莫言同时代的中国作家,例如韩少功、贾平凹、铁凝、王安忆、余华、张承志、张抗抗、张炜……(以姓名汉语拼音符号为序)
接着出现了痛批莫言与另一个华裔获奖者的文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莫言等作品见仁见智,有所期待,有所不满足,这是很正常的。第一,他确实写得很好,早在三十余年前,我读了莫的《爆炸》已经感慨于他的艺术感觉的细腻与敏锐,并叹息自己的年岁日长。第二,他的写作绝对不是无懈可击。第三,文人之间,互不买账,乃是常态。
至于说莫的作品是皇帝的新衣,则莫如说许多大权威包括此大奖“新衣”,有它的另一面,即破绽的一面。岂止是莫言被嘲 “新衣”,在托尔斯泰眼中,莎士比亚剧作也是“新衣”。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眼中,屠格涅夫与别林斯基都很烦人。重要的诺贝尔文学奖,二战以来,一年一个得主,至今67年过去,有几个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影响的?你能说出几个人的名字来?
视某奖及其得主是神明,那是无知与幼稚。动辄虚无化本国的一切,则是幼稚加上了粗野与卑贱。得了奖就顶礼膜拜,那是暴发户的天真。国人得了奖就百般贬低,是偏见的搅和。这是一个文学话题,应该足够文学地实事求是地思考与讨论它,不能把它庸俗化、泡沫化、八卦化了。
(节选自王蒙《读书解人》)
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 某某某某大奖办得好,不如文学作品好。
2. 作者谈莫言获奖时,同时提及七八位中国作家,这样列举的作用是什么?
3. 作者反对将得诺贝尔奖庸俗化,请结合文章说说“庸俗化”有哪些表现。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从莫言获奖说起(节选)
王蒙
大体上文学奖与文学家的关系可以分为5种。第一,其作品并不理想,但沾了获奖的光,立马青云直上,他(或她,下同)是预支或超支了该奖项的权威与影响。
第二,他的作品极佳。不给他评奖,文学奖项的损失远远多于文学家个人的损失。例如托尔斯泰,他没有获过国际知名的大奖,受损失的不像是他本人。
第三,他已经大放光芒,由于获奖,本人是锦上添花,奖项是咸与荣焉。
第四,获奖者尚未被受众充分认识,评奖人慧眼早识,证明了该奖项的伟大超前,近乎文学伯乐。某人获奖了,本地域人们不知其为何许人,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第五,大致作品也还不错,公众基本认同,类似的作者也并不乏人,但得了奖啦,好事,算是顺理成章,也算幸运之极。
从长远看,从真正的文学史上看,则文学奖对于文学的意义有限。古今中外,屈原、曹雪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谁得过什么大奖?即使得过也早被历史所遗忘或者忽略。
我们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重奖而轻文学,视境外大奖如神明,视本国的文学劳作如粪土。这里有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虚无主义,有急于走向世界的浮躁心理,有庸人的无知,也有依靠境外的认可来给自己壮胆的怯懦……
所以我多次套用一个电视广告词:某某某某大奖办得好,不如文学作品好。
无论如何,莫言获奖是好事。它鼓励了在“网络时代”文学将会式微的鼓噪声中对于认真的文学写作的坚守;它表达了对于莫言的熟悉本土人民生活、富有艺术感受与想象能力、井喷式的创作激情与坚持不懈的劳作精神的肯定;它表达了人们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
一些人,先是赌咒发誓地否认任何国内作家获此奖的可能,后来又一再提醒奖了也只是奖个人,与你中国或中国文学无关。其实任何一个作家的成果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开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在高度肯定莫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与莫言同时代的中国作家,例如韩少功、贾平凹、铁凝、王安忆、余华、张承志、张抗抗、张炜……(以姓名汉语拼音符号为序)
接着出现了痛批莫言与另一个华裔获奖者的文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莫言等作品见仁见智,有所期待,有所不满足,这是很正常的。第一,他确实写得很好,早在三十余年前,我读了莫的《爆炸》已经感慨于他的艺术感觉的细腻与敏锐,并叹息自己的年岁日长。第二,他的写作绝对不是无懈可击。第三,文人之间,互不买账,乃是常态。
至于说莫的作品是皇帝的新衣,则莫如说许多大权威包括此大奖“新衣”,有它的另一面,即破绽的一面。岂止是莫言被嘲 “新衣”,在托尔斯泰眼中,莎士比亚剧作也是“新衣”。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眼中,屠格涅夫与别林斯基都很烦人。重要的诺贝尔文学奖,二战以来,一年一个得主,至今67年过去,有几个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影响的?你能说出几个人的名字来?
视某奖及其得主是神明,那是无知与幼稚。动辄虚无化本国的一切,则是幼稚加上了粗野与卑贱。得了奖就顶礼膜拜,那是暴发户的天真。国人得了奖就百般贬低,是偏见的搅和。这是一个文学话题,应该足够文学地实事求是地思考与讨论它,不能把它庸俗化、泡沫化、八卦化了。
(节选自王蒙《读书解人》)
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 某某某某大奖办得好,不如文学作品好。
2. 作者谈莫言获奖时,同时提及七八位中国作家,这样列举的作用是什么?
3. 作者反对将得诺贝尔奖庸俗化,请结合文章说说“庸俗化”有哪些表现。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