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使全球震惊于知识对社会进步所潜在的巨大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告诉我们,知识是经济建设的掘进机,是民族复兴的催化剂,是社会文明的霓裳羽衣;而教育,则是这一切的孵化器。因为认识了知识与经济建设、与民族复兴、与社会文明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所以我们开始前所未有的关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
安徽省淮北市矿业集团公司中学始建于1959年,先后几经分合并转,岁月弹指一挥,她已然伴随着共和国风风雨雨的成长,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
40年来,淮北矿中没有忘记遵循教育的规律和更新教育观念,即使在最为艰难的日子里,也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径;40 年征程中,淮北矿中用汗水和智慧擦亮了校牌:1995年被煤炭部命名为标准化中学;2000年被核准为淮北市示范高中;2001年被确立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跨入了国内名校行列。其高考升学率让人惊羡不已,尤以本科入学人数的增长令人刮目相看,如1999年~2003年,分别为91人、157人、318人、408人和447人,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市文、理科的前16名也大多集中在淮北矿中,而且均名次靠前。
名望和声誉背后是难以用数字去计算和衡量的努力,因为教育承担着贯通历史的神圣使命,肩负着未来沉甸甸的责任。近年来,淮北矿中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和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淮北矿中的决策者是很具有战略眼光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管理,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基础上,他们沐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春风,借助地方政府重视教育、狠抓教育及其努力优化资源的契机,一方面制定出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探索全新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流”发展战略。并聘请教育部有关领导和国内部分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担任顾问,指导学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既主动地赴外“取经”,又不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前来学校“布道”,同时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前往省内外先进学校观摩学习,如江苏盐城中学、洋思中学,南京金陵中学,上海杨浦中学,阜阳一中,蚌埠二中等,并与部分学校建立了携手同进的友好关系。2000年,淮北矿中又启动了名师系列工程之“五个一”、“三个杯”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撰写一篇优秀教学论文、组织一堂优质公开课、完成一份高水平的试卷命题、精选一篇优秀教案、参加一次教育理论考试,并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教学业绩积极竞争“新秀杯”、“精英杯”和“桃李杯”。对青年教师实行检查听课制和导师制,通过一帮一和结对子的方式进行跟踪培养。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始终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心,充满希望,并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他们的特殊潜能,为国家尽力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后备建设人才。在教学上则大规模地进行以学生为主体、旨在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教法改革,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推广“研究型学习”和开展科研活动,由此锤炼出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探索创新的教职工队伍。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学校的声誉由此节节攀升,远近闻名,现已与澳大利亚的麦克劳德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
为了尽可能的营造出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淮北矿中从两个结合入手来抓校风建设,以“三个节”为主线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和课堂教学的结合、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的结合,以及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和“风帆计划”(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合创)的开展与实施,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同时也把不少学生引进了艺术的大门,最近几年已有数十名学生直接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及部队艺术院团。
有人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可见,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寄托在创新上,寄托在不断创新的教育上。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信息时代的教育,孕育人才、孕育民族的复兴、孕育国家的未来,只有善于创新的教育,才有可能培育出未来勇于创新的人才;只有达成了共识,找准了方向,认准了目标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素质教育才有可能顺利地得以推行开来。
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兴旺,用未来的眼光兴办教育、开拓教育和创新教育,值得称赞。
安徽省淮北市矿业集团公司中学始建于1959年,先后几经分合并转,岁月弹指一挥,她已然伴随着共和国风风雨雨的成长,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
40年来,淮北矿中没有忘记遵循教育的规律和更新教育观念,即使在最为艰难的日子里,也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径;40 年征程中,淮北矿中用汗水和智慧擦亮了校牌:1995年被煤炭部命名为标准化中学;2000年被核准为淮北市示范高中;2001年被确立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跨入了国内名校行列。其高考升学率让人惊羡不已,尤以本科入学人数的增长令人刮目相看,如1999年~2003年,分别为91人、157人、318人、408人和447人,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市文、理科的前16名也大多集中在淮北矿中,而且均名次靠前。
名望和声誉背后是难以用数字去计算和衡量的努力,因为教育承担着贯通历史的神圣使命,肩负着未来沉甸甸的责任。近年来,淮北矿中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和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淮北矿中的决策者是很具有战略眼光的。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管理,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基础上,他们沐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春风,借助地方政府重视教育、狠抓教育及其努力优化资源的契机,一方面制定出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探索全新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流”发展战略。并聘请教育部有关领导和国内部分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担任顾问,指导学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既主动地赴外“取经”,又不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前来学校“布道”,同时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前往省内外先进学校观摩学习,如江苏盐城中学、洋思中学,南京金陵中学,上海杨浦中学,阜阳一中,蚌埠二中等,并与部分学校建立了携手同进的友好关系。2000年,淮北矿中又启动了名师系列工程之“五个一”、“三个杯”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撰写一篇优秀教学论文、组织一堂优质公开课、完成一份高水平的试卷命题、精选一篇优秀教案、参加一次教育理论考试,并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教学业绩积极竞争“新秀杯”、“精英杯”和“桃李杯”。对青年教师实行检查听课制和导师制,通过一帮一和结对子的方式进行跟踪培养。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始终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心,充满希望,并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他们的特殊潜能,为国家尽力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后备建设人才。在教学上则大规模地进行以学生为主体、旨在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教法改革,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推广“研究型学习”和开展科研活动,由此锤炼出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探索创新的教职工队伍。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学校的声誉由此节节攀升,远近闻名,现已与澳大利亚的麦克劳德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
为了尽可能的营造出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淮北矿中从两个结合入手来抓校风建设,以“三个节”为主线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和课堂教学的结合、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的结合,以及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和“风帆计划”(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合创)的开展与实施,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同时也把不少学生引进了艺术的大门,最近几年已有数十名学生直接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及部队艺术院团。
有人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可见,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寄托在创新上,寄托在不断创新的教育上。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信息时代的教育,孕育人才、孕育民族的复兴、孕育国家的未来,只有善于创新的教育,才有可能培育出未来勇于创新的人才;只有达成了共识,找准了方向,认准了目标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素质教育才有可能顺利地得以推行开来。
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兴旺,用未来的眼光兴办教育、开拓教育和创新教育,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