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会预习是关键.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要注意预习概念、预习定理、预习公式、预习例题等.这些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等比较零散,理解、记忆的难度也较大,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预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可见,学生是有自求得知的能力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会预习是关键。
那么,高中数学从哪些方面预习呢?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先对教材进行预习.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概念.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
2.预习定理.要找出定理的条件、结论,分析定理的使用环境及证题的类型,尤其注意条件的严密性,若有条件减弱,会有什么结果?
3.预习公式.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了解公式的求解对象,思考能否对公式进行变形,变形后有什么新的功能?
4.预习例题.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例题使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5.在预习之后,要列举出本节课有几个值得掌握的知识点,理解了多少,哪些知识点是难点,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对本节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只注意以上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等比较零散,理解、记忆的难度也较大,所以教师应当事先给出学生一个预习提纲,从以“备教”为主改为以“备学”为主,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预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案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和学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分组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教学策略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讨论、释疑、练习,达成教学目标。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它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例如,预习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学生仅仅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得到增函数的定义: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当x1 1.列表、描点,画出函数f(x)=x的图象。
2.观察函数f(x)=x的图象,随着x值的增大,f(x)的值有怎样的变化?
3.若x1 4.能否用数学语言描述你在此问题中得到的结论?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难题,花不了太长的时间,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的结论.此时,甚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自己事实上已经在“悄悄地”研究起函数的单调性了。
有了这个小问题做铺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进而自己就能够给出增函数的定义.结论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自然理解就更加深刻.这样的预习探究过程,比学生纯粹地阅读教材效果要好。
如何设计好“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因此,“学案”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具体地操作方法如下:
1.课前:(1)教师先编制每节课的自学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到学生手中.(2)教师将班上学生按4~6人进行无差别分组,把教材内容分为2~3个部分,将讲课任务按各部分布置下去,每部分内容由2~3组承担.(3)学生课下按照自学提纲或学案完成对整节教材的自学,对不清楚的问题组内合作讨论,得出答案;同时对所承担的讲课内容做好“如何讲”的准备。
2.课中:按照预排方案,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每组推出(或教师指定)一名学生主讲,组内其他学生完善补充.同一部分内容可由2~3组学生讲,讲完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完成后,再进行下一部分教学内容.其间,教师可对讲解不透彻的内容进行提升总结,也可进行评价。
3.课后:收自学提纲或学案,教师批阅检查学习效果。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新授课流程如下:
1.基本流程
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学案导学,自主探讨——互助合作,质疑解难——组间展示,交流共享——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2.流程阐释
(1)情境导入,自主感悟
好的导入能够起到点拨知识、暗示内容、激发兴趣、调动思维、承上启下等作用。设计情境是导入新课的基本要求,主要方法有案例情境、数据情境、游戏情境等.创设导入情境的作用是打动学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感动,心灵上有所震动,进而让学生思考,并进行自主感悟,即让学生谈谈由这个情境所引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情感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
(2)学案导学,自主探讨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或选取合适的教辅资料,可以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基础知识自学提纲,深度思维的问题,方法与思路的要求,典型例题的举例和分析,系统总结和归纳,跟踪检测,当堂达标,布置作业,拓展迁移等.教师说明自学方法、时间要求、检查办法后,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自主探讨.自学时宜采用“先静后动”的顺序,即学生先独自静心学习,沉浸在自学提纲和教材之中,运用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透教材,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基础知识;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在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小范围地探讨交流.这样做,易于培养学生独立看书、思考的能力,减少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性.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巡视检查,察言观色,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问题的所在,基本上不参与学生的直接活动。
(3)互助合作,质疑解难
对于自学中不能解决的、新发现的问题,在合作小组中进行集体互助攻关,即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进行2人组学习,2人组解决不了的,4人组解决,4人组解决不了的,8人组解决,8人组解决不了的,班内合作解决.这样会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优势互补,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地发展团队学习的作用.在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还要提出质疑甚至相反的观点,促使思维向深度发展.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观察问题和问题所在的原因,为以后有目的的讲解、测试、反馈提供一手资料。
(4)组间展示,交流共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探究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认真倾听、做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的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能够让其他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教师更多地充当协调员、导演、听众的角色,在所有展示结束后,做简洁准确的客观评价。
(5)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以上环节完成后,教师要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提升点紧密结合当前时事和学生生活,设计1-2个题目,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应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效性和有用性.教师最好能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以训练学生的解答书写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实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当堂矫正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时间到后,让小组成员互换批改,并相互借鉴,完善答案.教师主要是巡回检查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先答完的学生及时面批,掌握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最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点拨。
总之,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强调使学生的思维、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都得以充分发展,这就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笔者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适应新课标的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预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可见,学生是有自求得知的能力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会预习是关键。
那么,高中数学从哪些方面预习呢?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先对教材进行预习.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概念.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
2.预习定理.要找出定理的条件、结论,分析定理的使用环境及证题的类型,尤其注意条件的严密性,若有条件减弱,会有什么结果?
3.预习公式.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了解公式的求解对象,思考能否对公式进行变形,变形后有什么新的功能?
4.预习例题.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例题使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5.在预习之后,要列举出本节课有几个值得掌握的知识点,理解了多少,哪些知识点是难点,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对本节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只注意以上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等比较零散,理解、记忆的难度也较大,所以教师应当事先给出学生一个预习提纲,从以“备教”为主改为以“备学”为主,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预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案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监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和学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分组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教学策略主要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讨论、释疑、练习,达成教学目标。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它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例如,预习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学生仅仅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得到增函数的定义: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当x1
2.观察函数f(x)=x的图象,随着x值的增大,f(x)的值有怎样的变化?
3.若x1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难题,花不了太长的时间,学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的结论.此时,甚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自己事实上已经在“悄悄地”研究起函数的单调性了。
有了这个小问题做铺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进而自己就能够给出增函数的定义.结论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自然理解就更加深刻.这样的预习探究过程,比学生纯粹地阅读教材效果要好。
如何设计好“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因此,“学案”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具体地操作方法如下:
1.课前:(1)教师先编制每节课的自学学案,在上课前1~2天发到学生手中.(2)教师将班上学生按4~6人进行无差别分组,把教材内容分为2~3个部分,将讲课任务按各部分布置下去,每部分内容由2~3组承担.(3)学生课下按照自学提纲或学案完成对整节教材的自学,对不清楚的问题组内合作讨论,得出答案;同时对所承担的讲课内容做好“如何讲”的准备。
2.课中:按照预排方案,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每组推出(或教师指定)一名学生主讲,组内其他学生完善补充.同一部分内容可由2~3组学生讲,讲完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完成后,再进行下一部分教学内容.其间,教师可对讲解不透彻的内容进行提升总结,也可进行评价。
3.课后:收自学提纲或学案,教师批阅检查学习效果。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新授课流程如下:
1.基本流程
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学案导学,自主探讨——互助合作,质疑解难——组间展示,交流共享——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2.流程阐释
(1)情境导入,自主感悟
好的导入能够起到点拨知识、暗示内容、激发兴趣、调动思维、承上启下等作用。设计情境是导入新课的基本要求,主要方法有案例情境、数据情境、游戏情境等.创设导入情境的作用是打动学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感动,心灵上有所震动,进而让学生思考,并进行自主感悟,即让学生谈谈由这个情境所引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情感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
(2)学案导学,自主探讨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或选取合适的教辅资料,可以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基础知识自学提纲,深度思维的问题,方法与思路的要求,典型例题的举例和分析,系统总结和归纳,跟踪检测,当堂达标,布置作业,拓展迁移等.教师说明自学方法、时间要求、检查办法后,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自主探讨.自学时宜采用“先静后动”的顺序,即学生先独自静心学习,沉浸在自学提纲和教材之中,运用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透教材,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基础知识;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在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小范围地探讨交流.这样做,易于培养学生独立看书、思考的能力,减少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性.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巡视检查,察言观色,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问题的所在,基本上不参与学生的直接活动。
(3)互助合作,质疑解难
对于自学中不能解决的、新发现的问题,在合作小组中进行集体互助攻关,即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进行2人组学习,2人组解决不了的,4人组解决,4人组解决不了的,8人组解决,8人组解决不了的,班内合作解决.这样会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优势互补,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地发展团队学习的作用.在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还要提出质疑甚至相反的观点,促使思维向深度发展.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观察问题和问题所在的原因,为以后有目的的讲解、测试、反馈提供一手资料。
(4)组间展示,交流共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探究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认真倾听、做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的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能够让其他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教师更多地充当协调员、导演、听众的角色,在所有展示结束后,做简洁准确的客观评价。
(5)走进生活,迁移应用
以上环节完成后,教师要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提升点紧密结合当前时事和学生生活,设计1-2个题目,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应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效性和有用性.教师最好能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以训练学生的解答书写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实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当堂矫正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时间到后,让小组成员互换批改,并相互借鉴,完善答案.教师主要是巡回检查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先答完的学生及时面批,掌握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最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点拨。
总之,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强调使学生的思维、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都得以充分发展,这就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笔者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适应新课标的一种不错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