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为什么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是寒流?
①北半球西风漂流为什么是暖流(以北太平洋为例)?
第一,由于海陆轮廓、地转偏向力以及密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低纬大洋西岸的洋流得到强化,以至日本暖流的规模非常大,造成北太平洋暖流的海水更多的是来自日本暖流的暖海水,从而导致北太平洋暖流的水温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高,所以是暖流。
第二,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其实就是指北太平洋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受北半球盛行西风(西南风)的影响,这两支洋流的流向实际就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②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何是寒流?
第一,南纬40°左右海水温度总体均衡,都较低。在南纬45°以南至南极大陆海岸线之间的海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端一带海域,总面积7500万平方公里,大于北冰洋,而与印度洋相当,有人称之为南大洋。南大洋指的是南极周围的海洋区域,由于接近南极大陆,水温较低,几乎均衡,即使冬夏也变化甚微,海水温度常年在±2℃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温度变化。
第二,南极大陆周围冰山的影响。南极大陆周围漂浮在海面上大大小小的冰山,估计有22万座,总体积1.8万立方公里。这些冰山能够在海洋上漂浮好几年,最远的可以漂流到南纬40°附近。由于浮冰的不断加入,使南西风漂流流经的海区水温很低,整体呈现出寒流的性质。
第三,水体输送的方向与纬线大体平行。就总体而言,西风漂流的水体输送方向与风向垂直,偏左。在南极洲附近海域,因受到极地东风的吹拂,海水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即从南极圈附近向北流,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更低,属寒流。其他各处西风环流的主体部分的流向是自西向东的,也就是说与纬线是平行的,加之地转偏向力左偏的缘故,还有小股漂流自南向北流,加剧了这种寒流性质。
总之,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水温很低,属寒流性质。
二、为什么山地背风坡的焚风温度会很高?
焚风是一种在山地背风坡出现的温度高、降水少的从山上吹向山下的风,由于温度高而且降水少,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故称“焚风”。
焚风是气流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气流下沉过程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但是气流在迎风坡上升的过程中,按照一般规律: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每下降100米,气温上升0.6度。
理论上,迎风坡和背风坡山脚温度相同,但实际上,背风坡要比迎风坡同高度地区温度高很多。这主要是由于:在迎风坡上升过程中,由于地形雨的产生,要释放大量的热量——水从气态转化到液态释放的潜热。从而使得气流到达山顶后温度比按照计算高出很多,而下沉后再按照每100米0.6度的规律增加。这样背风坡的温度就要高出很多,这就是焚风的成因。
假设一股气流遇到一座1000高山,它翻过高山然后下降到山背面与原来高度相同的地方。气流本来含有不少水气,当它在迎风坡爬升时,温度就会降低。水蒸气就会凝结,形成降水。水蒸气凝结时会放出大量的热,缓解了气流降温的程度。实际到山顶温度下降小于6度。而到了背风坡的时候,它已经把大部分水汽通过凝结降水的方式留在了迎风坡,在背风坡下降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如果这气流还带着刚才凝结的全部的水分,那么这些水就会蒸发,吸收热量,从而缓解增温的幅度。那么这股气流降回其上升之前的原始高度时,将拥有与原来相同的温度。但是,由于水气已经冷凝,干燥的空气开始升温,带着刚才迎风坡水气凝结释放的热量,开始下降,它下降时温度升高,又没有水通过蒸发来吸收热量,于是空气会变得非常得热,当它降到原始高度时,温度会比原来的温度高出许多。
这就是焚风效应:风越过高山后,温度会上升很多,而且极干燥,象火焰焚烧一样。
三、北海渔场的形成
关于北海渔场的成因,教材上笼统地认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那究竟是哪支寒流和暖流交汇呢?很多参考书上都认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这种说法令人难以置信。东格陵兰寒流位于大西洋西岸,而北海位于大西洋东岸大不列颠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北海和大西洋中部水域之间隔着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从地图上看应该难以相遇形成渔场。
而另一种观点是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来的冷水交汇形成的,我比较倾向于这一种。首先。从地理位置上两者交汇的地方应该在北海附近,其次,从动力上也能解释,这支冷水主要是由于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形成的风海流。
①北半球西风漂流为什么是暖流(以北太平洋为例)?
第一,由于海陆轮廓、地转偏向力以及密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低纬大洋西岸的洋流得到强化,以至日本暖流的规模非常大,造成北太平洋暖流的海水更多的是来自日本暖流的暖海水,从而导致北太平洋暖流的水温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高,所以是暖流。
第二,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其实就是指北太平洋暖流与北大西洋暖流,受北半球盛行西风(西南风)的影响,这两支洋流的流向实际就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②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何是寒流?
第一,南纬40°左右海水温度总体均衡,都较低。在南纬45°以南至南极大陆海岸线之间的海域,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端一带海域,总面积7500万平方公里,大于北冰洋,而与印度洋相当,有人称之为南大洋。南大洋指的是南极周围的海洋区域,由于接近南极大陆,水温较低,几乎均衡,即使冬夏也变化甚微,海水温度常年在±2℃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温度变化。
第二,南极大陆周围冰山的影响。南极大陆周围漂浮在海面上大大小小的冰山,估计有22万座,总体积1.8万立方公里。这些冰山能够在海洋上漂浮好几年,最远的可以漂流到南纬40°附近。由于浮冰的不断加入,使南西风漂流流经的海区水温很低,整体呈现出寒流的性质。
第三,水体输送的方向与纬线大体平行。就总体而言,西风漂流的水体输送方向与风向垂直,偏左。在南极洲附近海域,因受到极地东风的吹拂,海水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即从南极圈附近向北流,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更低,属寒流。其他各处西风环流的主体部分的流向是自西向东的,也就是说与纬线是平行的,加之地转偏向力左偏的缘故,还有小股漂流自南向北流,加剧了这种寒流性质。
总之,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水温很低,属寒流性质。
二、为什么山地背风坡的焚风温度会很高?
焚风是一种在山地背风坡出现的温度高、降水少的从山上吹向山下的风,由于温度高而且降水少,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故称“焚风”。
焚风是气流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气流下沉过程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但是气流在迎风坡上升的过程中,按照一般规律: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每下降100米,气温上升0.6度。
理论上,迎风坡和背风坡山脚温度相同,但实际上,背风坡要比迎风坡同高度地区温度高很多。这主要是由于:在迎风坡上升过程中,由于地形雨的产生,要释放大量的热量——水从气态转化到液态释放的潜热。从而使得气流到达山顶后温度比按照计算高出很多,而下沉后再按照每100米0.6度的规律增加。这样背风坡的温度就要高出很多,这就是焚风的成因。
假设一股气流遇到一座1000高山,它翻过高山然后下降到山背面与原来高度相同的地方。气流本来含有不少水气,当它在迎风坡爬升时,温度就会降低。水蒸气就会凝结,形成降水。水蒸气凝结时会放出大量的热,缓解了气流降温的程度。实际到山顶温度下降小于6度。而到了背风坡的时候,它已经把大部分水汽通过凝结降水的方式留在了迎风坡,在背风坡下降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如果这气流还带着刚才凝结的全部的水分,那么这些水就会蒸发,吸收热量,从而缓解增温的幅度。那么这股气流降回其上升之前的原始高度时,将拥有与原来相同的温度。但是,由于水气已经冷凝,干燥的空气开始升温,带着刚才迎风坡水气凝结释放的热量,开始下降,它下降时温度升高,又没有水通过蒸发来吸收热量,于是空气会变得非常得热,当它降到原始高度时,温度会比原来的温度高出许多。
这就是焚风效应:风越过高山后,温度会上升很多,而且极干燥,象火焰焚烧一样。
三、北海渔场的形成
关于北海渔场的成因,教材上笼统地认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那究竟是哪支寒流和暖流交汇呢?很多参考书上都认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这种说法令人难以置信。东格陵兰寒流位于大西洋西岸,而北海位于大西洋东岸大不列颠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北海和大西洋中部水域之间隔着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从地图上看应该难以相遇形成渔场。
而另一种观点是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来的冷水交汇形成的,我比较倾向于这一种。首先。从地理位置上两者交汇的地方应该在北海附近,其次,从动力上也能解释,这支冷水主要是由于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形成的风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