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建筑中,人们主要是以木、石、竹、砖等建筑材料为主来建造房屋,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的发达,人们对于传统的建筑材料使用的范围越来越窄,传统建筑材料逐渐被性能更佳的结构材料、围护材料和功能材料所替代,但是在现代建筑中也存在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本文将注重讲述现代建筑中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材料
中图分类号: TU5 文献标识码: A
一、传统建筑材料的讲解
1.什么是传统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指木、石、竹、砖等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运用了几千年,行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传承了各个国家民族所特有的精神 。在一定得程度上说,它们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见证了各个民族在建筑方面的奇迹。
2.以木、石、竹、土(砖)为例讲解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
2.1木
木材随处可见,属于暖性材料,是一种高强的轻质材料。具有耐久性、装饰性和加工性好等优点。但是也有着明显的缺点,例如容易失水造成干缩变形;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容易被腐蚀,造成建筑的不安全性;最后就是在干燥的春秋季节易发生火灾,造成房屋损毁。
2.2石
石材取自大山深处,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水磨石和合成石等石材。其中最好的当属大理石;其次是花岗岩,其坚硬程度要比大理石高得多;再其次就是水磨石,也就是是混凝土和水泥的主要原材料;最后是合成石,它并非天然的材料而是以天然石的碎石加上粘合剂经过打压抛光等工艺形成的一种人工石材,因此其强度自然没有花岗岩或者大理石坚硬。
天然石材晶莹光亮,坚硬无比,具有耐冻性、耐久性和抗压强度大等特点。根据其特性可以在火中将其炼造成更加多样的建筑材料。如大理石在910摄氏度时便会分解成为石灰,也就是我们在化学中所说的氧化钙。
2.3竹
竹子是南方较为常见的一种植物,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占有者一席之地,建筑主要分布在南方多雨地区。竹子韧性好,顺纹抗拉强度较高单位重量下约为刚才的3到4倍,在南方的傣族竹楼就竹建筑的经典代表。
2.4土(砖)
“土”是随处可见的一种天然建筑材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也有其独具风格的建筑。如陕北的窑洞和福建土楼都是用“土”这种建筑材料建造并且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
二、传统材料为什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虽然传统的建筑材料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见证了各民族建筑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的要求,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究其原因有绿色环保因素,建筑结构因素,地域经济发展因素。
1.绿色环保因素
当今的社会提倡环保,提倡节约资源。如果用传统建筑材料势必会造成大面积的资源浪费。森林或者高山将会面临着灭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建筑材料正在慢慢被人们所遗忘,或者仅仅是使用少量材料作为现代建筑材料的原材料或者装饰材料。
2.建筑结构因素
在现代的建筑之中,大多是要求高层建筑来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之下传统建筑材料将不能满足结构的要求,必须用用现代建筑材料进行地基的建设和高建筑的框架构成。
3.地域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的根本,在发展过程中,民居工程必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在发展民居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各项资源的合理运用,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整齐划一,独具风格,绿色节能。在这种思想下对于传统的材料只能是退居幕后成为现代建筑的配角。
三、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虽然在上文中讲到传统的建筑材料正慢慢退出现代建筑的舞台,但是并不是说传统材料并不去用,而是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在现代建筑中不再是主角而是成为默默奉献的配角。传统的建筑材料与现代工艺和材料相结合继续演绎着它们的精彩人生,为建筑行业做着贡献。
1.砖(土)、石相结合的现代建筑
在现代建筑中各种材料不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结合,更加具有传统建筑的精神与现代建筑的美。
例如砖与石材结合的现代西班牙建筑,常常是石砖和土砖相互交错给人一种厚重沉稳的感觉。再比如重庆大学的档案馆是上世纪修建的建筑,是一所砖混结构的建筑,在外墙使用了石材和砖相结合的工艺,其高度与其他古老建筑一致。这栋建筑的风格强调的是协调,因此与建筑外的青石小道完美的融为一体,使建筑显得更为稳重大气。并且在二层以上的红砖更是和老建筑的风格交相呼应,展现了强烈的现代建筑的风格与气息。
2.木材和砖石相结合的现代建筑
砖石和木材在传统建筑中早就融为了一体,在现代建筑中也是相互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究其原因是木材和砖石自身性能的互补性,木材柔软、砖石坚硬,无不展示在传统建筑中的刚柔并济之美。
由于其两者在力学性能上的表现不同它们两者在建筑运用上总会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结构。木材韧性好易塑造,常常作为门窗或者家具的而砖石由于其坚硬无比则承担起整个建筑的主体框架。在运用砖石时主要是砌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肌理纹络。而木材的结构和各个交叉线则会形成一种网络体系,两者相照应,使非承重和承重单元分离,表现出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建筑风格,显出现代建筑的细腻唯美的质感。
3.木、砖、石与钢结构组合
在美国的阿肯色州中伫立了一所刺冠礼拜堂。是由名为依.琼斯的著名设计师设计,曾被誉为美国世纪十大建筑。这所教堂就是采用传统的钢木建材建造而成。它的木构件通过井字状的钢结点连接处理手法,这种手法如今更是被封为经典。并且这栋建筑是建立在树林之中,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却和周围的情景完美融合,实现了最小化的视觉处理。
上海新天地这一所建筑是传统的旧材料在现代新建筑中的完美运用。既有传统的古朴感又有现代的柔美感,形成了一种旧与新,稳与美的对比美感。
再比如说柿子林会所,给人以家的感觉,使人感觉到了主人的好客、热情。除了其建筑的风格之外,最主要的是各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完美结合。传统的石材铺就成的墙面和地板又被钢结构职称,分割的玻璃幕墙与屋顶木纹结构相结合,创造出自然地空间感使建筑表现出通透硬朗和厚重沧桑。
4.木石砖与玻璃结合的现代建筑
在芬兰中南部的库奥皮奥市有一座列维斯卡设计的曼尼斯托教堂,主要采用的是大面积的玻璃和红砖材料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既保留了非历史性的整体建筑风格又有现代建筑中所具有的传统功能。这个建筑中不仅仅受抽象画派几何构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建筑的诗意美,表现出芬兰建筑奋发向上的活力感。
再就是中国广州西汉南岳王墓博物馆,这栋建筑是以古墓为主体风格又把地域文化相结合运用玻璃和石材作为建筑的原材料的一座现代建筑。这座建筑表现出了简练浑厚设计理念。在建筑展馆石阙、回廊等地方则采用与原墓室相似的红砂岩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座建筑在玻璃幕墙和红砂石岩的完美结合下形成了古朴与现代红色与蓝色的完美对比。既表现出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又有传统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点,将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传统材料在现代创作中的运用特征
傳统的建筑材料除了在现代建筑中与现代材料相互结合使用更重要的是作为辅助材料对建筑进行装饰,运用其独有的装饰性和不同的砌筑方法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建筑更具有传统的性格和现代的气息。表现出强烈的当代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
结语:传统的建筑材料虽然渐渐成为配角,但是其独特的风格却是现代建筑材料所不能代替的,其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原始的材料特性,更突出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感。只有在现代建筑中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巧妙地运用,才能更加凸显人文和时代的特征,所表现的艺术感更加强烈,表现内容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姚侃,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以木、砖、石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20067年5月
[2]邵勋,传统材料在当今构建创作中应用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5月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材料
中图分类号: TU5 文献标识码: A
一、传统建筑材料的讲解
1.什么是传统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指木、石、竹、砖等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运用了几千年,行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传承了各个国家民族所特有的精神 。在一定得程度上说,它们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见证了各个民族在建筑方面的奇迹。
2.以木、石、竹、土(砖)为例讲解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
2.1木
木材随处可见,属于暖性材料,是一种高强的轻质材料。具有耐久性、装饰性和加工性好等优点。但是也有着明显的缺点,例如容易失水造成干缩变形;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容易被腐蚀,造成建筑的不安全性;最后就是在干燥的春秋季节易发生火灾,造成房屋损毁。
2.2石
石材取自大山深处,主要有花岗岩、大理石、水磨石和合成石等石材。其中最好的当属大理石;其次是花岗岩,其坚硬程度要比大理石高得多;再其次就是水磨石,也就是是混凝土和水泥的主要原材料;最后是合成石,它并非天然的材料而是以天然石的碎石加上粘合剂经过打压抛光等工艺形成的一种人工石材,因此其强度自然没有花岗岩或者大理石坚硬。
天然石材晶莹光亮,坚硬无比,具有耐冻性、耐久性和抗压强度大等特点。根据其特性可以在火中将其炼造成更加多样的建筑材料。如大理石在910摄氏度时便会分解成为石灰,也就是我们在化学中所说的氧化钙。
2.3竹
竹子是南方较为常见的一种植物,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占有者一席之地,建筑主要分布在南方多雨地区。竹子韧性好,顺纹抗拉强度较高单位重量下约为刚才的3到4倍,在南方的傣族竹楼就竹建筑的经典代表。
2.4土(砖)
“土”是随处可见的一种天然建筑材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也有其独具风格的建筑。如陕北的窑洞和福建土楼都是用“土”这种建筑材料建造并且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
二、传统材料为什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虽然传统的建筑材料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见证了各民族建筑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的要求,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究其原因有绿色环保因素,建筑结构因素,地域经济发展因素。
1.绿色环保因素
当今的社会提倡环保,提倡节约资源。如果用传统建筑材料势必会造成大面积的资源浪费。森林或者高山将会面临着灭绝,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建筑材料正在慢慢被人们所遗忘,或者仅仅是使用少量材料作为现代建筑材料的原材料或者装饰材料。
2.建筑结构因素
在现代的建筑之中,大多是要求高层建筑来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之下传统建筑材料将不能满足结构的要求,必须用用现代建筑材料进行地基的建设和高建筑的框架构成。
3.地域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的根本,在发展过程中,民居工程必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务,在发展民居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各项资源的合理运用,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整齐划一,独具风格,绿色节能。在这种思想下对于传统的材料只能是退居幕后成为现代建筑的配角。
三、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虽然在上文中讲到传统的建筑材料正慢慢退出现代建筑的舞台,但是并不是说传统材料并不去用,而是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在现代建筑中不再是主角而是成为默默奉献的配角。传统的建筑材料与现代工艺和材料相结合继续演绎着它们的精彩人生,为建筑行业做着贡献。
1.砖(土)、石相结合的现代建筑
在现代建筑中各种材料不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结合,更加具有传统建筑的精神与现代建筑的美。
例如砖与石材结合的现代西班牙建筑,常常是石砖和土砖相互交错给人一种厚重沉稳的感觉。再比如重庆大学的档案馆是上世纪修建的建筑,是一所砖混结构的建筑,在外墙使用了石材和砖相结合的工艺,其高度与其他古老建筑一致。这栋建筑的风格强调的是协调,因此与建筑外的青石小道完美的融为一体,使建筑显得更为稳重大气。并且在二层以上的红砖更是和老建筑的风格交相呼应,展现了强烈的现代建筑的风格与气息。
2.木材和砖石相结合的现代建筑
砖石和木材在传统建筑中早就融为了一体,在现代建筑中也是相互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究其原因是木材和砖石自身性能的互补性,木材柔软、砖石坚硬,无不展示在传统建筑中的刚柔并济之美。
由于其两者在力学性能上的表现不同它们两者在建筑运用上总会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结构。木材韧性好易塑造,常常作为门窗或者家具的而砖石由于其坚硬无比则承担起整个建筑的主体框架。在运用砖石时主要是砌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肌理纹络。而木材的结构和各个交叉线则会形成一种网络体系,两者相照应,使非承重和承重单元分离,表现出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建筑风格,显出现代建筑的细腻唯美的质感。
3.木、砖、石与钢结构组合
在美国的阿肯色州中伫立了一所刺冠礼拜堂。是由名为依.琼斯的著名设计师设计,曾被誉为美国世纪十大建筑。这所教堂就是采用传统的钢木建材建造而成。它的木构件通过井字状的钢结点连接处理手法,这种手法如今更是被封为经典。并且这栋建筑是建立在树林之中,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却和周围的情景完美融合,实现了最小化的视觉处理。
上海新天地这一所建筑是传统的旧材料在现代新建筑中的完美运用。既有传统的古朴感又有现代的柔美感,形成了一种旧与新,稳与美的对比美感。
再比如说柿子林会所,给人以家的感觉,使人感觉到了主人的好客、热情。除了其建筑的风格之外,最主要的是各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完美结合。传统的石材铺就成的墙面和地板又被钢结构职称,分割的玻璃幕墙与屋顶木纹结构相结合,创造出自然地空间感使建筑表现出通透硬朗和厚重沧桑。
4.木石砖与玻璃结合的现代建筑
在芬兰中南部的库奥皮奥市有一座列维斯卡设计的曼尼斯托教堂,主要采用的是大面积的玻璃和红砖材料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既保留了非历史性的整体建筑风格又有现代建筑中所具有的传统功能。这个建筑中不仅仅受抽象画派几何构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建筑的诗意美,表现出芬兰建筑奋发向上的活力感。
再就是中国广州西汉南岳王墓博物馆,这栋建筑是以古墓为主体风格又把地域文化相结合运用玻璃和石材作为建筑的原材料的一座现代建筑。这座建筑表现出了简练浑厚设计理念。在建筑展馆石阙、回廊等地方则采用与原墓室相似的红砂岩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座建筑在玻璃幕墙和红砂石岩的完美结合下形成了古朴与现代红色与蓝色的完美对比。既表现出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又有传统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点,将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传统材料在现代创作中的运用特征
傳统的建筑材料除了在现代建筑中与现代材料相互结合使用更重要的是作为辅助材料对建筑进行装饰,运用其独有的装饰性和不同的砌筑方法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建筑更具有传统的性格和现代的气息。表现出强烈的当代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
结语:传统的建筑材料虽然渐渐成为配角,但是其独特的风格却是现代建筑材料所不能代替的,其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原始的材料特性,更突出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感。只有在现代建筑中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巧妙地运用,才能更加凸显人文和时代的特征,所表现的艺术感更加强烈,表现内容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姚侃,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运用——以木、砖、石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20067年5月
[2]邵勋,传统材料在当今构建创作中应用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