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节重于泰山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著名诗人于谦写有一首《无题》的五言古体诗,开宗明义,劝告为官者应珍重自己的名节。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縕袍。
  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
  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
  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
  诗一开头,于谦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名声与节操重于泰山,一个人的物质享受轻于鸿毛。为官者应重名节,轻财帛。“縕袍”,本义是指旧棉衣,这里是借用来表示生活清贫。古代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与节操,甘愿终生过着清貧的生活。
  诗人为了证实自己的上述观点,接着便举出历史上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待金钱不同态度的事例,说明重名节的人与不重名节的人,两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最后结局截然不同。
  一个是唐朝的元载。元载担任过唐肃宗的宰相,但是他不珍爱名节,贪污受贿,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斛”是古代一种量器,唐代的一斛等于十斗,十斗等于一担,“八百斛”就是八百担。元载家中,仅胡椒这种调味品就多达八百担,他的贪婪与奢侈可想而知。元载后来被抄家,并被唐代宗处以死刑,可谓是遗臭万年。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这两句诗说的是汉代清官刘宠的故事。刘宠在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简化繁杂的政务,废除苛捐杂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后来,刘宠调离会稽时,成千上万的黎民百姓都来送行。其中有几个老年人,凑了一百文钱要送给刘宠。刘宠再三推辞,最后实在推辞不了,只好收下一文钱并随即将这一文钱丢进河里,表示绝不收取百姓一分一厘。真是“一钱付江水”啊。“余”的本义是“剩下”,这里引申为“很多”的意思。“褒”是褒奖、赞扬。“余褒”就是多次和长期受到人们的赞扬。“死后有余褒”,是说就算刘宠死了,人们还是怀念他、尊敬他。上述两个例子,一个是不收百姓一分钱,结果流芳百世;一个是搜刮百姓的钱财,结果遗臭万年。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四句诗,是诗人对那些不珍重自己名节的贪官污吏提出的警告:“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如果为了贪图自身的富贵,就去剥削、搜刮老百姓的血汗钱,那么这种人即使侥幸地逃脱了国法的惩处,也逃不脱天下百姓的批评、谴责。
  诗的结尾,诗人表明了自己写作本诗的目的:“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大意是说:我看到如今社会的许多贪官污吏,不注重名节,贪得无厌,心中感到十分忧虑,所以特地写了这首诗,寄托我规劝官吏们珍重名声与节操的心意。
  更为可贵的是,于谦在这首诗中,还针对当时一些地位显赫、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们藐视法律、认为法律对自己不起作用的心理特征,严肃地指出:“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警告他们,即使逃脱了法律的惩处,也绝逃脱不了天下大众的谴责和历史的裁决。于谦在诗中高瞻远瞩的精辟分析,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其语重心长的规劝,也是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质朴、比喻贴切,运用的历史典故也很精当,收到了文约事丰,言简意赅的良好效果。
  我国古代有一种治病用的工具,叫作“箴”。古人用“箴”治病的方法,类似于现代中医的针刺疗法,就是把“箴”扎在病人身体的某个穴位上。后来,人们把批评或者告诫规劝别人的话叫“箴言”,把规劝、告诫官吏们的诗歌作品叫“官箴”诗。于谦写的这首《无题》诗,显然就是一首“官箴”诗。其中,既有对贪官的针砭与规劝,也有对清官的推崇与赞扬。而本诗可贵之处还在于,诗人的着眼点并没有停留在仅仅是抨击贪官的贪婪、褒扬清官的廉洁这个浅层次上,而是从更高的思想角度开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即从每个人都应该珍重自己的名声与节操这个角度,来规劝和告诫那些贪官污吏,不要为了自身的富贵和享受而丧失节操、毁坏名声。因为“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一个人即使腰缠万贯,锦衣玉食,如果丧失了节操、名声,也会为人们所不齿,那又活得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于谦在他所作的另一首诗《石灰吟》中,更加充分地表明了自己视名节为做人根本的主旨: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何等高洁的境界!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古人说的好:“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与其丧失节操而达到富有,不如廉洁高尚的清贫为人们留下千古美名与学习的楷模。
其他文献
大清名臣曾国藩,生前很注意养生,有很多养生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仅仅活了62岁,这与他晚年生活走入了养生误区分不开。  曾国藩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他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曾言“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即使是军务繁忙之际,也“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少食、素食、
期刊
“精神”一词现在已经被滥用了,含义近乎“意志”“思想”“人格”,等等。  “精神”的本义并非如此,精是精,神是神!两个都是道学和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精神之间有炁(发音同“气”,也就是元气)。精炁神为人生三宝,精炁神学说就是中医最基本的哲学基础,而“精神”就是精炁神理论的高度概括。  精是有形的物质,是化生炁和神的基础。“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人是由天地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流产生
期刊
《史记》《汉书》上有《循吏传》,也有《酷吏传》。一般来讲,“循吏”都是儒家门徒,治理地方,讲究教化,而“酷吏”,则是申韩之术的信奉者,崇尚严刑峻法,杀人不眨眼。但比较起来,反倒是“酷吏”比较清廉,不捞钱。“酷”的前提,是他们行得正。  原始的儒家学说,如果要讲其宗旨的话,讲究的是礼制秩序,君主也在这秩序之中,如果君主破坏了秩序,那么至少理论上也可以被当作独夫诛掉的。然而,申韩之术的法家学说中,君主
期刊
在我法国的住处,有一丛山茶花。它开花的时节通常在春天,某一年冬季的气候特别和暖,所以花开得早。深夜里一股冷风来袭,还夹带着霜冻。第二天行禅时,我发现那丛山茶上的幼蕾都死了。  几星期之后,天气转暖了。我在花園里漫步,看见那丛山茶又生出了新一批的花蕾。  我问它们:“你们和那些在霜冻里死亡的花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花儿们答道:“我们既不相同,也不相左——条件如果足够,我们就展露出来;条件不足,我们
期刊
国画大师齐白石,生于战乱,一生颠沛流离,却享有94岁高寿,算得上是老寿星了。他自身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延年的长寿秘诀。  生活的艰辛,磨炼了齐白石的意志。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消沉,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为他日后的长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齐白石从1902年开始他的第一次远游后,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
期刊
“干渴”同“饥饿”类似。“干”,描述客观状态,人体内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观愿望,是想喝水的感觉。  简化字“干渴”的“干”源于繁体字“乾”,和易经八卦的“乾”同字异音。乾卦是纯阳无阴卦。“乾”是日照过长,干旱无雨,巫师祝咒乞雨的意思,引申为缺水、枯竭,与湿润相对。同义词有“燥”,“燥”是过度缺水,生火冒烟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泽的水干了;“枯”,形容植物脱水。  “干”字古文之中也有,象
期刊
在西南联大过来的那批学者里,金岳霖先生是最具个性的人之一。一方面,他在专业领域成就非凡,以《论道》《逻辑》等经典名著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哲学研究界第一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日常的为人处事却常被一些人视为“迂阔”,客气一点的,称他“痴”“呆”。  某次,梁思成到金岳霖家做客,快到吃饭时间,金岳霖却无表示。梁思成问:“你请不请我吃饭?”金岳霖恍然大悟,忙叫厨师出外采购,但没给厨师拿钱,梁思成提醒他,金岳霖
期刊
斋堂旁边有株红梅,花比院里别的几棵开得格外大些,每年也都要晚开十来天左右。初一傍晚我从楼上经过,瞥见枝丫上已有几朵开繁了,想着近来阳光充足,应该很快就能开满整棵树。第二天吃过午饭,与王师兄走到树下,探着身子好不容易够着了几枝,有的花瓣被抖下来,落到我的混元巾上,她看了觉得好玩,拿了手机拍了照。手里还有一枝小梅花,看起来就像一根簪子,她又在我头上比划了几下。俩人抱着花枝,慢慢走回殿堂,天不是藍得出水
期刊
当下社会里,人人都成了大忙人,忙着赚钱、忙着上位、忙着成功,就连小小孩童,也响应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号召,忙着背起沉重的书包,奔向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忙,成了打在现代人身上的特定标签。  與“忙”截然相反的一种状态,则是闲。闲,不是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而是指能让人心情放松、精神愉悦的一份闲心和闲情。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从容和诗意,一种不追赶,不慌张,不急促,不紧迫的慢生活方式。  就如同李白曾经幽居在
期刊
燕子呢喃的时候,原野里,放眼望去,春天的野菜转眼间就是青青一片了。  其实,野菜就是喜欢生长在田垄和沟渠边的青菜,春天里格外水灵肥嫩,一棵棵藏在原野里,挖野菜时,仿佛深山尋宝一般,把野菜连根带泥挖起,回家后放清水里洗干净,或爆炒或凉拌,野菜就变成了难得的美味,吃起来非常过瘾。  野菜还可以烧汤,把排骨放进锅里煮到骨头发软时,汤呈白色,这时,把整棵的野菜用手撕碎扔进沸腾的排骨汤里,最享受的时刻就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