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风貌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5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的,从一开始其畅想中就被迫充斥着无数的强国之梦,其中的苦难与忧患意识是有目共睹的。加之中国文化、历史、文坛现状等种种原因,回首百年中国科幻小说,可看出其发展轨迹的曲折与耐人寻味的起起落落。本文试图从中国的文化语境、历史流变、文坛发展现状探究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风貌。
  关键词:文化土壤;历史流变;文坛现状
  中国科幻小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创作风貌,中国科幻小说作为由西方传入的舶来品,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艺术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文本缺乏本土性的深刻寓意。当科幻小说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语境中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美国出版社每年可达到千余种,使中国的科幻文学作者开始重视我国科幻小说羸弱的现状提出提问疑问和忧思:为什么科幻小说在中国迟迟没有出现?又为何在欧美国家发展得如此蓬勃的文类,在中国进展却十分艰难?本文尝试从文化语境、历史流变、文坛发展现状分析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风貌。
  1 文化土壤:缺少科幻小说产生与繁荣的养分
  科幻小说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科学”与“幻想”、“小说”,以科学为基点,文学为其归属,加以幻想的羽翼,促成与纯文学截然不同的文类。就中国的文化语境来说,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首先,小说这一题材在以诗词为正宗的中国发展举步维艰,被士大夫视为“引车卖浆之流”才会阅读的文体,一直不入文人雅治之殿堂。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人讨厌虚构、崇尚事实。在广义的文学领域中,曾给予纪实的史书以仅次于诗的地位,并因此而不愿意承认小说这一虚构文学也是文学。”小说这一文体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中登上历史舞台,却以失去小说性作为代价,从最开始就带上启蒙与救亡色彩。对幻想与科学的模式和抑制,则更使得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出现缺少坚实的文化土壤,科学性的微弱使科幻文学一直无法在本土发育起来,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方式难逃其就。
  不同的文化培育着不同的文学,科幻作家韩松指出中国文化是向后看的文化,“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念至今没有改变,而科幻文学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学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向性”一直存在着无法填补的隔阂。科幻小说在中国的缓慢发展,与科技在中国的不在场有关。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核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在中国的中心地位以及中国文化无所不在的道德色彩,这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际的人际关系网络,而难以逃出“以人为本”的范围去思索未知的领域,从来缺乏实证的科学理论,这对于以分析、系统、理论为特点的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不利的。科学在中国的不在场,是因为科学性一直在中国被压制与边缘化,很大程度的抑制了科幻小说的发展。这种思想下促生的大众意识,对于科学精神的不自觉地忽略,至今对国人的思想观念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2 历史流变:中国独有的现代性语境
  中国在清末民初之际,一直是被动的现代性开放,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亡国亡家的惨痛经历及富国强兵的迫切,是中国白话小说的生发语境与背景,这是科幻小说在中国发展羸弱的原因所在。无论是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五四文学的个性主义,还是30-40年代文学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救亡的话语,或是当代中国文学诸多的文学主潮,表明了20世纪中国文学所着重关注的是社会历史价值的实现,这同样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根本要义。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的科幻小总是包含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与教化意义。中国的大环境并没有给予它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与欧洲国家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以及通俗文学的鼓励政策是完全不同的。
  如今,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元素开始填充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语境,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不同肤色、人种的命运,重塑人的精神面貌。中国的现代性语境开始呈现出反思的趋势,科幻文学渐渐浮出水面,无论是反应科技所带来的灾难,还是科技对于人性的污染,主流作家与科幻作家都给予了关注,文学与科学的融通趨势越来越明显。正如王逢振所说,探索宇宙的奥秘与了解人性的秘密结合在一起,是21世纪人类共同的宏大主题。
  3 文坛现状:中国科幻理论有待加强
  科幻小说在中国发展薄弱,有其文化的、历史的、现实的很多因素,然而最不可忽视的就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理论建设的缺失。科幻小说的发展与繁荣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对于科幻理论的关注与及时总结,不仅能够对作家的创作进行指导,引导新人投身于科幻小说的创作,皆可体现在培养读者的欣赏水平、扩大读者群等方面,这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中国科幻小说自诞生之际,就存在价值观念模糊的现象。中国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与作用界说,自鲁迅《<月界小说>辨言》发布之日起,就由受众的误读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陷入“工具论”中,以后又以顾均正的“科普论”等,成为中国科幻小说几十年的中心价值,并一再被强化。可以说,从20世纪初直到1979年,中国的科幻创作一直处于“功利主义”时代,这种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科幻小说的繁荣,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并直接限制了作家的创作,限制了公众对科幻文学形式的理解。80年代后,童正恩的《谈谈我对科幻文学的认识》为起点,在中国的文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这次文学论证引发了科幻作家的思考,科幻小说在社会认识的深度上得到一些提高,但思想深度与审美意识仍然较薄弱,在文学与科学的夹缝中生存的科幻小说,一直处于文坛的尴尬地位。
  面对科幻理论滞后的局面,王泉根主张将科幻小说当作一种世界性的文学品类看待,认为今天在全世界纯文学的团体中,只有比较文学、儿童文学和科幻文学三个门类具有跨地区甚至是全球性的大型研究团体,科幻文学关注人类共同的话题与人类共同的命运,是跨文化交流对话的基础,因此科幻文学的理论建设与研究工作值得文学研究者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吴言.论科幻小说的概念[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 饶中华.中国科幻小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黄伊.论科幻小说[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
  [5] 中野美代子.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王文林(1993- ),女,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文体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民族音乐学在研究有关民族的音乐和音乐活动时,必然要涉及音乐、音乐生活与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的关系,因此,民族音乐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族音乐学与社会学学科交叉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常常为民族音乐学参考和借鉴,其研究方法也常常为民族音乐学所吸收。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社会学;文化;民族器乐;实证性  1 从社会学研究成果方面  中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孙文本先生将社
期刊
摘 要:在城镇化进一步深入的今天,我国交通运输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如公路、桥梁以及铁路等工程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也方便了人们日常出行。因此,这就要求施工人员不断地加强对路桥施工的重视,进一步创新施工技术,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路桥工程整体质量。  关键词:路桥施工;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应用  1 软土地基处理的意义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各个城市通过加强基础设
期刊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节奏、音调、旋律等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音乐欣赏是一项简单而复杂的审美活动。音乐审美在音乐欣赏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欣赏者进行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人的内心情感,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其实,任何时代的音乐作曲家,他们都是围绕音乐欣赏这个中心进行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就没有音乐创作。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
期刊
摘 要:本文列举了自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于科幻小说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科幻小说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统计与概述。笔者将科幻小说的研究资料分为科幻小说研究专著进行阐释,分析了新世纪学者对于科幻小说研究的切入点与侧重点,并据此提出科幻小说研究领域中薄弱点。  关键词:科幻小说;研究專著  近百年来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无论是对于太空的探索还是生物基因技
期刊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开发,《易经》作为承载中华传统卜筮之学的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开始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易经》以中国古代独有的矛盾法则,证明事物在两面性上不断地转化,形成螺旋化的发展的规律。对于看待历史发展,有着独特的视角。  1 巴洛克音乐发展三个时期所体现的象数  1.1早期—由履卦向泰卦  巴洛克音乐的开始时间是1600年。从履卦的卦象来看,此卦组成为“上乾下兑
期刊
东北秧歌既有广场舞的那种自娱性特点又带有表演性舞蹈的特点,它本身便有着完整表演形式。艮劲儿、美劲儿和泼辣劲儿是它的基本风格;火爆、欢快、诙谐和热烈是它的特点。东北秧歌最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手绢、提花灯和花棍等,其中最具有东北秧歌特色的道具就是扇子和手绢。其音乐的特色也非常明显,欢快、风趣和俏皮中还带有热烈和火爆。旋律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它的动律风格可以用一个词“稳中浪”来概括,而这种动律风格也给东
期刊
摘 要: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囊括了富厚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及悠久历史底蕴的表达,通过纪录片为传播载体的形式,更好地向受众讲述了其所囊括的人文内核和精神内涵。以1980年代以来内蒙古纪录片为切入点,结合内蒙古纪录片的发展脉络,从中梳理出1980年代以来内蒙古纪录片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研究。  关键词:1980年代;内蒙古纪录片;审美意蕴;文化内涵研究  1 内蒙古纪录片的发展概貌  纪录片作为影像
期刊
摘 要:文学文本是文字的直接表达,读者通过直线月的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而影视剧的手法完全不同,是视听层面的表达。这种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的形式转换,给影像对文字的再现提出高要求。本文主要阐释文学的叙事层次转换,以文学作品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及语言四要素为切入点,探索文字到影像两种媒介的过渡。  关键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塑造;语言塑造  一  网络文学在转换为影视作品时,人物形象的影视化塑造出
期刊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最 具影响力的俄罗斯钢琴家和作曲家,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 坚守浪漫主义传统的音乐家,也是俄罗斯最后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倡导者。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受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史诗般的音乐风格特点,旋律
期刊
摘 要:一种研究是否能够深入,得出的成果是否科学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政党研究中,常常存在一些非科学的因素。最突出的莫过于从结论出发、进行循环论证的本本主义思维方式。在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方法论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手段。  关键词:政党比较研究;方法论  在世界政党的研究比较中,应当确立一个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是把现成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