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新诗史回归期(1972-1983)以正视现实、肯定明朗、关怀乡土、拥抱民族为主要特征。其成因则与诗作风格丕变、文学论战四起、诗社诗刊涌现、空前外交变局四点密切相关。彼时诗人积极思考自我身份及过往诗潮流弊,扬弃了“世界性”“超现实性”“纯粹性”等现代主义主张,改朝“民族性”“社会性”“世俗性”等现实主义路线发展,进行书写与行动的双重实践。以抒情诗见长的张错(1943-)、席慕蓉(1943-)、方娥真(195-)与温瑞安(1954-)四位就身份而言,可能都算某种意义上的“外人”。但在文学史书写上,四人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