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居住权研究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居住权源自于罗马人役权,经过发展居住权逐渐从人役性发展到具有经济性。我国在《民法典》中设立了居住权条款,但我国现今的居住权内容缺失,停留在居住权的人役性上,对于居住权的经济属性无明确的规定。我国应当完善《物权编》中相关居住权立法,设立开放性居住权法律体系,强调居住权的经济属性,在兼具社会公益的同时优化居住权人在继承、转让、出租等方面的权利,建立统一的居住权体制。
  【关键词】居住权;人役权;经济性
  一、居住权的历史发展:从人役性到经济性
  《民法典》第366条以及第371条对居住权下了定义,居住权虽然在我国刚刚设立,但其实质上是古老的制度,其最早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的体系中,居住权是属于人役权下设的一种权利。人役权是罗马法役权权能分权理论的产物,役权的本意是人对他人物所享有的权利,类似于现代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在罗马法体系中,役权被分为地役权和人役权,地役权是为了特定土地而设立的权利,人役权则是以特定人的利益设立的权利,其中包括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等。
  研究罗马法的发展历史发现,古罗马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其固有的家庭模式受到社会观念变革、生产力发展与奴隶解放运动的影响,财产制度与家庭结构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并且产生了一大批社会弱势群体。古罗马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固有的社会阶层,同时为稳定社会秩序和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并在人役权下设立居住权,可谓是顺应社会现实的制度创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居住权也被赋予强烈的人役性,并被保留到了之后各国的居住权的立法当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居住权的无偿性与不可转让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提升,经济学在西方的设立,让各国意识到了原本的传统居住权制度的适用范围的封闭与僵化,进而通过立法克服传统制度的弊端。研究发现,各国的立法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用益权的商事化来满足不特定市场主体物权性利用他人房屋的经济需求,弥补居住权无法进入商事流通领域、不注重效益价值的弊端;二是制定有关居住权的单行法,突破民法典中居住权人役性和伦理性的限制,建立一种新的居住权制度。前者主要为英美法系国家,例如英国的《婚姻家庭法案》中为了保障婚姻家庭中非所有权人的权利而设立的婚姻住宅权。后者如德国1951年通过的《住宅所有权与长期居住权法》,规定了可以在市场中交易流动的长期性居住权。
  二、经济性居住权的法理分析
  当下学界对居住权的经济属性主要的争议焦点在居住权的人役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可转移原则是否应当破除,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申卫星老师与刘阅春老师的观点。前者认为居住权人役性的不可转移原则违反了民法制度中私人自治的核心价值,这一概念枷锁必须破除。而后者认为居住权应当出于社会公益的考量,其立法应当在转让等多方面施以限制。
  笔者更倾向于前者观点。首先,从经济的定义来,经济学就是为了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满足各类主体的需求从而达到最大的社会公正,将经济学与法学融合能更好地优化社会资源分配,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其次,法律的正当性来自于其内在的价值基础,认可和保护民事主体对住房保障的灵活安排,满足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可见我国的居住权立法具有明显的公法色彩,使得其偏离了既有的私人自治的民法核心价值,进而忽视了居住权的经济属性。但是,居住权作为一项民事法律制度,其经济属性更应该着眼于私人自治之间的物权利用关系,并不应当直接涉及国家公权力问题。经济性居住权其核心,是为了在物权交易市场中提供一种全新的形式,让交易的平等民事主体在自由竞争中自由转让自由继承,让居住权可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居住权在实质运行中并不是完全定位与“保障住房体系”,也不能轻易地与贴上公共政策的标签。
  所以,居住权经济属性的法理基础在于私人意思自治,而由居住权的人役属性推导出的不可转让原则并非适用所有范围,将住宅权立法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经济性居住权的现实构造:我国如何建立经济性居住权制度
  (一)探索兼具社会性的投资性居住权
  通过建立基于在家庭关系上的,揉入了有偿设立与社会公益性居住权的特征的投资性居住权,还可以让居住权人与所有人共担购买房屋所承担的风险,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社会公益性与投资性要在居住权中共存,两者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适用不同规则。例如《德国民法典》中规定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居住权,接着在其他法律中规定了具有投资性的居住权。本文认为我国可以兼采德国民法对两种居住权的特殊规定,制定兼具社会公益性的投资性居住权制度,在保护私法意志自由的前提下,也要保证社会公益,不让居住权彻底商业化破坏了立法初衷。
  (二)优化居住权在继承中的适用
  在居住权条款中,设立有关继承方面的条款。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遗嘱中设立居住权在遗嘱人未明确居住权的条件以及期限的情况下,继承人与居住权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待明确,继承人可以在遗嘱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约定相关事宜,达不成合约协议的,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进行权益维护。同时将物权编与继承编有效衔接,在各自编目中设置条款,例如在物权编中设计“适用继承编的规定”,在继承编中设计:“适用物权编的规定”,以来构建完整的居住权体系。
  (三)构建“以房养老”的居住权利
  “以房养老”,源于荷兰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通过设立居住权,以让这种制度在我国有实现的可能,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当下日益老龄化的社会中的养老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我国特殊国情即子女养老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但是,当前居住权并没有规定居住权人对具有居住权的房屋可依拥有永久居住的权利,同时对于老年人将房屋抵押担保后是否有转让的权利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需在今后的司法解释中对老年人“以房养老”的居住权的各种权利进行细化与明确。
  四、结语
  我国居住权的目的应当在于住有所居,物尽其用。即在保障人民住房权利的基础上,实现房产资源自由利用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国的居住权立法需要进一步肯定居住权的经济属性,在保障私法自治和社会公益的基础上完善我國的居住权立法,以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之下,不同社会主体对居住权的多元需求,以彰显我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法典应如何规定居住权?[J]. 申卫星,杨旭.比较法研究.2019(06)
  [2]从“居住有其屋”到“住有所居”——我国民法典分则创设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构想[J]. 申卫星.现代法学.2018(02)
  [3]论民法典物权编中居住权的若干问题[J]. 王利明.学术月刊.2019(07)
  [4]经济性居住权及其立法研究[J].陈洁. 对外经贸.
  [5]申卫星:《从“居住有其屋”到“住有所居”---我国民法典分则创设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构想》,《现代法学》,2018年2期
  [6]王利明:《论民法典物权编中居住权的若干问题》,《学术月刊》,2019年7期。
  [7]申卫星:《视野拓展与功能转换:我国设立居住权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年5期
  [8]居住权的源流及立法借鉴意义[J]. 刘阅春.现代法学.2004(06)
  [9]“居住”如何成为一种物权——从罗马法传统到当代中国居住权立法[J]. 肖俊.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9(03)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财务共享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日益成熟。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渐衰退。为适应这一发展,高职会计课程体系也进行了改革。在改革实践中,要将培养出应用型的全面综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人才。本文将探讨在财务共享背景下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财务共享;会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理实结合  一、财务共享背景下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改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中,不断涌现出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教育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为了让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跟上时代的要求,高職院校不断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微课的使用就是教学信息化的产物,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弊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对我国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各种产品的制造商,实施电子商务已成为普遍趋势。目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因此,为满足社会对新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加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就高校而言,实践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在未来职场竞争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
期刊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对提升当代高中生的创造力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相关概念的解读,结合教学实际,思考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给我们的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互联网+  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
期刊
【摘 要】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轨迹。面对疫情,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发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动员令。身为高校思政工作主力军,我校思政课教师把握教育时机,加强集体备课,整理校友案例,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系列线上抗疫专题教学活动,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关键词】思政课;抗击疫情;实效性  一、增强政治敏锐性,抓住最佳教育时机  
期刊
【摘 要】我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多样,绚丽多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艺美术,众多院校都将工艺美术嵌入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让广大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工艺美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如今,工艺美术已经成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教育者正在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嵌入式教学英语与工艺美术教学设计当中,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
期刊
【摘 要】写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灵活展示自身语言知识储备的关键环节,可以让学生达到使用英语语言的目的。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将写作和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用写作去增强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英语语言的输出,为学生的英语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素质教育  在过去的高中英语
期刊
【摘 要】开城在高丽王朝时作为首都开京存续了近五百年,因为其附近的松岳山上松林茂盛,所以又別名“松都”、“松岳”。其不仅因为华丽的宫殿与中央机构,是高丽王朝时期的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同时又因为“开京八景”、“松都三绝”的存在,为其赋予了美丽的文学意象,成为朝鲜王朝时期文人墨客怀恋和咏赋的深处记忆。  【关键词】朝鲜王朝;文人;开京;记忆  开京在高丽王朝时,不仅是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象征,同时又
期刊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他们密切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学习外语不能单纯的作为一门语言去学习,需要融入国家文化背景和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本文主要从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着手,接着分析了具体的培养思路,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思路  引言  因为全球經济一体化,英语成为一门广泛使用的世界性语言,所以我们应该多注重学生英
期刊
【摘 要】筚路蓝缕,峥嵘奋斗。从1921年嘉兴南湖的一只小舟到2021年小康社会这艘巨轮,中国共产党用百年绘制社会主义蓝图,用鲜血汗水、勇气智慧书写历史传奇。党从硝烟炮火中走来,搀扶着贫弱的新中国和穷苦的人民,一个计划接一个计划,一个改革接一个改革,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向幸福处走去。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峥嵘百年砥砺前行将带领中国人民步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不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