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高层建筑物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为此,电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电梯的设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程度的便利。因此,当前对电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电梯展开严格的检测,诊断急停故障等极为重要,相关单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将从电梯安全检测技术及要点出发,深入研究电梯检测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关键词]电梯;检测;问题
中图分类号:S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180-01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这极大的拓展了电梯的应用范围,与之相对应的发生电梯事故的频率也在逐渐的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电梯事故发生的几率,对电梯的检验检测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用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操作,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检验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节约了一定的成本费用。最后能够实现的电梯系统检测的远程控制,能够对电梯故障进行实时的诊断和分析,方便维修人员准确判断出故障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电梯安全检测技术及要点
1.电梯的平衡系数测试技术
电梯的平衡系数关系着电梯的可靠、安全的运行能力,是电梯安全测试中的一项重要参数。曳引驱动的曳引力是通过箱体和对重的引力一同利用钢丝绳作用于曳引轮产生的。如果曳引轮两侧的钢丝绳的张力相等,在不考虑钢丝绳自重变化的前提下,曳引机只需克服摩擦阻力就可以运行。但实际状况下,箱体的重量是随着荷载的变化而变化的,即使固定对重也不可能在各种荷载情况下都完全平衡轿厢侧的重量,所以对重只能取中间值。
电梯平衡系数测试的技术要点是,交流的拖动电梯要使用电流法,直流的拖动电梯要使用电流二电压法。在测量时,箱体分别要承担0%,30%,40%,45%,50%,60%,100%的额定荷载进行沿全程直驶运行检测。交流电机,要利用电流测量并结合速度的测量来进行电流的二载荷曲线或者速度的二载荷曲线,根据上下运行曲线的交点来确定平衡系数;直流电机,要利用电流测量并结合电压测量作电流二载荷曲线或者电压二载荷曲线来确定平衡系数。
2.无损检测技术
当前使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主要包含激光检验方法和线锤检验法等两种,在實际的运用中,两种方法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两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检测下,可以有效排除电梯中的很多安全隐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损技术也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未来必定会有很多先进的无损技术在其中得到应用,以使得电梯的安全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噪声检测技术
在电梯检验检测技术中,噪声检测同样非常重要。在电梯的噪声检测技术中,其采用的是相关测声压级传感技术来达到对电梯进行相应检测的目的。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是将测声压级传感装置放在距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测试点并于传感装置1米的距离位置进行测量,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选取噪声最大数值进行分析。
4.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技术
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是根据磁铁漏磁产生的磁场变化原理,将探伤传感装置放于电梯容易出现故障的重要零件部位,以其磁场变化与常规磁场环境进行对比,并将磁场变化产生的信号传入计算机。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还需要在计算机内设定相关的电梯条件和电梯数据,然后再将漏磁产生的新号编码进行设置和带入,由计算机对电梯内部的磨损状况和设备准确程度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相应结论[1]。
5.综合性能检测
该检测技术是通过新型检测仪器予以完成,此种设备体积较小,方便携带与操作,是将不同种类的专业传感器予以高度集成,在完成采集检测后,将数据信息使用专业的处理软件予以比较处理并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实现了快速、精准、便捷、全面的检测作业。
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检测职责不明确
在进行电梯的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环境恶劣容易造成一些检测的漏洞,因为相关检测人员的不正当操作或者检测环境的恶劣不堪,很容易造成检测结果的偏差。良好的环境空间自然能保证检测人员的正常检测,提供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
2.安装单位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检测
因为电梯的检测是有规定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安装单位对电梯要进行定期的自检,明确的自检数据会为电梯留下相关的数据。定期地对电梯进行检测,可以随时对电梯的近况进行了解,并且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并且随时对电梯进行数据的及时掌握,防止电梯发生意外,定期地对电梯进行自检,是保证电梯安全质量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前提。
3.维修人员不到位
在进行电梯的检测前,要确定配备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安全检测,如果检测人员无法高效的开展工作,很可能造成意外的发生,因为电梯是一个精细的装置,所以电梯的检测人员就是要对这个精细的设备进行部件检测。但由于每个电梯的配置和部件位置不同,这就需要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维修,根据电梯的构造定期定时进行检查维修,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2]。
三、电梯检测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良好的检测环境
良好的检测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于电梯频繁使用的单位来说,电梯在使用的多了难免发生一些意外,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检测环境,不能对电梯各个部件进行记录,很容易导致电梯事故的发生。如果严格按照电梯的运行空间为电梯的检测提供一个很好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事故的意外发生,为电梯的检测带来方便,以及检测数据的准确。
2.加强电梯安装单位的质量管理
安装电梯的相关人员要加强对电梯质量的管理,保证每周一查,一查一记录,树立起应有的电梯测试意识,让测试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总结出最高效的服务。避免电梯发生意外,减少安全隐患,排除电梯的各种故障和缺陷,同时加强部门工作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检查反馈渠道。
3.特种作业人员的培养和开发
随着电梯日益增多,电梯的高智能化和自动化也在逐步提升,在对电梯产品进行性能和数量的分析时,也要逐步和智能接轨。在对特种人员进行作业分配时,要对把电梯分给个人,每个人负责几个电梯,这样在发现问题时也容易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进行记录和处理。随着电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种作业人员也有着很高的要求,特种人员要适应当今知识型人才以及多能型人才的需求,让电梯真正地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
4.远程排障快速化
电梯故障往往突发,不好预测。而仅使用人力通过摄像予以监控仅能在发生故障时再通知相应人员采取排障检测,效率较低,无法使受困人员迅速脱困故障电梯及时修复,还存在事故风险。因此,应积极研发应用远程检测排障技术,通过预先安置于相应位置的先进仪器设备,完成检测、排障的远程化、快速化,还可及时发现电梯存在的故障隐患,提前进行处理。
结束语
电梯往往被安置于高层或多层建筑之中,如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导致使用者出现生命危险还会波及使用者的家庭,而且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电梯检验检测工作至关重要,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切实加强电梯的检验检测工作,尽职尽责,使电梯得以平稳安全运行。此外,相关科研人员与从业人员也应当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使电梯检验检测工作逐渐向科学现代化、智能自动化、远程控制化、绿色环保低碳化不断发展,有效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使电梯能够更好的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鲁周鹏.电梯检验检测中对照性评估方法的应用实践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8:253.
[2] 曹一任.探讨电梯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和强化电梯检验检测的策略[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03):112+114.
[3] 曹一任.探讨电梯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和强化电梯检验检测的策略[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03):112+114.
[关键词]电梯;检测;问题
中图分类号:S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180-01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这极大的拓展了电梯的应用范围,与之相对应的发生电梯事故的频率也在逐渐的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电梯事故发生的几率,对电梯的检验检测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用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操作,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检验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节约了一定的成本费用。最后能够实现的电梯系统检测的远程控制,能够对电梯故障进行实时的诊断和分析,方便维修人员准确判断出故障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电梯安全检测技术及要点
1.电梯的平衡系数测试技术
电梯的平衡系数关系着电梯的可靠、安全的运行能力,是电梯安全测试中的一项重要参数。曳引驱动的曳引力是通过箱体和对重的引力一同利用钢丝绳作用于曳引轮产生的。如果曳引轮两侧的钢丝绳的张力相等,在不考虑钢丝绳自重变化的前提下,曳引机只需克服摩擦阻力就可以运行。但实际状况下,箱体的重量是随着荷载的变化而变化的,即使固定对重也不可能在各种荷载情况下都完全平衡轿厢侧的重量,所以对重只能取中间值。
电梯平衡系数测试的技术要点是,交流的拖动电梯要使用电流法,直流的拖动电梯要使用电流二电压法。在测量时,箱体分别要承担0%,30%,40%,45%,50%,60%,100%的额定荷载进行沿全程直驶运行检测。交流电机,要利用电流测量并结合速度的测量来进行电流的二载荷曲线或者速度的二载荷曲线,根据上下运行曲线的交点来确定平衡系数;直流电机,要利用电流测量并结合电压测量作电流二载荷曲线或者电压二载荷曲线来确定平衡系数。
2.无损检测技术
当前使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主要包含激光检验方法和线锤检验法等两种,在實际的运用中,两种方法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两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检测下,可以有效排除电梯中的很多安全隐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损技术也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未来必定会有很多先进的无损技术在其中得到应用,以使得电梯的安全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噪声检测技术
在电梯检验检测技术中,噪声检测同样非常重要。在电梯的噪声检测技术中,其采用的是相关测声压级传感技术来达到对电梯进行相应检测的目的。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是将测声压级传感装置放在距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测试点并于传感装置1米的距离位置进行测量,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选取噪声最大数值进行分析。
4.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技术
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是根据磁铁漏磁产生的磁场变化原理,将探伤传感装置放于电梯容易出现故障的重要零件部位,以其磁场变化与常规磁场环境进行对比,并将磁场变化产生的信号传入计算机。曳引钢丝绳漏磁检测还需要在计算机内设定相关的电梯条件和电梯数据,然后再将漏磁产生的新号编码进行设置和带入,由计算机对电梯内部的磨损状况和设备准确程度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相应结论[1]。
5.综合性能检测
该检测技术是通过新型检测仪器予以完成,此种设备体积较小,方便携带与操作,是将不同种类的专业传感器予以高度集成,在完成采集检测后,将数据信息使用专业的处理软件予以比较处理并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实现了快速、精准、便捷、全面的检测作业。
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检测职责不明确
在进行电梯的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环境恶劣容易造成一些检测的漏洞,因为相关检测人员的不正当操作或者检测环境的恶劣不堪,很容易造成检测结果的偏差。良好的环境空间自然能保证检测人员的正常检测,提供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
2.安装单位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检测
因为电梯的检测是有规定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安装单位对电梯要进行定期的自检,明确的自检数据会为电梯留下相关的数据。定期地对电梯进行检测,可以随时对电梯的近况进行了解,并且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并且随时对电梯进行数据的及时掌握,防止电梯发生意外,定期地对电梯进行自检,是保证电梯安全质量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前提。
3.维修人员不到位
在进行电梯的检测前,要确定配备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安全检测,如果检测人员无法高效的开展工作,很可能造成意外的发生,因为电梯是一个精细的装置,所以电梯的检测人员就是要对这个精细的设备进行部件检测。但由于每个电梯的配置和部件位置不同,这就需要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维修,根据电梯的构造定期定时进行检查维修,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2]。
三、电梯检测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良好的检测环境
良好的检测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于电梯频繁使用的单位来说,电梯在使用的多了难免发生一些意外,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检测环境,不能对电梯各个部件进行记录,很容易导致电梯事故的发生。如果严格按照电梯的运行空间为电梯的检测提供一个很好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事故的意外发生,为电梯的检测带来方便,以及检测数据的准确。
2.加强电梯安装单位的质量管理
安装电梯的相关人员要加强对电梯质量的管理,保证每周一查,一查一记录,树立起应有的电梯测试意识,让测试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总结出最高效的服务。避免电梯发生意外,减少安全隐患,排除电梯的各种故障和缺陷,同时加强部门工作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检查反馈渠道。
3.特种作业人员的培养和开发
随着电梯日益增多,电梯的高智能化和自动化也在逐步提升,在对电梯产品进行性能和数量的分析时,也要逐步和智能接轨。在对特种人员进行作业分配时,要对把电梯分给个人,每个人负责几个电梯,这样在发现问题时也容易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进行记录和处理。随着电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种作业人员也有着很高的要求,特种人员要适应当今知识型人才以及多能型人才的需求,让电梯真正地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
4.远程排障快速化
电梯故障往往突发,不好预测。而仅使用人力通过摄像予以监控仅能在发生故障时再通知相应人员采取排障检测,效率较低,无法使受困人员迅速脱困故障电梯及时修复,还存在事故风险。因此,应积极研发应用远程检测排障技术,通过预先安置于相应位置的先进仪器设备,完成检测、排障的远程化、快速化,还可及时发现电梯存在的故障隐患,提前进行处理。
结束语
电梯往往被安置于高层或多层建筑之中,如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导致使用者出现生命危险还会波及使用者的家庭,而且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电梯检验检测工作至关重要,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切实加强电梯的检验检测工作,尽职尽责,使电梯得以平稳安全运行。此外,相关科研人员与从业人员也应当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使电梯检验检测工作逐渐向科学现代化、智能自动化、远程控制化、绿色环保低碳化不断发展,有效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使电梯能够更好的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鲁周鹏.电梯检验检测中对照性评估方法的应用实践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8:253.
[2] 曹一任.探讨电梯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和强化电梯检验检测的策略[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03):112+114.
[3] 曹一任.探讨电梯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和强化电梯检验检测的策略[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0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