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摽有梅》“摽”字的正读和全诗的正解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083-06
  《诗经·召南》有篇《摽有梅》,其中“摽有梅”一句尤其是“摽”字的注解一直不得其正,令人疑惑,这又直接关系到对全篇诗意及诗艺的解读和阐发,同样存在较大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以辨正和新解。

一、“摽”字的正读与“摽有梅”的正义


  《摽有梅》诗题和三章首句中的“摽”字,盖因其左旁从“扌”,古今注家无一例外都作为动词注解,多读作biao(第四声)。《毛传》云:“搡,落也。”郑《笺》孔《疏》从之。古今承《毛传》作注者都训“摽”为“落”。如朱熹《诗集传》:“摽,落也。”程俊英《诗经注析》:“摽(biào鳔),《毛传》:摽,落也。”余冠英《诗经选》亦训“摽”为“落”,只是音义稍别,注曰:“摽音殍( piao),‘(爫 又)’的借字,坠落。”郁贤皓主编的,作为国家级重点教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亦注曰:“摽( biao),落。”这样,“搡有梅”一句便多被解译为“梅子渐渐落了地”“梅子纷纷落地”之类。
  又《说文解字》云:“摽,击也。从手票声。”徐铉注:“符少切。”古今承《说文》作注者则训“摽”为“击”,或牵合《毛传》作“击落”。如严粲《诗缉》:“摽本训击,《邶·柏舟》‘寤辟有摽’是也。此诗谓击而落之。”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摽,击也,落也。盖击而落之也。”高亨《诗经今注》:“摽( biào俵),打落。”如此,“摽有梅”当作“打梅子”“采梅子”或“击落梅子”解。
  另外,闻一多又自创新说,训“摽”为“抛”。其言曰:“搡,古‘抛’字。《玉篇》曰:‘摽,掷也。’《说文·新附》曰:‘抛,弃也。’重文作‘摽’。……掷物而弃之谓之摽,掷物以击人亦谓之摽。……掷物以予人亦谓之摽,《诗》曰‘摽有梅’,谓有梅以抛予人也。……摽(抛)投义同,摽梅犹彼之投瓜、投桃、投李耳。”如此,“摽有梅”又可解释为“抛梅”或“投梅”之意了。
  以上自古到今的三种注解,于诗义串讲虽可蒙混过去勉强讲通,但从“摽有梅”整句的语法结构看来都说不通。无论是训“摽”为“落”,还是训“摽”为“击”或“抛”,都是把“摽”当作该句中的动词性谓语,那么它后面的“有”字,便只能解释为“词头”(如程俊英等)或者“无义”的“语助词”(如余冠英等)了,而“梅”字如果作为不及物动词“落”的主语,“摽有梅”的句子结构就成了“谓语 词头或虚词(有) 主语”的格式,这种主谓倒置且中间加有词头或虚词的句式,在古汉语语法里从未见过;如果“梅”字作为及物动词“击”或“抛”的宾语,则此句的结构成了“谓语 词头或虚词(有) 宾语”的格式,除非“有”作为词头与后面的实词凝固为一个专用名词以表示特定部族、朝代、方位、职务(如有虞、有夏、有北、有司)外,否则也不合语法。而“梅”乃普通名词而非专用名词,在“梅”前加词头“有”似无道理。若认为它在诗句中仅为凑个音节,也只能是无义的语助词,而非词头,然在所谓的谓语和宾语之间加“有”作语助,古汉语亦从无此例。由此看来,无论把“摽”训为“落”还是“击”或“抛”,具体到“摽有梅”的句法结构里,都不合语法,均非正确注解。笔者在三四十年前读到这些注解时,就觉得非常别扭,很不通顺,颇有疑惑。
  为了解决这一疑惑,笔者在一位好友的指点、提示和启导下,首先考察了《诗经》中所有和“摽有梅”同类的“×有×”句式。为节省篇幅,这里不全部胪列,仅以其中作为篇题的同类句式为例,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江有汜”“野有死麕”(《召南》),“匏有苦叶”(《邶风》),“墙有茨”(《鄘风》),“中谷有蓷”“丘中有麻”(《王风》),“山有扶苏”“野有蔓草”(《郑风》),“园有桃”(《魏风》),“山有枢”(《唐风》),“防有鹊巢”(《陈风》),“隰有苌楚”(《桧风》),“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小雅》),“文王有声”(《大雅》),“吴天有成命”(《周颂》)等,显而易见,它们全都是“名词(主语) 动词‘有’(谓语) 名词(宾语)”的结构,而绝无“动词 词头或虚词(有) 名词”的句式结构。遍检《诗经》全书,无一例外。这类句式中的头一个词语全都是名词,作主语,而绝非动词作谓语;紧接着的“有”全都是动词,作谓语,而绝非所谓词头或者无义的语助虚词。整句表现的是前后两种事物的大与小、面与点、总与分、整体与个体之间的领属、包含或存现关系。就其中最簡单、最明显也与“摽有梅”最相似的“园有桃”为例,“园”显然是名词作主语,绝不会是动词作谓语;“有”显然是动词作谓语,谁也不会将其解作词头或无义的语助词。诚然,《诗经》中的“有”也确有用作词头或所谓语助词的,如《小雅·巷伯》“投畀有北”“投畀有昊”,《大雅·文王》“有周不显”“有商孙子”,《生民》“即有邰家室”,《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其中的“有”字都是词头,但都与后面的词语凝固成了一个表达特殊意义的专用名词,这与“摽有梅”表面上似乎差别不大,但如前所说,仔细分析则有本质区别——“梅”是普通名词而非专用名词;《周南·桃天》“有黄其实”,《邶风·柏舟》“寤辟有摽”,《击鼓》“忧心有忡”,《邶风·泉水》“女子有行”,《卫风·硕人》“四牡有骄”“庶士有朅”,《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齐风·南山》及《载驱》“鲁道有荡”,《豳风·七月》“有鸣仓庚”,《东山》“有敦瓜苦”,《伐柯》“笾豆有践”等,其中的“有”,有人以为是语助词,其实是作为形容词、动词重叠之变式的标志:如“有忡”犹“忡忡”,“有行”犹“行行”,“有”与后边的形容词、动词结合紧密不可分离,这是古汉语中的通例。无论如何,此类句式显然与“摽有梅”的“有”后边是个名词迥异,二者句式不同,自应另当别论,不可混为一谈。总之,按照《诗经》中“×有×(普通名词)”的句型亦即其“名词(主语) 动词‘有’(谓语) 名词(宾语)”的句法结构类推,“摽有梅”中的“摽”必然是个名词,而绝非动词。
  但是“摽”的左旁写作“扌”,显然不好作名词解释,这又是怎么回事?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形近而讹,其本字当从木作“標”(今简化为标)。標(标)今读biāo,是名词,本义指树梢。形近而讹简称形讹,是校勘学术语,指抄写、刻板时因字形近似而形成的文字错误。木、扌字形近似,“古籍传抄过程中,从木从扌经常互讹”。如潘岳《射雉赋》“初茎蔚其曜新,陈柯槭以改旧”;《秋兴赋》“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其中的“槭”,《文选》各本均有或作“槭”或作“摵”的不同,据李善注“雕柯貌也,所隔切”和“树空之貌,所隔切”可知,“槭”当为“槭”之讹字。其本字当从木作“槭”,而传抄有从扌作“摵”者。此外,像杨扬互讹、札扎互讹、柱拄互讹、橑撩互讹、構搆措互讹等,例子甚多。若再扩大范围,则冫与氵,亻与彳,攴与殳,礻与衤,日与目,七与十等等,在古书传抄、刻印中都曾存在互讹,不胜枚举,这在古籍校勘和考据学上是常见现象。而且由于形近而讹相沿成习,甚至在古汉语中还出现了部分音义全同而篇旁稍异的通用异体字,如“標(标)榜”亦作“摽榜”,“構(构)陷”又作“搆(掏)陷”等,至今仍收录保留在当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为今人所沿用。考虑到《诗》经春秋战国到秦又由秦到汉复杂多舛的流传过程,其间字体字形多次变化,形近而讹更在所难免,“標”讹为“摽”极有可能。别的不说,就事论事,《毛诗》作摽,而“《鲁》《韩》摽作(艹 爫 又),《齐》作蔈”,就能说明一定问题。况且《艺文类聚》八十六、《白帖》九十九、《太平御览》七百六十九及九百七十、《尔雅》邢疏各引诗作“標有梅”,敦煌《诗简》伯2529亦作“標有梅”,此显为《毛诗》之异文也。考诸诗经学文库,明人张次仲《待轩诗记》也早曾指出:“摞字从手,谓落也,此与‘有梅’二字意义不合。玩《诗》当从木,摽乃標字之误。”凡此,都可为“形讹”说提供佐证。鉴于“搡”与“標”形近而讹在古籍校勘考据学和历史文献学上有非常充分的依据,且有异文可证,而“摽有梅”中的“摽”在该句式结构中必为名词,则理所当然地可以判定“摽”是“標”的讹字,原本当写作“標”。   但是问题在于,这主要是一般性推论,实证不够得力——可作为实证的《类聚》《白帖》《御览》以及敦煌《诗简》中写作“標”的异文,时代都较晚(唐宋时期),不能充分地说明问题。而事实上,若先秦两汉有此异文,自然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了。因此,我们还得再作讨论。退一步或日进一步讲,“摽”又是“標”同音假借的通假字,也就是说,“摽”可通“標”。从古书用字情况看,确有標、摽二字通用混写的现象。如《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搒。”同书《皇甫嵩传》:“皆著黄巾为摽帜。”其中的“摽”皆通“標”。不仅如此,古书中还有標、摽与剽、蔈、莩(piǎo殍)等通假混用的现象。如《庄子·庚桑楚》:“有长而无乎本剽。”成玄英《疏》曰:“剽,末也,亦原也。本亦作摽(按:当作標)字。”《荀子·赋》:“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杨倞注曰:“剽,杪末之意。匹小反。”按:剽既训为杪末之意,依《说文》,本字当为標。由此可证“標”不仅与“摽”互通,也与“剽”通用。又《孟子·梁惠王》:“野有饿莩而弗知发。”赵岐注曰:“《诗》曰:‘莩有梅。’莩,零落也。”《汉书·食货志》引《孟子》“野有饿莩而弗知发”,郑氏曰:“莩音‘蔈有梅’之蔈。莩,零落也。人有饿死零落者,不知发仓廪贷之也。”颜师古曰:“莩音频小反。诸书或作殍字,音义亦同。”可见標、摽还可与蔈、莩等通用混写。更何况“摽有梅”的“摽(標)”,《齐诗》作“蔈”,《鲁诗》《韩诗》作“芰”,全都属于同音假借。需要加以辨析的是,摽(標)写作蔈,《说文》云:“蔈,苕之黄花也,从草票声。一曰末也。方小切。”据“从草票声”和“一曰末也”,可谓是音义皆同的通假;而摽(標)写作莩,则属于音同而义不同的通假。这是因为,依《说文》,摽或標均与(爫 又)(孚)、(艹 爫 又)(莩)之义无涉。赵岐注中的“莩,零落也”,实际上是注“饿莩”中的“莩”之义,而非注“莩有梅”中与“摽(標)”通假的“莩”之义。《说文解字》云:“(爫 又),物落上下相付也。从爪从又。凡(爫 又)之属皆从((爫 又),读若《诗·摽有梅》。平小切。”此或为“芰”等训为“落”之所本,但其所谓“读若《诗·摽有梅》”云亦仅为注音而非释义,无关乎“摽”字之义。按《说文》中注“摽”注“標”皆无“落”之义,那么《毛传》以来“摽”训为“落”从何而来?是不是将有关注文中的注音与释义混为一体了?这尚待进一步深考。总之,摽通標,同音通假,不成问题。如果说摽是標的形近而讹因实证不足尚难确认的话,摽通標则自先秦两汉以来就有同类的实例,应是最可靠最稳当的说法。
  按《说文解字》:“標,木杪末也,从木票声。”徐铉注:“敷沼切。”段玉裁注:“標,木杪末也。杪末,谓末之细者也。古谓木末曰本標,亦作本剽。从木票声。”所谓“木杪末”,即今语所说的树梢。后起与標有关的词语如標准、標本、標志、標举、標榜、高標等,都是由表树梢之本义引申而来的。如標准、高標,即指树梢代表的高度。又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言:“標在最上,故引申之义曰標举。”如上所论,“摽有梅”实为“標有梅”,標的本义指树梢,那么此句的意思即是“树梢上有梅子”。如此作解,字顺句通,直白明了,毫无滞碍与疑惑,无疑是最正确最恰当的解释。
  要之,关于“摽”之音义及“摽有梅”之句意,正确而稳当的注解应为:摽,通標,或为標之形近而讹。標今作标(读音为biāo),本义是指树梢。摽有梅,是说树梢上有梅子——这就是“摽”字的正读和“摽有梅”的正义。

二、《摽有梅》一诗之正解


  在理清了“摽”字的正读和“摽有梅”的正义之后,我们就来进一步看看《摽有梅》这首诗的诗意和诗艺。
  誠然,近世学者已大多把《摽有梅》归入婚恋诗一类,并谈及女主人公急切求嫁的主题,因为即使撇开此诗每章的前两句,仅从每章的后两句也多少可以看出这个意思。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此前一直受不正确旧注的误导,错把“摽”训为“落”等,把“摽有梅”误解为“梅子落”等,不仅如上所述在语法上说不通,而且于诗意阐释而言也毕竟不够全面深入和精准到位,更严重的是由于错误的旧注旧解局限了读者的联想和思维,使人们意想不到“摽梅”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或者说遮蔽了该诗最重要、最高妙的一部分意涵。现在我们基于上文对“搡”字的正读和对“摽有梅”的正义,就可以尽可能充分地发掘其丰富而美妙的内涵,准确阐释其诗意和诗艺,充分揭示其要旨和妙谛了。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云:“梅,杏类也。”其果实“似杏而酢”,与杏、李、桃同类。“在古代风习中,梅与女子关系至深。盖以梅字从每,每、母本同字,而古妻字也从每从又”。因此,梅常作为女性的象征性符号。梅开花虽先于桃李,在果木花中尤香,然其结出果实乃在其后,故女主人公借以为婚媾及时之兴。对此,前人解诗多曾指出,并不新奇。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此诗把梅和树梢联系在一起,最有深意,前人却从未谈及。众所周知,树梢上的果实,都长得最大、最好看,无论梅子、李子、杏子、桃子等莫不如此。《诗经》往往即物比兴,如“桃之夭夭”“桑之沃若”等,那么“摽梅”即“树梢上的梅子”这一意象比喻象征着什么呢?应该是比喻象征最美丽最漂亮的姑娘。把树梢上的果实和最美的女子联系起来,这在民歌歌词和民俗话语中可找到诸多例证。如陕北民歌中常把最美的女子称为“人梢梢”。请看陕北民歌《圪梁梁上风头高》:
  疙梁梁上风头高,为看妹妹来回跑。
  手拉起手来脸对脸,妹妹的模样真好看。
  前身子苗条后影影俏,妹妹就是那人梢梢。
  ……
  这“人梢梢”,就把最美女子和树梢联系起来,饱含欣赏赞美之情,充满民间情趣,是颇有比喻象征意义的叫法。此例甚多。当然,陕北民间也有把最美男子叫做“人梢梢”的,如:“端锃锃青杨冒得高,哥哥就是那人梢梢。”还有兼指男女谓其品貌皆优的,如:“大弟、小妹,你们好吗,你们现在都在北京,要算是咱村里的人梢梢了。”陕北、关中一带及邻近地区的方言里,也常把最美的女子或杰出男子或优秀男女叫做“人梢子”。如杨秀丽《情嫂(一)》:“林梅艳长了一双能说话的眼睛……她是这桃花沟里沟外十里八乡的人梢子。”李建彤《刘志丹》:“这古道上走的,是西北人中的人梢子。”陈彦《主角》:“要搁在九岩沟,那简直就是人梢子了。”无论“人梢梢”或者“人梢子”,都是指出类拔萃之人,但总体看来多指美女,谓女孩子长相出众。笔者的家乡在陕南商洛地区,其地正好在古代“召南”的区域内,民间口头语中,常把最美的女子叫做“梢子货”。这话语有点粗俗不雅,但显然是以树梢上的果实比喻最漂亮的姑娘。凡此种种,皆与《召南·摽有梅》的联想思维方式相同,没有二致。   树梢上的果实固然最美,但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因为所处位置太高,高不可攀,不便采撷,在价值实现上往往会落后甚至荒废。这便是其“悲剧性”命运之所在。除一部分被采摘者攀到树上用钩强牵过来幸运采摘外,多是被打得掉下来或者枯烂后落下来,反倒不如不“梢”的好。对应到中国文化语境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的人世间,树梢上的果实一般是作为“被采者”之象征的最美女子(男子多为“采者”),那些被称为“人梢梢”“梢子货”的最美女子,固然美丽无比,极其漂亮,令人欣赏,使人心动,但由于“地势使之然”一般人高攀不到的缘故,往往会有“美人迟暮”之虞,甚至会有可能成为“剩女”的危险和恐慌。《诗经·摽有梅》反映的正是这么一种情状。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揉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揉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揉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全诗三章,以女性身份抒情表意,每章都以“摽有梅”起兴,隐喻自己是最美丽的女子。首章言“其实七兮”,是说它的果实还十有其七,意谓树上的梅子还比较多。但考虑到自己长在树梢位高难采的命运,于是深情呼唤:“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庶,众。迨,及也。吉,吉日也。”意谓请求爱我的一般男子(相当今人所说的小伙子),选个吉日把我娶走吧!——这还不太急,尚有矜持之态。二章言“其实三兮”,谓梅子仅剩其三,则向之七又落其四,大大减少了。于是急切地说:“求我庶士,迨其今兮!”“今,今日也。盖不待吉矣。”意谓请某庶男今天就把我娶走吧!——这已比较急,已显焦灼之色。三章曰“顷筐塈之”,顷筐,一种斜口浅筐。塈,“摡”的假借字,取。字面上是说用顷筐取走了,而联系上文,由“七”到“三”,再到“塈之”,则表明除她之外的全都被顷筐取走了,只剩下她这树梢上孤零零的最“梢”的一个了。这下她着慌了,于是急不可待地说:“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谓者,说也,有言辞以相告语也(“谓”虽可如朱熹《诗集传》等训为“约定”或“会”等,但依训诂学通例,本义能说通的就不必用引申义和假借义)。迨其谓之,则急不暇择、更不待吉与今也,就等男子赶紧开口说话呀!意思是只要你开口说句话,我就跟你走啊!——这显然非常急,更见急迫之情。正如明朱善《诗解颐》所言:“始而待吉,犹有待也;继而待今,则已迫矣;终而谓之,则愈迫矣。”全诗层层推进,梅子次第递减:七—三—塈,急情逐层递增:吉—今—谓,“初章曰及吉而嫁,次章曰及今而嫁,卒章曰语之即嫁”,“一步紧一步”,“一层紧一层”,巧妙生动地表现了一位绝佳美女唯恐迟暮、求嫁急切的心情,读来妙趣横生。其递进之法,与《周南·桃夭》类似,而情意急迫。其急迫之状,与后世北朝民歌之“老女不嫁,蹋地唤天”相当,而饶有意味。
  此诗的主题是表现绝美女子对爱的渴求、对迟剩的恐慌和对及时出嫁的期盼。前人对诗旨的解说,虽不无可取之处,但都不尽致或不到位。《毛诗序》所谓“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根本不切实际,完全说反了。朱熹《诗集传》“惧其嫁不及时”甚是,然所谓“女子知以贞信自守”而惧“强暴之辱”,则与诗旨无关。其他如“讽刺嫁女愆期说”,“嫁女守正待礼说”,“父母为女择婿说”,“大夫为君求贤说”,“处士乐及明时说”,“古代婚恋习俗说”等,大都是隔靴搔痒,不切要旨。就连当今最为切近的“担心青春易逝说”,也与“摽梅”之寓意无涉。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对“摽”字的误解,受其误导,说诗者压根儿都没有想到“摽梅”意象的真正意蕴和意涵所在。
  这首美女汲汲、急切求嫁之歌,在创作艺术上除了前人指出的重章叠唱、层层递进外,最主要的是采用了“隐喻 直抒”的表达方式。每章前两句属于隐喻,兴意微婉;后两句则是直抒,抒情明快。而统观全诗,浑然一体,则是比兴与赋的结合,婉与直的统一。通过上文的解读分析,这一特点已非常清楚,毋庸多言。其首句“摽有梅”尤其是“摽”(通標,树梢)无疑是最关键的隐喻符号,可谓是全诗的诗眼,至关重要。把准了“摽有梅”的意蕴,顺势而下,则其诗意和诗艺便显豁明朗,使人容易洞悉全诗,得其妙谛,而且一点也不难理解了。
  但恰恰在这关键一句尤其是“摽”字的注解上,古今学者没有做好,解释很不正确,从而遮蔽和抹煞了前两句诗的丰富意蕴,连带影响到对全诗主旨和艺趣的解读和阐发。由此可见,对《诗经》文本中一个关键字注解不好甚或有误,其影响有多大。闻一多曾说:“一首诗全篇都明白,只剩一个字,仅仅一个字没有看懂,也许那一个字就是篇中最紧要的字,诗的好坏,关键全在它。所以,每读一首诗,必须把那里每个字的意义都追问透彻,不许存下丝毫的疑惑。”通过对《摽有梅》一诗的考察,笔者深切体会到,这话说得非常正确。
  综上所述,古今学者关于“摽有梅”的注解都不正确,“摽”通標,或为“標”之形近而讹,读作biāo,本义是指树梢;“摽有梅”,是说树梢上有梅子,比喻象征最美丽最漂亮的姑娘。全诗的主题是表现绝美女子对爱情的渴求、对迟剩的恐惧和对及时出嫁的急切期待,在艺术上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层层推进的“隐喻 直抒”。而首句的“摽梅”——树梢上的梅子这一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乃是全诗最关键的隐喻符号和“诗眼”,既隐喻女主人公是个最美丽的姑娘,又暗含其因高梢难采自然而然所引发的美人迟暮之虞。把握住了这一点,则全篇诗意的阐发、主题的总结和诗艺的揭示,便顺理成章而不难为之了。
  责任编辑:魏策策
其他文献
Sleep, little one, go to sleep,  So peaceful the birds and the sheep.  Quiet are meadow and trees,  Even the buzz of the bees.  The silvery moon beams so bright.  Down through the window give light.  
关键词城市化 疫情风险 风险规避 农村城镇化一、城市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中國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以1995年为拐点,乡村人口出现下降趋势。1949—1995年,乡村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26%,而1995—2019年乡村人口以年均1.83%的速度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城市人口表现出持续的增长态势,1949—2019年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3.92%。其中,1978年的城市化率约为17.8%,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28—10一、冯友兰的“总原理”说溯源  当代对《老子》之道的诠释方法与种类很多,但在思维方式上还是以客观论的解释为主,这一解释范型主要来源于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上一代内地学者,与港台以牟宗三为代表的“主观境界”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影响了整个当代《老子》诠释的基本思路。但是二者果真是完全的客观论与完全的主观
The accents that creep into the way we speak can reveal a lot about where we are from, but there are also subtle clues visible in our faces and the way we move.   While leafing through some old resea
内容提要 儒家政治思想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命题组合”的理论结构。有关阴阳关系的哲学思辨是导致这种理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揭示这一现象有助于全面审视与评价儒家政治思想的本质、特点、功能、思维方式和历史价值。本文以儒家的君主与臣民关系论为典型例证,从“阳尊阴卑”与“君尊臣卑”的政治等级论、“乾健坤顺”与“君主臣从”的政治主体论、“天地合德”与“君臣民一体”的政治关系论、“刚柔迭用”与“宽猛相济”的政治方
内容提要受限于灾难特殊性、外界的“灾难迷思”及“国家中心主义”等原因,非正式制度如何在灾后维持社会秩序并创造集体行动一直缺乏深入研究。非正式制度是独立于国家领域之外真实存在的社会力量,为人们提供了看似“失序”的社会却“有序”运作的绝佳机会。根据描述类型学,它分为补充型、吸纳型、竞争型和替代型等四种,在非常态情境下具有底层社会维持、社会结构重新调整、迅速社会动员、社会凝聚和社区复原等功能。研究发现非
内容提要 城市空间作为人类社会空间的一种基本类型,既是空间生产在物质空间层面的一项符号表达,又是资本转移自身危机并进行利润生产与再生产的物质载体。在关乎城市规划和疆域拓展的实践中,资本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选择占有和对局部空间效率的高度追求决定了其必然是城市空間生产的原动力。资本不仅在物质空间构型上形塑着城市面貌,同时资本主导下的城市空间生产也因过分关注资本增殖需求而陷入伦理精神缺失的异化状态。当代城市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心智也在慢慢成熟。回首过往,那些哭过的、笑过的;苦过的、甜过的;疯过的、闹过的日子令人难忘,每一种经历都在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履历,每一种人生都同样精彩。—题记  第一次自己做主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不做出选择的自由。”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选择的一生,我们都在选择中度过,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选择。  不过对于很多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少选择权,因为
1930年2月18日,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Clyde Tombaugh)发现了冥王星。到了2015年7月14日,经过九年多的长途跋涉,新地平线号探测器终于飞掠冥王星,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人类也得以更进一步了解这颗萌萌哒的星球。瞧,他正在向我们发出爱的讯息呢!   Pluto Encounter Is a Legacy of Our Generation   It finall
【摘 要】  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教学要求,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与时代脱轨,无法满足英语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思考自主学习英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探究教学法 有效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英语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善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