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有段之一,就是大力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目前提高对合作交流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主动性、实效性和依赖性,这四点是作为教师所必须掌握并深刻领会其实质的基本教学基本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把这四个方面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去。
关键词: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四性”
作为新课程教法改革的重要成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课标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近年来,众多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行动、大胆探索,从以往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到高度关注、积极推动,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对合作交流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合作交流过多过滥、不求实效、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合作交流的优势大打折扣,学生没能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收益,教师也逐渐丧失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的信心。因此,提高對合作交流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很有必要。
一、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治百病。例如,简单的问题、学生随口便答的问题、已经明确了的问题,不需要合作交流;毫无头绪的问题、启发还没到位的问题,由于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础,也不宜急于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种不顾实际情况,为了合作交流而合作交流,最后流于形式、劳而无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合作交流的主动性
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是学生个体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和不由自主的肢体动作协调一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合作互助的思维状态。应该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并不是今天新课标提倡之后才突然出现的。古往今来,凡是有学子聚集的场所,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就无处不在、生生不息。这正是因为,合作交流是人除了生存的需要之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这种内在动力与生俱来。在一定的诱因和适当的环境下,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主动地、自发地,甚至是身不由己地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其实就是自发的、主动的合作交流的基本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渴望合作交流的心理需求,正确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合合作交流、有营养、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合作交流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当前出现的,个别由教师蹩脚导演、学生被动服从的所谓的合作交流,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启发不到位、问题不恰当和合作交流的氛围营造不力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合作交流的主动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学生被动的合作交流是毫无意义的,必须尽快改变。
三、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合作交流是否收到实效、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评判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为保证学生的合作交流收到实效,教师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出精心策划和具体安排,明确学生合作交流的素材和要达到的目的,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措施。在合作交流的具体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形式上的东西可以少一些,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学生之间的互补共赢、交流互动等实质性的东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以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四、合作交流的依赖性
合作交流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从来没有、不可能有单打一的合作交流。实际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无不同时伴随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没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既无助于学生学习知识,也无助于学生维能力的培养,更不可能使参与合作交流的各方都受益。新课标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列提出并反复强调是非常恰当、发人深省的。只有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贯穿始终并有效作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真正起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
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合作交流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代替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因势利导的做法,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四性”
作为新课程教法改革的重要成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课标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近年来,众多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行动、大胆探索,从以往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到高度关注、积极推动,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对合作交流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合作交流过多过滥、不求实效、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合作交流的优势大打折扣,学生没能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收益,教师也逐渐丧失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的信心。因此,提高對合作交流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很有必要。
一、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治百病。例如,简单的问题、学生随口便答的问题、已经明确了的问题,不需要合作交流;毫无头绪的问题、启发还没到位的问题,由于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础,也不宜急于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种不顾实际情况,为了合作交流而合作交流,最后流于形式、劳而无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合作交流的主动性
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是学生个体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和不由自主的肢体动作协调一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合作互助的思维状态。应该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并不是今天新课标提倡之后才突然出现的。古往今来,凡是有学子聚集的场所,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就无处不在、生生不息。这正是因为,合作交流是人除了生存的需要之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这种内在动力与生俱来。在一定的诱因和适当的环境下,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主动地、自发地,甚至是身不由己地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其实就是自发的、主动的合作交流的基本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渴望合作交流的心理需求,正确运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合合作交流、有营养、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合作交流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当前出现的,个别由教师蹩脚导演、学生被动服从的所谓的合作交流,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启发不到位、问题不恰当和合作交流的氛围营造不力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合作交流的主动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学生被动的合作交流是毫无意义的,必须尽快改变。
三、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合作交流是否收到实效、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评判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为保证学生的合作交流收到实效,教师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出精心策划和具体安排,明确学生合作交流的素材和要达到的目的,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措施。在合作交流的具体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形式上的东西可以少一些,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学生之间的互补共赢、交流互动等实质性的东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以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四、合作交流的依赖性
合作交流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从来没有、不可能有单打一的合作交流。实际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无不同时伴随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没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既无助于学生学习知识,也无助于学生维能力的培养,更不可能使参与合作交流的各方都受益。新课标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列提出并反复强调是非常恰当、发人深省的。只有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贯穿始终并有效作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真正起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
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合作交流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代替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因势利导的做法,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