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看起来多么像是《欢乐颂》里富起来的樊胜美,两个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姑娘,努力体会这尘世间的“乐”跟“好”。同一个团队制作的两部剧集诉尽了东方文明中的文化基因。
记得小时候,我和奶奶在济南的南门大街上,等待老家来的亲戚。等的时候,有外宾经过,我上去打招呼,外宾举着大拇指说“good”。不一会儿,老家的亲戚带着一身疲惫而来,风尘仆仆而又有些不知所措。奶奶跟他们炫耀刚刚自己小孙女和外国人的事情,他们像是在看西洋景,满眼羡慕,定会说,你家孙女真是聪明,多好的小姑娘。于是,大家笑靥如花地一起回家。这样的欢乐,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也忘不了他们临走时候的欢乐,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离开了,肩扛手提,拿着各类礼物,且行且笑,挥手道别。只是一起吃饭的时候,乡下来的女人不肯上桌,躲在厨房的一隅,偷偷摸摸一般吃东西。我虽然小,却也拥有桌子上的一个位置,我心里窃喜自己生在城市,可是随着堂弟出生,我才知道,我爷爷奶奶竟然也是重男轻女的。
一年又一年过去,一家人看上去都挺好。
这样的欢乐与美好,没有人知道需要忍耐些什么,两部小说的作者阿耐真是通透,人,不知道经历多少坚忍才换来那些许欢乐。
□本刊特邀撰稿 珂一
阿耐与她的小说
《欢乐颂》和《都挺好》都是阿耐的小说,单看名字,充满欢乐和美好。
只是,写出这些欢乐和美好的人,叫做忍耐。
第一个关于忍耐的故事叫做《欢乐颂》,曲筱绡为了爱情,安迪为了家族,樊胜美为了亲情,邱莹莹为了生活。原本的邻居同病相怜地追寻欢乐,各自终于有了某种命定的归宿,看似命运之外,实则命运之中。
第二個关于忍耐的故事叫做《都挺好》。故事说的是苏州苏家的故事。苏家是一个五口之家,儿女们都有出息,母亲是护士,父亲是学校老师,看上去是一个“都挺好”的家庭。其实,母亲赵美兰漂亮强势,父亲苏大强懦弱吝啬。因为母亲的重男轻女,所以苏明玉从小就承受着家里的不公平,二哥苏明成经常欺负明玉,大哥苏明哲一心想要出国,多半时候都在学习,不愿意多管闲事。这样的家庭,维持了很多年,母亲卖房供大哥读书,卖房供二哥结婚,却连一本习题集,一个公平的参加高考的机会都不肯给女儿。最终,女儿离家,发誓自己挣学费上完大学。大哥出国,二哥结婚。明玉仿佛被抛弃,又仿佛放弃了这个家。直到多年之后,赵美兰猝死,一家人因为奔丧聚在一起。明玉成为企业高管,明哲不久在美国失业,明成先是失业后又离婚,父亲苏大强在各种“坑娃”“作”之后得了阿兹海默症,只是那个最终照顾父亲和撑起苏家人的是从小不受待见的苏明玉……
《欢乐颂》是女人戏,其实《都挺好》也是女人戏,女人的忍耐宽容是戏骨。
《欢乐颂》里有四个女人,努力不卑不亢。《都挺好》里的三个女性,明玉、吴非、朱丽都充满女性独立自强的影子,有担当,看似被男人宠爱,却不会恃宠而骄,有羞耻心。
这些女性的特质,多多少少有阿耐的影子。阿耐又名ane,让人听起来有安娜的感觉,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出走的娜拉还是安娜,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性似乎永远有出走之后该怎么办的困惑,这是由女性依附男性,需要男性供养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即便是当下,又有多少家庭妇女无法“出走”?
阿耐是弃政从商的人,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很多地方,公务员、事业编、国企都是父母心中子女就业的黄金职位,所以若是谁家男孩辞去公职都会被认为不孝子,何况一个女孩子,女子顾家就可以了,不需要那么多野心。阿耐的决定,我猜想并非是一个欢乐的开始,她后来成为企业高管,这其中的忍耐与坚韧,定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或者因为如此,她提笔而起,仿佛揭竿起义,为女性发声。
即使是女性主义者,因为生在社会伦理中的根性,犹如难以摆脱的原生家庭,并不是完全的女性主义者,她带有与生俱来的软弱与妻性。况且,剧中人。
所以,有钱苏明玉、无钱樊胜美,都没有区别,即使女性衣食无忧,也不会全然自我,其中处处是女性的不忍心。
安迪是孤儿,摆脱不了家族精神病史阴影,这个好姑娘所有欢乐的背后都带着拒人于千里之外,她是阿耐的代言者,除了她的高管身份,再有就是那种从容。脆弱中的从容,是阿耐的一种样子。
明玉也是阿耐的代言者。这个姑娘也是高管,工作上自有一种倔强,有着聪明人的无需多言,也有着家庭中因为不受待见,说走就走的勇气。逆境中的勇气,也是阿耐的一种样子。
那朱丽、曲筱绡呢,吴非呢,邱莹莹呢?她们各种面目当中,当然也是阿耐的一种样子。
若是一个人具有百种面目,那仿佛是某个圈子里神灵一般的人。阿耐在她的小说之中,就是神灵一般的所在。她安排女性的时候,试图在每个女性身后放进去一种爱的光华,纵然看上去对女性不公平,女性总在忍耐,但这已经足够了。
是的,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当初女娲补天的时候,并没有想自己为之付出的辛劳,因为天降大任,她已经义不容辞。
女性老早就有这种觉悟,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的祖先并没有让男性去做,或者可以看见一点点关于女性身份地位的端倪与隐秘。
我们想象中的女娲,定是有微笑的,那种济世救人的欢乐与美好,莫不是忍耐的影子,为天还是为人,又有什么区别?
《都挺好》的两个结局
《都挺好》有两个结局,一个在小说中,一个在剧中。好在都可以有笑脸出现,惨然无奈之笑或者感动幸福之笑。
《都挺好》小说结尾:
“可她忍不住看看化妆镜里的自己,又看看后面父亲的脸,越看越无相像之处,她连自己是不是苏大强的女儿都还没有搞清楚呢。看来她只有糊涂到底了。”
在小说里,苏大强并没有得“阿兹海默症”,他因为吝啬,担心小蔡的儿子来他家过年,会吃他的好东西,花他的钱,所以让小蔡走了。结果独居中竟然吃坏了肚子,明哲在国外,明成已经失踪,只能由明玉照顾他。 《都挺好》电视剧结尾:
明玉在老宅门口,看到只记得要给她买习题集的父亲,原谅了他,这个重病的父亲终于充满父爱,在爱的方面,他变得强大起来;苏大强在还没有彻底糊涂之前,分配了财产,子女都来听宣,苏大强的遗愿是,兄弟姐妹之间,能多走动就多走动一些。渐渐忘记一切的苏大强跟明玉生活,苏明哲在美国守护家庭,苏明成去了非洲自力更生……一家人在春节这一天,相聚在手机视频里。
电视剧结局一出,吐槽声无数,多半质疑主角的洗白之嫌,觉失真。
我却喜欢这样的结局,我们的生活时间久了,都没有梦想、没有故事、没有爱情、没有噱头,甚至面目不清,活着就是马马虎虎活着。活着是根据标签找事情做,做个女儿、儿子、妻子、丈夫、母亲、父亲、上班族、自由职业,每一种身份都依稀可见又浑浑噩噩,实在想要面目清楚,多半惨不忍睹,活得通透了,人就变得只在意跟自己有关的事,因为没有时间想别人。
我觉这并不可以简单称之为冷漠,而是生活就是这样,疲于奔命当中,实在难以顾及太多。小说的结局,明玉带着女儿的标签,不愿过多追问,就这样照顾父亲吧,反正她是女儿。电视剧的结局,却在追问那个原因,那本来是最直接最习以为常的原因,因为亲情,因为爱。
那个偷偷拿了钱,去给女儿在寒冷冬夜里买习题集的父亲,定格在明玉十几岁时候的父亲,以及明玉看老宅的时候,想起曾经的母亲对她的拥抱。都是因为家庭之亲情。财产分配显然是不公正的,苏大强把这种不公正说出来,仿佛说出明成数十年的不公正一般,家庭没有绝对公平,其实是一个有关情理的大平衡,拿了钱就要认情,拿了钱不认情、不感恩,那是人情的大敌。
关于这个家庭,剧情从不公正中开始,又在不公正中结束。故事因為被动不公产生怨怼,又因为主动不公产生修复怨怼。生活变得有温情了。
我们心里清楚,生活的温情多半是跟梦想一样的字眼,无论何种身份地位,生活都会跟你动手,让你原本以为的光芒灿烂、花枝招展变得昏暗潮湿、一筹莫展。生活原本不是一个可爱的字眼,若是看剧也不能赋予爱情与温情,那生活的面貌将更为狰狞。
我愿意看梦想在电视剧里开花的样子。女人,犹如花朵一样,期待某个梦幻的场景,期待自己花瓶里的水足够清澈,让自己光鲜亮丽。女人,犹如花朵一样,无论走多远,有什么样的境遇,都离不开源头,没有那根茎的供养,是会枯萎的。
个中滋味,在人性的底部,也在人性的顶部。
我更愿意看见明玉的“原谅”而不是明玉的“妥协”。
那样的不公平在她人性里是充满大悲悯的,虽然不太恰当,但跟一个人将个人财富划入社会财富去做公益是相似的,有些人会纠结于别人对他的看法,是不是领情。有些人则连别人是不是理解都不去在意,他充满内心的安宁。
再者,我想小说中没有的“阿兹海默症”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忘记原本是快乐的事情,小说戏剧里常常有忘忧草、忘忧谷、忘情水……忘记一段痛苦,成为很多在其中受尽折磨的人最渴望的事情。可是,若是将一切都忘记,渴望就变得过犹不及。
苏大强忘记了往事,他才能重新成为一个为孩子付出的父亲,而不是半生辛苦,总没个尽头,他虽嘴上不说,但孩子们的样子,妻子的想法,他都清楚。
当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儿女的感恩与陪伴他不能明白,故事的结尾他无法听懂,仿佛缺席了自己人生的听众,那样的他,又该如何自处?
苏州评弹“乐”与“好”
《都挺好》里是有“乐”的,有几处剧情专门配了苏州评弹。苏明玉邂逅暖男石天冬,互生情愫却又欲说还休。三弦与琵琶交相辉映,苏州评弹《白蛇传之赏中秋》的乐曲娓娓而出:
七里山塘景物新,
秋高气爽净无尘。
今日里是新逢佳节同游赏,
半日偷闲酒一樽……
诚然,苏明玉是美女蛇,是玉人,是神仙。石天冬是许仙般的温柔先生,说的话、做的事可以医心,熬的粥可以治病,是人间普通的石头,并不似寒冬。
苏明玉独自一人去成都见洪总,另一边石天冬独自一人去给苏大强送外卖。更像是两场为了义气的出征,于是苏州评弹《三国演义之单刀赴会》铺叙而来:
波涛,
滚滚水东流,
鲁大夫设宴请君候。
是月十三亲赴会……
苏明玉与洪总唇枪舌战,宴席之后,苏州评弹《三国演义之战长沙》响起:
他们二人杀得无胜败,
喊杀连天有众三军,
关公善用拖刀记,
老将追,急急奔,
不料马失前蹄他翻下身……
这段评弹将在职场中明玉的辛苦与倔强,展现得恰到好处。明玉这个人的内心也如画一般可看起来。
《都挺好》中也有好画,片头的苏州风情画出自苏州画家谢友苏老师,他在平江路上开了一间画室,多年前我曾去叨扰,我们在他的画桌上铺一张旧宣纸,大家一起吃豆沙汤圆的事情仿佛还在昨天。苏州实在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即便是那样的尘世,其中的“乐”都挺好,也不免会发生苏家的纷纷扰扰。
即便是一家叫做食荤者的餐厅,在真实的拍摄地点,其实本来是一间全素餐厅。
吃肉该是张牙舞爪的,实际上原本全素,云淡风轻。
石天冬是一个暖男,他偏偏叫做天冬。
一如故事一开始,苏家内外,人们对于彼此的认知,其实并不像是你想的那样。
这就是生活。
诚如苏大强与保姆小蔡婚事告吹,小蔡奚落苏大强,骗房子的司马昭之心尽显,苏大强感情受挫,他没钱又不爱洗澡的现实那样,骨感又悲情: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
——苏州评弹《长生殿之宫怨》
尘世不易,人心难测。唯有“乐”与“好”,能暖三冬,能唱一出人间有情。
记得小时候,我和奶奶在济南的南门大街上,等待老家来的亲戚。等的时候,有外宾经过,我上去打招呼,外宾举着大拇指说“good”。不一会儿,老家的亲戚带着一身疲惫而来,风尘仆仆而又有些不知所措。奶奶跟他们炫耀刚刚自己小孙女和外国人的事情,他们像是在看西洋景,满眼羡慕,定会说,你家孙女真是聪明,多好的小姑娘。于是,大家笑靥如花地一起回家。这样的欢乐,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也忘不了他们临走时候的欢乐,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离开了,肩扛手提,拿着各类礼物,且行且笑,挥手道别。只是一起吃饭的时候,乡下来的女人不肯上桌,躲在厨房的一隅,偷偷摸摸一般吃东西。我虽然小,却也拥有桌子上的一个位置,我心里窃喜自己生在城市,可是随着堂弟出生,我才知道,我爷爷奶奶竟然也是重男轻女的。
一年又一年过去,一家人看上去都挺好。
这样的欢乐与美好,没有人知道需要忍耐些什么,两部小说的作者阿耐真是通透,人,不知道经历多少坚忍才换来那些许欢乐。
□本刊特邀撰稿 珂一
阿耐与她的小说
《欢乐颂》和《都挺好》都是阿耐的小说,单看名字,充满欢乐和美好。
只是,写出这些欢乐和美好的人,叫做忍耐。
第一个关于忍耐的故事叫做《欢乐颂》,曲筱绡为了爱情,安迪为了家族,樊胜美为了亲情,邱莹莹为了生活。原本的邻居同病相怜地追寻欢乐,各自终于有了某种命定的归宿,看似命运之外,实则命运之中。
第二個关于忍耐的故事叫做《都挺好》。故事说的是苏州苏家的故事。苏家是一个五口之家,儿女们都有出息,母亲是护士,父亲是学校老师,看上去是一个“都挺好”的家庭。其实,母亲赵美兰漂亮强势,父亲苏大强懦弱吝啬。因为母亲的重男轻女,所以苏明玉从小就承受着家里的不公平,二哥苏明成经常欺负明玉,大哥苏明哲一心想要出国,多半时候都在学习,不愿意多管闲事。这样的家庭,维持了很多年,母亲卖房供大哥读书,卖房供二哥结婚,却连一本习题集,一个公平的参加高考的机会都不肯给女儿。最终,女儿离家,发誓自己挣学费上完大学。大哥出国,二哥结婚。明玉仿佛被抛弃,又仿佛放弃了这个家。直到多年之后,赵美兰猝死,一家人因为奔丧聚在一起。明玉成为企业高管,明哲不久在美国失业,明成先是失业后又离婚,父亲苏大强在各种“坑娃”“作”之后得了阿兹海默症,只是那个最终照顾父亲和撑起苏家人的是从小不受待见的苏明玉……
《欢乐颂》是女人戏,其实《都挺好》也是女人戏,女人的忍耐宽容是戏骨。
《欢乐颂》里有四个女人,努力不卑不亢。《都挺好》里的三个女性,明玉、吴非、朱丽都充满女性独立自强的影子,有担当,看似被男人宠爱,却不会恃宠而骄,有羞耻心。
这些女性的特质,多多少少有阿耐的影子。阿耐又名ane,让人听起来有安娜的感觉,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出走的娜拉还是安娜,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性似乎永远有出走之后该怎么办的困惑,这是由女性依附男性,需要男性供养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即便是当下,又有多少家庭妇女无法“出走”?
阿耐是弃政从商的人,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很多地方,公务员、事业编、国企都是父母心中子女就业的黄金职位,所以若是谁家男孩辞去公职都会被认为不孝子,何况一个女孩子,女子顾家就可以了,不需要那么多野心。阿耐的决定,我猜想并非是一个欢乐的开始,她后来成为企业高管,这其中的忍耐与坚韧,定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或者因为如此,她提笔而起,仿佛揭竿起义,为女性发声。
即使是女性主义者,因为生在社会伦理中的根性,犹如难以摆脱的原生家庭,并不是完全的女性主义者,她带有与生俱来的软弱与妻性。况且,剧中人。
所以,有钱苏明玉、无钱樊胜美,都没有区别,即使女性衣食无忧,也不会全然自我,其中处处是女性的不忍心。
安迪是孤儿,摆脱不了家族精神病史阴影,这个好姑娘所有欢乐的背后都带着拒人于千里之外,她是阿耐的代言者,除了她的高管身份,再有就是那种从容。脆弱中的从容,是阿耐的一种样子。
明玉也是阿耐的代言者。这个姑娘也是高管,工作上自有一种倔强,有着聪明人的无需多言,也有着家庭中因为不受待见,说走就走的勇气。逆境中的勇气,也是阿耐的一种样子。
那朱丽、曲筱绡呢,吴非呢,邱莹莹呢?她们各种面目当中,当然也是阿耐的一种样子。
若是一个人具有百种面目,那仿佛是某个圈子里神灵一般的人。阿耐在她的小说之中,就是神灵一般的所在。她安排女性的时候,试图在每个女性身后放进去一种爱的光华,纵然看上去对女性不公平,女性总在忍耐,但这已经足够了。
是的,这已经足够了。因为当初女娲补天的时候,并没有想自己为之付出的辛劳,因为天降大任,她已经义不容辞。
女性老早就有这种觉悟,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的祖先并没有让男性去做,或者可以看见一点点关于女性身份地位的端倪与隐秘。
我们想象中的女娲,定是有微笑的,那种济世救人的欢乐与美好,莫不是忍耐的影子,为天还是为人,又有什么区别?
《都挺好》的两个结局
《都挺好》有两个结局,一个在小说中,一个在剧中。好在都可以有笑脸出现,惨然无奈之笑或者感动幸福之笑。
《都挺好》小说结尾:
“可她忍不住看看化妆镜里的自己,又看看后面父亲的脸,越看越无相像之处,她连自己是不是苏大强的女儿都还没有搞清楚呢。看来她只有糊涂到底了。”
在小说里,苏大强并没有得“阿兹海默症”,他因为吝啬,担心小蔡的儿子来他家过年,会吃他的好东西,花他的钱,所以让小蔡走了。结果独居中竟然吃坏了肚子,明哲在国外,明成已经失踪,只能由明玉照顾他。 《都挺好》电视剧结尾:
明玉在老宅门口,看到只记得要给她买习题集的父亲,原谅了他,这个重病的父亲终于充满父爱,在爱的方面,他变得强大起来;苏大强在还没有彻底糊涂之前,分配了财产,子女都来听宣,苏大强的遗愿是,兄弟姐妹之间,能多走动就多走动一些。渐渐忘记一切的苏大强跟明玉生活,苏明哲在美国守护家庭,苏明成去了非洲自力更生……一家人在春节这一天,相聚在手机视频里。
电视剧结局一出,吐槽声无数,多半质疑主角的洗白之嫌,觉失真。
我却喜欢这样的结局,我们的生活时间久了,都没有梦想、没有故事、没有爱情、没有噱头,甚至面目不清,活着就是马马虎虎活着。活着是根据标签找事情做,做个女儿、儿子、妻子、丈夫、母亲、父亲、上班族、自由职业,每一种身份都依稀可见又浑浑噩噩,实在想要面目清楚,多半惨不忍睹,活得通透了,人就变得只在意跟自己有关的事,因为没有时间想别人。
我觉这并不可以简单称之为冷漠,而是生活就是这样,疲于奔命当中,实在难以顾及太多。小说的结局,明玉带着女儿的标签,不愿过多追问,就这样照顾父亲吧,反正她是女儿。电视剧的结局,却在追问那个原因,那本来是最直接最习以为常的原因,因为亲情,因为爱。
那个偷偷拿了钱,去给女儿在寒冷冬夜里买习题集的父亲,定格在明玉十几岁时候的父亲,以及明玉看老宅的时候,想起曾经的母亲对她的拥抱。都是因为家庭之亲情。财产分配显然是不公正的,苏大强把这种不公正说出来,仿佛说出明成数十年的不公正一般,家庭没有绝对公平,其实是一个有关情理的大平衡,拿了钱就要认情,拿了钱不认情、不感恩,那是人情的大敌。
关于这个家庭,剧情从不公正中开始,又在不公正中结束。故事因為被动不公产生怨怼,又因为主动不公产生修复怨怼。生活变得有温情了。
我们心里清楚,生活的温情多半是跟梦想一样的字眼,无论何种身份地位,生活都会跟你动手,让你原本以为的光芒灿烂、花枝招展变得昏暗潮湿、一筹莫展。生活原本不是一个可爱的字眼,若是看剧也不能赋予爱情与温情,那生活的面貌将更为狰狞。
我愿意看梦想在电视剧里开花的样子。女人,犹如花朵一样,期待某个梦幻的场景,期待自己花瓶里的水足够清澈,让自己光鲜亮丽。女人,犹如花朵一样,无论走多远,有什么样的境遇,都离不开源头,没有那根茎的供养,是会枯萎的。
个中滋味,在人性的底部,也在人性的顶部。
我更愿意看见明玉的“原谅”而不是明玉的“妥协”。
那样的不公平在她人性里是充满大悲悯的,虽然不太恰当,但跟一个人将个人财富划入社会财富去做公益是相似的,有些人会纠结于别人对他的看法,是不是领情。有些人则连别人是不是理解都不去在意,他充满内心的安宁。
再者,我想小说中没有的“阿兹海默症”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忘记原本是快乐的事情,小说戏剧里常常有忘忧草、忘忧谷、忘情水……忘记一段痛苦,成为很多在其中受尽折磨的人最渴望的事情。可是,若是将一切都忘记,渴望就变得过犹不及。
苏大强忘记了往事,他才能重新成为一个为孩子付出的父亲,而不是半生辛苦,总没个尽头,他虽嘴上不说,但孩子们的样子,妻子的想法,他都清楚。
当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儿女的感恩与陪伴他不能明白,故事的结尾他无法听懂,仿佛缺席了自己人生的听众,那样的他,又该如何自处?
苏州评弹“乐”与“好”
《都挺好》里是有“乐”的,有几处剧情专门配了苏州评弹。苏明玉邂逅暖男石天冬,互生情愫却又欲说还休。三弦与琵琶交相辉映,苏州评弹《白蛇传之赏中秋》的乐曲娓娓而出:
七里山塘景物新,
秋高气爽净无尘。
今日里是新逢佳节同游赏,
半日偷闲酒一樽……
诚然,苏明玉是美女蛇,是玉人,是神仙。石天冬是许仙般的温柔先生,说的话、做的事可以医心,熬的粥可以治病,是人间普通的石头,并不似寒冬。
苏明玉独自一人去成都见洪总,另一边石天冬独自一人去给苏大强送外卖。更像是两场为了义气的出征,于是苏州评弹《三国演义之单刀赴会》铺叙而来:
波涛,
滚滚水东流,
鲁大夫设宴请君候。
是月十三亲赴会……
苏明玉与洪总唇枪舌战,宴席之后,苏州评弹《三国演义之战长沙》响起:
他们二人杀得无胜败,
喊杀连天有众三军,
关公善用拖刀记,
老将追,急急奔,
不料马失前蹄他翻下身……
这段评弹将在职场中明玉的辛苦与倔强,展现得恰到好处。明玉这个人的内心也如画一般可看起来。
《都挺好》中也有好画,片头的苏州风情画出自苏州画家谢友苏老师,他在平江路上开了一间画室,多年前我曾去叨扰,我们在他的画桌上铺一张旧宣纸,大家一起吃豆沙汤圆的事情仿佛还在昨天。苏州实在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即便是那样的尘世,其中的“乐”都挺好,也不免会发生苏家的纷纷扰扰。
即便是一家叫做食荤者的餐厅,在真实的拍摄地点,其实本来是一间全素餐厅。
吃肉该是张牙舞爪的,实际上原本全素,云淡风轻。
石天冬是一个暖男,他偏偏叫做天冬。
一如故事一开始,苏家内外,人们对于彼此的认知,其实并不像是你想的那样。
这就是生活。
诚如苏大强与保姆小蔡婚事告吹,小蔡奚落苏大强,骗房子的司马昭之心尽显,苏大强感情受挫,他没钱又不爱洗澡的现实那样,骨感又悲情: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
——苏州评弹《长生殿之宫怨》
尘世不易,人心难测。唯有“乐”与“好”,能暖三冬,能唱一出人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