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怎样提问题标志着学生已经会学习了,会在学习中学会思考,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对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与愿违,好多课堂上,学生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更不会带着思考去提问题,这就为课堂教学的深化和思维的扩展延伸形成了自然存在的障碍。
关键词:数学课堂 思考 提出问题 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运用新教材中,我们也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再是单纯地给出问题、提出问题,而是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或者主题图的形式出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从主题图或情境图中找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问题。根据这一要求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我十分关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探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一谈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班级的现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鸡蛋,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因多样而异彩纷呈,学生也因各有特色而显现无穷活力。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美国一所学校所提出的校训:“假如他是我的孩子。”是呀,如果我们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教,学生像自己孩子那样想问什么问什么,只要问,问错了、问偏了不要紧,给他问的空间、问的平台,课课问,天天问,长时积累必有成效。其次是尊重学校和班级的现实情况。农村小学生,由于见识少,知识面狭窄,家长整天忙于农活、打工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中带着问题去看书、看电视节目的几乎没有,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单一等因素导致他们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欠缺。所以培养他们学会提出问题是教的需要,更是学的需要。要诱发牵引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诱发强化他们想问、爱问、敢问的心理意识。学生会问了,一招活,招招活!课堂活、思维活的标志应是从问题开始!
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少年儿童刚进入校园,对于他们,学校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课堂上,在课外,在任何时候,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肯定、鼓励儿童的质疑意识,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好习惯,并加以适当优化引导,以致养成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低年级的数学,图画较多,十分形象具体,有的可以借助身边的材料让他们动手操作,摆一摆,诱发他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针对开篇的图画,教师可以放开来让他们看一看、静一静,想一想是什么、在干什么。教师要加以引导,对于说得不沾边的,教师切不可置之不理,相反,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再观察,逐步说出切合图画的内容,教师再鼓励他们。这样,儿童好问的天性才能得到张扬,得到引导发展。到了中年级、高年级,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那么,他们的质疑意识将会是最棒的,也将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自身潜能。
三、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教学活动中,要由学生唱主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先学会提一般问题,再学会提探索性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说图中画了什么,从中提炼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一问题,让学生想想该怎么做,得到两个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让学生说说算理,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是这样的呢?经过反复比较、讨论,最后学生归纳得出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这样,学生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体验到了自主参与探究的快乐和成功,自然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不会怯场了!
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创造展示平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课堂是有限的,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是不可能的。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对那些积极提出问题的同学,多给展示的机会,辅以表扬鼓励,使其始终保有兴趣,巩固一批;对于那些胆小不善于发言的同学,只要举手,必给他机会,说得对的适时给予奖励,说得不对的委婉指出,不管他说得沾边不沾边,只要肯说,那就进步了,几句夸赞让他尝到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成功和喜悦,发展一批;对于不发言的,营造氛围,吸引一批。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数学教学中,答案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是多维的,解决方法更是多样的。教给方法就是:“授之以渔!”方法、技巧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的方法。经常注意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剖析生活中的现象,数学就和生活融合了,学生也就能很好地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就能逐渐养成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课堂 思考 提出问题 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运用新教材中,我们也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再是单纯地给出问题、提出问题,而是以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或者主题图的形式出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从主题图或情境图中找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问题。根据这一要求和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我十分关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探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一谈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班级的现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鸡蛋,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因多样而异彩纷呈,学生也因各有特色而显现无穷活力。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美国一所学校所提出的校训:“假如他是我的孩子。”是呀,如果我们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教,学生像自己孩子那样想问什么问什么,只要问,问错了、问偏了不要紧,给他问的空间、问的平台,课课问,天天问,长时积累必有成效。其次是尊重学校和班级的现实情况。农村小学生,由于见识少,知识面狭窄,家长整天忙于农活、打工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中带着问题去看书、看电视节目的几乎没有,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单一等因素导致他们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欠缺。所以培养他们学会提出问题是教的需要,更是学的需要。要诱发牵引他们在数学的海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诱发强化他们想问、爱问、敢问的心理意识。学生会问了,一招活,招招活!课堂活、思维活的标志应是从问题开始!
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少年儿童刚进入校园,对于他们,学校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课堂上,在课外,在任何时候,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肯定、鼓励儿童的质疑意识,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好习惯,并加以适当优化引导,以致养成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低年级的数学,图画较多,十分形象具体,有的可以借助身边的材料让他们动手操作,摆一摆,诱发他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针对开篇的图画,教师可以放开来让他们看一看、静一静,想一想是什么、在干什么。教师要加以引导,对于说得不沾边的,教师切不可置之不理,相反,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再观察,逐步说出切合图画的内容,教师再鼓励他们。这样,儿童好问的天性才能得到张扬,得到引导发展。到了中年级、高年级,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那么,他们的质疑意识将会是最棒的,也将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自身潜能。
三、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教学活动中,要由学生唱主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先学会提一般问题,再学会提探索性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说图中画了什么,从中提炼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一问题,让学生想想该怎么做,得到两个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让学生说说算理,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是这样的呢?经过反复比较、讨论,最后学生归纳得出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这样,学生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体验到了自主参与探究的快乐和成功,自然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不会怯场了!
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创造展示平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课堂是有限的,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是不可能的。对此,我们的做法是:对那些积极提出问题的同学,多给展示的机会,辅以表扬鼓励,使其始终保有兴趣,巩固一批;对于那些胆小不善于发言的同学,只要举手,必给他机会,说得对的适时给予奖励,说得不对的委婉指出,不管他说得沾边不沾边,只要肯说,那就进步了,几句夸赞让他尝到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成功和喜悦,发展一批;对于不发言的,营造氛围,吸引一批。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数学教学中,答案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是多维的,解决方法更是多样的。教给方法就是:“授之以渔!”方法、技巧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的方法。经常注意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剖析生活中的现象,数学就和生活融合了,学生也就能很好地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就能逐渐养成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