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做到整合和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系统,精讲精练,张弛有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的教学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辅助教学工具,但我们的学生也有了学习机这样的好东西.现代的学生,依赖性很强,曾有这样一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恒成立问题f(x)≤bx-2是求f(x)min≤bx-2还是求[f(x)-bx]min≤-2?我当时只有一种感觉:他们的心是空的.我们经过了一年的高考复习,难道培养出来的学生像“空心砖”?为什么?我们怎么做才可以把这块“砖”填满呢?为此,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熟悉基础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丰富,要求理解的东西很多.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其实,不熟如何能生巧,不生巧怎么能算熟.不会做就表示不理解,不理解怎么会做?高中学生有一个通病:上课听懂了,下课不会做,过两天就忘了,更不会做了.在学生心中,觉得自己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已经熟悉了基础知识,但实际上不是,我们所谓的熟悉,和学生心中的熟悉是不同层次的两种:学生所谓的熟悉在我们这里仅限于“了解”,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具体是什么,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做了;而我们所谓的熟悉是“理解”,能够学以致用.这需要高一、高二扎实的功底.所以,我们一般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第一轮复习: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熟悉知识.
二、深入基础
通过第一轮细致、透彻的复习,学生才真正发现,高中数学的知识虽然多,也是有脉络的.但在复习过程中,受学生基础、教学进度等多方面的影响,一轮复习很难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从而我们进入第二轮复习.因为第一轮的特殊现象,第二轮的时间就变得很有限.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20天左右),更好的完成第二轮的复习,这是很关键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精、少,有针对性.
众所周知,数学高考题的模式至今基本未变,新课标全国卷是有5个解答题必做,然后是三选一.在各个地方都会在3月初举行第一次大型的摸底考试,之后就进入第二轮复习,但第二轮复习的资料一般很难完成,其实,我们可以针对考试题型和知识,设计9个专题,前6个专题:三角函数、数列、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带参函数单调性为必讲内容,后三个专题:几何证明选讲、参数方程及其应用、绝对值不等式根据需要选择.在专题复习时,采用“问题”链式设计,将某一专题知识的常考点融入一题或多题.例如: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可以给出一个不等式组,提出与距离、斜率、积分等有关的多个问题,使学生能更加透彻的明白与线性规划问题有关的题目是什么样子,或者说线性规划解题的方法能够渗透到哪些方面.将这9个专题作为课堂复习的主线,然后配备综合的限时训练,以强调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特殊于一般、类比于归纳、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作为限时训练的依据.即是让每个限时训练能够覆盖所有知识点.这样,既能够完成专题复习,又能够实现综合训练,而且综合类限时训练相对于专题性的限时训练要来的简单、基础,覆盖面广,有助于学生及时检测自己遗忘的知识.如果我们把数学比喻成一棵“树”,这6个专题就像从这棵“树”的树干长出来的6个主要“枝桠”,其他的知识就是相应“枝桠”上的“小枝桠”或者“树叶”,这样,我们的每名学生的心中都可以培养出一棵“参天大树”.
三、整合基础
经过紧张有序的总复习,一般认为,结果已成定局.但,我们也清楚,高考数学也讲究应试技巧.当然,要取得好的成绩,也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长年累月的刻苦专研中培养起来的数学能力.从进入高三,到第二轮复习结束,很快就进入第二次统一模拟考试,我们可以把第二次模拟考试前的1周或2周纳入第三轮复习.我们知道,第二轮复习结束,未经过综合训练的学生与经历了综合训练的学生,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虽然经历了两轮复习,但始终是零散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第二次统一模拟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综合训练.第三轮复习,一般就是以综合测试为主,通过试卷讲评,让学生暴露弱点,突破难点,使原有知识得到再一次提升.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把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串联起来,并将它系统化、综合化.在此期间,学生的身心压力很大,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题海战术,做到精讲精练,张弛有度.高三的这三轮复习,起到了循序渐进的作用,如果跳过某一轮复习,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以致厌倦,如同“空心砖”,一无所知.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数学内容繁重,呆板,给学生的感觉是实用性不强,没有兴趣,这对现代数学教师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怎么样能够让学生体会、明白,其实数学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甚至是应用数学,不仅仅是买菜、卖菜这么简单,这需要我们数学老师的生活积累,不断的观察和学习.如今的课程改革,再到接下来的高考改革,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新考验.
【参考文献】
[1]宋海永,严东泰,陆静芬.试卷讲评 注意四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2)上:40—42.
[2]陈英凯.回归课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措施[J].数学通讯,2014(5、6)上:78—81.
[3]杨林军.恰似一夜春风来——读“2012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课设计示例”有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6)上:48—50.
[4]陈余根.高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0)上:42—44.
【关键词】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的教学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辅助教学工具,但我们的学生也有了学习机这样的好东西.现代的学生,依赖性很强,曾有这样一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恒成立问题f(x)≤bx-2是求f(x)min≤bx-2还是求[f(x)-bx]min≤-2?我当时只有一种感觉:他们的心是空的.我们经过了一年的高考复习,难道培养出来的学生像“空心砖”?为什么?我们怎么做才可以把这块“砖”填满呢?为此,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熟悉基础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丰富,要求理解的东西很多.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其实,不熟如何能生巧,不生巧怎么能算熟.不会做就表示不理解,不理解怎么会做?高中学生有一个通病:上课听懂了,下课不会做,过两天就忘了,更不会做了.在学生心中,觉得自己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已经熟悉了基础知识,但实际上不是,我们所谓的熟悉,和学生心中的熟悉是不同层次的两种:学生所谓的熟悉在我们这里仅限于“了解”,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具体是什么,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做了;而我们所谓的熟悉是“理解”,能够学以致用.这需要高一、高二扎实的功底.所以,我们一般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第一轮复习: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熟悉知识.
二、深入基础
通过第一轮细致、透彻的复习,学生才真正发现,高中数学的知识虽然多,也是有脉络的.但在复习过程中,受学生基础、教学进度等多方面的影响,一轮复习很难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从而我们进入第二轮复习.因为第一轮的特殊现象,第二轮的时间就变得很有限.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20天左右),更好的完成第二轮的复习,这是很关键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精、少,有针对性.
众所周知,数学高考题的模式至今基本未变,新课标全国卷是有5个解答题必做,然后是三选一.在各个地方都会在3月初举行第一次大型的摸底考试,之后就进入第二轮复习,但第二轮复习的资料一般很难完成,其实,我们可以针对考试题型和知识,设计9个专题,前6个专题:三角函数、数列、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带参函数单调性为必讲内容,后三个专题:几何证明选讲、参数方程及其应用、绝对值不等式根据需要选择.在专题复习时,采用“问题”链式设计,将某一专题知识的常考点融入一题或多题.例如: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可以给出一个不等式组,提出与距离、斜率、积分等有关的多个问题,使学生能更加透彻的明白与线性规划问题有关的题目是什么样子,或者说线性规划解题的方法能够渗透到哪些方面.将这9个专题作为课堂复习的主线,然后配备综合的限时训练,以强调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特殊于一般、类比于归纳、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作为限时训练的依据.即是让每个限时训练能够覆盖所有知识点.这样,既能够完成专题复习,又能够实现综合训练,而且综合类限时训练相对于专题性的限时训练要来的简单、基础,覆盖面广,有助于学生及时检测自己遗忘的知识.如果我们把数学比喻成一棵“树”,这6个专题就像从这棵“树”的树干长出来的6个主要“枝桠”,其他的知识就是相应“枝桠”上的“小枝桠”或者“树叶”,这样,我们的每名学生的心中都可以培养出一棵“参天大树”.
三、整合基础
经过紧张有序的总复习,一般认为,结果已成定局.但,我们也清楚,高考数学也讲究应试技巧.当然,要取得好的成绩,也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长年累月的刻苦专研中培养起来的数学能力.从进入高三,到第二轮复习结束,很快就进入第二次统一模拟考试,我们可以把第二次模拟考试前的1周或2周纳入第三轮复习.我们知道,第二轮复习结束,未经过综合训练的学生与经历了综合训练的学生,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虽然经历了两轮复习,但始终是零散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第二次统一模拟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综合训练.第三轮复习,一般就是以综合测试为主,通过试卷讲评,让学生暴露弱点,突破难点,使原有知识得到再一次提升.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把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串联起来,并将它系统化、综合化.在此期间,学生的身心压力很大,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题海战术,做到精讲精练,张弛有度.高三的这三轮复习,起到了循序渐进的作用,如果跳过某一轮复习,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以致厌倦,如同“空心砖”,一无所知.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数学内容繁重,呆板,给学生的感觉是实用性不强,没有兴趣,这对现代数学教师的要求也就提高了.怎么样能够让学生体会、明白,其实数学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甚至是应用数学,不仅仅是买菜、卖菜这么简单,这需要我们数学老师的生活积累,不断的观察和学习.如今的课程改革,再到接下来的高考改革,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新考验.
【参考文献】
[1]宋海永,严东泰,陆静芬.试卷讲评 注意四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2)上:40—42.
[2]陈英凯.回归课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措施[J].数学通讯,2014(5、6)上:78—81.
[3]杨林军.恰似一夜春风来——读“2012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课设计示例”有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6)上:48—50.
[4]陈余根.高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0)上: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