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以德服人的全球治理方式


  “天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国人一向重视“天下”,而相对忽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或天下平是传统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天下”顾名思义就是天之所覆的普天之下,相当于今天的全世界或全球。如何治理天下?中国古人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中庸》认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经”,即九大原则: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一段文献有三层含义,而且三层含义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首先它告诉我们治理天下国家的九大原则的具体内容: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近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百姓,吸引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其次,它向我们展示了每一条原则都有其特定功能,即这九大原则各自具有什么意义,这是在回答了是什么之后进一步的问题。所谓修养自身,治国平天下的正确原则就能确立;尊重贤人,作为天子,其思想就不会疑惑不决;亲近亲人,同族的兄弟叔伯就不会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迷失方向;体恤群臣,士的回报就会更加厚重;爱护百姓,百姓就会更加努力;招纳工匠,财用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之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都会敬畏了。
  再次,它告诉我们实现九大原则的具体路径,这就转入了第三层。斋戒那样庄重,穿着整洁,不符合礼仪的事不做,这就是修身;摒弃谗言,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样就是尊崇贤人了;提高亲族的爵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在情感上保持一致,这样就是亲亲了;重予之权,授之重使,这样就劝勉大臣了;真心诚意地相信他们,并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这样士人就尽力了;使用百姓,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样百姓就努力了;每天检查,月月考核,付给他们的薪水粮米与他们的业绩相称,这样工匠就努力了;走时欢送,来时欢迎,嘉奖能力强的,怜恤能力差的,这样远方之人就归顺了;延续绝嗣的大夫之家,复兴废亡的小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弱,朝见和聘问都按时进行,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样诸侯就得到安抚了。
  个人、家庭、国家、天下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环环相扣、连续不断的有机整体,平治天下从修身做起,从每一个国家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正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中华文化一向主张德服天下,而不是威服天下,倡导王道,反对霸道。孟子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打着仁义的旗号,以武力为手段,实现自己扩张的政治意图,这是霸道。行霸道必须有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作后盾,没有军事实力,一个蕞尔小国也想行霸道,只能是自取灭亡。而以高尚的德行,推行仁义的价值观,就是一统天下的王道。王道不在于国家大小、势力强弱,凡是国家无不可行。行霸道是以力服人,并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对方的力量没有你大罢了,一旦对方的力量超过你,也会反过来以力压服你。以德服人,才能让天下人心悦诚服。
  如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一个民族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如何治理这个“地球村”成为当代世界的重要课题。二十世纪,人类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美苏两大霸权的长期冷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强独大,借助其超强的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频频挑起事端,策划“颜色革命”,搞得中东地区遍地狼烟、欧洲各国难民危机等等。美国式的“以力假仁”的霸道正将人类带进死胡同,而中国的和平崛起,意味着“以德行仁”的王道越来越得人心。只有中国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以孔子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为起点,以全人类的互利共赢为目标,以“和而不同”为手段,天下一家,四海若一人,真正以德行仁,实行王道,未来的人类才能避免冲突与对抗,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

十、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


  中华文化一向主张“天下一家”,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也不管你是什么宗,什么教,只要“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只要“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因而,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宗教信仰的不同不是问题,不会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发生战争;种族、肤色的不同也不是问题,因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也就不会发生种族冲突。中国人自孔子时代起,就在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在鲁国参加年终大祭——蜡(zhà)祭,仪式结束后,来到城阙之上,喟然长叹。他的学生子游正在他身边,便问孔子:“您为何如此感叹?”孔子说:“大道流行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杰辈出的时代,我未能赶上,但是我多么向往啊!”大同社会里,“天下为公”,人人没有私心,更无尔虞我诈之念,一切出于公心。选举有德有才的人出来管理天下,人们都讲信用,大家和睦相处。人人相亲相爱,每一个人不仅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孝顺别人的父母;不仅慈爱自己的子女,也慈爱他人的子女。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年轻力壮的人,尽其所能,为社会做贡献;年幼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成长;幼年失去父母的、老年丧子的、有残疾的、得了疾病的等等,“皆有所养”。男人有男人的本分、地位、责任,为国为家,尽应尽的义务;女人都有自己的归宿。人人都为货物的丢弃于地而深感惋惜,但不是为了自己私藏;能力唯恐不是从自己身上施展出来的,但不是为了自己。所以世界上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明争暗夺发生,各种计谋都没有它的用武之地,各种抢劫、偷窃、作乱的事件都不会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是“大同”。   “大同”是孔子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与向往的理想境界。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饱经苦难,大同理想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与不懈追求。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写了一部《大同书》,力图将大同理想建于近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之上。不过,康氏只是写了《大同书》,并没有找到通往大同的道路。孙中山先生融中西文化为一炉,力倡“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他认为自己提出的“民生主义”就是“大同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入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相号召,团结各族人民继续向这一理想而努力前进。

十一、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


  中华文化不仅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问题,它不仅认为“天下一家”,而且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家庭,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民胞物与”思想。
  “民胞物与”这一命题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首次提出来的。在张载看来,所有的人,不管你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抑或黑种人;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大人,还是幼童;只要是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万物都是我的伙伴。张载将这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要求自己、勉励自己。他说: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乾称篇》)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乾(天)称为父亲,坤(地)称为母亲,我非常藐小,乃浑然处于天地之间。充满天地之间的气就是我的形体,天地之理就是我的本性。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而一切万物都是我的伙伴。天子是天地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尊敬年龄高于我的人,就是尊敬自己的兄长;慈爱一切孤苦弱小的人,就是慈爱自己幼弱的弟弟。圣人,是我同胞中与天地合德的人;贤人,是我同胞中优秀的人。天下所有衰老的人、残疾的人、孤苦无依的人、鳏夫寡妇,都是我同胞中穷困痛苦而无处诉说的人。及时地保护他们,是作为天地子女对父母应有的帮助。乐于保育同胞而不为己忧,是对天地父母最纯粹的孝顺。违背了天地(父母)之道叫“悖德”,伤害仁德叫“贼”,助长邪恶是天地不成材之子,而将天性充分体现于形色之身的人就是最像天地(父母)的孝子。体认并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就是对天地事业的最好遵循;穷尽天地化育之奥秘,就是对天地意志最好的继承。即使独自处于屋子最隐蔽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而无愧无怍,才算没有玷污天地;时时保存仁心、涵养天性,是侍奉天地而不懈怠。厌恶美酒,是崇伯之子大禹对天地的顾养;教育英才,是颍考叔将孝子之情施与自己的同类。永不松懈,决不放弃,一定要使父母对自己满意,这是大舜的功劳;不逃避以待烹戮,这是晋献公的太子申生对父亲的恭敬。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完整身体,临死时完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勇于顺从父命,这是周代大臣尹吉甫的儿子伯奇。富贵福禄的恩泽,是天地父母对我生活的厚爱;贫贱日常的忧戚,是天地对你的考验,是为了帮助你成就一番事业。活着的时候,我顺从、事奉天地之道;死的时候,得到永远的安宁。
  张载的这段话堪称千古奇文。全文千头百端,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这个中心就是孝。孝是儒家文化的本质,也是儒家文化与“道法自然”的道家、出家入寺的佛教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由天下一家到天地一家,实现了由人间社会向宇宙无极的跨越,使孝由伦理范畴向哲学范畴转化。在天父地母的意义上,天地间的一切无不是天地创生的,无不是秉承着天地之气、天地之理的存在物。所有的人都是天地的儿女,所有的物都是我们的伙伴。人与人之间虽然有着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同,贤与不肖之别,甚至还有不少弱势群体,但在天父地母的意义上,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都是同胞,大家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就是长其长,就是幼其幼,就是补天地之缺憾,就是助天地之功,就是对天父地母最纯洁的孝。
  道教重长生,佛教让人修来生,而儒家关注现世,关注当下。当下的人生既有富贵福泽,也有貧贱忧戚,富贵福泽是天地父母对你的厚爱,贫贱忧戚是天地父母对你的考验,是“苍天着意困英雄”。活着的时候努力顺应天道,顺应地道,进而效法天道,效法地道,就是天地的孝子。死的时候,无愧此生,了无遗憾,获得永久的安宁。
  “民胞物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情怀,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宇宙精神。立足于“民胞物与”的角度看宇宙,宇宙不是外在于我的生存空间,而是创生了我、内在于我的生命存在;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为父亲,地为母亲,人人都是天地的儿女,大家理应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冲突与排斥。万物都是人的伙伴,作为天地儿女理应尽子女之责,努力保护好自然万物,而不是任意宰杀生灵、挥霍万物。人不能体天地之心以为心,万物何所托命乎?天地之生,人为贵,人贵在担承天地之责,尽天地之命,担负起保育万物的责任。(连载完)
  (选自《崇先祖 重道统——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书局。有删节。作者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
  院长)
其他文献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①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②爱,给一果下马③,常服御④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⑤,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⑥,莫不震慑,乃谓人日:“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
期刊
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十六)  唐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除宦官问题外,还有藩镇问题。  唐代藩镇的设置,是由开元、天宝时期的周边节度使和内地采访使,在安史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形成的行政实体。它们演变的渊源不同,在整个藩镇形势中的地位各异,因而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类型。  首先,安禄山起兵于河朔,战乱平息后,河北地区仍由安史旧部统领,并出现了割据自雄的局面,迄唐亡不改,流风及于河南部分地区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色”观念跟我们今天的生活也许存在着一定距离,不过,具体到“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却并不会令人感到陌生。后四种都能跟我们所熟悉的颜色直接或间接地对应起来,唯独“青”让人感到些许困惑。一方面,当我们试图把它跟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时,首先进入脑海中的一定是“青山绿水”“草色青青”这类典型的绿色形象;另一方面,《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又使得“青”跟蓝色的密
期刊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儒家之学首先是“用心于内”的“为己之学”,即便在从事社会事业的“外王”当中,时时反省自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内圣与外王并非割断的两截,也不是有人说的先内圣后外王,或先外王后内圣。在求“本”上,虽有内圣在先而外王为后的逻辑顺序,但在事理中,则内圣中有外王,外王中有内圣,二者融为一体。  “三省”的修养非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丙申,至马嵬驿b,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c,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a,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
期刊
爱书人单调的读书生活中,时常会点缀着某些自娱性的节目。这些不足为外人道,但在当事人自己却真能品尝到一丝特异的滋味。譬如,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位读书人站在自己的书橱前,静静地浏览林林总总的藏书。这倒没什么,触动我们的是此时他的表情中的某样东西。目光在一排排书脊上逡巡往返,仿佛元帅检阅列队待发的兵士,但元帅脸上攒足了威严,爱书人却是如霭霭月光般的温情宁静,容易使人联想起挽起沉甸甸的谷穗时的农人。间或他会抽
期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十)  古人云:“文物仪章,莫备于唐。”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时期。唐代的监察制度也在前代的基础上进入了成熟期。  唐代中央的监察机构仍是御史台。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官秩从三品。唐代监察官与行政长官之间的交流是频繁的,像御史大夫这样的高官也可以改行。有人统计过,从唐朝建立之初到唐玄宗开元元年(713)的90多年间,有12位御史大
期刊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政史类资料汇编,保存了自帝尧至东周初年的一些重要史料,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礼制、官制、法制、天文、地理、音乐、舞蹈和教育诸多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我国上古治国理政经验之总结,对研究我国上古历史,具有重大价值。一  先秦时期,《尚书》称为《书》。汉以后才称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尚书》的作者是谁,已经无从考证。《尚书》中有《尧典》《舜典
期刊
儒家篇(六)  西方学者认为,儒家主要关注三件事:教育、礼仪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双方带来的实际好处。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学习经典,每个人都可以效法古代的正人君子,在言行上无疵;礼仪的重要性在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整套美好的行为习惯继承古人,在言行上无瑕;而上下级有区分,在言行上就会无误。这中间,“教育”是排在第一位的,人从生到死,一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是终身学习,是学习型人生。  那
期刊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东坡志林·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写道,街中小孩儿听人说三国的故事,或哭或喜。可见,早在北宋年间,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就已深入人心,诸葛亮在当时也已家喻户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老百姓眼里,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化身;在感怀寄寓的人心中,诸葛亮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