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工作思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q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如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视野当中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高校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常常表现出积极、敏感的态度,并就时事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如果对于这些言论没有及时有效解决便会很容易在网上形成炒作,将个人情绪传染到群体当中,激化矛盾,甚至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构建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引导机制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并且,对于一些消极信息来说,在网络上的蔓延速度往往比其他的任何传统媒介都要迅速。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多发,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也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和技术手段,网络舆论的产生很容易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故笔者就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现状、产生原因进行了以下分析,并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所谓舆情实际上就是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内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它着重于这个特定群体的思想活动和情感。它是对群体意见、要求的综合反映。当众多网民对某一事件同时表达出各种看法之后,这些意见将在这个网络空间内修正、较量和融合。这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舆情类型,即网络舆情。所以说,网络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在一定时期内对网络热点事件或焦点表达意见,对公众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
  而高效网络舆情指的是与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等联系密切的一些网络上形成的集中性意见及言论。它与学生的基本利益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通常来说都是来源于校园网站、学生论坛等公众平台。一般来说,高校网络舆情包括很多种类:一是学校与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二是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三是关系到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问题。总而言之,小到生活日常,大到国际大事,这些都是学生在网络上探讨的主要问题。
  高校舆情具有很多特点:一是内容多元化,并且较为分散。一般来说,高校学生对与学校相关的热点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涵盖面较广,关注的问题随时会发生变化,在管理过程中很难预测下一个舆论点,预防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二是主体集中且广泛。尽管我们知道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是校内的学生,但是制造网络舆情的主体通常是校园网上一些活跃的学生以及一些事情的参与者等,可能由于某件事情吸引他们或者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从而在网络上进行宣泄,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不知情学生的关注,并产生一定的具有倾向性的言论及大众心理;三是产生速度快。作为当前大学生沟通交流、情感发泄的重要途径,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为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话题讨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涉及到敏感话题,很多大学生都会跟风顶帖,在网络上快速的形成具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舆论,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化和情绪化,形成突发事件,使得学校很难有效控制。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舆情相比于普通的舆情有着其特殊的性质,其主体知识层次高、参与性强、好奇心重;客体也有被广泛关注的各种时事问题,并且符合大学生的层次特点。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
  大学生知识水平层次较高,并且属于具有创造力的、思想活跃、好奇心重、责任心强的青年群体。无论是HM370、萨德问题还是九寨沟地震,无论国内国外、大事小情都是高校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网络民族、民主意识强烈
  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网络也成为了人们国民民族意识表达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拥有便捷的上网条件之后,常常将网络作為他们抒发爱国情感、探讨强国之路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说,高校学生拥有的抒发民族情感的平台有很多,大多都是通过校园网络论坛,如中山大学“仙逸时空”,清华大学“水木清华”,中南大学“升华网”等。此外,在一些较为著名的论坛以及大学生网站也有高校学生的活跃身影,如湖南省大学生信息港、人民网上的“中国舆情网”、“强国论坛”、“西祠胡同”等。大学生在这些网络论坛上拥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由其是面对我国爱国情感事件的话题,学生们的民族情感十分高涨。
  (三)网络谣言与虚假消息,舆论情绪化
  在当前的网络化社会当中,尽管舆情能够让我们听到更多的民声、了解民心、民意,是对人们思维、理念的一个重要变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简单便捷,并且其审查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媒体,很容易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虚假消息。经过分析调查发现,曾在网络论坛或贴吧发布或传播虚假消息的学生比例高达40.7%。并且,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以及广阔性的特点,网络上的一些谣言远比现实的谣言散播的更加快速,范围也更大,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也更为严重,常常会导致广大群众盲目跟从或冲动。很多学生在面对网络热点问题的时候都会及时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也充分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多元化特点,但与此同时,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干扰,表现出情绪化,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理性的言论,甚至将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垃圾场。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发原因
  (一)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
  在当前我国高校舆情管理工作中,基本上都是学生工作部门担任管理学生的重要单位,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学校周边网络中心的管理,管理学生演讲等安全问题的部门是学校的保卫和宣传部门。可见,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依然较为模糊,看似每个部门都参与管理,但实际却都不全面。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狭隘的管理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舆情造成了影响,决定了高校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上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无奈。
  (二)缺乏网络舆情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在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调查表明,学生对网络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担忧:有36%的学生担心信息误导以及舆论失范的问题;有27%的学生担心个人隐私的泄露问题;有26%的学生担心网络会成为点燃消极情绪的导火索,而还有7%的学生担心会破坏校园稳定,影响学校形象。在高校校园网络的管理方面,目前缺乏较为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和对校园网的注册要求、发布条件、信息的审核以及评论的态度,甚至是对错误言论引发的现实事件等进行相应的处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当前我们迫切的需要完善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做到在满足学生互动交流、反应问题的同时维护校园网络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落后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如今网络传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传统的高校舆情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网络的管理需求。网络上常常充斥着各种不良甚至反动言论信息。学生们随时能够看到,也常常会在其中发表一些不满情绪。若仍然依靠传统的人盯人的战术,很难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研究
  网络舆论引导作为当代发展的一个新型课题,需要我们探索创新,制定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思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并且,要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在网络舆情管理引导理论方面不断创新。
  (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组织机制
  对于高校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建议,笔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8%的学生认为应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有31%的学生认为应当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15%的学生认为应当建立新闻发言制度;有10%的人认为应当利用舆情监控系统;而只有4%的人认为应当采取传统的“封闭”办法。可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组织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
  我们可以利用培养校园网络的“意见领袖”的方式,让其对网络舆情的走向进行有效引导,这个领袖可以是一些资深网民或者是一些论坛的版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重点关注,通过将校园网“意見领袖”作为“网络协调者”的一部分的方式,对校园论坛以及一些其他的主要网站的动态进行实时关注,参与到热点讨论当中,对网民进行更加正确的引导教育。
  (四)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中国互联网协会曾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其中明确提出,要以积极的态度来促进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应当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高校应继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网络道德责任感。加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
  (五)从技术层面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
  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话题,学校应进行有效监控,对一些有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威胁的舆情进行有效引导,过滤不良和反动信息,要求学生实名制登录、发表言论。并且,如果一旦发生校园舆论危机,学校要及时发现并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和保障校园舆论安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各大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发表意见的同时拥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阚乐飞.新媒体时代对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引导的一些思考[J/OL].经营管理者,:(2017-09-19).
  [2]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
  [3]胡玉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2):69-70.
  [4]郭佳慧.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2,34(09):1-3.
  [5]杨兰芹,徐新,潘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2):225-226.
  [6]吴萍,林铭.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03):156-159.
  (作者介绍:张燕飞,滨州学院艺术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学(中国美术史))
其他文献
车削加工中,经常遇到直线倒角和圆弧倒角的加工。本文就华中系统如何实现自动倒角的指令格式进行说明,并对其应用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Turning process, often encountered
内容摘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三个阶段,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交融中彰显了文化意识自觉,文化制度自信,文化观念自由的三重意蕴。文化意识自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能中国化,凭借中国文化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融合,显现出文化观念自由的强大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园暴力案件频繁发生,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本文阐述了校园暴力的定义,探究了校园暴力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学校、家长、学生等方面提出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在文章的最后从社工角色的角度说明社工在介入学校暴力中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键词:校园暴力 成因 有效应对措施 社工角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传统思想与外来思想碰撞
【摘 要】介绍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良种选择,播种前的整地、施肥、灌水、播种期的确定,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冬小麦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小麦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全年常年种植面积约三千万公顷,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小麦生产情况对我国粮食
内容摘要:本文紧密结合我校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勢,以目前存在的医学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时间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不足等)为导向,通过文献研究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试图从生源国印度与中国的德育模式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两国高校在德育方面(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的异同,以求探索一条面向南亚医学生的德育之路。  关键词:高校德育 南亚医学留学生 中印对比  1.引言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纵深发展,
【摘 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色。应用文是我们交际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写作应用文时会出现难以把握应用文的语言特点的现象,但这又恰恰是我们写好应用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本文中从三方面来谈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分别是恰当准确、简洁规范、朴实得体。   【关键词】应用文作用;语言特点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
内容摘要:工匠原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工匠在实际劳作中产生的一种具有共性的特质。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在工匠精神的发展和演进中有着特别的地位;而现代制造业大国德国,以其精益求精等工匠特质成为人们进行比较的重要特色国度。本文将通过探究汉德工匠精神的演进和发展,分析和推断出工匠精神对高校学生培养和德育工程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工匠精神 德育工程 教育  一.引言  2015年5月8日,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贷消费变得越来越普遍,大学生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消费群体,吸引各种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抢占大学生消费市场。信贷消费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快捷、便利的消费方式,一方面也存在诸多隐患。本文以“蚂蚁花呗”为例,浅析我国大学生信贷消费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蚂蚁花呗” 信贷消费 大学生  一.大学生使用“蚂蚁花呗”的现状  “蚂蚁花呗”是支付宝推出的一款消费
【摘 要】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融于一体,可以形成连贯、系统、全面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衔接,从而有效增强理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习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消除旧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习脱节的弊端,对于改善目前学生厌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有帮助,同时对于改进和提升技工教育质量以及管理水平也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关键词】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学;现代教
内容摘要:教育公平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公平的教育能够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在为保障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享有受教育的权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马克思教育公平观的思想为我国教育体制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武器,对我国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和谐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以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的具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