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謇简介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南通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1894年7月,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移驾紫禁城,当日,恰逢暴雨,百官匍匐路旁,两膝泡在水里,慈禧乘轿经过众官时,竟连头也没有抬一下。张謇目睹此景,心死如灰。他说:“就在那一刻,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其实满朝文武最不应该有这种念头的就是他了,因为在三个月前,他“大魁天下”成了状元。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年后,这个叫张謇的江苏南通人宣布放弃仕途,转而去做了一个商人。
状元下海办厂,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自从唐太宗开科取士以来,殿试摘桂是中国人一生中最大的荣耀。然而,张謇经商却颠覆了所有的光荣。他好像是往天下士人心中重重砸下了一个大锤,其震撼效应难以形容。
张謇经商的动机,与赚钱无关。他起自农家,苦读成名,有过10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最远还去过朝鲜,当状元时已年过不惑,自然不再年少轻狂。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他还曾替张之洞起草过《条陈立国自强疏》,明确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他把自己下海经商称为“舍身喂虎”,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
张謇要办一个纱厂,他起名为大生,其意源自《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当时,日本商人获准在上海开办纱厂、丝厂,张謇颇有与之争利的意思,而且江苏一带是丝绸之乡,纺布织纱古有传统。他联络了南通当地的6个布庄老板、木材商和典当行商人作为合伙人,商定办一个2万锭的纱厂。
状元办厂,雷声很大,但是实际上却很窘迫。他的创业资金只有区区2000两白银——其中700两还是向朋友借垫的。于是,大生纱厂从一开始就很有现代企业的气息,他拟订了一份《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
尽管投资回报颇是诱人,但是,募股却很不理想,很多人对这个从来没有经过商的书生信不过,还有人问他:“什么是工厂?”终于到1899年夏天,大生纱厂才算筹足资金开了工,第一批“魁星”牌白棉纱出了厂,当日开动纱锭6千锭。到1900年2月,大生纱厂就赚回利润2.6万两白银。
张謇有天生的管理和经商天才。在大生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各人均有明确的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在这个会上讨论解决。有趣的是,《厂约》细到对招待客人几个小菜都有规定,平常饭菜二荤二素,休息天加四碟,二斤酒。另外每月犒劳两次。逢节日或招待来客,“八碟”、“五簋”、“四小碗”、“一点”,不得超过这个标准。《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达195条,在当时,这恐怕已是中国人自办企业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由史料可见,张謇办厂,惟一沾了点政策便宜的是,他在南通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另设纺厂”的专利权,算是有了一点垄断的优势,不过这在当时也是很通行的做法。除此之外,大生纱厂的壮大几乎全凭商业上的运作。在纱厂正常生产后,为了降低棉花的收购成本,张謇接着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自己种棉花。接着,他又陆续开办广生油厂、大兴(复新)面粉厂、资生冶(铁)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泽生水利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都与纱厂有产业上的关联性,办广生油厂是要利用轧花下来的棉籽,办大隆皂厂是利用广生的下脚油脂,办大昌纸厂最初是想把大生的下脚飞花利用起来,为大生生产包装纸和印刷用纸,办复新是因为大生有富余的动力而且每天浆纱织布需要大量面粉,办轮船公司最初是为了大生的运输需要,办房地产公司是外来人口渐多需要住房,办铁厂则是为了制造织布机、轧花车等设备。
如此完备而精妙的产业链打造,完全是大工业制造的理念,不但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当时的英国人曾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推张殿撰之意,凡由外洋运来各种货物,均应由中国自行创办。”
张謇办厂,另外一个大的贡献是“绅督商办”,这是晚清企业的一大进步模式。作为股份制的大生纱厂,股本中有一半是那堆英国纱机折算过来的官股,不过终张謇一生,他都没有让官府的手伸到企业里来过,数十年中,官股从来只拿分红,并不干涉厂务。张謇本人虽也是股东之一,但股金不过区区2000两(在全部资本中只占0.4%),他在大生的权威从来都不是靠股份,而是他的状元头衔、人脉资源,他以士绅身份,居官商之间,负责全权办厂,这是他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官替代不了他,单纯的商也不可能替代他。张謇另外一个伟大的地方是,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并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威将企业一点点地据为己有,这种淡泊财利的作风值得后人借鉴。
(策划完)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南通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救国之路。
1894年7月,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慈禧太后从颐和园移驾紫禁城,当日,恰逢暴雨,百官匍匐路旁,两膝泡在水里,慈禧乘轿经过众官时,竟连头也没有抬一下。张謇目睹此景,心死如灰。他说:“就在那一刻,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其实满朝文武最不应该有这种念头的就是他了,因为在三个月前,他“大魁天下”成了状元。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年后,这个叫张謇的江苏南通人宣布放弃仕途,转而去做了一个商人。
状元下海办厂,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自从唐太宗开科取士以来,殿试摘桂是中国人一生中最大的荣耀。然而,张謇经商却颠覆了所有的光荣。他好像是往天下士人心中重重砸下了一个大锤,其震撼效应难以形容。
张謇经商的动机,与赚钱无关。他起自农家,苦读成名,有过10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最远还去过朝鲜,当状元时已年过不惑,自然不再年少轻狂。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他还曾替张之洞起草过《条陈立国自强疏》,明确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他把自己下海经商称为“舍身喂虎”,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
张謇要办一个纱厂,他起名为大生,其意源自《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当时,日本商人获准在上海开办纱厂、丝厂,张謇颇有与之争利的意思,而且江苏一带是丝绸之乡,纺布织纱古有传统。他联络了南通当地的6个布庄老板、木材商和典当行商人作为合伙人,商定办一个2万锭的纱厂。
状元办厂,雷声很大,但是实际上却很窘迫。他的创业资金只有区区2000两白银——其中700两还是向朋友借垫的。于是,大生纱厂从一开始就很有现代企业的气息,他拟订了一份《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
尽管投资回报颇是诱人,但是,募股却很不理想,很多人对这个从来没有经过商的书生信不过,还有人问他:“什么是工厂?”终于到1899年夏天,大生纱厂才算筹足资金开了工,第一批“魁星”牌白棉纱出了厂,当日开动纱锭6千锭。到1900年2月,大生纱厂就赚回利润2.6万两白银。
张謇有天生的管理和经商天才。在大生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各人均有明确的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规定,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在这个会上讨论解决。有趣的是,《厂约》细到对招待客人几个小菜都有规定,平常饭菜二荤二素,休息天加四碟,二斤酒。另外每月犒劳两次。逢节日或招待来客,“八碟”、“五簋”、“四小碗”、“一点”,不得超过这个标准。《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达195条,在当时,这恐怕已是中国人自办企业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由史料可见,张謇办厂,惟一沾了点政策便宜的是,他在南通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另设纺厂”的专利权,算是有了一点垄断的优势,不过这在当时也是很通行的做法。除此之外,大生纱厂的壮大几乎全凭商业上的运作。在纱厂正常生产后,为了降低棉花的收购成本,张謇接着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自己种棉花。接着,他又陆续开办广生油厂、大兴(复新)面粉厂、资生冶(铁)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泽生水利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都与纱厂有产业上的关联性,办广生油厂是要利用轧花下来的棉籽,办大隆皂厂是利用广生的下脚油脂,办大昌纸厂最初是想把大生的下脚飞花利用起来,为大生生产包装纸和印刷用纸,办复新是因为大生有富余的动力而且每天浆纱织布需要大量面粉,办轮船公司最初是为了大生的运输需要,办房地产公司是外来人口渐多需要住房,办铁厂则是为了制造织布机、轧花车等设备。
如此完备而精妙的产业链打造,完全是大工业制造的理念,不但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百年后视之,仍是商业战略上的正道。当时的英国人曾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推张殿撰之意,凡由外洋运来各种货物,均应由中国自行创办。”
张謇办厂,另外一个大的贡献是“绅督商办”,这是晚清企业的一大进步模式。作为股份制的大生纱厂,股本中有一半是那堆英国纱机折算过来的官股,不过终张謇一生,他都没有让官府的手伸到企业里来过,数十年中,官股从来只拿分红,并不干涉厂务。张謇本人虽也是股东之一,但股金不过区区2000两(在全部资本中只占0.4%),他在大生的权威从来都不是靠股份,而是他的状元头衔、人脉资源,他以士绅身份,居官商之间,负责全权办厂,这是他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官替代不了他,单纯的商也不可能替代他。张謇另外一个伟大的地方是,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并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威将企业一点点地据为己有,这种淡泊财利的作风值得后人借鉴。
(策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