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高校开展的应用型研究是广义的应用研究,应该包括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是地方高校应用型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应用型研究直接面向社会,面对市场,因此需适应社会和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地方高校应把握历史机遇,围绕学科建设任务,以重点学科为基础,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应用型研究,注重推出有特色、有基础、学术显示度和社会显示度高的科研成果,打造学校的科研品牌。
开展应用型科研的主要途径
1.努力申报各级基金和计划项目
地方本科高校善于调查研究,熟悉所在地区的情况,了解所在地区的需求,在申报、开展应用型基金和计划课题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所以地方本科高校的各个学科应始终为本地区发展献计献策,将提供技术服务放在科研工作的首位,积极争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里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人文地理学学科为例。学院多年来一直密切结合北京城乡发展实际需要,努力探索学科应用方向,注重城市与区域综合调查研究,申报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市科协等单位资助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为北京市城乡建设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学院承担了北京市社科规划“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市昌平县城镇体系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该项研究对昌平的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与论证,特别是首次提出并特别强调的“加强远郊建设,疏散城市功能”思想,成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中“实现两个战略转移”(即实现市区建设的重点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实现全市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地区转移,适当扩大卫星城的规模)指导方针的参考意见。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昌平卫星城势在必行”、“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策性研究成果,对之后的昌平县城镇规划、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及旅游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完成后,受到了北京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内刊《对策与建议》对其做了大篇幅报道。
目前,学院教师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有“北京城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职住分离互动研究”、“天山北坡东段绿洲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宜居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空间数据库与规划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公众参与的宜居北京居住环境评价与建设”等。
2.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的领导、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应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了解市场、企业,寻找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确立应用型研究课题,在真诚合作中出成果、上水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应用型学术优势。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档案学学科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先后合作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档案法制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档案在首都两个文明中的作用”,北京市档案局科技项目“北京市档案收集范围研究”、“北京市档案检索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研究”,北京市科委项目“新时期北京市科研档案管理与对策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贺真教授主持承担的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北京市科研档案管理与对策研究”产出研究成果《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北京市科委已于2008年5月29日正式颁布施行。学院教师还参与了“北京市城建档案馆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开放利用的研究”和“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研究”,制定北京市城建档案馆《工程竣工档案利用暂行规定》,为北京市建立档案目录中心提供了可实施的建设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案,这些都是档案学实践与理论的重大课题。
3.大力进行开发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努力促进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地区的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学院北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的惠伯棣教授,研发了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从加工型番茄中制备天然番茄红素的方法,成功地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投产应用。这条生产线创造了数个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条在工业规模上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为第一萃取溶剂生产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生产线;世界上第一条采用番茄酱生产的下脚料——番茄皮为原料生产番茄红素的生产线,使番茄加工产业链得以延伸;这条生产线的产品不含任何有机试剂残留,故具有世界上最好的食品安全性等。2008年,这条生产线生产的红帆牌天然番茄红素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有15个运动队使用它作为营养补充剂。在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女民兵方队采用了红帆牌番茄红素作为缓解疲劳剂。
4.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3项内容,其中应用型科学研究是支撑产学研合作的基石和纽带,所以应重视在“研”字上做文章,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中的科研工作,应找准应用型研究的切入点,有合作计划和科研设施,产出应用型科研成果并尽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的方式包括为企业做好发展策划、市场调研、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
学院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点专门史学科师生参加北京市东城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并测绘了东城区300余座有保护价值的四合院,复查了已经挂牌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使东城区此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配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查,学院学生的成果获得北京市“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赛二等奖,并且有8篇文章发表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群文博览》杂志上。
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一直坚持进入媒介一线,开展与媒体的合作项目。针对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学科专业特点,以电视节目制作为重心,带领学生承接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单位的项目制作,包括入选教育部爱国主义推荐作品的电视文献专题片《祖国万岁》;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的《2003校园保卫战》;中国教育电视台展现优秀教师风采的《中国教师》栏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关注当代教育问题的《当代教育》栏目,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以人文关怀的生命意识为主线的长篇电视剧《永不放弃》等。
开展应用型科研的主要措施
学院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主要得益于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开展应用型科研工作:
1.制定科研规划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师资队伍、办学基础和特色等因素制定了学院的应用型科研发展规划,以满足首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做好学院的科研定位,明确科研发展的整体布局,整合科研力量和科研方向,确定与各级重点建设学科相应的科研重点发展方向,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学院建设了市级、校级、院级3级重点建设学科体系,每个学科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科研规划,分析本学科的比较优势,凝练、论证、确定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避免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正确有效的目标导向。同时,以科研规划为指导,做好科研选题工作,注意选择有价值的、应用性强的课题。
2.建立激励机制
学院制定和完善激励科研发展的各项政策,很早就开始对教师和各个部门的科研工作进行定量考核,与教师的评职、岗聘、薪酬、提升、培训机会以及各部门的科研资源配置等密切挂钩,大力表彰科研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对科研项目的申报、预研究项目的设立、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出版等给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和各单位的科研积极性,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学院还从各方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做好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拥有良好的科研软环境。
3.进行科研培训
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需要培训,在科研工作方面同样也需要培训,科研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院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科研培训,科研管理部门的教师经常深入到各个学科专业进行科研工作引导和培训。对科研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集中进行科研培训,而且为每位新进校的年轻教师安排一位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具体的引路性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学院的科研培训内容包括科研认识、科研基本方法、资料来源、科研选题、项目申报途径、论著发表要求、学术道德规范、学术交流知识等。
4.历练科研能力
我们发现,无论是引进的还是原有的人才,都需要进行应用型科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院依托应用型科研项目,合理地组织学术团队,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发挥学术骨干的作用,在从事应用型研究的过程中强化教师的科研基本功,培养、锻炼他们的应用型科研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院制定政策,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合作中提高应用型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5.整合科研资源
地方本科高校应注意整合利用校内外有关的科研资源,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学院一方面整合院内、校内的科研力量,打破院、系、所的界限,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积极争取各种应用型的科研课题。例如,学院以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平台,探索跨专业交互实践模式,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各展所长,共同完成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另一方面,学院借助外力,积极与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中科院地理所等科研院所、美国Louisville大学等国外高校以及一些在京大型企业等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业务人员合作,进行跨单位、跨地区、跨国门的联合攻关,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或承担他们负责的大型应用型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利用他们良好的研究条件,锻炼学院的师资队伍,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提高学校、学院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6.建设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是科研的物质平台和重要载体。学院通过组建北京学研究基地和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北京市文化史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室内环境研究所、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人居研究中心等措施推动应用型科研基地的建设。学院还与北京朝阳区大地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建设了“首都购房在线”房地产网站,作为有关产品开发和房地产市场研究的应用型研究基地,为学院的应用型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平台。
7.开展学术交流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学院注意强化学术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相关专业学术团体,经常外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参加本校与外单位合作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了解所在学术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重视内部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校内学术讨论会、科研经验交流会等,深入开展内部学术交流与合作。
8.做好科研服务
科研管理的宗旨是为科研服务。科研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奉献精神。只有综合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科研管理人员才能胜任科研管理与服务的重任。
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熟悉各个学科和教师的科研情况,为每个学科提供尽可能周到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在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方面,广泛动员和重点帮助相结合,提醒各位项目申报人提前做好预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申报时,管理人员与项目申报人齐心合力做好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为重点项目和重点人员提供细致的具体帮助,努力提高申报质量。对每个项目的重点、难点要心中有数,如果一次申报不成功,帮助申报人分析原因,寻找机会继续申报。
应用型大学的科研管理部门,在完成项目、经费和成果管理等传统职责的基础上,更应投入精力,积极加强与科研主管部门的沟通,热情帮助教师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积极开拓科研市场,寻找课题,签订合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提高学校应用型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雯]
开展应用型科研的主要途径
1.努力申报各级基金和计划项目
地方本科高校善于调查研究,熟悉所在地区的情况,了解所在地区的需求,在申报、开展应用型基金和计划课题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所以地方本科高校的各个学科应始终为本地区发展献计献策,将提供技术服务放在科研工作的首位,积极争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里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人文地理学学科为例。学院多年来一直密切结合北京城乡发展实际需要,努力探索学科应用方向,注重城市与区域综合调查研究,申报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市科协等单位资助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为北京市城乡建设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学院承担了北京市社科规划“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市昌平县城镇体系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该项研究对昌平的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与论证,特别是首次提出并特别强调的“加强远郊建设,疏散城市功能”思想,成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中“实现两个战略转移”(即实现市区建设的重点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实现全市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地区转移,适当扩大卫星城的规模)指导方针的参考意见。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昌平卫星城势在必行”、“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策性研究成果,对之后的昌平县城镇规划、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及旅游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完成后,受到了北京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内刊《对策与建议》对其做了大篇幅报道。
目前,学院教师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有“北京城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职住分离互动研究”、“天山北坡东段绿洲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宜居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空间数据库与规划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公众参与的宜居北京居住环境评价与建设”等。
2.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
地方本科高校的领导、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应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了解市场、企业,寻找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确立应用型研究课题,在真诚合作中出成果、上水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应用型学术优势。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档案学学科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先后合作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档案法制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档案在首都两个文明中的作用”,北京市档案局科技项目“北京市档案收集范围研究”、“北京市档案检索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研究”,北京市科委项目“新时期北京市科研档案管理与对策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贺真教授主持承担的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北京市科研档案管理与对策研究”产出研究成果《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北京市科委已于2008年5月29日正式颁布施行。学院教师还参与了“北京市城建档案馆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开放利用的研究”和“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研究”,制定北京市城建档案馆《工程竣工档案利用暂行规定》,为北京市建立档案目录中心提供了可实施的建设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案,这些都是档案学实践与理论的重大课题。
3.大力进行开发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努力促进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地区的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学院北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的惠伯棣教授,研发了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从加工型番茄中制备天然番茄红素的方法,成功地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投产应用。这条生产线创造了数个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条在工业规模上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为第一萃取溶剂生产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生产线;世界上第一条采用番茄酱生产的下脚料——番茄皮为原料生产番茄红素的生产线,使番茄加工产业链得以延伸;这条生产线的产品不含任何有机试剂残留,故具有世界上最好的食品安全性等。2008年,这条生产线生产的红帆牌天然番茄红素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有15个运动队使用它作为营养补充剂。在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女民兵方队采用了红帆牌番茄红素作为缓解疲劳剂。
4.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3项内容,其中应用型科学研究是支撑产学研合作的基石和纽带,所以应重视在“研”字上做文章,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中的科研工作,应找准应用型研究的切入点,有合作计划和科研设施,产出应用型科研成果并尽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的方式包括为企业做好发展策划、市场调研、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
学院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点专门史学科师生参加北京市东城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并测绘了东城区300余座有保护价值的四合院,复查了已经挂牌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使东城区此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配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查,学院学生的成果获得北京市“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赛二等奖,并且有8篇文章发表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群文博览》杂志上。
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一直坚持进入媒介一线,开展与媒体的合作项目。针对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学科专业特点,以电视节目制作为重心,带领学生承接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单位的项目制作,包括入选教育部爱国主义推荐作品的电视文献专题片《祖国万岁》;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的《2003校园保卫战》;中国教育电视台展现优秀教师风采的《中国教师》栏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关注当代教育问题的《当代教育》栏目,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以人文关怀的生命意识为主线的长篇电视剧《永不放弃》等。
开展应用型科研的主要措施
学院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主要得益于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开展应用型科研工作:
1.制定科研规划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师资队伍、办学基础和特色等因素制定了学院的应用型科研发展规划,以满足首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做好学院的科研定位,明确科研发展的整体布局,整合科研力量和科研方向,确定与各级重点建设学科相应的科研重点发展方向,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学院建设了市级、校级、院级3级重点建设学科体系,每个学科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科研规划,分析本学科的比较优势,凝练、论证、确定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避免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正确有效的目标导向。同时,以科研规划为指导,做好科研选题工作,注意选择有价值的、应用性强的课题。
2.建立激励机制
学院制定和完善激励科研发展的各项政策,很早就开始对教师和各个部门的科研工作进行定量考核,与教师的评职、岗聘、薪酬、提升、培训机会以及各部门的科研资源配置等密切挂钩,大力表彰科研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对科研项目的申报、预研究项目的设立、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出版等给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和各单位的科研积极性,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学院还从各方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做好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拥有良好的科研软环境。
3.进行科研培训
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需要培训,在科研工作方面同样也需要培训,科研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院非常重视对教师的科研培训,科研管理部门的教师经常深入到各个学科专业进行科研工作引导和培训。对科研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集中进行科研培训,而且为每位新进校的年轻教师安排一位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具体的引路性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学院的科研培训内容包括科研认识、科研基本方法、资料来源、科研选题、项目申报途径、论著发表要求、学术道德规范、学术交流知识等。
4.历练科研能力
我们发现,无论是引进的还是原有的人才,都需要进行应用型科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院依托应用型科研项目,合理地组织学术团队,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发挥学术骨干的作用,在从事应用型研究的过程中强化教师的科研基本功,培养、锻炼他们的应用型科研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院制定政策,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合作中提高应用型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5.整合科研资源
地方本科高校应注意整合利用校内外有关的科研资源,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学院一方面整合院内、校内的科研力量,打破院、系、所的界限,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积极争取各种应用型的科研课题。例如,学院以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平台,探索跨专业交互实践模式,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各展所长,共同完成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另一方面,学院借助外力,积极与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中科院地理所等科研院所、美国Louisville大学等国外高校以及一些在京大型企业等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业务人员合作,进行跨单位、跨地区、跨国门的联合攻关,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或承担他们负责的大型应用型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利用他们良好的研究条件,锻炼学院的师资队伍,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提高学校、学院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6.建设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是科研的物质平台和重要载体。学院通过组建北京学研究基地和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北京市文化史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室内环境研究所、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人居研究中心等措施推动应用型科研基地的建设。学院还与北京朝阳区大地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建设了“首都购房在线”房地产网站,作为有关产品开发和房地产市场研究的应用型研究基地,为学院的应用型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平台。
7.开展学术交流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学院注意强化学术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相关专业学术团体,经常外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参加本校与外单位合作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了解所在学术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重视内部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校内学术讨论会、科研经验交流会等,深入开展内部学术交流与合作。
8.做好科研服务
科研管理的宗旨是为科研服务。科研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奉献精神。只有综合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科研管理人员才能胜任科研管理与服务的重任。
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熟悉各个学科和教师的科研情况,为每个学科提供尽可能周到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在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方面,广泛动员和重点帮助相结合,提醒各位项目申报人提前做好预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申报时,管理人员与项目申报人齐心合力做好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为重点项目和重点人员提供细致的具体帮助,努力提高申报质量。对每个项目的重点、难点要心中有数,如果一次申报不成功,帮助申报人分析原因,寻找机会继续申报。
应用型大学的科研管理部门,在完成项目、经费和成果管理等传统职责的基础上,更应投入精力,积极加强与科研主管部门的沟通,热情帮助教师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积极开拓科研市场,寻找课题,签订合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提高学校应用型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