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中的和谐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w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当众人沉湎于“伤痕”和“反思”之中时,作家却另以一种姿态,构造出了一处和谐的世俗仙境,人性的真善美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展示与合理的张扬。与同时期文学相比,《受戒》有意地疏远了现实,体现出了一种久违的永恒之音。
  关键词:《受戒》 和谐 人性 疏远
  
  在中国当代文学坛上,汪曾祺是为数不多的堪称大师级的人物,他从自己的老师沈从文那里继承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思想,用清新丽质的文字构建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短篇小说《受戒》可谓是汪曾祺的扛鼎之作,这篇小说风行文坛三十年,一直被奉为经典。在《受戒》这篇小说里,汪曾祺以一种超然脱俗的文学精神,为文学保留一片纯洁的天空。在这个近乎完美的世俗仙境里,体现着一种充满着诗意的和谐,健康完美的人性得到了有机地展示与合乎情理的观照。
  在中国文学的当代里,政治话语的霸权无所不入,汪曾祺的这篇作品不仅体现了对于主流话语的疏离,更重要的是,作家以另一种姿态显示出了对了文学精神家园的坚守。而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虽然不必再遭受政治意识的专制统治,可是却遭到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剧烈冲击,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世俗化、庸俗化。作为精神世界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文学更是不能幸免。《受戒》所带给文学的价值取向的思考,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仍有着极其深远的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中国的文学一直都是一种不和谐的文学。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在文学作品里,理想的文学模式都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你死我活的冲突状态。而和谐则是一种让人极为不屑,甚至是反动的中间路线,许多理论家和作者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文学观念一直被当成是反动文艺的一个靶子,人们都痴狂地沉浸于一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无穷之乐之中。可以这么说,在此以往的文学语境里,斗争是主题,是主旋律,是任何一项文艺作品的一条准绳。“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并没有使这一切得到彻底扭转,人们不约而同地从一种批判转向了另一种批判。对“四人帮”的血与泪般的控诉,一度是文艺界的主体精神,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所谓的“造反派”及其势力,“拨乱反正”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人们所改变的,也只是对于自己敌对势力的判断,而不是对于自己本身的思考。许多作家在累累的伤痕之中,进行着一种文化上的反击战。此时,《受戒》的出现,真可谓如一缕淡淡的清风抚慰着人们伤痕累累的心灵,使得许多人眼睛为之一亮。在这篇小说里,既没有所谓的阶级,也没有冲突和斗争,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利害的冲突,处处都显示着一派和谐的景象。
  汪曾祺曾经这么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1]汪曾祺这种对于乡野生活的描绘又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的边城意境,人与人之间彼此和睦友善。尤其是小英子这一家的塑造,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体现着作者的艺术理想。赵大伯是个“全把式”的能干人;而赵大娘不但手巧,而且人缘极好,二三十里的人都来逢到喜事都会请她;两个女儿,一个文静,一个活泼。不管是与人,还是与己,这个家里处处都显示着一派和睦。海明的融入,使得这个家庭简直变得完美无瑕,更加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和谐,是汪曾祺作品里常能体会到的意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了汪曾棋‘和谐’的创作思想的核心。”[2]在《受戒》的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中,作家也构建起了自己的“希腊小神庙”,这种文学精神不仅仅是对沈从文的一种继承和回应,还有着它十分独到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在经历了多年来痛苦和压迫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片恬淡安然的精神家园,在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争的世界里获得了一种艺术上的快感,从而,使得人们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
  “人性”是文学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一旦文学的意义被曲解,人性这个问题也常常会首当其冲。在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之中,人性往往要么缺失,要么就被错位。曾经一度,“人民”这个集体的意志取代了“个体”的意识,在所谓的人民面前,个人只是一个不能再单纯的符号而已,而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个人的一切情感,都被一种被称为“阶级”的东西所消解。尤其是在那“十年浩劫”之中,人们人性之中兽性的一面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人的良知却几乎被彻底淹没,以至于“文革”结束之后,人们也很难再有有意识地去从文化的废墟里寻找人性中美的内涵,而是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全部投向了那些丑恶的一面。此时的中国文坛,不绝于耳的是痛哭和控诉,流淌的是鲜血和泪水。尽管“文革”已经过去数年,可那艰险屈辱的岁月,让所有人都深深地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很少有人再相信人性之中,还有那样美好的一面。难能可贵的是,《受戒》里所展示的人性却是和谐的,它就像是远处山间的一条明澈小溪,在澎湃的涛声之外,回响一串优美的人性之声。在这片作品里,人性中的真善美又一次得到了有机地呈现,文学的永恒之音也终于得到了回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受戒》就是一篇宣扬人性的作品,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性的真善美从未得到如此的张扬。作品虽然呈现出的是一个虚幻的亦仙亦俗的场景,但人性之真却是无处不再。人性的健美与周围的湖光水色相得益彰,更显清新丽质,纯净无暇,这正是中国当代文坛以来所缺少的。
  赫斯列特说过“人是唯一的笑和哭的动物,”[3]没有完整的七情六欲,人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的本质就是表现人性,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必定不会去主观地剔除人性之中那些真的东西,而去刻意迎合某种形势和潮流。一个视角独到而又具有使命感的作家,他也决不会遗忘人性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也更不会轻易放弃对于美的赞歌。汪曾祺眼中的人性,是一颗完美的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时代的主流意识之中,这颗珍珠如藏在幽深的洋底,散发着迷人而又神秘的光亮。
  在中国当代,文学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政治的附庸,许多作家长时期充当着政治意识的配乐队,以至于逐渐失去了作家应有的独立的立场和声音。中国的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一直在一种尴尬的处境中彷徨着。80年代初期,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纵横文坛的时期,人们刚走出一种思想的桎梏,对过去那种非人性时期的批驳成为了众多作家的一致主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是“伤痕文学”还是“反思文学”,都是某种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思潮之中的反映。然而,在《受戒》这篇小说里,丝毫找不到任何政治意识的痕迹。众所周知,汪曾祺承传的是沈从文的文学精神,在他的很多作品里,从来都没有刻意地去表现某种政治形态的东西。他的作品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和主流意识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一种更为合理的角度和距离去表现人性美,完善人的内涵。有人认为,“汪曾祺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这类小说,所以曾一度被人称为‘无主题小说’。”[4]其实,在汪曾祺的艺术视野里,文学的主题就是人,而不是任何意识或形态具体化了的东西,而这一点正是同时代的很多作品所缺乏的。
  《受戒》向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没有被任何意识形态所污染的世界,作家很巧妙地以多年前的一个梦作为题材,不但使这篇作品更显纯洁和虚幻,而且与喧嚣的时代一下子拉开了距离。这里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和贫富差别,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完全是幸福自足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冲突,也没有相互倾轧,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和谐相处。汪曾祺是一个有着自己文学理想的作家,他的文学理想就是美,所以这也就使得他能够摆脱一切世俗和功利的干扰。他曾经这样说,“我要写,写了自己玩,我要把它写得很健康,很美,很有诗意。”[5]不管是对于过去的批判,还是对于未来的向往,整个80年代所呈现的都是一片浮躁和功利的氛围。在人们的头脑中,“美”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甚至是一种扭捏造作出来的东西。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一种被曲解的现实——悲惨的或功利的,唯独没有美的。然而,在《受戒》之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美的久违的存在,在整个80年代文艺思潮之中,这种存在无疑代表着一个独立的声音,它是一种对于美的不懈追求。
  汪曾祺很少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充当主旋律的代言,他曾给自己这样清晰的定位,“我的气概大概是一个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6]正是因为汪曾祺以小品文家的身份自居,所以他的小说既不会为形式所局限,也不会为潮流性所干扰。他的小说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包罗万象,如: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文化小说和笔记体小说。在他出神入化的笔端里,小说的形式和作用都发挥到了极限,同时,这也使得他以一种更加自由的方式来反映人性中的美的内涵,也正是这种因素,才使汪曾祺的小说永远都是那样清新自然。
  文学固然都是时代的产物,然而一部文学作品要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就必然要去关照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作为新时期文学的早期作品,《受戒》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榜样,它对于这种文学精神的回应,正是新时期文学所缺乏的。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来说,《受戒》仍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身处当今社会这种喧嚣的外部环境之中,作家的艺术观念不免要饱受各种价值观念的干扰,许多作家和作品都正在朝着一个庸俗化的方向转化。在这种喧嚣之中,《受戒》代表的是一个独特的声音,它体现的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对于文学之中那种永恒精神的坚守。
  
  参考文献:
  [1]曾春燕.构建“和谐” 诗化人生[J].南方论刊.2007,(12) ,P86.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7.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8-01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尊天敬祖成为宗法性的民族国家宗教,形成中华民族信仰的基础;历代统治者制定民族宗教政策都是为了“神道设教”的政治目的;中国多元民族格局下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也呈现出多样性。以下我将以清朝前期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为例,来说明儒家思想对中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的影响。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41-01    摘要: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运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与劳务派遣公司进行有效的沟通来规避企业用工风险。  关键词:劳务派遣 用工 企业    劳务派遣是指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契约成为派遣单位的职工后,再由派遣单
期刊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62-01    作者简介:张俊平,河南安阳人,大专学历,研究方向:政工。    为了适应知识创新工程的需要,创建高标准、高素质、准军事化救援队伍,提高指战员实战应变能力,矿山救护队的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拓宽指战员的思想境界  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救护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党支
期刊
中图分类号:D83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75-01    摘要:日本动漫产业蓬勃发展,日本动漫凭借着其独特的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风生水起,大放异彩,尤其是在中国。在中国观众消费最多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了大多数。日本对中国输入大量的动画片,这些作品都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对中国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很显著,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日本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81-01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来说明该词是写景、咏史、抒怀三者有机结合的佳作。  关键词:写景 咏史抒怀    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从形象着手,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北宋词人苏轼敢于一扫晚唐五代以来委靡不振的词风,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领域,举凡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71-02    摘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级政府要“以人为本”、“服务在先”,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加强公信力建设,对“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心态 社会管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109-01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美术教学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建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美术教育的进步,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结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几点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美术 教学 研究    美术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与课堂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117-01    摘要:班主任的情感、态度等物质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些影响更多是通过无声的渠道传递给学生的。笔者以为,我们的班级管理方式要突破粗犷式,而于细微处见精神。唯其如此,班主任才将展示自己独特而美丽的一面而使管理显示高效。  关键词:班主任 个性特质 潜在作用 影响    随着课改的实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132-01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生活是人生过程中的重要一段。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安全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性,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班主任,对班级安全工作要狠抓严管,坚持不懈,做一名称职的班级安全“卫士”。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130-01    现在的学生特贪耍,这是多数教师的共识,而且这种耍是有广度没有深度,就像蜻蜓点水,一沾即飞。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一字之差而已,本质却有天差之别。体育是活动类型,体育课是一节课。换句话说,现在的学生多喜欢耍而不喜欢上课,但他们又极度反对老师占体育课,其它的任何课都可以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