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指算来,贾文良的造车历程,已经走过整整十年了。
身材矫健,浓眉星目的贾文良说话直率干脆,他毫不讳言,当初想造车是因为“脑袋发热,有一个造车梦”。当初,与他一起脑袋发热,投身做车的人不少,但是最终,他成为坚持下来的极少数人之一。
创建自主品牌不容易,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是贾文良坚持下来了,他的企业所研发的“西贝虎”水陆两栖全地形车,不仅在南极科考立下汗马功勋,还出现在汶川地震,边疆巡逻,抗洪抢险中,如今更是走出国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泰国等都有“西贝虎”的身影。
从脑子一热,有了造车的念头,到拥有自己的品牌,让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贾文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座右铭:“没有做不到,更没有想不到。”
激情 坚韧 资金缺一不可
贾文良是浙江义乌人,在他身上,有着义乌人所具有的优秀特质。
贾文良的成长史,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绝好诠释版本。他是家中的长子,底下有兄弟姐妹。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做为老大,自小便承担着家中顶梁柱的角色,十来岁时,去外地打工,先后干过泥瓦工、木工、油漆工,攒到一点本钱后,正赶上八十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回到家乡做起了建材生意,就这样赚到了第一桶金。
他做过房地产,杭州市中心,距离西湖咫尺之遥的“仙林福座”酒店式公寓就是贾文良所在的贾氏通达集团所开发的。
但是做建材,做房地产挣钱的诱惑远远抵不上研发“西贝虎”水陆两栖全地形车的诱惑,以至于前者赚得的钱基本上都给研发后者做了支持和铺垫。研发一款全新的车,谈何容易?可是内心想做事的冲动,又如此具有吸引力。以至于承认自己是脑袋发热,却依旧无怨无悔坚持十年,“男人嘛,总想做点事!”
2000年前后,是吉利井喷姿势上升的时候,后来,吉利在香港借壳上市、在马来西亚建厂、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和他的吉利,燃起了男人追梦的热情——浙江有很多企业家开始涉足汽车业,有很大一部分原主业是汽配,以造SUV为主。
贾文良也毫不掩饰他对李书福的推崇。他认为,要做就做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于是,选择了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做为研发对象。他在2003年正式启动这一事业。
所谓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胜任的地形上也要行走自如。在国外,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发展到民用领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国内这个领域尚在萌芽。
过程艰辛,太艰辛了。
“决定上这个项目,我们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到国外买一辆车回来,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琢磨,然后照猫画虎,我们第一辆车就这么捣鼓出来了,结果呢,光是突突响,就是不挪窝。”贾文良还记得最初起步的窘境,“一开始想得简单,按照造拖拉机的思路去造车,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打听到,仅仅设计一个车型就需要上亿元,他才知道,事情远没有他想得那样简单。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勇往直前吧。
前行的道路曲折而艰难。有人曾经分析过民营企业家造车梦实现的困顿:民企造车难,说到底是这个行业太大,门槛太高。几乎所有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会遇到跟贾文良一样的问题:技术含量高,与大品牌差距大。要想跟上去,得不断投入,需要大量资金。民营企业毕竟底子薄,很难经受这样的折腾。再加上银行对民企造车的信任度不高,也不肯放贷。
一切都要靠自己。贾氏集团之前在建材、房地产挣的钱,基本上都投入到了研发车上。
有激情有梦想,还要有支撑激情梦想的资金。而造车这事儿,在看不到结果之前,很有些像无底洞,往里砸钱,砸钱,拼命砸,还听不到响儿——有激情,有钱还不够,还需要持久的坚韧。
“我们也想过与风投对接,但是接触的风投很现实,投资量太大,回报周期长,他们就不是很愿意。”贾文良说,还是得靠自己。
“最难熬的时候,一个人在床上躺了二十四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想想到底是坚持?还是撤退?”那时,浙江造车热潮已经隐去,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贾文良不是没想过,放弃算了,投资房地产,做建材,钱不是分分钟就来了吗?为什么还要造这不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车?
可是又不甘心,已经走了那么久,用了那么大劲儿,继续吧。想通了,走出家门,找到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喝酒。在饭桌上,大家互相敬酒,鼓励,然后整齐划一地拍起手来,拍三下,齐声喊:“西贝虎,冲冲冲!”
西贝虎冲出中国,走向世界
研发新车型,创建自主品牌,有激情,有韧劲,有资金还不是全部,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及高科技人才。这些贾文良都想到了。
贾文良与解放军某装甲部队建立了联系,请装甲部队的教授加入他们的设计团队。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天天涌现:
水陆两栖,要增加车辆的涉水能力,不仅要在湖泊、水库等静态水面,还要在流速较大的河流上行驶。如何增加水上推进装置,确保速度和安全并举?
水陆两栖车的动力舱处于半密封状态,舱内热量不能随车辆前进而自行分散。如何实现动力舱空气对流,将舱内热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水陆两栖车很容易受到淡水和海水的侵蚀,如何制成韧性好、防腐性能好、耐高低温的车体材料?
采用什么样的转向系统,才能保证车辆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尤其是在茂密的森林中机动灵活、小半径掉头?
“车在水中行,底盘全封闭,把发动机、变速箱放在哪儿是个大学问,这直接关系到舱内散热问题,我们简直伤透了脑筋。”研发人员将之称为“挖洞”,就是根据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位置,通过热能、空气流量的科学计算及风道的技术分析,在车身开孔,布置机舱零部件结构、加强空气定向流动,使车辆动力舱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前置和中置,看似简单,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点的变动,整个动力系统设置就会因此改变。”光解决这个问题,贾文良和他的同事们就费了好多年的劲,几千万元悄无声息地没了。 如上略显枯燥的技术系难题只是贾文良在自主研发过程中遭遇到的一小部分,这些难题的攻克也为贾文良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带来了近40余个自主专利,其中包括1项国家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外观专利;他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一个没有国家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领域里做出了极高水准的企业标准。
持久的坚持与付出,终于看到了回报。2007年11月,“西贝虎”——我国首辆水陆两栖特种车成功下线,填补了我国在水陆两栖车领域的空白。2007年12月,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登陆南极,得知“西贝虎”下线,主动要求购买两辆。“其实那时候我还不想卖,因为还没有完全造好。但南极考察队听说了我们在搞这个车,一定要买两台带到南极去,我只好硬着头皮弄出来了。但我跟他们说好,这车用起来有任何问题,我们包,而且只要我们换代了,就给他们免费换。”贾文良说。“西贝虎”首次配合“雪龙号”大型科考船成功地完成了物资运输任务,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正常作业,受到科考队的高度评价。如今,“西贝虎”驰骋在南极的图景,已是贾文良的骄傲。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山体塌方、堰塞湖危机、道路阻断,救援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贾文良和同事们在电视上看到灾区情况,心急如焚,贾氏企业总经理陈根林率队驾车将“西贝虎”开进重灾区,捐赠了两台用以救援。不少救援车掉到水里熄火了,全靠“西贝虎”给拉上来,一些道路变形扭曲了,其他车辆过不去,“西贝虎”没问题。
渐渐地,国外客户咨询、订货信息越来越多,贾文良却觉得还不是时候,以“技术不成熟、还没造好”婉言谢绝。此时,“西贝虎”已经做到第12代。
有订单,却不卖,周围的人不理解,贾文良自有想法:“我认为‘西贝虎’只要一出国就带着民族品牌的色彩了,无论内在性能还是外观设计,都一定要做到非常好,才敢放心卖出去。”贾文良说。凡是卖出去的车,贾文良和他的同事都会系统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商数十载,贾文良的诚信守诺,从未改变。
研发改进在继续,苦熬数年的造车梦终于可以看到一线曙光。
2011年4月,“西贝虎”顺利通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产品符合欧Ⅳ排放标准,中心给出检测报告:“‘西贝虎’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各项性能测试及实际应用表明,该车能在水上、山丘、沼泽、沙漠、雪地、森林等各种恶劣地形中自由行驶,并能满足空投作战、边疆巡逻、科考探险、森林防护、治安防暴、抢险救灾、水上营救等特殊作业需要,也适用于野外旅游,水上垂钓等休闲活动……”
2011年8月,“西贝虎”整车出口检验合格,义乌出口检验检疫局这样评价:“义乌从此也可以出口高科技产品,一举改变了只出口小商品的局面。”当月,“西贝虎”首次出口台湾,随即又成功进入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典、泰国、朝鲜等市场。如今,“西贝虎”已经更新换代到了第15代。
历经十年磨砺,“西贝虎”终于成为中国民族品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海外市场很好,优于国内,我们也在寻找合适的省级代理机构,”在贾文良的规划版图中,即将上线的一条生产线,会让西贝虎的产出非常快,几分钟一台不是问题。投入多年之后,终于可以数钱了。
但他更有成就感的是,他所造的车,能在南极科考中作业,能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出力,能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上面写着“MADE IN CHINA”。他觉得做了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尽管,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大。
一个人,一辆车,一个民族品牌共同托举中国梦
在义乌,贾文良是远近闻名的运动达人,附近的大大小小的山都被他爬遍了。登山过程,锻炼身体自不必说,那种埋头行走的坚韧劲儿,会不自觉地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向前走,向前走,莫回头。多少次,太累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爬到山顶,看看山脚下的车与路,抬头看看天上的云,然后,回到工厂继续。
很多年前,他参加了一个私人飞机驾驶培训班,并成功地拿到了驾照。对于天空的渴望,是他学习驾驶飞机的初衷。后来,他对天空飞翔的痴迷转移到了对“西贝虎”的挚爱上,或许,他在“西贝虎”上移植了自己的梦——西贝虎能上山,能下水,能攀缘山路,能跨越沟壑、沙漠、冰川、雪地、密林,无往而不至。这大约就是一个男人的梦想吧,想要走过的路终归要走,想要去的地方一定要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西贝虎”很明显地带着贾文良的个性特征,刚毅,霸气,坚韧,民营企业的造车梦太过奢侈,但坚持下来,也成就了贾文良。因为是他自主研发,自己投资的,所以他可以在车身上倾注他所理解的车文化与车精神,以及他个人的血脉特性,一个人,一辆车,一个民族品牌,共同成为托举中国梦的一部分。
身材矫健,浓眉星目的贾文良说话直率干脆,他毫不讳言,当初想造车是因为“脑袋发热,有一个造车梦”。当初,与他一起脑袋发热,投身做车的人不少,但是最终,他成为坚持下来的极少数人之一。
创建自主品牌不容易,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是贾文良坚持下来了,他的企业所研发的“西贝虎”水陆两栖全地形车,不仅在南极科考立下汗马功勋,还出现在汶川地震,边疆巡逻,抗洪抢险中,如今更是走出国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泰国等都有“西贝虎”的身影。
从脑子一热,有了造车的念头,到拥有自己的品牌,让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贾文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座右铭:“没有做不到,更没有想不到。”
激情 坚韧 资金缺一不可
贾文良是浙江义乌人,在他身上,有着义乌人所具有的优秀特质。
贾文良的成长史,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绝好诠释版本。他是家中的长子,底下有兄弟姐妹。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做为老大,自小便承担着家中顶梁柱的角色,十来岁时,去外地打工,先后干过泥瓦工、木工、油漆工,攒到一点本钱后,正赶上八十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回到家乡做起了建材生意,就这样赚到了第一桶金。
他做过房地产,杭州市中心,距离西湖咫尺之遥的“仙林福座”酒店式公寓就是贾文良所在的贾氏通达集团所开发的。
但是做建材,做房地产挣钱的诱惑远远抵不上研发“西贝虎”水陆两栖全地形车的诱惑,以至于前者赚得的钱基本上都给研发后者做了支持和铺垫。研发一款全新的车,谈何容易?可是内心想做事的冲动,又如此具有吸引力。以至于承认自己是脑袋发热,却依旧无怨无悔坚持十年,“男人嘛,总想做点事!”
2000年前后,是吉利井喷姿势上升的时候,后来,吉利在香港借壳上市、在马来西亚建厂、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李书福和他的吉利,燃起了男人追梦的热情——浙江有很多企业家开始涉足汽车业,有很大一部分原主业是汽配,以造SUV为主。
贾文良也毫不掩饰他对李书福的推崇。他认为,要做就做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于是,选择了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做为研发对象。他在2003年正式启动这一事业。
所谓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胜任的地形上也要行走自如。在国外,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发展到民用领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国内这个领域尚在萌芽。
过程艰辛,太艰辛了。
“决定上这个项目,我们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到国外买一辆车回来,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琢磨,然后照猫画虎,我们第一辆车就这么捣鼓出来了,结果呢,光是突突响,就是不挪窝。”贾文良还记得最初起步的窘境,“一开始想得简单,按照造拖拉机的思路去造车,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打听到,仅仅设计一个车型就需要上亿元,他才知道,事情远没有他想得那样简单。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勇往直前吧。
前行的道路曲折而艰难。有人曾经分析过民营企业家造车梦实现的困顿:民企造车难,说到底是这个行业太大,门槛太高。几乎所有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会遇到跟贾文良一样的问题:技术含量高,与大品牌差距大。要想跟上去,得不断投入,需要大量资金。民营企业毕竟底子薄,很难经受这样的折腾。再加上银行对民企造车的信任度不高,也不肯放贷。
一切都要靠自己。贾氏集团之前在建材、房地产挣的钱,基本上都投入到了研发车上。
有激情有梦想,还要有支撑激情梦想的资金。而造车这事儿,在看不到结果之前,很有些像无底洞,往里砸钱,砸钱,拼命砸,还听不到响儿——有激情,有钱还不够,还需要持久的坚韧。
“我们也想过与风投对接,但是接触的风投很现实,投资量太大,回报周期长,他们就不是很愿意。”贾文良说,还是得靠自己。
“最难熬的时候,一个人在床上躺了二十四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想想到底是坚持?还是撤退?”那时,浙江造车热潮已经隐去,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贾文良不是没想过,放弃算了,投资房地产,做建材,钱不是分分钟就来了吗?为什么还要造这不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车?
可是又不甘心,已经走了那么久,用了那么大劲儿,继续吧。想通了,走出家门,找到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喝酒。在饭桌上,大家互相敬酒,鼓励,然后整齐划一地拍起手来,拍三下,齐声喊:“西贝虎,冲冲冲!”
西贝虎冲出中国,走向世界
研发新车型,创建自主品牌,有激情,有韧劲,有资金还不是全部,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及高科技人才。这些贾文良都想到了。
贾文良与解放军某装甲部队建立了联系,请装甲部队的教授加入他们的设计团队。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天天涌现:
水陆两栖,要增加车辆的涉水能力,不仅要在湖泊、水库等静态水面,还要在流速较大的河流上行驶。如何增加水上推进装置,确保速度和安全并举?
水陆两栖车的动力舱处于半密封状态,舱内热量不能随车辆前进而自行分散。如何实现动力舱空气对流,将舱内热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水陆两栖车很容易受到淡水和海水的侵蚀,如何制成韧性好、防腐性能好、耐高低温的车体材料?
采用什么样的转向系统,才能保证车辆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尤其是在茂密的森林中机动灵活、小半径掉头?
“车在水中行,底盘全封闭,把发动机、变速箱放在哪儿是个大学问,这直接关系到舱内散热问题,我们简直伤透了脑筋。”研发人员将之称为“挖洞”,就是根据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位置,通过热能、空气流量的科学计算及风道的技术分析,在车身开孔,布置机舱零部件结构、加强空气定向流动,使车辆动力舱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前置和中置,看似简单,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点的变动,整个动力系统设置就会因此改变。”光解决这个问题,贾文良和他的同事们就费了好多年的劲,几千万元悄无声息地没了。 如上略显枯燥的技术系难题只是贾文良在自主研发过程中遭遇到的一小部分,这些难题的攻克也为贾文良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带来了近40余个自主专利,其中包括1项国家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外观专利;他们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一个没有国家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领域里做出了极高水准的企业标准。
持久的坚持与付出,终于看到了回报。2007年11月,“西贝虎”——我国首辆水陆两栖特种车成功下线,填补了我国在水陆两栖车领域的空白。2007年12月,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登陆南极,得知“西贝虎”下线,主动要求购买两辆。“其实那时候我还不想卖,因为还没有完全造好。但南极考察队听说了我们在搞这个车,一定要买两台带到南极去,我只好硬着头皮弄出来了。但我跟他们说好,这车用起来有任何问题,我们包,而且只要我们换代了,就给他们免费换。”贾文良说。“西贝虎”首次配合“雪龙号”大型科考船成功地完成了物资运输任务,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正常作业,受到科考队的高度评价。如今,“西贝虎”驰骋在南极的图景,已是贾文良的骄傲。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山体塌方、堰塞湖危机、道路阻断,救援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贾文良和同事们在电视上看到灾区情况,心急如焚,贾氏企业总经理陈根林率队驾车将“西贝虎”开进重灾区,捐赠了两台用以救援。不少救援车掉到水里熄火了,全靠“西贝虎”给拉上来,一些道路变形扭曲了,其他车辆过不去,“西贝虎”没问题。
渐渐地,国外客户咨询、订货信息越来越多,贾文良却觉得还不是时候,以“技术不成熟、还没造好”婉言谢绝。此时,“西贝虎”已经做到第12代。
有订单,却不卖,周围的人不理解,贾文良自有想法:“我认为‘西贝虎’只要一出国就带着民族品牌的色彩了,无论内在性能还是外观设计,都一定要做到非常好,才敢放心卖出去。”贾文良说。凡是卖出去的车,贾文良和他的同事都会系统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商数十载,贾文良的诚信守诺,从未改变。
研发改进在继续,苦熬数年的造车梦终于可以看到一线曙光。
2011年4月,“西贝虎”顺利通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产品符合欧Ⅳ排放标准,中心给出检测报告:“‘西贝虎’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各项性能测试及实际应用表明,该车能在水上、山丘、沼泽、沙漠、雪地、森林等各种恶劣地形中自由行驶,并能满足空投作战、边疆巡逻、科考探险、森林防护、治安防暴、抢险救灾、水上营救等特殊作业需要,也适用于野外旅游,水上垂钓等休闲活动……”
2011年8月,“西贝虎”整车出口检验合格,义乌出口检验检疫局这样评价:“义乌从此也可以出口高科技产品,一举改变了只出口小商品的局面。”当月,“西贝虎”首次出口台湾,随即又成功进入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典、泰国、朝鲜等市场。如今,“西贝虎”已经更新换代到了第15代。
历经十年磨砺,“西贝虎”终于成为中国民族品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海外市场很好,优于国内,我们也在寻找合适的省级代理机构,”在贾文良的规划版图中,即将上线的一条生产线,会让西贝虎的产出非常快,几分钟一台不是问题。投入多年之后,终于可以数钱了。
但他更有成就感的是,他所造的车,能在南极科考中作业,能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出力,能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上面写着“MADE IN CHINA”。他觉得做了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尽管,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大。
一个人,一辆车,一个民族品牌共同托举中国梦
在义乌,贾文良是远近闻名的运动达人,附近的大大小小的山都被他爬遍了。登山过程,锻炼身体自不必说,那种埋头行走的坚韧劲儿,会不自觉地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向前走,向前走,莫回头。多少次,太累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爬到山顶,看看山脚下的车与路,抬头看看天上的云,然后,回到工厂继续。
很多年前,他参加了一个私人飞机驾驶培训班,并成功地拿到了驾照。对于天空的渴望,是他学习驾驶飞机的初衷。后来,他对天空飞翔的痴迷转移到了对“西贝虎”的挚爱上,或许,他在“西贝虎”上移植了自己的梦——西贝虎能上山,能下水,能攀缘山路,能跨越沟壑、沙漠、冰川、雪地、密林,无往而不至。这大约就是一个男人的梦想吧,想要走过的路终归要走,想要去的地方一定要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西贝虎”很明显地带着贾文良的个性特征,刚毅,霸气,坚韧,民营企业的造车梦太过奢侈,但坚持下来,也成就了贾文良。因为是他自主研发,自己投资的,所以他可以在车身上倾注他所理解的车文化与车精神,以及他个人的血脉特性,一个人,一辆车,一个民族品牌,共同成为托举中国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