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普遍存在厌学生。厌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没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近几年教育教学的了解、调查对厌学生的形成原因、形成类型、家庭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思考厌学生形成的原因,寻找教育的方法,减少厌学生。
【关键词】厌学生;成因;类型;对策
我国目前已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任何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过,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一定数量厌学生的存在是很自然的,这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减少厌学生、转化厌学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1.形成化学“厌学生”的原因
1.1 主客观原因。学生升入初三后,就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由于学生思想重视不够,或者不重视,再加上教师准备不充分(备课和实验),一些化学实验和分组实验各探究实验无条件或无时间去做。学习化学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鲜感随之消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虽然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对学习化学已经不感兴趣,怕苦畏难,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放任自流,形成了化学学习低下,行为习惯落后。从而形成一批厌学生。
1.2 社会和家庭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家庭原因:一些学生在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沾染上了不良习气和不良的行为,不思学习,厌学逃学。社会原因:有一些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给爷爷奶奶照看,学好学差全靠学校或者家中学习环境恶劣,父母非但不给子女树立好榜样,还以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抽烟、酗酒、打麻将、玩低级趣味的游戏,结果子女往往近墨者黑,同样胸无大志,无心学习,读书最多为了混个初中毕业文凭,将来和父辈一样找些零活做做。
1.3 现实原因。学校教育设备的落后是造成厌学生的直接成因。有些学校的学生一年都做没做过一次化学实验, 没进过化学实验室,各种仪器、药品、实验通知单都是为了应对上面的检查。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使学校形成了一套违反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导致了少数人升学,大多数人沦为厌学生、成为失败者;学校环境差、校风不正、校纪不严、教风、学风差;管理水平低下;教学方法不当等。这些是形成厌学生的主要原因,但又是化学老师无能为力的。
1.4 学科原因。化学学习与其它科有所不同,要记忆的知识更多,有的需要死记,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而一部分学生往往在上课时,机械听课,只听不记忆,不思考,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复习时,只看书,不动笔去做,思想不集中,有时半天也没有复习完一页课本的内容;练习时,懒于动脑,抄袭作业。这种刻板僵化,完成任务式的,不愿下真功夫的不恰当学习方法,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
2.化学厌学生的类型及表现
2.1 暂时较差型。这类学生以男生居多,其智商不低甚至很聪明,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好动、贪玩,自我感觉良好,情绪佳时注重力会高度集中并把知识理解得很深刻,但由于不能长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太少,故长期积累起来成绩不理想。之所以称其为暂时较差,是因为一但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劲会很大,成绩会很快上升。
2.2 偏科型。这类学生并非智商低下,因为他们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学不好。可能由于化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原因导致学生对化学不感爱好,也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总之他们学不进化学,甚至放弃学化学。
2.3 能力不足型。这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勤奋坚韧。
2.4 动力不足型。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态度、习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三类学生,因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能学但不想学。
2.5 整体困难型。这类学生智商、情商都很低,能力和个性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他们在低年级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累积太多。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造成自卑心理,导致缺乏自信,丧失学习爱好和动机。
3.转化化学厌学生的对策
3.1 情感渗透、激发学习兴趣是基础。在化学教学中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标语上书:同学们好。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天热时食品为什么会腐烂?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致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什么药治疗?火药为什么可以爆炸?等等。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再如:讲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气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和地球的“温室效应”、“酸雨”,引导他们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体会化学知识的无所不在和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发给每个学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及化学原理。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了解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比如对一个长期不完成作业且屡教不改的后进生,就不可能一下子将他变得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并且初三学生学习负担太重,不能一下子就可以转变的。所以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我总是先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只要做完,我就表扬肯定,别的如质量、准确率先避而不谈。渐渐地,对下一次的作业,就要以要求稍好一点,接着再稍好一点,最后要求他认真完成作业,逐步培养其学习毅力。久而久之,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他就会逐步形成作业及时认真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求成的欲望,在这种逐步肯定的过程中,他也会产生全身心的愉悦,从而激发更高的成功意念。 3.2 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3.2.1 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的差别。教学中如果用同种教学方法或向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将会出现“尖子吃不饱,慢生吃不了”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教学解决这一矛盾。新编初中化学教材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原于构成、化合物、化合价、溶解度问题、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等知识分化点。教学实践证明,每一个厌学生,都可以追溯到是从某一个知识转化点,尤其是分化点开始的。一个分化点末解决,又加上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分化点,这些知识分化点的累积,就造成学习化学成绩差.这第一个知识分化点是一个最可怕的开端,它不仅联系到有联系的后继课程,更严重的是能够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尊心。当然,知识分化点的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的教学问题,需诸多的因素合理组合,特别是初三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课。知识分化点有比较陡的坡度,因此,在分化点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接收状态,要善于为他们爬坡增设阶梯;另一方面,对分化点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精心安排,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程度和密度上,都要比教其他部分下更大的功夫。如可采用形象演示,分析对比,分散难点,放慢速度,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即做到了深刻理解,又会灵活应用。
3.2.2 跟踪反馈,巩固提高。中学生处于十五、六岁左右的年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形成期间,他们既想自立而又不能完全离开教师的引导,否则就会出偏差。有些厌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生理发展没有同步,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稍微放松,学习就会掉队。因此,平时作业错题严格要求订正,一遍不对二遍,甚至三遍,直到正确掌握,磨炼其意志,抓反复,反复抓, 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可以采取下列措施:①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重视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实验习题和学生分组实验,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 ②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学生感到“神秘”的地方。只要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就让他们进实验室,差生可优先,教师作现场指导。以此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向心力”。 对大部分厌学生来说,要想一、二个月或辅导三、五次就能使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是困难的,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春风化雨。因此,需要教师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督促和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寻找亮点,增强信心,保持激情和兴趣,稳步前进。
转化厌学生,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开导和鼓励,使他们学习步入正常轨道,但由于学习困难的“慢”生毕竟对知识理解及运用能力比其他同学偏低,学习成绩常出现波动性的变化,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还需要经常另开“小炉灶”,加强对他们的辅导,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实际的试题或辅导资料,强化训练,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促使他们进入成功的起点和终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3.2.3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和家长作为共同为学生成长付出心血的朋友,应经常保持密切联系,共商教子育生大事;父母应互敬互助,对孩子的教育要保持一致,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爱要理智,要坚持严格要求、正面教育与具体帮助相结合,千万不要体罚孩子。学校应有计划地请教育子女有方的家长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成功经验,召开家长教子座谈会,向家长推荐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书籍。鼓励他们平时在家里多动手做一些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认真仔细严谨镇定的习惯,兴趣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4.结语
每一位厌学生是需要我们老师爱的滋润才能健康成长。在转化厌学生的过程中,只要每一位教师用“心”执着地去爱他们,用爱心去激励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一定会取得成效,达到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教育的秘决是真爱[M]?(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
[2] 刘京海.成功教育[M](第1版).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3] 张玲.激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1.
[4] 黄木林.论“厌学生”的成因与转化[J].南方论刊,2010,S2.
[5] 范彩荣.浅析“厌学生”群体[J].职业,2009,09.
[6] 周丽惠.“厌学生”奋斗之班主任策略[J].商情(教学教育家),2008,04.
收稿日期:2012-07-14
【关键词】厌学生;成因;类型;对策
我国目前已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任何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过,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一定数量厌学生的存在是很自然的,这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减少厌学生、转化厌学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1.形成化学“厌学生”的原因
1.1 主客观原因。学生升入初三后,就开始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由于学生思想重视不够,或者不重视,再加上教师准备不充分(备课和实验),一些化学实验和分组实验各探究实验无条件或无时间去做。学习化学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鲜感随之消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虽然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对学习化学已经不感兴趣,怕苦畏难,缺乏远大理想和进取心,放任自流,形成了化学学习低下,行为习惯落后。从而形成一批厌学生。
1.2 社会和家庭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家庭原因:一些学生在耳闻目睹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之后,沾染上了不良习气和不良的行为,不思学习,厌学逃学。社会原因:有一些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给爷爷奶奶照看,学好学差全靠学校或者家中学习环境恶劣,父母非但不给子女树立好榜样,还以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如抽烟、酗酒、打麻将、玩低级趣味的游戏,结果子女往往近墨者黑,同样胸无大志,无心学习,读书最多为了混个初中毕业文凭,将来和父辈一样找些零活做做。
1.3 现实原因。学校教育设备的落后是造成厌学生的直接成因。有些学校的学生一年都做没做过一次化学实验, 没进过化学实验室,各种仪器、药品、实验通知单都是为了应对上面的检查。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使学校形成了一套违反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导致了少数人升学,大多数人沦为厌学生、成为失败者;学校环境差、校风不正、校纪不严、教风、学风差;管理水平低下;教学方法不当等。这些是形成厌学生的主要原因,但又是化学老师无能为力的。
1.4 学科原因。化学学习与其它科有所不同,要记忆的知识更多,有的需要死记,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而一部分学生往往在上课时,机械听课,只听不记忆,不思考,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复习时,只看书,不动笔去做,思想不集中,有时半天也没有复习完一页课本的内容;练习时,懒于动脑,抄袭作业。这种刻板僵化,完成任务式的,不愿下真功夫的不恰当学习方法,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
2.化学厌学生的类型及表现
2.1 暂时较差型。这类学生以男生居多,其智商不低甚至很聪明,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好动、贪玩,自我感觉良好,情绪佳时注重力会高度集中并把知识理解得很深刻,但由于不能长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太少,故长期积累起来成绩不理想。之所以称其为暂时较差,是因为一但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劲会很大,成绩会很快上升。
2.2 偏科型。这类学生并非智商低下,因为他们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学不好。可能由于化学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原因导致学生对化学不感爱好,也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总之他们学不进化学,甚至放弃学化学。
2.3 能力不足型。这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勤奋坚韧。
2.4 动力不足型。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态度、习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三类学生,因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能学但不想学。
2.5 整体困难型。这类学生智商、情商都很低,能力和个性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他们在低年级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累积太多。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造成自卑心理,导致缺乏自信,丧失学习爱好和动机。
3.转化化学厌学生的对策
3.1 情感渗透、激发学习兴趣是基础。在化学教学中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标语上书:同学们好。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天热时食品为什么会腐烂?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致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什么药治疗?火药为什么可以爆炸?等等。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再如:讲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气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和地球的“温室效应”、“酸雨”,引导他们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体会化学知识的无所不在和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发给每个学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及化学原理。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了解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比如对一个长期不完成作业且屡教不改的后进生,就不可能一下子将他变得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并且初三学生学习负担太重,不能一下子就可以转变的。所以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我总是先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只要做完,我就表扬肯定,别的如质量、准确率先避而不谈。渐渐地,对下一次的作业,就要以要求稍好一点,接着再稍好一点,最后要求他认真完成作业,逐步培养其学习毅力。久而久之,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他就会逐步形成作业及时认真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求成的欲望,在这种逐步肯定的过程中,他也会产生全身心的愉悦,从而激发更高的成功意念。 3.2 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3.2.1 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的差别。教学中如果用同种教学方法或向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将会出现“尖子吃不饱,慢生吃不了”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教学解决这一矛盾。新编初中化学教材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原于构成、化合物、化合价、溶解度问题、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等知识分化点。教学实践证明,每一个厌学生,都可以追溯到是从某一个知识转化点,尤其是分化点开始的。一个分化点末解决,又加上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分化点,这些知识分化点的累积,就造成学习化学成绩差.这第一个知识分化点是一个最可怕的开端,它不仅联系到有联系的后继课程,更严重的是能够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尊心。当然,知识分化点的处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的教学问题,需诸多的因素合理组合,特别是初三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课。知识分化点有比较陡的坡度,因此,在分化点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接收状态,要善于为他们爬坡增设阶梯;另一方面,对分化点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精心安排,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程度和密度上,都要比教其他部分下更大的功夫。如可采用形象演示,分析对比,分散难点,放慢速度,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即做到了深刻理解,又会灵活应用。
3.2.2 跟踪反馈,巩固提高。中学生处于十五、六岁左右的年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形成期间,他们既想自立而又不能完全离开教师的引导,否则就会出偏差。有些厌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生理发展没有同步,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稍微放松,学习就会掉队。因此,平时作业错题严格要求订正,一遍不对二遍,甚至三遍,直到正确掌握,磨炼其意志,抓反复,反复抓, 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可以采取下列措施:①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重视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实验习题和学生分组实验,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 ②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学生感到“神秘”的地方。只要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就让他们进实验室,差生可优先,教师作现场指导。以此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向心力”。 对大部分厌学生来说,要想一、二个月或辅导三、五次就能使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是困难的,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春风化雨。因此,需要教师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督促和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寻找亮点,增强信心,保持激情和兴趣,稳步前进。
转化厌学生,教师应该有一颗恒心,要经常深入学生,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开导和鼓励,使他们学习步入正常轨道,但由于学习困难的“慢”生毕竟对知识理解及运用能力比其他同学偏低,学习成绩常出现波动性的变化,很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还需要经常另开“小炉灶”,加强对他们的辅导,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实际的试题或辅导资料,强化训练,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促使他们进入成功的起点和终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3.2.3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和家长作为共同为学生成长付出心血的朋友,应经常保持密切联系,共商教子育生大事;父母应互敬互助,对孩子的教育要保持一致,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爱要理智,要坚持严格要求、正面教育与具体帮助相结合,千万不要体罚孩子。学校应有计划地请教育子女有方的家长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成功经验,召开家长教子座谈会,向家长推荐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书籍。鼓励他们平时在家里多动手做一些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认真仔细严谨镇定的习惯,兴趣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4.结语
每一位厌学生是需要我们老师爱的滋润才能健康成长。在转化厌学生的过程中,只要每一位教师用“心”执着地去爱他们,用爱心去激励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一定会取得成效,达到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教育的秘决是真爱[M]?(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
[2] 刘京海.成功教育[M](第1版).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3] 张玲.激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1.
[4] 黄木林.论“厌学生”的成因与转化[J].南方论刊,2010,S2.
[5] 范彩荣.浅析“厌学生”群体[J].职业,2009,09.
[6] 周丽惠.“厌学生”奋斗之班主任策略[J].商情(教学教育家),2008,04.
收稿日期:201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