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9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结束七天的议程后在济南圆满落幕。8月23日的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大会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致辞。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出席开幕式。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每5年举办一届,是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盛会。本届大会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历史研究学者参与,注册与实际到会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青年学者数量和发展中国家学者人数也是历届最多的。大会围绕主题“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组织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等各类学术会议共计185场。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表示,将中国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是摆脱欧洲中心历史观和西方中心论的有力尝试。
习近平致信祝贺大会开幕
8月23日,大会在山东大厦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致辞。
习近平在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我们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历史典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这次大会能够推动各国的历史研究,帮助人们从历史的启迪中更好探寻前进方向。
习近平强调,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欢迎各位专家从对历史的感悟中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
刘延东指出,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追求和平的发展史、互学互鉴的交流史,塑造了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制度选择和发展道路。她希望各国学者交流对话、传承创新,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为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
郭树清在致辞时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走出欧美,首次来到亚洲就选择了山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在全球化处于高度发展时期召开的一场历史学家的盛会,必将对世界历史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将为这次大会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祝大会圆满成功。
多项“第一”书写大会历史
在之后的七天时间里,来自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史学专家和学界精英汇聚齐鲁大地,共同探讨世界历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大会,创造了到会人数之最,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历史学家参会之最,创造了青年学者参会之最。
本届大会坚持以学术为主导,围绕“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的大会主旨,就“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会共举行185场专场会议,6场卫星会议和2场平行会议。经过平等友好的对话交流、高规格的学术共享,学者们深入挖掘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探寻历史学的发展路径及其现实意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元素是本次大会的突出特色,大会设置专项议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关系展开探讨。涉及中国的论文数量超过90篇,由中国学者主持的会议达到16场,由中国学者作为评议人或论文提交者的会议达到72场,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整体科研水平的一次大检阅。
本次大会还首次颁发“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学奖”,法国历史学家塞尔日·格鲁津斯基获此殊荣。
8月29日,大会在山东大学胜利闭幕。闭幕式上,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代表国际历史学会宣布下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承办城市为波兰城市波兹南。希耶塔拉表示,中国的组织者成功举行了本届会议,让各国学者有机会和中国学者、学生进行交流,回顾本届大会七天的会议内容以及报告人的国家及地区,可知全球化已经显现出它的力量。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张海鹏也表示,本次大会实现了国际性与自由讨论的大会宗旨精神。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每5年举办一届,是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盛会。本届大会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历史研究学者参与,注册与实际到会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青年学者数量和发展中国家学者人数也是历届最多的。大会围绕主题“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组织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等各类学术会议共计185场。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表示,将中国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是摆脱欧洲中心历史观和西方中心论的有力尝试。
习近平致信祝贺大会开幕
8月23日,大会在山东大厦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致辞。
习近平在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我们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历史典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这次大会能够推动各国的历史研究,帮助人们从历史的启迪中更好探寻前进方向。
习近平强调,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欢迎各位专家从对历史的感悟中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
刘延东指出,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追求和平的发展史、互学互鉴的交流史,塑造了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制度选择和发展道路。她希望各国学者交流对话、传承创新,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为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
郭树清在致辞时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走出欧美,首次来到亚洲就选择了山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在全球化处于高度发展时期召开的一场历史学家的盛会,必将对世界历史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将为这次大会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祝大会圆满成功。
多项“第一”书写大会历史
在之后的七天时间里,来自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史学专家和学界精英汇聚齐鲁大地,共同探讨世界历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大会,创造了到会人数之最,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历史学家参会之最,创造了青年学者参会之最。
本届大会坚持以学术为主导,围绕“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的大会主旨,就“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会共举行185场专场会议,6场卫星会议和2场平行会议。经过平等友好的对话交流、高规格的学术共享,学者们深入挖掘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探寻历史学的发展路径及其现实意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元素是本次大会的突出特色,大会设置专项议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关系展开探讨。涉及中国的论文数量超过90篇,由中国学者主持的会议达到16场,由中国学者作为评议人或论文提交者的会议达到72场,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整体科研水平的一次大检阅。
本次大会还首次颁发“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学奖”,法国历史学家塞尔日·格鲁津斯基获此殊荣。
8月29日,大会在山东大学胜利闭幕。闭幕式上,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代表国际历史学会宣布下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承办城市为波兰城市波兹南。希耶塔拉表示,中国的组织者成功举行了本届会议,让各国学者有机会和中国学者、学生进行交流,回顾本届大会七天的会议内容以及报告人的国家及地区,可知全球化已经显现出它的力量。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张海鹏也表示,本次大会实现了国际性与自由讨论的大会宗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