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0个人意外身染丙肝病毒。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还未满1岁;他们中,将近一半的人无法治愈,剩下的日子,将在病痛中度过;他们中,有的是亲戚、是朋友,甚至是一家人,无法想象,一个家庭该怎样面对多人承受病痛折磨的痛苦;他们,生长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或许,他们的意外染病也因在农村。
一根旧针头 数百“丙肝儿”
2011年11月16日,安徽涡阳县5岁的恒恒(化名)、小雨、婷婷等十几个孩子,被查出患有丙肝。据了解,这些患病的孩子有个共性:他们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苗浅卫生院接受过静脉注射治疗。
“河南马桥镇有很多人都被传染了丙肝病毒,大部分是小孩子,据说都是在苗浅卫生所里看过病的。”这一消息在河南马桥镇、安徽丹城镇及其相邻地区不胫而走。紧接着,曾在苗浅卫生所看过病的村民,出于恐慌,纷纷赶赴医院做丙肝检查。
据涡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牛传喜介绍,从11月17日起,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医院检查丙肝指标,每天都有上百人。一些前来检查的孩子,甚至还未满1岁。由于年龄过小,医生只得从孩子细嫩的脖子处扎针取血。孩子疼得哇哇大哭,家长看得心痛不已。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不幸,笼罩着更多家庭。
家住丹城镇老天村、年仅两岁的航航,也是受害者之一。据航航的父母介绍,和航航一样感染了丙肝的孩子还有很多。
丹城镇一名姓李的村民无奈地感慨,他只有1岁多的孙子也不幸感染丙肝,“因为年纪太小,省内医院都不敢收治,只能到北京住院。”
有的家庭里,甚至出现一家多人感染的情况。河南永城市马桥镇李庄村民付怀荣,今年54岁,她的儿媳崔丽丽、4岁的孙女、2岁的孙子,均被查出患有丙肝……三代四人患有丙肝的现实,令这普通的8口之家不堪重负。
据了解,丙肝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注射干扰素和服用口服药。进口的干扰素虽然注射次数较少,但费用高,一次就要1000元左右;国产的费用相对较低,每次注射仅几十元,但注射次数频繁,隔天一次,要持续一年。孩子的家长,当然不能忍受孩子嫩小的屁股上布满针孔,他们想选择进口干扰素,但巨额的费用又令他们不得不放弃。
除了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家长们还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孩子的未来会怎样?学校会不会歧视?单位会不会接受?社会会不会排斥?这些疑问在家长脑中盘旋。
此外,令家长们更加揪心的是,隐匿性很强的丙肝治愈率较低,仅有百分之五六十。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将难以治愈,最终形成肝硬化、肝癌。
孩子为什么会感染丙肝病毒?到底是谁令他们的家庭备受病魔摧残?家长们开始怀疑。随着疫情问题的不断曝光,陆续开始有家长反映,曾亲眼见到苗浅卫生所的医生重复利用针头进行静脉注射。
针头或有“毒” 神医变庸医
吴文义,苗浅卫生所最年长、最主要的医生,从医至今已有40余年。1968年,进乡里卫校进修,同年,进入马桥镇卫生院学习,之后,吴文义做了几十年赤脚医生,但并不出名。1999年,吴文义搬入如今的楼房——苗浅卫生所之后,他的行医之路也走上阳光大道。
吴文义的绝活是医治发烧、拉肚子,惯用方法是静脉推注。用村民的话说,无论是发烧还是拉肚子,只要让吴文义打一针,再吃点药,很快就能痊愈。于是,村民将吴文义称作神医,并送雅号“一针灵”。随着神医之称声名远播,每天前来看病的人排起长龙。
周边很多村镇诊所都反映,神医“一针灵”令他们没了生意。就连涡阳县丹城镇卫生院儿科也大受神医影响。该医院儿科主任相华表示,10年前的数字是每天二三十个病人,但近几年来,卫生院每天收治的腹泻、感冒等患儿不过两三个。“如果不是新农村合作医疗,这个数字可能更小。”
不过,红及一方的神医“一针灵”却有个怪毛病:他总是神秘地在后堂配置各种注射药水和口服用药,却从来没人知道配药的具体成分。有村民曾想去后堂看看,却被他轰了出来。
神医“一针灵”还有个坏毛病:他现在用的还是传统的老式针头,而且经常重复使用旧针头给患者打针。对此,尽管有不少村民提出异议,但都遭到了吴文义的呵斥。此后,村民也只得作罢,虽然知道有危险,但仔细想想,毕竟此前也没出过什么大问题。
可这一次,神医“一针灵”的坏毛病,却捅出了大篓子。
当孩子一个个被查出患有丙肝,潜藏村民内心多年的、对老式针头重复使用的异议,渐渐浮出水面。于是,村民、网民、媒体开始指责神医“一针灵”不换针头的恶习。安然无恙地存在数十年的隐患,终于为众人所关注。11月2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安徽涡阳发生丙肝疫情疑因不安全注射引起》,人民日报撰文《安徽涡阳56人感染丙肝疑因不安全注射引发》,潇湘晨报也发文《安徽涡阳丙肝疫情疑因医生使用不洁针头所致》……
本是众星捧月的神医“一针灵”,顷刻间,跌至谷底,成为舆论攻击和讨伐的对象。
面对声势浩荡、来势汹汹的舆论声讨,11月29日,河南省永城市卫生局副局长左玉安称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公开表示“吴文义不是村医”。同日,河南省卫生厅表示,苗浅卫生所为通过规范审批的合法诊所,案情仍在调查中。
疫情爆发后,身为舆论焦点的吴文义因在外地看病,一直未露面表态,直到12月1日,吴文义接受了新京报的采访。
在采访中,吴文义为自己进行了辩解。他表示,他不是非法行医,他有行医执照,只不过在搬家的时候弄丢了。对于千夫所指的、重复利用针管导致丙肝交叉感染问题,吴文艺坚持称一直以来,自己的诊所都是一人一个针管,“一个针管才值几分钱”。而关于神秘配药秘方的事情,吴文义也表示“都是正规药”。
部分网友也开始为吴文义澄清。腾讯一商丘市网友直言:“我认识吴文义,他这人很善良,给家庭困难的人治病都不要钱。现在结果还没出来,请大家不要乱猜。”同样是乡村医生的网友“罗”也挺身而出,发帖称:“说不换针头,这是天大的笑话。你信吗?一个进价才几毛钱。”
12月2日,据新京报报道称,河南省卫生厅一负责人表示,永城市卫生局局长告诉他,吴文义肯定有行医资质。
不能遗忘的乡村医疗
河南、安徽丙肝疫情的病源,究竟是不是吴文义的老式针头?号称神医的吴文义,究竟有没有行医资格?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我们还没有答案。我们知晓的是,在这场疫情风波中,已有180名患者不幸感染丙肝病毒;在这180名患者背后,又将会有上百个家庭深陷痛苦。不过,早已明令禁止的老式针头,却依然在农村盛行,这无疑是对乡村医疗体系的沉重一击。
面对突发的丙肝疫情,面对再度受伤的儿童,面对痛不欲生的家庭,有媒体借此对我国乡村医疗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多数村医都没有医师资格证书,村医补贴时常不到位,缺乏保障。
央视网评发文《谨防脆弱的乡村医疗成公共卫生灾难的源头》称,城市的医院已经普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但是乡村医生却依然在使用老式的不锈钢注射器,且针头重复使用,这说明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器具和资源匮乏,也反映了乡村医生举步维艰的生存状况。
广州日报则以《一个针头刺破的镇村医疗乱象》为题,披露老式针头存在背后的监督失语和民众看病难等现实问题。早在1987年,卫生部就要求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输液、输血管、针头,但为何在基层仍然实现不了“一人一针一管”?“这个罪恶的针头,刺破的不只是监督失语,还刺中了不少基层民众看病难等困境”。
如今,“乡村和基层已成为疾病传播和公共卫生的短板和最脆弱的环节,极有可能成为酿发公共卫生灾难的源头。”央视网评呼吁:“要防止这种现象,就必须首先解决乡村医生的生存状况。”
生活新报也强调,想要改革现有农村医疗监管制度,防止此类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需要社会舆论监督,需要群众提高防范意识,需要医疗单位提高自我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咱老百姓营造一个安全、卫生、放心的医疗环境。
“乡村医疗,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好在,目前正在推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建立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这大有必要,也显得迫在眉睫。”生活新报如是说。
一根旧针头 数百“丙肝儿”
2011年11月16日,安徽涡阳县5岁的恒恒(化名)、小雨、婷婷等十几个孩子,被查出患有丙肝。据了解,这些患病的孩子有个共性:他们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苗浅卫生院接受过静脉注射治疗。
“河南马桥镇有很多人都被传染了丙肝病毒,大部分是小孩子,据说都是在苗浅卫生所里看过病的。”这一消息在河南马桥镇、安徽丹城镇及其相邻地区不胫而走。紧接着,曾在苗浅卫生所看过病的村民,出于恐慌,纷纷赶赴医院做丙肝检查。
据涡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牛传喜介绍,从11月17日起,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医院检查丙肝指标,每天都有上百人。一些前来检查的孩子,甚至还未满1岁。由于年龄过小,医生只得从孩子细嫩的脖子处扎针取血。孩子疼得哇哇大哭,家长看得心痛不已。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不幸,笼罩着更多家庭。
家住丹城镇老天村、年仅两岁的航航,也是受害者之一。据航航的父母介绍,和航航一样感染了丙肝的孩子还有很多。
丹城镇一名姓李的村民无奈地感慨,他只有1岁多的孙子也不幸感染丙肝,“因为年纪太小,省内医院都不敢收治,只能到北京住院。”
有的家庭里,甚至出现一家多人感染的情况。河南永城市马桥镇李庄村民付怀荣,今年54岁,她的儿媳崔丽丽、4岁的孙女、2岁的孙子,均被查出患有丙肝……三代四人患有丙肝的现实,令这普通的8口之家不堪重负。
据了解,丙肝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注射干扰素和服用口服药。进口的干扰素虽然注射次数较少,但费用高,一次就要1000元左右;国产的费用相对较低,每次注射仅几十元,但注射次数频繁,隔天一次,要持续一年。孩子的家长,当然不能忍受孩子嫩小的屁股上布满针孔,他们想选择进口干扰素,但巨额的费用又令他们不得不放弃。
除了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家长们还不得不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孩子的未来会怎样?学校会不会歧视?单位会不会接受?社会会不会排斥?这些疑问在家长脑中盘旋。
此外,令家长们更加揪心的是,隐匿性很强的丙肝治愈率较低,仅有百分之五六十。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将难以治愈,最终形成肝硬化、肝癌。
孩子为什么会感染丙肝病毒?到底是谁令他们的家庭备受病魔摧残?家长们开始怀疑。随着疫情问题的不断曝光,陆续开始有家长反映,曾亲眼见到苗浅卫生所的医生重复利用针头进行静脉注射。
针头或有“毒” 神医变庸医
吴文义,苗浅卫生所最年长、最主要的医生,从医至今已有40余年。1968年,进乡里卫校进修,同年,进入马桥镇卫生院学习,之后,吴文义做了几十年赤脚医生,但并不出名。1999年,吴文义搬入如今的楼房——苗浅卫生所之后,他的行医之路也走上阳光大道。
吴文义的绝活是医治发烧、拉肚子,惯用方法是静脉推注。用村民的话说,无论是发烧还是拉肚子,只要让吴文义打一针,再吃点药,很快就能痊愈。于是,村民将吴文义称作神医,并送雅号“一针灵”。随着神医之称声名远播,每天前来看病的人排起长龙。
周边很多村镇诊所都反映,神医“一针灵”令他们没了生意。就连涡阳县丹城镇卫生院儿科也大受神医影响。该医院儿科主任相华表示,10年前的数字是每天二三十个病人,但近几年来,卫生院每天收治的腹泻、感冒等患儿不过两三个。“如果不是新农村合作医疗,这个数字可能更小。”
不过,红及一方的神医“一针灵”却有个怪毛病:他总是神秘地在后堂配置各种注射药水和口服用药,却从来没人知道配药的具体成分。有村民曾想去后堂看看,却被他轰了出来。
神医“一针灵”还有个坏毛病:他现在用的还是传统的老式针头,而且经常重复使用旧针头给患者打针。对此,尽管有不少村民提出异议,但都遭到了吴文义的呵斥。此后,村民也只得作罢,虽然知道有危险,但仔细想想,毕竟此前也没出过什么大问题。
可这一次,神医“一针灵”的坏毛病,却捅出了大篓子。
当孩子一个个被查出患有丙肝,潜藏村民内心多年的、对老式针头重复使用的异议,渐渐浮出水面。于是,村民、网民、媒体开始指责神医“一针灵”不换针头的恶习。安然无恙地存在数十年的隐患,终于为众人所关注。11月2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安徽涡阳发生丙肝疫情疑因不安全注射引起》,人民日报撰文《安徽涡阳56人感染丙肝疑因不安全注射引发》,潇湘晨报也发文《安徽涡阳丙肝疫情疑因医生使用不洁针头所致》……
本是众星捧月的神医“一针灵”,顷刻间,跌至谷底,成为舆论攻击和讨伐的对象。
面对声势浩荡、来势汹汹的舆论声讨,11月29日,河南省永城市卫生局副局长左玉安称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公开表示“吴文义不是村医”。同日,河南省卫生厅表示,苗浅卫生所为通过规范审批的合法诊所,案情仍在调查中。
疫情爆发后,身为舆论焦点的吴文义因在外地看病,一直未露面表态,直到12月1日,吴文义接受了新京报的采访。
在采访中,吴文义为自己进行了辩解。他表示,他不是非法行医,他有行医执照,只不过在搬家的时候弄丢了。对于千夫所指的、重复利用针管导致丙肝交叉感染问题,吴文艺坚持称一直以来,自己的诊所都是一人一个针管,“一个针管才值几分钱”。而关于神秘配药秘方的事情,吴文义也表示“都是正规药”。
部分网友也开始为吴文义澄清。腾讯一商丘市网友直言:“我认识吴文义,他这人很善良,给家庭困难的人治病都不要钱。现在结果还没出来,请大家不要乱猜。”同样是乡村医生的网友“罗”也挺身而出,发帖称:“说不换针头,这是天大的笑话。你信吗?一个进价才几毛钱。”
12月2日,据新京报报道称,河南省卫生厅一负责人表示,永城市卫生局局长告诉他,吴文义肯定有行医资质。
不能遗忘的乡村医疗
河南、安徽丙肝疫情的病源,究竟是不是吴文义的老式针头?号称神医的吴文义,究竟有没有行医资格?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我们还没有答案。我们知晓的是,在这场疫情风波中,已有180名患者不幸感染丙肝病毒;在这180名患者背后,又将会有上百个家庭深陷痛苦。不过,早已明令禁止的老式针头,却依然在农村盛行,这无疑是对乡村医疗体系的沉重一击。
面对突发的丙肝疫情,面对再度受伤的儿童,面对痛不欲生的家庭,有媒体借此对我国乡村医疗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多数村医都没有医师资格证书,村医补贴时常不到位,缺乏保障。
央视网评发文《谨防脆弱的乡村医疗成公共卫生灾难的源头》称,城市的医院已经普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但是乡村医生却依然在使用老式的不锈钢注射器,且针头重复使用,这说明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器具和资源匮乏,也反映了乡村医生举步维艰的生存状况。
广州日报则以《一个针头刺破的镇村医疗乱象》为题,披露老式针头存在背后的监督失语和民众看病难等现实问题。早在1987年,卫生部就要求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输液、输血管、针头,但为何在基层仍然实现不了“一人一针一管”?“这个罪恶的针头,刺破的不只是监督失语,还刺中了不少基层民众看病难等困境”。
如今,“乡村和基层已成为疾病传播和公共卫生的短板和最脆弱的环节,极有可能成为酿发公共卫生灾难的源头。”央视网评呼吁:“要防止这种现象,就必须首先解决乡村医生的生存状况。”
生活新报也强调,想要改革现有农村医疗监管制度,防止此类恶性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需要社会舆论监督,需要群众提高防范意识,需要医疗单位提高自我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咱老百姓营造一个安全、卫生、放心的医疗环境。
“乡村医疗,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好在,目前正在推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建立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这大有必要,也显得迫在眉睫。”生活新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