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在创作晚期的代表作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讲述了泰伦一家四口悲剧性的生活经历与复杂痛苦的精神折磨,作者以其富有深沉的悲剧性戏剧故事以及对自己家庭自传性描述的真挚感情将自身的创伤赤裸地展示于世人,作品中揭示了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无力反抗与逃脱的困境现状并对主要的女性角色玛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与同情。玛丽悲剧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尤金·奥尼尔对于美国社会中女性境遇的刻画,同时也代表着他对于女性群体自身解放的深思。
关键词:《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尤金·奥尼尔 女性人物 悲剧
尤金·奥尼尔被誉为是美国的戏剧之父,他的作品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四次普利策奖。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将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深刻地融合在了对于命运、生死的茫然无措以及深沉的悲剧性冲突描写中,将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经验应用于写作中,揭示着美国社会问题的病根所在,是美国戏剧史上一位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在尤金·奥尼尔后期创作的自传性作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写作素材来进行书写与描绘,将泰伦一家人所发生的争吵与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诸于世,其中剧中主要的女性人物玛丽具有极强的戏剧表现力与人物复杂性。尤金·奥尼尔的女性观在所处的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启发下,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得到展现与发展的变化:玛丽作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最为复杂的角色在剧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书写,每当玛丽出现之时,几乎丧失于传统的男性话语权之中而处于失语状态,脱离于自我身份而扮演着社会所赋予她的三个角色:女儿、妻子和母亲。玛丽努力凭借自身的力量渴望摆脱自己在男女社会不平等的社会中所处于的从属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她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无法扮演好每个身份所需要的要求,最后只能以吸食吗啡逃避面对现实而告终。
一、作为“女儿”的玛丽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II》中说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a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女人之所以会成长为一个完整女人的第一场所就是自己的家,在接受自己的家庭教育之下的女孩会被要求形成“贤良淑德、听话懂事”等具有女性化的本体特征,这在无形之中为女性戴上了成为“他者”的枷锁,更像是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被要求者。玛丽的“父亲”在剧中扮演着家中主心骨的角色,成为玛丽所代表的女性依赖的对象且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在玛丽婚后还牢牢记着父亲当初支持自己去修道院进行学习却几乎很少提及自己的母亲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依赖性会使得女性在日后的婚后生活中逐渐将自己的丈夫甚至孩子进行同样感情的转移,進而丧失了自我精神独立发展的机会,为以后成为男性社会的附庸品而做下了铺垫。
女主人公玛丽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幸福家庭,从小便拥有着来自父母的宠爱,接受着中西部最好的修道院的教育。美丽的她信仰上帝,梦想着成为一名修女或者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对未来充满着一切美好的憧憬。玛丽的两个梦想代表了两种对未来不同的规划:做修女——成为上帝的“女儿”,远离尘世去追求自我灵魂的升华;成为钢琴家——走世俗的道路去迎接充满掌声的舞台。在对爱情与演员蒂隆结合的幸福向往中,玛丽选择放弃自己少女时代的梦想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婚姻生活中,从此迷失了自己。
在历史上,美国曾经是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因此美国的修道院产生的原因以及本质则与欧洲的修道院一脉相承,即是宗教神权思想和男权思想的产物,同时是这些思想得以实践和推行的场所。修道院在历史上是贵族女孩子接受教育的场所,除了可以接受知识与艺术熏陶外还会学习一些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这些礼仪大多是一些关于女性的贞德以及一些适应、服务、取悦男性社会的技巧。修道院里的修女也被称为基督的新娘,要求将贞洁的一生奉献给基督。贞洁的要求被应用于修女这一女性群体身上,但却对于男性没有这样的要求,显然是对女性的不公与男权思想烙印的体现。玛丽作为亲生父亲的“女儿”和天父的“女儿”,她坚守着父亲教给自己的信条,认为父亲为她提供在修道院接受教育进而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父,并支持自己的梦想感到感激涕零。通过对于玛丽渴望进入修道院的原因深究发现,无外乎是为了学习知识和献身宗教 ,她单纯地忽视了修道院这一场所的真实性质,由此可看出她在父亲和“天父”所代表的男权思想之下所受到的毒害之深。
二、作为“妻子”的玛丽
面对修道院枯燥无味的生活,当拥有丰富生活和表演经验的蒂隆出现在玛丽的生活中的时候,便使得她平静的生活开始泛起涟漪,甚至修道院的嬷嬷也曾看出玛丽其实并没有完全放下对于尘世间世俗的愿望。玛丽这样描述道:“有一次我在湖心小岛的露德斯圣母像前祷告时,神灵果真向我显现。可是伊丽莎白嬷嬷对我说这还不够,说我一定要想办法证明这不是我自己头脑里一时的幻觉。她说,如果我真有把握,那么我也不在乎再接受一个考验:等我毕业后就回家去,和别的女孩子过一样的生活,参加晚会,跳舞,玩个痛快。这样过了一两年,倘若我还是执意要当修女,那么我可以回去看她,跟她谈这件事。”b当玛丽放弃了自己的两个梦想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后,她却发现现实中显然蒂隆并不是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丈夫。曾经无忧无虑的家庭和在修道院亲密无间的同学朋友们开始离自己远去,婚后面临的是时常演出在外不在家中的丈夫和无休无止的孤独与寂寞,更是要反复接受丈夫是个“戏子”的事实和小儿子意外夭折的痛苦事实。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II》 中所说:“结婚之后,她改用他的姓氏;她属于他的宗教、他的阶级、他的圈子;她结合于他的家庭,成为他的‘一半’。不论他的工作调到哪里,决定住在哪里,她都必须夫唱妇随。她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果断地与她的过去决裂,依附于她丈夫的世界。她必须把她的人身、她的处女贞操以及所需要的绝对忠诚奉献给他。”c剧作中的玛丽在婚姻中是孤独与不幸的,她为这个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梦想与精神自由,放弃了追求自我的机会,离开了自己原本的家与生活圈子。面对丈夫之时,作为妻子的她时常会涌上苦恼与失望的情绪,在家庭中也无法与自己的子女融洽地进行交谈。作为曾经在修道院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玛丽并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往往最后的结果都令她失望。玛丽极力渴望摆脱这样的困境,但长期在父亲的教育之下和与丈夫的依附关系中所形成的怯弱心理早已控制了玛丽的思维。作为妻子的玛丽无疑是失败的,她没有能做到像修道院或父亲教育的那般对丈夫百依百顺,将家中大小事务料理的井井有条,甚至还沾染上了毒瘾,但造成玛丽成为现在这样悲剧状态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玛丽自己,还有来自家庭的教育以及丈夫职责的缺失,甚至是社会下的压力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尤金·奥尼尔 女性人物 悲剧
尤金·奥尼尔被誉为是美国的戏剧之父,他的作品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四次普利策奖。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将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深刻地融合在了对于命运、生死的茫然无措以及深沉的悲剧性冲突描写中,将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经验应用于写作中,揭示着美国社会问题的病根所在,是美国戏剧史上一位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剧作家。在尤金·奥尼尔后期创作的自传性作品《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写作素材来进行书写与描绘,将泰伦一家人所发生的争吵与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诸于世,其中剧中主要的女性人物玛丽具有极强的戏剧表现力与人物复杂性。尤金·奥尼尔的女性观在所处的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启发下,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得到展现与发展的变化:玛丽作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最为复杂的角色在剧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书写,每当玛丽出现之时,几乎丧失于传统的男性话语权之中而处于失语状态,脱离于自我身份而扮演着社会所赋予她的三个角色:女儿、妻子和母亲。玛丽努力凭借自身的力量渴望摆脱自己在男女社会不平等的社会中所处于的从属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她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无法扮演好每个身份所需要的要求,最后只能以吸食吗啡逃避面对现实而告终。
一、作为“女儿”的玛丽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II》中说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a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女人之所以会成长为一个完整女人的第一场所就是自己的家,在接受自己的家庭教育之下的女孩会被要求形成“贤良淑德、听话懂事”等具有女性化的本体特征,这在无形之中为女性戴上了成为“他者”的枷锁,更像是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被要求者。玛丽的“父亲”在剧中扮演着家中主心骨的角色,成为玛丽所代表的女性依赖的对象且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在玛丽婚后还牢牢记着父亲当初支持自己去修道院进行学习却几乎很少提及自己的母亲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依赖性会使得女性在日后的婚后生活中逐渐将自己的丈夫甚至孩子进行同样感情的转移,進而丧失了自我精神独立发展的机会,为以后成为男性社会的附庸品而做下了铺垫。
女主人公玛丽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幸福家庭,从小便拥有着来自父母的宠爱,接受着中西部最好的修道院的教育。美丽的她信仰上帝,梦想着成为一名修女或者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对未来充满着一切美好的憧憬。玛丽的两个梦想代表了两种对未来不同的规划:做修女——成为上帝的“女儿”,远离尘世去追求自我灵魂的升华;成为钢琴家——走世俗的道路去迎接充满掌声的舞台。在对爱情与演员蒂隆结合的幸福向往中,玛丽选择放弃自己少女时代的梦想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婚姻生活中,从此迷失了自己。
在历史上,美国曾经是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因此美国的修道院产生的原因以及本质则与欧洲的修道院一脉相承,即是宗教神权思想和男权思想的产物,同时是这些思想得以实践和推行的场所。修道院在历史上是贵族女孩子接受教育的场所,除了可以接受知识与艺术熏陶外还会学习一些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这些礼仪大多是一些关于女性的贞德以及一些适应、服务、取悦男性社会的技巧。修道院里的修女也被称为基督的新娘,要求将贞洁的一生奉献给基督。贞洁的要求被应用于修女这一女性群体身上,但却对于男性没有这样的要求,显然是对女性的不公与男权思想烙印的体现。玛丽作为亲生父亲的“女儿”和天父的“女儿”,她坚守着父亲教给自己的信条,认为父亲为她提供在修道院接受教育进而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父,并支持自己的梦想感到感激涕零。通过对于玛丽渴望进入修道院的原因深究发现,无外乎是为了学习知识和献身宗教 ,她单纯地忽视了修道院这一场所的真实性质,由此可看出她在父亲和“天父”所代表的男权思想之下所受到的毒害之深。
二、作为“妻子”的玛丽
面对修道院枯燥无味的生活,当拥有丰富生活和表演经验的蒂隆出现在玛丽的生活中的时候,便使得她平静的生活开始泛起涟漪,甚至修道院的嬷嬷也曾看出玛丽其实并没有完全放下对于尘世间世俗的愿望。玛丽这样描述道:“有一次我在湖心小岛的露德斯圣母像前祷告时,神灵果真向我显现。可是伊丽莎白嬷嬷对我说这还不够,说我一定要想办法证明这不是我自己头脑里一时的幻觉。她说,如果我真有把握,那么我也不在乎再接受一个考验:等我毕业后就回家去,和别的女孩子过一样的生活,参加晚会,跳舞,玩个痛快。这样过了一两年,倘若我还是执意要当修女,那么我可以回去看她,跟她谈这件事。”b当玛丽放弃了自己的两个梦想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后,她却发现现实中显然蒂隆并不是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丈夫。曾经无忧无虑的家庭和在修道院亲密无间的同学朋友们开始离自己远去,婚后面临的是时常演出在外不在家中的丈夫和无休无止的孤独与寂寞,更是要反复接受丈夫是个“戏子”的事实和小儿子意外夭折的痛苦事实。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II》 中所说:“结婚之后,她改用他的姓氏;她属于他的宗教、他的阶级、他的圈子;她结合于他的家庭,成为他的‘一半’。不论他的工作调到哪里,决定住在哪里,她都必须夫唱妇随。她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果断地与她的过去决裂,依附于她丈夫的世界。她必须把她的人身、她的处女贞操以及所需要的绝对忠诚奉献给他。”c剧作中的玛丽在婚姻中是孤独与不幸的,她为这个家庭牺牲了自己的梦想与精神自由,放弃了追求自我的机会,离开了自己原本的家与生活圈子。面对丈夫之时,作为妻子的她时常会涌上苦恼与失望的情绪,在家庭中也无法与自己的子女融洽地进行交谈。作为曾经在修道院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玛丽并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往往最后的结果都令她失望。玛丽极力渴望摆脱这样的困境,但长期在父亲的教育之下和与丈夫的依附关系中所形成的怯弱心理早已控制了玛丽的思维。作为妻子的玛丽无疑是失败的,她没有能做到像修道院或父亲教育的那般对丈夫百依百顺,将家中大小事务料理的井井有条,甚至还沾染上了毒瘾,但造成玛丽成为现在这样悲剧状态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玛丽自己,还有来自家庭的教育以及丈夫职责的缺失,甚至是社会下的压力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